PC爭霸(1987-2009)

1975年誕生的Apple Ⅰ PC機,標誌著史上第一台個人電腦的誕生。如今38年過去,PC電腦引來的滾滾烽煙將會一直延續到21世紀,繼續影響著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圍繞著爭奪PC電腦霸業,計算機業界就象是進入“春秋戰國”時代,合縱連橫,遠交近攻,各路諸候“你方唱罷我登場”,上演了一出出龍爭虎鬥的話劇,至今尚未看到勝負的最後定局。

早期的爭霸

1982年,美國著名的《時代》周刊把一台機器評選為一年一度的新聞人物。眾所周知,能在這家雜誌

IBM PC之父:埃斯特利奇 IBM PC之父:埃斯特利奇

封面上露臉的,一般是世界級的頂尖人物。例如,我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照片就曾在1987年上了該周刊的封面。這家周刊的主筆在介紹1982年新聞“人物”時滿懷激情地寫到:

“在一年的新聞里,這是個最吸引人的話題,它代表著一種進程,一種持續發展並被廣泛接受和歡迎的進程。這就是為什麼《時代》在風雲激盪的當今世界中選擇了這么一位新聞人物,但這完全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台機器。”

這台機器,正是個人電腦。

IBM運籌“跳棋”

上世紀70年代末,電腦世界風雲突變,微型電腦的旗幟呼拉拉插遍了美利堅合眾國。四面八方都在傳頌著一個響亮的名字———“蘋果”(Apple)。這家草創於汽車庫的公司連同它製造的“學生玩具”,IBM當初連眼角都不會轉過去瞅一瞅。誰知僅僅過了三年五載,新聞媒介報導的蘋果Ⅱ型電腦,銷售額已讓藍色巨人瞠目結舌,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1978年1500萬美元、1979年7000萬美元、1980年1.17億美元、1981年3.35億美元、1982年5.83億美元。短短五年之內,蘋果微型電腦公司進入美國《幸福》雜誌評選的500家主要公司行列,“壞小子”賈伯斯(S.Jobs)居然也敢蓄著小鬍子,在《時代》周刊封面上口列著嘴傻笑,就象在嘲諷IBM的無能。

對藍色巨人來說,這一次衝擊波引起的震撼似乎更強烈、更不能容忍。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娃娃”們欺人太甚。據說,在數以百計的“汽車庫公司”中,居然有一家公司也為自己“加冕”為“IBM”公司。即使如此,正牌的IBM也只有苦水強咽下肚裡,根本無法與它對簿公堂,因為該公司其實是“渺小機器公司”,英文縮寫正好也是I—B—M。

經過幾年的觀望和徘徊,IBM再也不能坐視不問,是痛下決心涉足微電腦領域的時候了,它畢竟還是美國乃至世界上實力最雄厚的巨人企業之一,年營業額高達280億美元,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眼看1980年過了一半,弗蘭克·卡利(Frank Cary)召集公司的高層諮詢會議商議對策。這位早年畢業於史丹福大學的經濟管理學碩士,繼小沃森、利爾森之後擔任公司董事長,執掌著IBM的大權。會議上有人提議IBM應該收購阿塔里公司,最有力的證據是阿塔里公司除了遊戲機外,還具有生產微電腦的能力。買下阿塔里,IBM何愁不能迅速打進微型電腦領地。

“阿塔里電腦是最好的微電腦嗎?”卡利疑惑地發問。

“不,最好的微電腦還輪不到阿塔里。”

“那么,美國最好的微電腦是何品牌?”

“當然是蘋果。不過,”回答卡利提問的人吞吞吐吐,“蘋果如日中天,IBM不可能把這家公司買下來。”

“為什麼IBM不能自己開發微電腦呢?”另一人對卡利說道,“以我們的實力,自己設計晶片,自己制訂規格,自己製造全部軟、硬體,就象開發360系統那樣,蘋果哪是我們的對手!”

卡利微微搖搖頭,沒有吭氣,他把目光盯在實驗室主任比爾·路易(Bill Lowe)身上。路易站起身來,面對與會者說道:“諸位算算看,IBM的任何產品,從構思到投放市場至少需要多長周期?”

“少說一點嘛,4年左右是必需的。”

“可是,據我所知,從牛朗星到蘋果Ⅱ型,幾乎整整兩代微型電腦的誕生、成長到成熟也只用了4年光陰。4年之後,我們的微電腦剛出世就會變成古董店的收藏品。”說著說著,路易激動起來,“IBM的龐大機構已成為進軍微電腦的障礙,我們需要打破常規,秘密組織一個精幹的小組,就算它是個‘汽車庫小組’吧。孩子們能做的事,我們怎么就不好意思做呢?”

“說得好,”卡利笑了,他總結似的加上一句,“指望讓IBM公司這頭大象跳踢蹋舞,觀眾肯定大倒胃口。微電腦小組的設計工程計畫嘛,對外就稱‘跳棋’,IBM要集中精兵強將下好這著棋。我看,就由你負責組織實施。”

IBM難借水果

沒想到,根據IBM總裁約翰·歐佩爾(John Opel)簽署的檔案,路易被責成在一個月內搞出樣機。“這是我經歷過的最糟糕的事情,”路易愁眉苦臉地說,“時間簡直太要命了!”但他心裡十分清楚,IBM對微電腦的渴求已是迫在眉睫。他認真地挑選出13名精幹的員工,其中包括8名工程師和5名市場行銷人員,組成了“跳棋”工程計畫小組。這個小組的負責人由傑克·塞姆斯(Jack Sams)領銜。

1980年7月,“跳棋”工程小組的成員秘密來到佛羅里達州。在美國最南端城市邁阿密附近的波克羅頓鎮,IBM設有一個研究發展中心。工程師們在“跳棋”的棋盤上落子,下出的第一著棋是琢磨“蘋果”傳奇般的經歷,為IBM未來的微電腦尋找突破口。“藍色巨人”低頭向“汽車庫公司”學習,這可是電腦史中一件破天荒的事。

反覆琢磨的結果,塞姆斯從蘋果公司發家史中獲得了兩點重要的啟迪。其一是必須依託獨立軟體公司之力,鼓勵它們為IBM未來的微電腦開發套用軟體,就象蘋果Ⅱ型電腦被VisiCalc電子表格軟體捧紅那樣;其二是設計出相對開放的機器架構,讓眾多的製造廠家有施展才華的餘地,用不同功能的界面擴展卡來眾星捧月,為新型微電腦鳴鑼開道。

