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制

PAL制又稱為帕爾制。它是為了克服NTSC制對相位失真的敏感性,在1962年,由前聯邦德國在綜合NTSC制的技術成就基礎上研製出來的一種改進方案。

PAL制又稱為帕爾制。它是為了克服NTSC制對相位失真的敏感性,在1962年,由前聯邦德國在綜合NTSC制的技術成就基礎上研製出來的一種改進方案。PAL是英文Phase Alteration Line的縮寫,意思是逐行倒相,也屬於同時制。它對同時傳送的兩個色差信號中的一個色差信號採用逐行倒相,另一個色差信號進行正交調製方式。這樣,如果在信號傳輸過程中發生相位失真,則會由於相鄰兩行信號的相位相反起到互相補嘗作用,從而有效地克服了因相位失真而起的色彩變化。因此,PAL制對相位失真不敏感,圖像彩色誤差較小,與黑白電視的兼容也好,但PAL制的編碼器和解碼器都比NTSC制的複雜,信號處理也較麻煩,接收機的造價也高。
由於世界各國在開辦彩色電視廣播時,都要考慮到與黑白電視兼容的問題,因此,採用PAL制的國家較多,如我國、德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不過,仍須注意一個問題,由於各國採用的黑白電視標準並不相同,即使同樣提PAL制,但在某些技術特性上還會有差別。PAL制電視的供電頻率為50Hz、場頻為每秒50場、幀頻為每秒25幀、掃描線為625行、圖像信號頻寬分別為4.2,5.5,5.6MHz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