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7戰鬥機

P-47戰鬥機

P-47戰鬥機(英文:P-47 Fighter ,代號:Thunderbolt,譯文:雷電),是20世紀40年代初美國共和飛機公司研製的戰鬥機,是美國陸軍航空軍(美國空軍前身)在二戰中後期的主力戰鬥機之一 ,也是當時最大型的單引擎戰鬥機。 P-47戰鬥機後期的M/N型更排得進二戰時盟軍最快的螺旋槳戰鬥機之前列。除了在空戰中表現優異,P-47更適合於執行對地攻擊任務。除了美國陸軍航空軍裝備外,也有其他盟軍空軍部隊使用P-47戰鬥機。由於P-47的機身較其他戰機肥胖許多,故當時被暱稱為"水罐"(Jug)。15686架的產量使P-47位居美國戰機產量的第一位,其中D型機的12602架,更是世界軍機單一機型生產量第一位。

基本信息

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只要提起P-47“雷電”飛機,就不能不提到亞歷山大.舍維爾斯基(AlexanderSeversky)與亞歷山大.卡特維利(Kartveli)兩個俄國人和他們所創建的共和飛機公司。舍維爾斯基原是沙皇俄國的一名飛行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擊落過數架德國飛機而小有名氣。1917年因航空技術事宜去美國工作,曾在美獲得過多項專利,後加入美國籍。由於他是飛行員出身,酷愛航空,於是在1933年在新澤西州的法明代爾市搞了個以他自己名字“舍維爾斯基”(Seversky)命名的飛機公司。正在這時,又從巴黎來了另一位俄國人——卡特維利。他是一個飛機設計師,共同的志趣使他們走到了一起。先是兩人合作設計了SEV-3水陸兩用飛機和P-35戰鬥機。1939年秋,兩人在舍維爾斯基飛機公司的基礎上創建了後來很有名氣的美國共和飛機公司,舍維爾斯基出任董事長,卡特維利為總工程師。

1939年9月,歐洲戰爭爆發,盟軍急需大量前線作戰飛機。同年11月,剛剛成立不久的共和飛機公司臨危受命,開始研製一種新的戰鬥機 。

研製歷程

普惠R-2800氣冷星形發動機 普惠R-2800氣冷星形發動機

開始的試驗機稱為XP-47,後出現多種方案,分別稱為XP-47A、B等,定型後稱為P-47。美國陸軍航空隊對新機提出的要求是,在吸取歐洲戰場經驗的基礎上,實現大功率、強火力和重裝甲,能為己方突防轟炸機群提供有效的空中保護。1940年初,XP-47A便已經設計完成。該機採用的動力裝置是當時流行的愛立生V型液冷式發動機。不久,美國軍方又要求改用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R-2800型氣冷式發動機。理由是愛立生V型發動機雖被當時所廣泛使用,但發展潛力不大;而新型的R-2800型發動機功率大,且裝有由通用電氣公司製造的廢氣渦輪增壓器和增壓空氣再冷卻裝置。改裝新的動力裝置,並非簡單的拆換問題,而是飛機結構甚至牽涉其它方面的重新設計,改裝後的飛機自然會有很大的不同。改裝R-2800型發動機的飛機稱為XP-47B,後稱為P-47B,原來的XP-47A隨即被淘汰。

1940 年 6 月 12 日卡特維利把新設計提交給陸航,陸航對該方案倍加讚賞,並在 9 月 6 日訂購了一架原型機,編號 XP-47B。

1941年5月6日,XP-47B首飛成功。試飛證明,該機在5 000米以上的高空可以400公里/小時的速度盤旋,高空機動性能良好;並在8 470米的高度創造了時速為690公里的最大平飛速度紀錄。試飛後,P-47便有了“雷電”的綽號,並簽訂了第一批生產契約。1942年5月,P-47正式批生產,6月開始交付部隊使用。一代名機從此開始走向成熟,飛往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前線。P-47飛機持續生產到50年代初才關閉生產線。