為了達到第一個要求,塞姆斯不遠千里,親自從波克羅頓飛到美國西北角的西雅圖,尋找可以合作的軟體公司。幾經周折,終與比爾·蓋茨訂立了“城下之盟”,不僅讓IBM的新電腦獲得了性能優越的MS-DOS作業系統,而且使得微軟公司一舉成名。

不久,路易從波克羅頓鎮帶回來一台試驗性的個人電腦樣機,它採用英特爾公司的8位微處理器8085A作為心臟,連作業系統也沒有,但是表達了13人小組的一種創造性構想:IBM的個人電腦也可以用其它公司的元件來組裝,以實現其開放性。卡利和歐佩爾看了後,對這種背離公司傳統的作法居然十分滿意,“跳棋”工程計畫正式拉開了序幕。

向蘋果公司學習當然是必要的。可笑的是,連IBM微電腦的名字,“跳棋”工程小組“迂腐”的工程師也想要“東施效顰”。賈伯斯把自己的電腦命名為“蘋果”,是為了紀念他早年在蘋果園打工的特殊經歷。“蘋果”品牌比起那些難記難懂的機器符號,讓用戶倍感親切。這種大獲成功的命名方法使“跳棋”特偵組心領神會,甚至迷信到了認為IBM的微電腦也必須是某一種“水果”。好在佛羅里達州盛產各種水果,於是乎,他們打開冰櫃翻來復去地找,從鳳梨、蜜桃等,一直看到葡萄、香蕉,也沒有找出一種適合於藍色巨人“口味”的水果來。最後只得作罷,草草決定採用一個最大眾化的名字———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簡稱PC,以區別於IBM的大、中、小型計算機。

1980年10月,PC機技術總設計的重擔落到了埃斯特奇(D.Estridge)肩上,實現第二個要求即開放性的設計架構,理所當然成為埃斯特奇追逐的主要目標。

埃斯特奇,身材魁梧,充滿活力。此人對微型電腦十分痴迷,曾自己掏腰包買了一台蘋果機放在家中,這在IBM氛圍里實屬“離經叛道”之舉。埃斯特奇又是一位天才的領導者,他不僅需要協調13人小組與“跳棋”計畫其他輔助人員的工作(據說,IBM後來為PC機的各項開發工作投入的力量總共達450人之多),而且還要時時面對IBM其他高層決策者們的各種質詢,說服他們支持這種可以聯繫外部世界的設計方案。由於蘋果機採用的是摩托羅拉8位晶片6502,IBM要超越蘋果必須選擇16位晶片。為了降低成本,埃斯特奇最後確定採用英特爾公司最新發展的8088,即內部為16位而外部一次只傳送8位的微處理器。於是,英特爾公司也將獲得它今後最大的訂單,並為此成立了“特殊客戶部”專門服務於IBM PC機。

在IBM公司內部,人們後來都把埃斯特奇尊稱為“PC機之父”。不幸的是,4年後,“PC機之父”乘坐的班機遭颱風襲擊墜毀,埃斯特奇英年早逝,沒能夠親眼目睹他所開創的巨大輝煌。

PC機橫空出世

沒等到鑽天打洞的報社記者們嗅出氣味,一年的期限轉瞬而至。1981年8月12日,IBM公司對外宣布,IBM PC機橫空出世。從此,一種供個人使用的微型計算機將邁開大步,走進全世界的辦公室和家庭,昭示著又一個新的時代——個人電腦時代來臨。

IBM PC的“心臟”是4.77MHz的英特爾8088微處理器,16位的運算速度大大超過了蘋果Ⅱ型8位機。它的主機板上配置著64KB記憶體,外圍設備有顯示器、鍵盤和一個5.25英寸軟磁碟機,使用單面160KB軟碟;另有5個插槽用來擴展存儲器的容量,以及供外部設備適配卡使用;由存儲在磁碟上的MS-DOS作業系統指揮操作,既靈活又方便。IBM PC機簡直就象把過去一個大機房的全部設備統統都搬到個人的書房,擺在你的書桌上。如果你配套購置單色顯示器,它的全部價格僅僅是1500美元。

人們私下傳言,這一次,“藍色巨人”放出了“藍精靈”。一個分布在150個國家、員工多達25萬的巨人集團,神奇般地變得似乎比“蘋果”還小。IBM的宣傳廣告還巧妙地藉助卓別林式的“小流浪漢”形象,頭戴園頂高帽,身著燈籠褲,滑稽可愛地在電視上頻頻露臉,手裡舞動著個人電腦,表示人人都能夠使用。PC機上甚至可以裝配遊戲操縱桿,小孩子都可以用它玩“桌球”或者“太空爭霸”。

美國的報刊連連驚呼:“不一樣就是不一樣,IBM的確不一樣!”一向墨守成規的IBM公司在個人電腦上完全突破了作繭自縛的傳統。《華爾街日報》評論說:IBM大踏步地跨進微型電腦市場,藍色巨人可望在兩年內奪得這一新興市場的領導權。

仿佛要驗證上述預言是否靈驗,市場調查的數據不斷傳來佳音:

1982年之內,IBM PC機賣出了25萬台,以每月2萬台的速度迅速接近了“蘋果”。

1983年5月8日,IBM公司推出PC機的改進型IBM PC/XT,增加了硬碟裝置,當年就使市場占有率超過76%,一舉把蘋果公司趕下微型電腦的霸主寶座。

1984年8月14日,IBM公司乘勝又把一種“先進技術”的IBM PC/AT機投向用戶的懷抱,AT機的開發依然沿用“跳棋”計畫保密的傳統,被命名為“鮭魚”(Salmon)計畫,以至有人戲稱那間裝著AT樣機的密室為“魚箱”。IBM的AT機採用英特爾公司新近發展的80286微處理器晶片,能管理多達16M的記憶體,並可以同時執行多個任務。從此,個人電腦開始了所謂286、386、486……的接力賽跑。

IBM個人電腦的驚人之舉還在於所謂“開放性”。埃斯特奇代表設計部門對外宣稱,他們將把所有的技術檔案全部公開,熱誠歡迎各路諸候加入個人電腦的發展行列,同時也歡迎外界共同討論PC機的軟體發展計畫。IBM的本意是想通過此舉把IBM PC機作為個人電腦的標準,可沒想到,全世界各地凡有能力的電子廠商爭相轉產仿造PC個人電腦,仿造出來的產品成為與IBM個人電腦相抗衡的“兼容機”。

跟隨PC個人電腦出征的兩家小公司,一家是提供微處理器晶片的英特爾,另一家是提供MS-DOS的微軟,“一人得道,雞犬升天”,IBM PC機就象一艘巨大的航船,微處理器和MS-DOS“搭載”PC出航,自是鵬程萬里,海闊天空。到80年代末,英特爾公司已占有了微處理器晶片市場的70%,公司員工從100多人急劇膨脹到2萬有餘,每年收入高達30億美元。而比爾·蓋茨的微軟公司,僅1986年的營業額就超過6千萬美元,其中半數來自作業系統MS-DOS軟體。至1989年底,MS-DOS軟體售出3000萬套之巨。

