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47自行高射炮

M247自行高射炮

1974年,美國陸軍決定研製一種新型師屬自行高射炮,並制定了“DIVADS”計畫,即“師屬防空系統”計畫。該炮由美國陸軍提出投標要求,由多家公司進行競爭性研製,最後美國福特宇航公司開始承包生產,研製型號為XM247,取名“約克中士”。 該炮原本擬裝備各重型師屬(裝甲師和機械化步兵師)防空炮兵營,以取代現裝備的師屬M163“火神”20毫米六管自行高射炮。它可與機動的防低空飛彈及單兵防空飛彈混編,在戰鬥地域前沿附近構成防低空火力體系。該系統用於擊毀低空快速飛行的目標,掩護重要的固定設施,並伴隨機械化部隊前進,同時也可以用於摧毀輕裝甲地面目標。但後經多次試驗,總體性能未達標,同時由於該系統性能相對日益發展的防空飛彈而言並不占優勢,最終於1985年9月宣布停止研製。

基本信息

立項背景

20世紀70年代,蘇聯的空中武器迅速發展,尤其是搭載反坦克飛彈的武裝直升機更是日新月異。為了面對這個新出現的巨大威脅,美國陸軍開始著手發展能夠在行進中提供伴隨保護的師屬自行高炮系統。當時服役的“火神”20毫米自行高炮不僅炮手缺乏防護,最重要的是不能為部隊的作戰機動提供伴隨保護。而當時蘇聯的ZSU-23-4自行高射炮則全面超過“火神”自行高射炮。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款能夠滿足美國陸軍要求的自行高射炮呼之欲出。

研製始末

行進中的M247自行高射炮 行進中的M247自行高射炮

1977年4月,美國國防部長批准了師屬高炮系統發展計畫,正式確定“師屬防空系統”(DIVAD)發展項目。1978年,DIVAD系統的主管官員對師屬防空系統的任務作了更明確的要求:“DIVAD系統的任務是為裝甲師、機械化師和步兵師提供有效的防空火力以對付武裝直升機和高性能固定翼飛機,也為重要基地和設施提供防空火力。”在對5種競爭方案進行分析、篩選之後,美國陸軍和福特宇航公司和通用動力公司分別簽訂了研製契約。1980年6月,兩個契約公司將自己的樣品交至布利斯堡的陸軍防空中心,接著進行了為期2個月的表演和試驗,所有表演項目至當年11月完成。經過對這兩個自行高射炮的對比,最後選定了福特宇航公司的40毫米自行高射炮。

福特宇航公司的師屬防空系統的基本組成為M48A1或M48A2坦克底盤、兩門博福斯公司的40毫米L70火炮和F-16戰鬥機上使用的威斯汀豪斯公司的APG-66雷達的改進型。這套防空系統原來被定為XM998型,後來改為M247,並正式命名為“約克中士”自行高射炮。阿爾文·約克是美國一戰中的一名傳奇英雄,他被美國人尊稱為“約克中士”。在1918年10月8日的早晨,約克和另外的16名士兵在經過激戰後以損失近一半的代價打死25名和俘虜132名德軍。其中21名德軍被約克擊斃。由於他的英勇,他被提升為中士並獲得國會榮譽勳章。用一個英雄來命名師屬防空系統,足可見美國陸軍隊師屬防空系統寄予的厚望。

按照原定計畫,美國陸軍到1988年將要購買618輛“約克中士”自行高射炮,裝備11個重型師和機械化步兵師師屬防空系統,編制3個高炮連,每個連隊裝備12輛。

然而,隨著計畫的實施,美國國內針對該計畫的矛盾分歧日趨尖銳,很多人認為該計畫毫無必要且極不划算。到1982年,有人公開批評“約克中士”自行高射炮造價過高,它的單價幾乎是其需要掩護的M1主戰坦克的3倍,還有人指責“約克中士”自行高射炮大多數實驗沒有成功。對此,美國陸軍將領,特別是時任美國國防部長溫伯格親自撰文為“DIVADS”計畫辯解,但是這些努力都沒能挽救“DIVADS”計畫。

武器子系統間的協調出現問題,指標要求過高結果導致系統的可靠性未能達到指標要求;蘇聯的武裝直升機以及反坦克飛彈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美國對蘇聯的技術發展前景、速度估計不足以及美國研究速度過於遲緩。最終導致了“DIVADS”計畫的下馬。

1985年8 月27日,美國國防部長溫伯格宣布“DIVADS”計畫下馬,M247自行高射炮停止研製。

“約克中士”自行高射炮,經歷了7 年的發展過程,投資共18億美元,平均每門“約克中士”價格680萬美元,創造世界自行高炮研製費用和銷售價格的最高紀錄。

設計特點

與一般的裝甲戰車相似,“約克中士”40毫米自行高射炮主要由底盤(行走部分)和炮塔(戰鬥部分)兩個大系統構成,其中戰鬥部分是發揮戰鬥力的核心。

底盤

M247自行高射炮的行動裝置特寫 M247自行高射炮的行動裝置特寫

由於必須伴隨裝甲機械化部隊行進,“約克中士”從一開始就決定使用坦克底盤,以獲取與主戰坦克相當的機動性。最理想不過的選擇是使用M1主戰坦克的底盤,但是M1坦克的底盤雖然機動性能一流但是造價昂貴,而且要優先滿足於M1主戰坦克的生產需求。經過折中之後,老舊的M48坦克底盤被選中,其最大的優點便是便宜,同時由於M48坦克和當時的主力的M60主戰坦克具有相當大的技術繼承性,所以M48坦克底盤的日常維護也能得到較好的保障,在整個使用壽命期間不會因為備件缺乏而導致維護困難。