戰後,共和飛機公司轉入噴氣式飛機的研製。他們曾試圖把一台軸流式渦輪噴氣發動機裝在P-47飛機上,使之成為美國的第一架噴氣式戰鬥機,但是沒有成功。

列裝入役

從表面上看起來P-47比較笨重,但由於它採用了新的氣冷式發動機和專門的渦輪增壓系統、發動機注水等技術,使它不但火力強,而且高空機動性和俯衝性能都比較突出,不足的是由於武器多,載油少,影響了飛機的航程和續航性能。但是從總體上看,P-47是一種設計成功的優秀戰鬥機,在二戰中的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43年初就開始投入歐洲戰場使用,在英國部署了三個P-47戰鬥機大隊,每個大隊下轄三個中隊。一個中隊配備25架飛機。其主要任務是為英、美兩國的轟炸機群護航。起初,P-47戰鬥機大隊的運氣不好,在頭兩個月的戰鬥中,失敗多於勝利。在為英國的“蘭開斯特”轟炸機護航時,由於“蘭開斯特”航程大(2 785公里),而P-47的航程不足2 000公里,往往是到不了目標而中途返航,將“蘭開斯特”扔下來孤軍作戰。

P-47戰鬥機執行任務 P-47戰鬥機執行任務

在為美國的B-17和B-24轟炸機護航時,也是因為航程問題,只好把轟炸目標限制在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境內。在飛行距離上P-47有弱點,但在高空機動性和俯衝性能上,P-47在當時是非常出色的。於是,P-47戰鬥機的飛行員們充分利用這些優勢,採用合適的戰術與德國戰鬥機周旋,使戰局大為改觀。如由吉姆中校帶領的第56戰鬥機大隊,在為B-17和B-24轟炸機護航時,總是高高地飛行在轟炸機群之上,當它們遭遇德國戰鬥機攔截時,P-47戰鬥機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猛撲下來,將敵飢“吃掉”或驅散。P-47還採用隱蔽突襲和轉彎攻擊等戰術,攻擊敵機頻頻得手。從1943年7月下旬起,美軍在歐洲的一些P-47開始加掛副油箱,使其航程加大,以便為B-17等轟炸機進行全程護航。當P-47戰鬥機第一次隨B-17轟炸機來到德國上空時,曾引起德國空軍的極大震動。從此使盟軍轟炸機不再是孤軍深入,被動挨打了。據統計,自P-47及後來參戰的P-38和P-51戰鬥機實施護航後。盟軍轟炸機的戰損率明顯下降。

由於發揮了P-47的長處,戰術對頭,到1943年7月,盟軍在歐洲的空中被動局面已完全被扭轉。從1943年7月底到11月初,僅美軍第5大隊的P-47戰鬥機就擊落敵機上百架,大大打擊了德軍的囂張氣焰。1944年3月4日和6日,各P-47和P-51戰鬥機部隊連續掩護上千架規模的轟炸機對德國首都柏林進行轟炸,掀起了戰略轟炸的新。在這兩天的戰鬥中,它們與前來攔截的Me109、Me110和Fw190戰鬥機等展開激戰,共擊落敵機160架,己方僅損失30餘架,戰果中的大部分都是P-47取得的。轟炸柏林給德軍以沉重的打擊,難怪德空軍元師戈林在戰後說:“當護航戰鬥機出現任柏林上空時,我們就感到大勢已去了”。而最先進入柏林上空的護航戰鬥機就是P-47。

P-47在歐洲戰場上不但為轟炸機護航,而且也用於對地攻擊。1944年盟軍在歐洲的反擊戰中,共有19個戰鬥/轟炸機大隊裝備有“雷電”式戰鬥機。為了增強對地攻擊能力,一部分P-47在原有機載武器基礎上,還配備了火箭(每側機翼下可裝3至4個火箭發射管)、集束炸彈或燃燒彈。P-47的任務是掩護盟軍的裝甲部隊進攻,襲擊敵方的公路和鐵路交通網,使德軍大量運輸工具和設施遭到破壞。到諾曼第登入前後,德國軍隊已大傷元氣。德軍軍戰鬥機不敢輕易出動,大部分時間關門避戰,盟軍已牢牢掌握了制空權。P-47和P-51戰鬥機部隊趁勢猛攻德軍機場等軍事設施,力圖將敵機殲滅於地面。但凡在這類低空戰鬥中,德軍的地面火力異常閃猛,給美機造成很大威脅。P-47機身堅固、生存力強的優點此時便充分顯示出來,不少飛機被擊中負傷,甚至挨上幾十發子彈後,仍安然返航;與此相比,另一種主力戰鬥機P-51的損失就大多了。