藍色巨人駕駛著PC號航船劈波斬浪,用“閃電戰”快速撥下了個人電腦的頭籌。然而,即使在它風頭最盛的80年代,也曾留下過失敗的陰影。1983年,IBM曾生產過一款更便宜的低檔PC機,取名為PCjr,並親切地把它喚作“花生”(Peanut),試圖藉助於它把“蘋果”徹底趕盡殺絕。但事與願違,“花生”的表現令人大失所望。IBM對它最後做了一次改進後,終於在1985年停止了“花生”的生產。在蘋果公司和眾多兼容機廠商虎視眈眈盯著IBM一舉一動的形勢下,IBM PC今後的航程絕非風平浪靜。

LISA敗走麥城

PC機橫空出世,攪亂了蘋果公司的陣腳,賈伯斯感到格外心神不寧,趕緊派員到市場買回一台。解體後仔細觀察,才把心放回了肚子裡——PC電腦里原來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創意。在賈伯斯眼裡,IBM的個人電腦只不過是一種東拼西湊的過時產品。他有十足的把握,只要儘快把新機型推上市場,一定能夠奪回被攻占的“灘頭陣地”。

於是,1981年10月,蘋果公司在《華爾街日報》刊登了全頁廣告,儼然以一副個人電腦“大阿哥”的氣度傲視著IBM的進入:

“IBM,我們認真地歡迎你!

PC 歡迎你進入自電腦發明35年以來最令人興奮最為重要的市場。

之父) 恭賀你的第一台個人電腦順利誕生!”

1981年11月,蘋果公司為了反擊PC的攻勢,把尚不成熟的新型電腦“蘋果Ⅲ號”匆匆拋到了市場。AppleⅢ裝上了硬碟,增加了記憶體,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然而,當第一批AppleⅢ型電腦運抵銷售商店時,有許多竟然不能使用,甚至連晶片也從主電路板上掉了下來。用公司員工自己的話說,“3號蘋果”可悲地流產,就象古代笑話里說的那樣,我們本想生出一匹“駱駝”,結果反而生出一頭“驢”。

賈伯斯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冥思苦想,要戰勝IBM,“蘋果”必須掌握更利害的“殺手鐧”。他的腦海中不斷浮現出在帕洛阿托施樂研究中心(PARC)看到的場景,“圖形用戶界面”(GUI)的新概念使他豁然開朗,於是想方設法從PARC“挖”來了一批技術骨幹,組成了研究蘋果GUI個人電腦的新班子。

研製小組由來自PARC的狄斯勒(L.Tesler)、莫洛(T.Malioy)等專家組成,賈伯斯還以他疼愛的女兒麗薩(Lisa)的名字給新機器命名,一心想自己親自執掌麗薩小組的帥印。當時,蘋果公司的總裁斯科特對賈伯斯能否“掛帥親征”心存疑惑,竟然運用“否決權”把董事長賈伯斯排斥在他心愛的“麗薩”門外,把組長委任給了從HP公司投奔“蘋果”的庫奇(J.Couch)。賈伯斯真的被氣瘋了,他對著斯科特咆哮如雷。斯科特被賈伯斯的雷霆震住,無奈中想出一條對付他的權宜之計。他對賈伯斯說:“那么,你是否可以再搞個項目,與麗薩電腦爭個高低?”“行,當然行!”賈伯斯激奮地嚷道,“我負責的這個項目,一定會搶在‘麗薩’之前搞定!”

時間已經是1981年,蘋果公司的兩個新電腦項目同時上馬。庫奇率隊的麗薩小組約有300名工程師和程式設計師,擠在一棟樣式很特別的樓房裡夜以繼日開展著研製。賈伯斯沒有要同樣數目的人員,開始時只有15名工程師,除了從施樂“挖”過來的羅斯金(J.Raskin)等人外,其他的人都與他的年齡相仿,整個一群“毛孩子”。他親自帶著這一小隊人馬進駐到距離公司總部約半公里處的一間公寓。直到最後,他的小組連同銷售、財務人員在內也不過100人左右。

兩個小組你追我趕,比著幹了一年多。1983年元月,麗薩電腦率先告捷。看來,人多勢眾也有它的優勢,賈伯斯心悅誠服地認輸。

為了研製麗薩電腦,蘋果公司投入多達5000萬美元。可以認為,“她”是蘋果公司第一台圖形用戶界面的機器,“她”還第一次採用了滑鼠器,令人嘆為觀止。為此,賈伯斯自豪地對外宣布說:推出“麗薩”的這一天標誌著軟體革命的開端。

然而,在“麗薩”的銷售策略上,蘋果公司卻鑄成了大錯,一萬多美元的標價令大多數用戶望而卻步。預計銷出5萬台的目標基本落空,售出的數目還不足2萬台。就在“麗薩”推出的當年年底,蘋果公司的光芒終於被IBM PC遮擋在身後。短短几個月,該公司的股票價格連續跌落,從每股63美元直落到23美元,而且還繼續呈下落態勢。

或許,是公司的經營和銷售不善,才引出“蘋果”無法抵擋IBM進攻的結果。這一年,公司董事會決定跨行業“拜將”,把百事可樂公司的副總裁“挖”到“蘋果”,祈盼著這一位新總裁斯庫利先生(J.Scully)幫助賈伯斯把另一款新電腦推向市場,重演一出“百事可樂”戰勝“可口可樂”的商戰“魔術”,迅速遏制IBM PC電腦的擴張勢頭。

Mac奮起反擊

斯庫利接手“蘋果”帥印後,幾乎每天都要與賈伯斯談上數小時,他倆管這種“神聊”叫“腦力轉移”——把賈伯斯的電腦知識轉移給斯庫利,把斯庫利的銷售思想轉移給賈伯斯。侃得最多的,當然是賈伯斯小組還在奮戰的新機器。

賈伯斯的麾下是一群有奉獻精神的狂熱青年,他們竟然在攻關小組裡掛起了一幅海盜的戰旗,申明他們這些“現代海盜”要把蘋果公司所有的新思想統統“洗劫一空”。賈伯斯是他們的頭,也是他們的“鐵哥們”,帶頭不分白天黑夜埋頭苦幹。他為了提高士氣,給小組買來昂貴的音響,訂購了所有新上市的流行唱盤,工作間裡隨時都充斥著激昂的音樂。乾一陣,他又領著大家玩一陣,彈鋼琴、打彈子、玩遊戲機。

