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rnst原理

哥廷根大學的物理化學家Walter H。Nernst 在1905年在12月23日在哥廷根科學協會宣讀了論文《論又熱測量計算化學平衡》,次年1月在該學會的《通訊》上發表,提出了後來十分著名的“熱定理”。他根據Gibbs—Helmholtz方程: A—U = T dA/dT,A:做的最大功,U:化學反應熱,按照Pierre E.M.Berthelot 的化學反應最最大功原理:dA/dT=0, ∴A=U,
Lim dA/dT = lim dU/ dT, 這說明在T= 0 A = U = 定植,並且在此值上兩個曲線相切。按照Nernst定理,定容比熱Cv = dU/ dT,當lim dU/dT = 0 時,Cv = 0, 即絕對零度時定容比熱是零。因而提出了檢驗Nernst定理的方法,但是由於實驗上的困難,還應等待實驗條件的成熟。1906年Einstein的比熱公式經過Nernst和Lindmann 的檢查和修改其偏差後,Nernst等測量了低溫的定容比熱,並經過幾位著名科學家的認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