技術特點

設計特點

從外表上看,P-47B飛機機身圓胖,長度為10.7米。前機身裝有一台星形18缸活塞式發動機,配有一副尺寸較大的四葉螺旋槳,直徑為3.65米(從P-47J型起螺旋槳的直徑更大,達到4.5米)。飛行員的駕駛艙位於機身中部上方,尾部為倒T形尾翼,起落架為後三點式。採用雙梁結構的中下單翼,略帶上反角,平面形狀為橢圓形,展長12.4米。兩側機翼前各裝有3挺口徑為12.7毫米的白朗寧式機槍,每挺備彈200發以上。P-47D型飛機兩翼又各增加一挺,使機槍總數達到8挺,此外機身和翼下還設有多個外掛架,可掛炸彈和火箭等,最大外掛量為1 135千克。由此可見,P-47戰鬥機的火力是很強的。但是,為了多裝或多帶武器,勢必要影響飛機的其它載荷和性能,如一架飛機的有效載荷是一定的,裝武器多就必然會裝燃料少,燃料少又會影響到飛行距離和飛行時間等性能。P-47起初的型別,座艙前方有兩個油箱,兩翼內各有一個小型軟油箱,總載油量只有1 190升,作戰半徑不足400公里,續航時間僅2小時。也就是說,用犧牲航程和續航性能的辦法來加強飛機的火力。

P-47N在機翼根部加裝了油箱,機翼尺寸也相應加大,增大了飛機的航程。P-47M是一種速度最快的型別,最大時速接近800公里,曾擊落過德國的Me262噴氣式戰鬥機。最重要的型別是P-47D,許多重大改進都是從D型開始的,如上述的加裝機槍和俯衝襟翼等,它本身也形成了個小系列,有多種小改型。

動力系統

“雷電”飛機的最大優勢是採用了新型的R-2800型氣冷式活塞發動機、廢氣渦輪增壓系統和發動機注水等技術。R-2800型發動機,最大功率為2 000馬力,瞬時應急功率可達2 300馬力。專門配備的這種渦輪增壓系統,不像一般的增壓器那樣與發動機直接傳動,而是在機身座艙下方單設一個渦輪機,用發動機排出的廢氣來驅動,再由渦輪機帶動增壓葉片工作。空氣經過增壓後,可大大提高壓縮比,為在氣缸內燃燒提供更有利的條件。而工作過的廢氣則由專門的排氣管排出機身外。在P-47D型飛機上,還採用了一種特殊的發動機注水技術,即向氣缸內加注易汽化的液體(水或水和其它液體的混合物),用以加大燃氣流量。從而在短時間內,大幅度提高發動機的功率,改善飛機的爬升和高空機動性能。

機型結構

機翼

P-47D-30飛機上還裝了一種電操縱俯衝襟翼。它位於機翼下部起落架艙的前面。俯衝襟翼有兩個作用:一是P-47俯衝時速度較快,飛機上會出現局部激波,使其出現抖動,拉起時較為困難,這時可利用襟翼幫助操縱;二是飛機俯衝時,放下襟翼可起到減速板的作用,以防止飛機出現一衝到地的危險。