新電腦進入到最後試驗調試階段,還沒有自己的名字。有人提議,為了與“蘋果”保持“家族”的“血緣關係”,這種電腦應該叫“紅蘋果”,譯音“莫金托什”(Mcintosh),賈伯斯點頭欣然認可。可當標牌做回來後,他發現“紅蘋果”的單詞居然被人拼錯,寫成“麥金托什”(Macintosh),多加了一個a,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麥金托什”的意義是“膠布雨衣”。廣告商標已經註冊,想挽回也來不及。蘋果公司的新電腦將錯就錯成為“麥金托什”,簡稱Mac。賈伯斯下令,把Mac電腦設計小組有功人員的大名鑄刻在每一台機器內部,讓他們的英雄們與“雨衣”永遠作伴,青史留名。同時,又將它的外殼封死,不許別人接插什麼板卡,他不想仿照IBM PC電腦的“開放”策略。

Mac電腦採用摩托羅拉32位的68000微處理器晶片,記憶體128KB,速度大大超越了IBM PC機。它有自成體系的作業系統,獨樹一幟,堅決不與IBM兼容。它是第一個大眾型的圖形用戶平台,遙遙領先於當時其它品牌的個人電腦。它的外形短小精幹,整個系統可以放在旅行包裡帶走。它的功能達到Lisa電腦的7/10而價格僅為其1/5,標價2795美元,適合大眾購買力。它逐漸發展成為一套系列產品,從低到高,供不同的用戶選擇。連比爾·蓋茨都曾表示:“Mac和IBM PC電腦是唯一值得為它們寫作軟體的兩種機器”。後來,微軟的Windows也直接繼承了Mac圖形用戶平台的創意。

是斯庫利大顯身手的時候了。他力排眾議,不惜花費160萬的費用,請人拍攝一部名曰《1984》的廣告巨片,並買下了超級盃足球賽轉播權60秒,向全世界釋放“麥金托什旋風”。

於是,美國和全世界約有近5000萬觀眾看到了這樣一幕震撼人心的鏡頭:一群面色憔悴呆若木雞的人,列隊走到黑白電視機旁,觀看螢幕上一個穿藍色西服的嚴肅傢伙演講。突然,有位身著白色Mac運動衫和紅色短褲的碧眼金髮美女跳躍而出,只見她手持大錘向電視砸去,隨著螢幕的爆裂,人們象是從催眠術里驚醒。一個溫柔的聲音對他們說:“元月24日,蘋果公司將推出麥金托什電腦,1984年將不再是《1984》!”

1984年元月24日,斯庫利把賈伯斯請上講台。賈伯斯套上筆挺的西服,配上紅領結,一反常態地表現出瀟灑的“紳士風度”。“現在是1984年,”賈伯斯有板有眼地說,“顯然IBM想要吃掉整個市場,IBM把槍口瞄準了個人電腦產業的最後障礙———蘋果公司。先生們,藍色巨人能做到嗎?”台下的觀眾齊聲高呼:“不!不能!”這時,賈伯斯走到一個袋子旁,拉開拉鏈,從裡面掏出一台電腦,“今天,我們要讓Mac自己說話”。

全場觀眾頓時安靜下來,只聽到那台Mac真的發出像人一樣的說話聲:“哈羅,我是麥金托什!我還不習慣公開講話。但是,我要提醒各位注意,千萬不要相信一部你不能提著走的電腦!”在觀眾的一片掌聲中,賈伯斯眼含熱淚走下講台,他對斯庫利說:“麥金托什現在是一件真正的產品了”。

斯庫利精心策劃的商戰沒有讓蘋果公司失望:百日之後,麥金托什電腦的銷售量達到7萬台;到了1984年年底,累計賣出的數量是27萬台。蘋果公司隨即投資2000萬美元建造一條自動流水線,以平均每27秒鐘一台的速度批量生產Mac。在IBM的夾擊下,他們仰仗Mac殺出一條“血路”,雖然說還不能奪回個人電腦榜首寶座,但總算沒有臣服於“藍色巨人”。

遺憾的是,如果“蘋果”抓住IBM趨於保守而Windows尚未出世的大好時機,舉起“開放”的旗幟大舉進攻PC世界,本可以再次扭轉乾坤。然而,“蘋果”堅決拒絕其他廠商製造能運行Mac軟體的兼容電腦,堅持麥金托什“不開放”策略,終於眼睜睜放棄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但是,也正是封閉生產鏈成就了ipod等產品。在10多年後,“救火隊員”嘗試過兼容,但這不符合apple的DNA,失敗了。

Compaq異軍突起

IBM PC機的“開放”策略,就好象一柄鋒利的“雙刃劍”,一面把自己送上了成功的巔峰,一面又造就了眾多的仿造者。IBM“養虎為患”,它扶植起來的兼容機廠商,現在反過來真正威脅到了它的霸主地位。

面對兼容機不斷“蠶食”市場的嚴重局勢,IBM當局斷然要求其他廠商交納技術專利費,可沒有多少人乖乖地奉上銀兩。萬般無奈的“藍色巨人”痛定思痛,推出所謂“微通道結構(MCA)”匯流排新技術,決心使以後研製的新電腦IBM PS/2,不與原來PC電腦使用的ISA匯流排兼容。這樣,以PC電腦“開放”策略大獲其利的IBM,自己重重地關上了“開放”的大門,從而喪失了單槍匹馬指揮這個產業的資格。

兼容機廠商們更不願繼續唯IBM馬首是瞻。1987年4月,就在IBM宣布推出IBM PS/2的同一日,九大兼容機廠商組成“合縱軍團”,宣布共同採用新的32位EISA匯流排標準,與IBM正式決裂,分庭抗禮。EISA匯流排的最大特點是與ISA匯流排兼容,ISA板卡可以直接插在其上使用。“合縱軍團”的元老,就是最早開發出PC兼容機的康柏公司(Compaq)。

1982年2月,在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頓一間餡餅店的大桌上,有三個人正在低聲商議,從他們嚴肅臉色看,似乎有什麼重大事件將要發生。過了一會兒,三個人同時站起身來,你一筆我一筆地在餐桌紙上畫了起來,一張草圖逐漸有了眉目,一項關係到今後命運的計畫也逐漸醞釀成熟。這一天,德州儀器公司(TI)的工程師康尼恩(R.Canion)、史蒂麥克(G.Stimac)和巴雷斯(H.Barnes)決定辭去原就任的高級職務,獨立創業。他們在餐桌紙上繪出的草圖就是新公司第一台攜帶型PC機的原型。經過討論。三個人決定每人出資1000美元作為創業股本,Compaq公司於是誕生在這間餡餅店的餐桌前。