為了降低費用,“約克中士”基本上維持了M48坦克底盤的原有布局,使得對M48坦克底盤的改造工作降低到了最低。底盤前方依然是駕駛員座艙;中部通過炮塔座圈支撐龐大的炮塔;後部為動力艙,使用AVDS-1790風冷12缸V型柴油發動機。由於自行高射炮理論上不需要出現在裝甲對抗的最前線,而且炮塔和其他輔助設備的體積、重量遠遠超過主戰坦克,所以原底盤上厚重的主裝甲被取消,改換為只能防護輕武器和炮彈破片的輕型裝甲。

炮塔

炮塔是“約克中士”的核心部分,包含了火力和火控兩個分系統。炮塔用普通鋼製造。左右側裝甲板活動連結,向右折時可保護跟蹤雷達天線。炮塔它的防護能力雖然不如車體,但能經受槍彈、炮彈破片和衝擊波的打擊。火控系統、雷達設備、穩定和通信系統以及電子裝置的供電設備都裝在炮塔內。

M247自行高射炮的防盾特寫 M247自行高射炮的防盾特寫

 火控雷達的搜尋天線和跟蹤天線安裝在炮塔頂部,雷達不工作時搜尋天線和跟蹤天線可摺疊到炮塔後部,便於檢修和降低行軍高度。

由於自行高射炮的用電設備大大增加,沿用主戰坦克的主機附帶的發電機已不能滿足需要。因此,其採用了一台伽萊特公司製造的渦輪機為輔助動力,驅動一台本迪克斯公司製造的交流發電機和阿貝克公司製造的液壓泵為炮塔提供動力。由於輔助動力裝置與主發動機使用相同的燃料,所以炮塔迴轉和火炮俯仰均為液壓驅動。

炮塔內共兩名乘員——車長和炮長。炮長位於炮塔左側,車長位於炮塔右側。炮長和車長共用一個位於中間的等離子顯示面板。炮長和車長各有一副目鏡對準炮塔頂上的中心光學瞄準具。車長還配有一個獨立的360°旋轉搜素潛望鏡,視場20°。艙口周圍有6個投影放大器。

火力系統

“約克中士”使用的瑞典博福斯公司的40毫米L70火炮作為北約的制式武器,有超過50個國家裝備。“約克中士”配備兩門博福斯公司的40毫米L70火炮,它可以同步交替發射或單獨單發射擊。最大射程可達4千米。每門火炮都有獨立的供彈系統,因此當某一門火炮因故障停止工作後,另一門仍可以繼續射擊。

“博福斯”40毫米L70火炮 “博福斯”40毫米L70火炮

福特宇航公司為該炮專門研發了可連續供彈及可選擇彈種的直線式無彈鏈供彈系統和上下兩個彈倉。兩門炮的兩個全自動儲彈和供彈系統左右對稱配置,並由各自的液壓系統驅動。整個武器系統共備彈560發,每管火炮備280發,上彈箱和傳送帶上有80發,下彈箱、升降機和傳送帶上有200發,重新裝填需要13分鐘。

其配備三種彈藥:近炸引信預製破片榴彈、薄壁榴彈和演習彈。

火控系統

威斯汀豪斯公司的整體式搜尋雷達和跟蹤雷達共用一個發射機,該發射機採取時分制工作方式,通過微波系統同時給兩個雷達饋電。搜尋雷達工作在I波段,搜尋距離在10千米以上,能對多個目標進行搜尋。

雷達檢測到的目標由敵我識別裝置進行詢問,並由數字機分類,以確定敵方或友方的固定翼飛機、直升機、飛彈或地面目標。而後編排優先射擊順序。該敵我識別裝置有“針刺”飛彈上使用的敵我識別器發展而來,有90%的通用性。

跟蹤雷達自動鎖定優先選定的目標,並精確跟蹤。當炮長適當按壓右手控制柄上的姆指開關時,炮塔即自動轉向選定目標。同時,火控系統自動為火炮裝定射擊諸元,選擇最佳彈種並計算所需發射數目,同時,搜尋雷達不斷向乘員發出警報。這種整體式的雷達系統具有很強的抗干擾能力。電子對抗措施包括頻率捷變、將全部功率集中到跟蹤雷達以壓制干擾等。

當不允許雷達工作或雷達系統遭到破壞時,車長和炮長可使用光學儀器控制武器系統。配用由“小懈樹”防空飛彈雷射測距機改進而來的休斯公司雷射測距機,其最大探測距離可達6~8千米,精度-5~+5米。

由於採用了成熟的技術,使發展試驗、使用試驗取得了良好的結果。試驗期間雷達的平均故障間隔時間在60小時以上。

性能參數

全長:7.76米(炮管向前)全寬:3.63米

全高:3.42米(至炮塔頂部)

最大速度:48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500千米

涉水深:1.22米

M247自行高射炮三視圖 M247自行高射炮三視圖

過垂直牆高:0.91米

越壕寬:2.59米

戰鬥全重:54.431噸(含彈藥)

51.126噸(不含彈藥)

火炮口徑:40毫米

炮口初數:1060米/秒(近炸引信預製破片榴彈);1030米/秒(薄壁榴彈)

火炮高低射界:-5~+85°

火炮方向射界:360°

瞄準速度:90度/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