座艙

P-47駕駛艙非常寬敞,坐椅很高,前方視野很好。原來為了加強飛機的橫側穩定性而設計的背鰭,從P-47D型以後也被拆掉了,使其後方視野也得到了改善。

此外,P-47E飛機採用了增壓座艙,進一步改善了飛行員的座艙環境。

性能數據

型號XP-47AXP-47BP-47CP-47DP-47GP-47MP-47N
10.6m10.6m11.0m11.0m11.0m11.0m11.0m
4.4m4.4m
翼展12.4m12.4m12.4m12.9m12.4m12.4m
翼面積29.9m29.9m
空重4,988kg4,988kg
全備重量 5,481kg 6,057kg6,768kg9,387kg6,575kg6,675kg9,387kg
發動機型號R-2800-21R-2800-21R-2800-59R-2800-21WR-2800-57R-2800-77
馬力200020002300230021002800
最大速度663km/h690km/h687km/h653km/h676km/h724km/h752km/h
巡航速度563km/h483km/h
航程1,658km1,288km
升限12,801m13,106m
生產量602架12,602架354架130架1861架

衍生型號

XP-47B

只建造了一架原型機,裝備單台XR-2800-21星型活塞發動機,功率1850馬力(1380千瓦),稍後的生產型達到了2000馬力(1491千瓦)。1941年5月6日,布拉伯罕姆(LowryL.Brabham)駕駛XP-47B首飛成功,此時距開始研製僅8個月。XP-47B立即成為當時最大的單發戰鬥機,正常起飛重量5482千克,幾乎是同時代戰鬥機的兩倍。在首飛過程中,因廢氣泄露進座艙飛行員不得不緊急降落。18氣缸的XR-2800-21星型活塞風冷發動機在7 863米能提供1960馬力(1462千瓦)的功率,使XP-47B的最大時速達到663公里/小時,比設計時速高了19.3公里/小時,並能在5分鐘內能爬升到4 572米。XP-47B空重4168千克,正常起飛重量5482千克。1942年8月8日,唯一的一架XP-47B失事墜毀。

P-47B

兩側機翼內各裝有3挺口徑為12.7毫米的白朗寧M2重機槍,每挺備彈200發。為了解決XP-47B試飛中發現的副翼結冰和升降舵破裂的問題,在正式的P-47B上使用了全金屬的控制面蒙皮。座艙蓋也改成了向後滑動的式樣,解決了座艙蓋容易卡住的問題。座艙蓋設計上的變化使機背上的無線電天線桅桿向後挪了一下。P-47BS/N41-5896之後的飛機都採用了上述改進。

P-47戰鬥機座艙儀表 P-47戰鬥機座艙儀表

由於是在生產中漸改,所以每一批次的P-47B都有所不同。P-47BS/N41-5951之後的飛機上又引入了擋風玻璃除霜器;從S/N41-5974開始,P-47B發生了重大變化,使用了先進的控制面動作限制器,並採用水平尾翼安裝角和新式起落架輪胎。S/N41-6016之後的飛機又修改了機槍拋殼槽的設計。

生產型的P-47B安裝了一台2000馬力(1491千瓦)的生產型R-2800-21發動機。發動機驅動一具直徑3.65米的柯蒂斯電氣(CurtissElectric)C542S-A6螺旋槳。由於內部設備數量的增加,所以空重,正常起飛重量、全備重量分別達到了4239千克、5554千克和6057千克。所以P-47B爬升到4572米需要6.7分鐘而不是5分鐘。不過,生產型發動機增加的功率使最大平飛速度達到690公里/小時(8229米高度)。P-47B一共製造了171架。

P-47C

是雷電的第二種生產型。一開始P-47C使用與P-47B一樣的發動機,後來改為2300馬力的(1,715千瓦)的R-2800-59發動機,P-47C的特徵是前機身更長,機腹具有掛架,可以安裝炸彈或可拋副油箱。

第一架P-47C於1942年9月下線。P-47C的垂尾經過修改,結構加強並使用金屬蒙皮的方向舵面,解決了高速時尾部擺動問題,這個問題曾導致了數架P-47B在高速俯衝中墜毀,新的方向舵長了6.45厘米。氧氣系統也改進了,氧氣罐從P-47B的一個增加到4個,其中一個安裝在左翼前緣內。P-47C還安裝了新的無線電(SCR-274-N指揮電台和SCR-515-A),並把P-47B向前傾斜的天線桅桿改成更短的垂直桅桿。P-47C-2-RE批次被認為是第一種真正能作戰的雷電,也許是因為這一批次的飛機上在機腹安裝了掛架,從而增加航程和任務靈活度。當在P-47C機腹下掛載一具909升的副油箱時,能在3 048米以372公里/小時的速度巡航,航程可達2 015公里。P-47C-5-RE批次引入了改進的無線電,儀表和天線,增加了座艙加熱器。P-47C共生產602架。