1982年11月,康柏公司正式推出這種名叫Compaq Portable的便攜機,比IBMPC機的面世僅遲了一年多。這種機器外形如縫紉機,雖然重量並不輕,還需要外接電源,但它可以運行所有為IBM PC機開發的軟體。由於康尼恩總裁特彆強調對PC電腦“百分之百”的兼容性,使得它成為檢測個人電腦兼容性的基準,當年內就售出53000台,銷售額破紀錄地達到1?1億美元。這是PC機家族裡第一個非IBM開發的PC兼容機。可以說,正是康柏公司揭開了兼容機圍攻IBM PC機的序幕。1983年5月,帶硬碟的IBM PC/XT問世;同年秋季,康柏就研製出帶硬碟的Compaq Plus便攜機。1984年8月,IBM宣布PC/AT機誕生,康柏立即跟進,以更“精巧”的Compact型286電腦大受推崇。步步為營,步步緊逼,康尼恩率隊與“藍色巨人”較上了勁。

1986年,時勢造英雄,從天而降的機遇使康柏公司從此平步青雲。

機遇來自於英特爾公司頭年推出的386微處理器。這個嶄新的晶片,集成了27萬個電晶體,超過286的一倍,實現了完全的32位操作,定址空間達到4GB。不料,當英特爾的推銷員興沖沖地跑到IBM公司通報佳音時,居然吃了“閉門羹”。

“我們只要286能夠再快一點,根本不需要你們的386。”IBM的代表斬釘截鐵地說,給英特爾罩上了一頭霧水。

從微軟公司那裡也許可以獲得對這一微妙問題的答案。當時比爾·蓋茨正好為IBM的PS/2機開發新的作業系統OS/2,極力主張迅速把它升級為32位的版本,依託386晶片開發軟體。然而,在“跳棋”工程計畫中為IBM立下汗馬功勞的比爾·路易,卻完全不把比爾·蓋茨的勸告放在心上。路易自有他的道理,他反覆對蓋茨說道:IBM已經收到286機器的大量訂單,不可能立即轉向386,否則將失去大量客戶。然而,他沒有透露真實的原因:IBM對於受英特爾晶片的牽制早已不耐煩了,正悄悄地聚集人馬,開發他們自己的處理器;同時,它也害怕發展386個人電腦會危害到本公司大型電腦的生意。

IBM態度曖昧,Compaq理所當然要搶占先機。

1986年9月,康柏第一次領先於IBM推出386桌上型個人電腦Deskpro PC,全世界都為之震動。隨後,又有兩家兼容機製造公司領先IBM跟上了386的潮流。在個人電腦“競技場”上首次“缺席”之後,直到1987年4月,IBM的386電腦才珊珊來遲。環顧市場,“藍色巨人”痛切地感到大勢已去。

康柏公司的發展是一個又一個帶傳奇色彩的故事。除了在1991年險些落馬之外,它的營業額從1992年41億美元、1993年72億美元、直至1994年109億美元。1994年,康柏公司在全球PC機市場上的投放量為483萬台,第一次超過IBM(424萬台),一舉登上了PC電腦的王座。

Acer龍夢成真

緊跟康柏,第二個領先於IBM推出386個人電腦的,是中國台灣的宏基公司。

人們早已熟知宏基公司的大名,它的英文名稱和那馳名的電腦品牌——Acer,既標誌著活力,也標誌著傑出。宏基的“基”字,是“棋”字的古體,愛好圍棋的宏基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在氣勢恢“宏”的全球PC電腦“棋”戰中,下出了一盤又一盤驚世駭俗的好棋,圓了龍的傳人爭創世界一流的中國夢。

曾經有人說,跨入IBM個人電腦兼容機的生產行列,是宏基構建今日電腦王國的起步。對於這種議論,施振榮總是不厭其煩地解釋道,宏?早在1981年就進入了個人電腦產業。這位早年靠幫助母親買鴨蛋維持生計的實業家,1976年和朋友一起,靠東拚西湊的2?5萬美元資金創立宏基,歷經了坎坷。他帶領著宏基的員工,開發出“天龍中文電腦”,用“倉頡輸入法”和“向量組字輸出法”突破了電腦漢字處理的瓶頸;其後,宏基研製的“小教授”系列電腦學習機,也曾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宏基公司的確應該視為個人電腦的先驅企業之一。

不過,施振榮也強調指出:自從開發生產IBM PC兼容機後,才使宏基“進一步跨入個人電腦的主流市場”。宏基?後來迅速崛起,莫不因此而得益。

自創業以來,施振榮感受到的一次最大震撼,是1982年在美國拉斯維加斯Comdex電腦大展上的所見所聞。當他步入展覽會場,到處都聽見人們在傳述著“兼容”一詞。環顧大廳,IBM個人電腦比比皆是,可參觀者似乎視而不見,紛紛湧向Compaq的展台,康柏的第一台PC兼容機被圍得水泄不通,因為康柏公開宣稱:它可以執行IBM PC機上的所有套用軟體。對於個人電腦“兼容”的重要性,施振榮自有切膚之痛。他主持 開發的“天龍中文電腦”就是因為與其它電腦不兼容,沒有軟體可用,終被逐出市場;而當時宏?的當家產品“小教授二號”,也因不能使用蘋果電腦擁有的大量軟體,銷售前景岌岌可危。

在返回台灣的飛機上,施振榮腦海里仍充滿了人們對兼容電腦歡呼雀躍的影像,康柏的成功使他大受啟發,也堅定了他加入兼容電腦行列的決心。從此,宏基公司逐漸把產品的重心,轉移到發展PC兼容機方向。

《孫子兵法》曰:“上兵伐謀”,圍棋高手的一招一式都是環環相扣。1984年底,施振榮召集了宏?研究開發部門的精銳部隊,把他們送上了飛往美國矽谷的征途。這隊人馬總計6個,由施崇棠帶隊,其任務就是熟悉和研究英特爾的微處理器。施崇棠和施振榮一樣,同是畢業於台灣交通大學的工程師,他是宏基早年開發“天龍”電腦的功臣。施崇棠和其他宏基工程師們在矽谷呆了將近一年,廣泛收集英特爾尚在襁褓中的80386晶片信息,幾乎是足不出戶地鑽研32位微處理器新技術。

施崇棠等人不辱使命返回台灣。施振榮當即下達研製386個人電腦的命令,參加研製者還有藍瑞元、劉汝勇、廖敏雄等人。當時,組裝一台個人電腦除了需要有CPU晶片之外,還需要幾十塊不同功能的積體電路配合,而市場上能購到的晶片組件,只能達到裝配組合286電腦的水平,32位的電腦晶片技術還是一片荒漠。對宏基的拓荒者來說,PC386電腦工程是一次極其艱難的歷程。

1986年10月,宏基公司把它的第一台386個人電腦推向了市場,僅比Compaq的PC386遲到了一個月時間。施振榮興奮地說到:這不僅是中國台灣的榮耀,更為亞洲國家在個人電腦發展史上爭了一口氣!