P-47D

是P-47的主要生產型,使用2 300馬力(1715千瓦)的R-2800-21W或帶注水加力的2 535馬力(1890千瓦)的R-2800-59W發動機,飛機兩翼各增加一挺12.7毫米的白朗寧機槍,使機槍總數達到8挺。在生產過程中,每一批次的飛機都有數量繁多的改進,使得前後期的P-47D看起來大相逕庭。P-47D共生產12 602架。

P-47D-5-RE 和 P-47D-11-RA 批次開始引入可掛載一個 227 千克炸彈或副油箱的機腹掛架。

P-47D-15-RE和P-47D-15-RE批次以後的飛機都安裝了翼下掛架,這樣P-47D的機腹和機翼下都能掛載炸彈或副油箱。為了適應機翼副油箱,在機翼里舖設了新的燃油管道。機翼掛架可以裝載兩枚454千克炸彈,或連機腹掛架一共掛載三枚227千克炸彈,最大外掛1 113千克。在每側機翼下掛載491升副油箱時,可以增加241公里航程。另外還特別為早期的P-47C和P-47D設計了可以在機場安裝的機翼掛架,但改裝工作需要花費維護人員大量的工時。由於機翼掛架的阻力,導致P-47D最大速度降低了72公里/小時,後來流線型的掛架把損失降到24公里/小時。

XP-47E

XP-47E原型機 XP-47E原型機

1942年9月將一架最後批次的P-47B(S/N41-6065)改裝成XP-47E,XP-47E有帶鉸鏈的翻蓋式座艙蓋和適合高空飛行的增壓座艙。不過當時在歐洲戰場的P-47大多在低空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所以這種帶增壓座艙的雷電被取消了。

XP-47F

XP-47F也是由一架P-47B改裝來的(S/N41-5938),用於測試新式增大面積的機翼和層流螺旋槳。1942年9月17日首飛,與XP-47E一樣並未量產。

P-47G

柯蒂斯-賴特公司(Curtiss-Wright)按許可證在它的“水牛”(Bufffalo)工廠生產的P-47C/D。1942年12月,首架P-47G交付。柯蒂斯生產的首批20架P-47G(P-47G-CU)與同期的P-47C非常類似,之後的P-47G則和共和造的P-47D相似,柯蒂斯共生產354架P-47G。另外還生產了TP-47G雙座教練型。

XP-47H

1943年,兩架P-47D-15-RE批次的P-47D(S/N42-23297/23298)安裝了新的2,300馬力(1,715千瓦)的克萊斯勒XIV-2220-1 16氣缸對置V型液冷發動機。型號也改為XP-47H。克萊斯勒液冷發動機底殼下有巨大的散熱器,使XP-47H的外形變化很大,機身長度增加到11.9米。由於發動機馬力的增加,加上機鼻部分改成了流線型,工程師期望最大速度能達到788公里/小時。

雖然XP-47H項目從1943年8月就開始了,但是兩架P-47D-15-RE直到1945年還沒有改裝完畢。1945年7月26日才開始測試飛行。試飛結果表明在9 144米時極速只達到666公里/小時。隨著噴氣時代的到來,軍方對提高活塞式飛機的速度沒有了興趣,克萊斯勒的XIV-2220發動機沒有量產,XP-47H無疾而終。

XP-47J

XP-47J原型機 XP-47J原型機

在P-47D基礎上進行機身結構的輕量化最佳化設計,並安裝一台特殊的2 800馬力(2 088千瓦)R-2800-57(C)發動機,發動機之所以特殊是因為發動機上的渦輪增壓器內藏在整流罩里並用風扇冷卻,減小了阻力。機腹的CH-5渦輪增壓器進氣口受發動機整流罩的影響向後移。為4葉螺旋槳配備了更大的圓錐形整流罩,螺旋槳直徑增加到4.5米。機翼結構更輕巧,機槍的彈藥也相應減少。軍方於1943年6月18日與共和簽訂購機契約。

1943年11月26日XP-47J首飛。在1944年8月4日的飛行中,XP-47J的俯衝速度達到了811公里/小時,成為第一種俯衝速度超過805公里/小時(500英里/小時)的螺旋槳飛機。P-47J就在將要投產時,受到更先進的XP-72項目的影響,整個生產計畫被取消。

XP-47K

為了改善P-47的後方視野,美國陸軍航空隊構想能否在一架P-47D的機身上安裝英國霍克“颱風”的氣泡座艙蓋。為了安裝氣泡座艙蓋,共和公司的設計隊伍把P-47D的後機身降低。改裝氣泡座艙蓋的P-47D稱為XP-47K,1943年7月開始試驗,事實證明這項修改很成功,立即成為法明度(Farmingdale)和埃文斯威(Evansville)工廠生產線上的標準裝備。

美國陸軍航空隊沒有把帶氣泡座艙蓋P-47稱為P-47K,僅僅列為P-47D一個新的批次。頭一批帶氣泡座艙蓋的P-47是法明度生產的P-47D-25-RE和埃文斯威生產的P-47D-26-RA。

XP-47L

使用一架氣泡座艙蓋的P-47D(S/N42-76614)改裝,油箱從305加侖增加到370加侖。

YP-47M

是指4架專門改造的P-47D高速型原型機,專用來對付著名的V-1飛彈、德國空軍噴氣戰鬥機和火箭戰鬥機。

P-47M

P-47M配備普拉特.惠特尼R-2800-57(C)發動機,這種發動機帶有更大的CH-5渦輪增壓器,在9906米注水加力的最大軍用功率是2 800馬力(2 088千瓦)。在主翼下加裝了俯衝減速板。1944年12月,駐歐第56航空團接收了第一架P-47M,但是因為發動機問題使P-47M在戰爭最後幾個星期中沒有好的表現。P-47M作為純粹空戰用機,並沒有安裝翼下掛架。P-47M生產了130架。

XP-47N

基於YP-47M,增加翼展,加強結構以容納機翼油箱,加強起落架,以及其他若干改進,這些改進都是為了使P-47更適合在太平洋戰場作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增加航程。當XP-47N掛載最大容量的外掛油箱時,總的燃油量達到4 640升,使它的航程達到了3 783公里。1944 年 7 月 22 日 XP-47N 首飛。

P-47N

XP-47N的生產型,使用2 800馬力(2 088千瓦)的普拉特.惠特尼R-2800-77發動機,垂尾前加了延伸段,後期型號還安裝了零長度火箭發射導軌。P-47N在太平洋戰爭最後幾年表現極佳,它們能護送B-29超級空中堡壘從塞班直達日本本土。1944年12月到1945年12月間,法明度工廠生產了1 667架P-47N,另外埃文斯威工廠到日本投降為止生產了149架。

服役動態

亞太戰場

1943年夏天,P-47戰鬥機開始進入太平洋、亞洲戰場。曾在南太平洋國家、印度、緬甸和中國大陸等作過戰。據資料介紹,被派往緬甸支援英軍作戰的有16個大隊,可以說這是P-47投入量最大的一個地區。另外還有少量“雷電”戰鬥機中隊進駐墨西哥和巴西等。

1944年春天、兩個P-47戰鬥機大隊被派往中國成都地區,主要任務是為B-29轟炸機護航。P-47在太平洋上的主要對手是日本的“零”式戰鬥機。這種飛機輕巧靈活、爬升性能好,曾在太平洋上空橫行多年。與它相比,P-47在爬升速度、轉彎半徑和俯衝撿起等性能上稍遜一籌,但在速度和俯衝性能上卻毫不遜色,尤其是火力和生存能力,在當時的戰鬥機中是最優秀的。美軍飛行員根據兩種飛機的優劣長短,摸索出一套揚長避短的有效戰法,使P-47在與“零”式戰鬥機的頻繁空戰中連連獲勝。