就在這一年,宏基公司在各大報刊上刊登大幅廣告,醒目的標題是“龍夢成真,指日可待!”同時,施振榮向宏基員工宣布了他的“龍騰十年”發展計畫,中國的這條蛟龍要浮出水面,迎戰個人電腦的“巨無霸”。

十年彈指一揮間。1995年,施振榮的宏基公司已經名列世界第七大個人電腦廠商,Acer也成為台灣最具國際知名度的企業標誌。1996年,施振榮本人亦被美國《商業周刊》評選為“全球最傑出的25位企業家”之一。然而,商場如戰場,施振榮的目光仍然緊緊盯在個人電腦的全球爭奪戰上。“根據我的預測,進入前十名意味著你生存下來了,進入前五名,才意味著你可能勝利。”施振榮如是說。他已經為宏基電腦公司的“下一著棋”,確定了躋身於PC世界五強的跨世紀戰略。

“雙爾”競相稱雄

歷史是那樣相似,就象IBM對386電腦徘徊不前痛失先機那樣,緊跟著,Compaq也在486電腦的開發上跌了個趔趄。

1989年4月,英特爾正式發表486晶片,一派“4比3好”的宣傳攻勢鋪天蓋地而來。4是否真比3要好?把“寶”押在RISC架構上會不會更明智?Compaq公司的康尼恩總裁舉棋不定。他領隊的康柏公司,因率先推出386電腦而聲名鵲起,飄飄然把自以為“物超所值”的386電腦“吊”起來賣,價格愈漲愈高,遭來載道怨聲。1991年,當Compaq還在思考“4與3孰好孰差,這是一個問題”的時候,486電腦的旋風已把一頂“虧損企業”的紅帽頭扣在康柏頭上,康尼恩先生也因此被拉下了總裁“寶座”。

幸好Compaq的董事會推舉了菲佛(E.Pfeiffer)繼任新總裁。在整頓管理降低成本後,康柏公司全力以赴進入486電腦市場,颳起陣陣降價颶風,重新奪回了競爭的優勢。不過,上帝難道就永遠偏愛Compaq?

德爾(M.Dell),1991年10月當他以“電腦行銷鬼才”的名聲,成為《財富》雜誌所列全美500家大企業中最年輕的總裁時,年僅25歲。

自古英雄出少年。人們翻開他的履歷驚奇地發現:12歲的少年竟取得過德克薩斯州政府頒發的商業執照。讀中學時,他在雜誌上刊登廣告,用出售郵票賺來的2000美元,買回了第一台個人電腦。隨後,他又把附近新婚夫婦名錄輸進電腦,憑藉為報紙徵集新訂戶的行銷手段,為自己賺回了一乘“寶馬”牌轎車。

還在德州大學讀書期間,德爾突然對他的父母提出退學創辦公司的打算。“你準備開辦哪一類公司?”身為牙科醫生的父親吃驚地詢問。德爾的回答使父親瞪著雙眼大張著嘴:“我想與IBM競爭!”這時的德爾剛滿18歲,年輕氣盛,兜里僅揣著1000美元註冊資金。

1984年,美國Dell公司在奧斯汀掛牌營業,總經理麾下僅雇有一名負責財務的員工。青年人的想法其實很簡單:IBM公司規定經銷商每月必須提取一定數額的電腦,不管你能否把它賣出。德爾上門表示可以用成本價收羅那些沒有賣出的電腦,經銷商又何樂而不為呢?誰知道機靈的小伙子把電腦搬回家,加裝了一些零件,增強了電腦的性能。然後,以優惠價向人們直銷經他改良的IBM個人電腦,結果大受用戶歡迎,第一個月的營業額便突破18萬美元,一年內竟賣出了1000多台機器。

業務擴大後的德爾公司一改傳統的電腦銷售方式,以面對最終用戶的電話郵購方式直銷,給美國市場帶來了巨大的震動。全面承諾,24小時全球聯網熱線服務,翌日上門維修……德爾的新花招鬼點子層出不窮。他說:“如果你認為自己的主意很好,為什麼不去試試?”到了本應該大學畢業的那年,德爾公司的營業額已高達7000萬美元。他下令停止改裝IBM電腦的作法,轉為自行設計、開發和銷售自己的個人電腦。

1989年,486微處理器的面世使Dell登上了一個大台階。就在Compaq猶豫不決期間,德爾公司一分鐘也不遲疑,幾乎與英特爾同步發動銷售攻勢,Dell的486電腦讓用戶趨之若鶩。

無獨有偶。另一家也帶有“爾”字號的公司佰德·貝爾公司(Packard Bell)也以德爾的直銷為楷模,從零售電腦的道路上馳進戰場,快速崛起。“佰德·貝爾”原是電視品牌,一位猶太人把它買下後,依託原來銷售電視的渠道推銷個人電腦,不僅配有豐富的軟體,而且價格比同類電腦便宜二至三成,從而掀起了全球個人電腦行業的配銷浪潮。尤其是“奔騰”處理器晶片投放後,佰德公司抓住瞬息萬變的市場機遇,大膽把“寶”押在Pentium電腦上。在“5比4更好”的讚譽里,佰德公司“奔騰”而上,迅速攻克新一代個人電腦市場的“橋頭堡”。如果僅從奔騰電腦的銷售量看,佰德公司已在PC電腦全球市場上獨領風騷,獨占鰲頭。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Dell和Packard Bell藉助486和Pentium晶片之力,釋放“雙爾”效應,競相稱雄。從1993年到1995年,“雙爾”公司曾先後打進全球個人電腦五強行列。

霸業撲朔迷離

面對德爾和佰德·貝爾等電腦新秀升帳,“藍色巨人”哪會想到,它親手點燃的PC電腦商業爭霸戰火,竟會對自己如此無情:1991年底,IBM公司的財務報告顯示出自40年代以來的第一次虧損;1992年的虧損額已創下50億美元的紀錄,真讓股東們心疼。而另一家個人電腦的“元老”蘋果公司,歷經賈伯斯下台、斯庫利辭職等一系列變更,掙扎到1993年初也陷入困境,僅當年第一季度的虧損額就高達2億美元。曾有“戰地”分析家評論說:IBM和Apple遇到了地雷陣,再不創新將會被炸得粉身碎骨。