在太平洋戰場,最早使用P-47作戰的,是美軍第348戰鬥機大隊。尼爾。E。基爾比是這個大隊的大隊長。1943年6月,他率領第348大隊抵達太平洋南部的澳大利亞。8月16日,該大隊的一部分P-47飛機轉場到紐幾內亞的莫爾茲比港。9月4日,基爾比率先出征,且首戰告捷,取得了擊落日軍轟炸機和“零”式戰鬥機各一架的戰果。

在著名的飛行隊中,最早裝備P-47並使用到大戰結束的第56大隊,空戰中共擊落敵機674架,得失比8比1,產生王牌飛行員38人,均為在歐洲戰爭中的美軍第一。該大隊被譽為“狼群大隊”,曾使敵人聞風喪膽。另一支王牌飛行隊是第4大隊,其戰績與前者差不多,但損失幾乎是它的兩倍。據分析,造成這種原因的是該大隊後期改用了P-51,而它的堅固性明顯不如P-47戰鬥機。

1949年6月15日,國民黨空軍第11大隊上尉作戰參謀毛履武(中共地下黨員)在從漢中南鄭機場駕駛美制P-47戰鬥機起飛偵察西安途中,見僚機因故障返航,正是起義的大好機會,便果斷改變航向,直飛河南安陽,安全降落 。

戰損紀錄

敵方P-47在華戰損之不完全記錄:

1953年7月25日,第5大隊的兩架 F-47 在浙江三門灣上空首度遭遇解放軍米格-15 噴氣式戰鬥機,飛行員羅輔傑上尉落海獲救。1954 年隨著解放軍空軍實力的增強,F-47 已無法獲得制空權。6 月兩架 F-47 在頭門上空與解放軍海軍航空兵 2 師 6 團的 拉-11 螺槳戰鬥機遭遇,一架 F-47 被擊落,飛行員黃宏宜少尉被擊斃。隔日 4 架 F-47 在石浦上空與米格-15 比斯交戰,被擊落擊傷各一架。1955 年 5 月 18 日,國民黨空軍第 3 大隊中尉參謀何偉欽駕駛 F-47N 233 號從台灣屏東機場起飛起義,於廣東海豐迫降。

1954年3月18日,海軍航空兵第2師第6團副隊長崔巍、中隊長姜凱駕駛米格15大陳島附近擊落2架P-47戰鬥機,迫使台空軍退出大陳島,為一江山島登入作戰的勝利奠定製空權基礎。

1954年5月11日10時30分台軍2架P-47D出於大陳島上空海航2師6團中隊長保錫明和飛行員董世榮奉命出擊。待飛至大陳西南15公里處時,僚機發現右後方的2架P-47D,長機命令僚機首先攻擊,將1架P-47D擊傷,雙方遂展開格鬥空戰。錫明在300—1000米處連續射擊7次,命中3次,擊落1架P-47D。正當保錫明擊落敵機上升轉彎向左脫離時,遭P-47D僚機偷襲,機翼和座艙中彈,保錫明中彈受傷。

總體評價

P-47戰鬥機 P-47戰鬥機

P-47戰鬥機誕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先後發展了多種型別,各型生產總數達15 683架。其中在共和飛機公司法明代爾飛機廠生產了9 087架;後為了加快生產速度,在印第安那州的伊文塞爾又開闢了第二條生產線,生產飛機6 242架;在寇蒂斯飛機公司的製造廠生產了354架。它們先後投入歐洲和太平洋戰場使用,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一種飛機生產15 683架,這個數字在現代飛機中是沒有的,在歷史上也是少見的。

據統計,各型P-47“雷電”戰鬥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共飛行193.4萬小時,戰鬥出動54.6萬架次,消耗燃油2.04億加侖,發射子彈1.35億發、火箭6萬枚,投擲炸彈13.2萬噸、凝固汽油彈上千加侖。空戰得失比為4.6比1,即擊中敵機4.6架,自己損失1架。千架出動損失率是7架。這些記錄在作戰飛機史上都是名列前茅的,有的甚至是創先例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