常言道: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IBM和Ap?ple,這兩個被兼容機廠商“涼”在一旁的“棄兒”,此時都“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昔日勢同水火的冤家對頭,經過10年激烈的市場競爭後,在共同的強敵進逼形勢下消除了交惡,終於戲劇般的握手言和。

1991年7月,IBM和Apple拉上摩托羅拉(Motorola)公司,共同簽署了一份技術合作協定,聯手開發Power PC晶片的新一代個人電腦系統。三駕馬車組成“Power連橫軍團”,奮起反擊以英特爾、微軟為主流的“Wintel合縱軍團”再次進攻。評論家以為,從戰術角度看,IBM的PC電腦與Apple的Mac電腦互不兼容,IBM捨近求遠與蘋果結盟,真可謂深諳中國戰國時期縱橫家張儀的“遠交近攻”戰術。

Power PC被譯為“威力PC”,它採用RISC(精簡指令集計算機)快速技術,承襲IBM工作站作業系統的兼容性。“連橫軍團”的發言人宣稱,“威力”代表著個人電腦技術的重大突破,它的成就將使得80年代的電腦革命黯然失色。

然而,結盟後兩家電腦“巨無霸”日子並不好過,給90年代PC爭霸戰的前景蒙上了重重的迷霧。

IBM公司的財務狀況繼續滑坡。在關閉大批工廠,裁減雇員後,它曾一度出現了89億美元的財務赤字,股票價格也下降到歷史最低點。1993年3月,IBM董事會決定仿照早年賈伯斯那樣跨行業“拜帥”,把美國最大的食 品菸草公司主帥、51歲的郭士納(Gerstner)推舉為公司的執行長,大刀闊斧施行改革。由個人電腦領域的“門外漢”擔任世界上最大電腦公司的首領,給了IBM與傳統徹底決裂的契機。郭士納甚至宣布取消對雇員穿著藍色西裝的限制,“藍色巨人”一改單色調,呈現出繽紛的色彩。到了1995年,郭士納“回春”有術,不僅斥重金征服“蓮花(Lotus)”公司,而且使IBM的股票價格大幅度回升。1996年,IBM猶如睡醒的雄獅再現昔日雄風,收入達770億美元,這個數字是微軟公司收入的七倍。過去不景氣的PC業務銷售額也上升了25%。

Apple公司的狀況可不大妙。斯賓德勒(Spindler)接手總裁後,以開發新產品的方法,“蘋果”一度有所轉機。Apple甚至宣布要“開放”Mac,結束麥金托什18年以來封閉的歷史。誰知天有不測風雲,1996年初,在憤怒的股民“絞死斯賓德勒”的叫喊聲中,蘋果公司大幅度虧損,差一點就落到被Sun公司一口“吞”掉的悲慘地步。2月5日,Apple的新主席和執行長阿梅利奧(Amelio)上台執政,這位前國民半導體公司的首腦說:“我有一個夢想,我們必須肩負Apple的使命,同命運較量。”聽來很有些“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半年之後,阿梅利奧終於鬆了口氣,他在8月份對新聞媒體欣慰地聲稱:“Apple的生存已不再是個問題。”果然,第四季度的財政收支顯示了公司已進入復甦期,2500萬美元的盈利使阿梅利奧喜上眉稍,樂顛顛地飛往中國訪問北大方正。1996年歲末,Apple又以4億美元正式收購NeXT,迎回了在外獨自闖蕩十餘年的賈伯斯。

硝煙滾滾的PC爭霸戰,到1995年底,各路諸侯已排定座次。在全球PC電腦總投放量5970萬台之中,Compaq獨占10%仍居榜首;IBM以8%屈居第二;Apple仍有78%的份額暫列第三。第四、第五位分別是Packard Bell和日本的NEC,市場份額分別為5.3%和4.8%。不過,1996年又傳來訊息說,“老四”和“老五”居然在6月宣布合併PC電腦業務,組成一個年收入80億的新公司———Packard Bell NEC公司,主席就是佰德公司的首腦阿拉格姆(Alagem)。這是一個在“合縱軍團”內部組合的“連橫”行動。諸位可以把“老四”與“老五”的市場份額簡單地加一加,“合縱”加“連橫”的目的就昭然若揭。

到了1996年,局勢並沒有發生戲劇性的逆轉。該年度全球PC投放總量增長178%,達到7090萬台。“霸主”康柏保持穩定(10?1%);IBM和Apple的份額一升一降,分別為8.6%和5.2%;“連橫”後的Packard-NEC果然超過Apple成了“老三”,份額達6.1%,但與上年的總份額相比,顯然已在滑坡了。

PC及相關領域主要概述

1996:Quake、Civilization 2、Command& Conquer - Red Alert等一系列的著名遊戲發布。

1996年1月:Netscape Navigator 2.0發布,第一個支持JavaScript的瀏覽器。

1996年1月4日:Intel發布150-166MHz的Pentium處理器,集成了330萬個電晶體。

1996: Windows '95 OSR2發布,修復了部分BUG,擴充了部分功能。

1997: Gr和 Theft Auto、Quake 2、Blade Runner等著名遊戲發布,3D圖形加速卡大行其道。

1997年1月8日: Intel發布Pentium MMX。對遊戲和多媒體功能進行了增強。

1997年4月: IBM的深藍(Deep Blue)計算機,戰勝人類西洋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

1997年5月7日: Intel發布Pentium II,增加了更多的指令和更多CACHE。

1997年6月2日: Intel 發布233 MHz Pentium MMX.

1997年16日: Apple遇到嚴重的財務危機,微軟伸出援助之手,注資1.5億美元。條件是Apple撤消其控訴:微軟模仿其視窗界面的起訴,並指出Apple也是模仿了XEROX的設計。

1998年2月 : Intel發布333 MHz Pentium II處理器。採用0.25微米技術,提高速度,減少發熱量。

1998年6月25日: Microsoft發布Windows '98,一些人企圖肢解微軟,微軟回擊說這會傷害美國的國家利益。

1999年1月25日: Linux Kernel 2.2.0發布。 人們對其寄予厚望。

1999年2月22日: AMD公司發布K6-III 400MHz。有測試說其性能超過Intel P-III 。集成2300萬個電晶體、socket 7結構。

1999年2月26日,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Ⅲ處理器,PentiumⅢ採用了和PentiumⅡ相同的Slot1架構,並增加了擁有70條全新指令的SSE指令集,以增強3D和多媒體的處理能力。最初時鐘頻率在450MHz 以上,匯流排速度在100MHz 以上,采 用0.25μm 工藝製造,集成有512KB或 以上的二級快取。

1999年4月26日,台灣學生陳盈豪編寫的CIH病毒在全球範圍內爆發,近100萬台左右的計算機軟硬體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十億美元。

1999年5月10日,id Soft推出了《QuakeⅢ》的第一個測試版本,此後的時間中,《QuakeⅢ》逐漸確立了FPS遊戲競技標準,並成為了計算機硬體性能的測試標準之一。

1999年6月23日,AMD公司推出了採用全新架構,名為Athlon的處理器,並且在CPU頻率上第一次超越了Intel公司,從此拉開了精彩激烈的世紀末處理器主頻速度大戰。

1999年9月1日,Nvidia公司推出了GeForce256顯示晶片,並提出了GPU的全新概念。

1999年10月25日,代號為Coppermine(銅礦)的PentiumⅢ處理器發布。採用0.18μm工藝,內部集成了256KB 全速L2Cache ,內建2800萬個電晶體。

2000年1月1日,全世界都在等待,呵呵,千年蟲並沒有爆發。2月17日,美國微軟公司正式發布Windows2000。

2000年3月16日,AMD公司正式推出了主頻達到1GHz的“Athlon”處理器,從而掀開了GHz 處理器大戰。

2000年3月18日,Intel公司推出了自己的1GHz Pentium3處理器。同一天,資產高達50億美元的銥星公司宣告破產,公司全面終止其銥星電話服務。五角大樓最終獲得了銥星的使用權,但用途至今未知。

2000年4月27日,AMD公司發布了“毒龍”(Duron)處理器,開始在低端市場向Intel發起衝擊。

2000年5月14日,名為“I LOVE YOU”(愛蟲)的病毒在全球範圍內發作,僅用三天的時間就造成全世界近4500萬台電腦感染,經濟損失高達26億美元。

2000年9月14日,微軟正式推出了面向家庭用戶的windows千僖年版本Windows Me,同時這也是微軟最後一個基於9X核心的作業系統。

2000年11月12日,微軟宣布推出薄型個人電腦Tablet PC。

2000年11月20日,Intel正式推出了Pentium4處理器。該處理器採用全新的Netburst架構,匯流排頻率達到了400MHz,並且另外增加了144條全新指令,用於提高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及3D圖形處理能力。

2000年12月14日,3dfx宣布將全部資產出售給競爭對手Nvidia,從而結束了自己傳奇般的歷史。

2001年2月1日,世嘉宣布退出遊戲硬體市場。

2001年3月26日,蘋果公司發布Mac OS X作業系統,這是蘋果作業系統自1984年誕生以來首個重大的修正版本。

2001年6月19日,Intel推出採用“Tualatin”(圖拉丁)核心的P3和賽揚處理器,這也是Intel首次採用0.13微米工藝。

2001年10月8日,AMD宣布推出Athlon XP 系列處理器,新處理器採用了全新的核心,專業3D Now!指令集和OPGA(有機管腳陣列)封裝,而且採用了“相對性能標示”(PR標稱值)的命名規範,同時該處理器極為優異的性價比使得Intel壓力倍增。

2001年10月25日,微軟推出Windows XP作業系統,比爾.蓋茨宣布:“DOS時代到此結束。” Windows XP的發布,也推動了身處低潮的全球PC硬體市場。

2002年2月5日,Nvidia發布GeForce 4系列圖形處理晶片,該系列共分為Ti和Mx兩個系列,其中的GeForce4 Ti 4200和GeForce 4 MX 440兩款產品更是成為市場中生命力極強的典範。

2002年5月13日,沉寂多時的老牌顯示晶片製造廠商Matrox正式發布了Parhelia-512(中文名:幻日)顯示晶片,這也是世界上首款512bit GPU。

2002年7月17日,ATI發布了Radeon 9700顯示卡,該顯示卡採用了代號為R300的顯示核心,並第一次毫無爭議的將Nvidia趕下了3D性能霸主的寶座。

2002年11月18日,Nvidia發布了代號為NV30的GeForce FX顯示卡,並在該產品上首次使用了0.13微米製造工藝,由於採用了多項超前技術,因此該顯示卡也被稱為一款劃時代的產品。

2003年1月7日,Intel發布全新移動處理規範“迅馳”。

2003年2月10日,AMD發布了Barton核心的Athlon XP處理器,雖然在推出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得不到媒體的認可,但是憑藉超高的性價比和優異的超頻能力,最終Barton創造出了一個讓所有DIYer無限懷念的Barton時代。

2003年2月12日,FutureMark正式發布3Dmark 03,但是由此卻引發了一場測試軟體的信任危機。

2004年 Intel 全面轉向 PCI-Express。

2005年 Intel 開始推廣 雙核CPU。

2006年 Intel 開始推廣 四核CPU。

2007年 Intel IDF 大會推出震驚世界的2萬億次80核CPU。

2007年1月 Microsoft發布Windows Vista(Windows 6)

各品牌的市場占有

在滾滾硝煙的20世紀過去 迎來21世紀之時PC市場已漸趨明朗 從00—08市場大致由5家PC巨頭占據

由於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及其產生的蝴蝶效應 PC市場銷量下滑嚴重 5大廠商市場份額均出現萎縮

1、惠普

全球市場:出貨量1490萬台,市場份額19.1%,同比增長3.5%。

北美市場:市場份額 27.5%(位居第二),同比降低3.4%

2、戴爾

全球市場:出貨量1030萬台,市場份額13.2%,同比降低5.9%

北美市場:市場份額 28.6% (位居第一),同比降低16.4%

3、宏碁

全球市場:出貨量960萬台,市場份額12.3%,同比增長31.1%

北美市場:市場份額 15.2%(位居第三),同比增長55.4%

4、聯想

全球市場:出貨量955萬台,市場份額7.1%,同比降低4.5%

北美市場:市場份額未統計

5、東芝

全球市場:出貨量360萬台,市場份額4.7%,同比增長20.7%

北美市場:市場份額 5.2% (位居第五),同比增長12%

其他品牌

全球市場 3400萬台 市場43.6%,同比降低4.6%

另外,蘋果在北美市場份額增至8%,同比增長8.3%,位居第四位。

以上數字包括個人電腦、移動PC和x86伺服器產品。所有數據基於2008年第四季度銷售和2007年第四季度銷售。

而與之對應的則是筆記本電腦的市場增長迅速 性價比逐漸提高 由此可以預見未來市場主導 筆記本電腦市場在未來的PC領域將會逐漸取代台式機的地位而成為市場主導。

而與之對應的則是筆記本電腦的市場增長迅速 性價比逐漸提高 由此可以預見未來市場主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