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增強參考站網路理論

GPS增強參考站網路理論是由黃丁發著作、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圖書信息

作者:黃丁發 (作者), 周樂韜 (作者), 李成鋼 (作者)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6月1日)
叢書名: 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叢書
平裝: 258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030310859, 7030310853
條形碼: 9787030310859
產品尺寸及重量: 25.6 x 18.4 x 1.4 cm ; 540 g

內容簡介

《GPS增強參考站網路理論》在總結作者多年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全面系統地論述了GNSS參考站網路系統的理論、數據處理方法與系統實現,使理論與實際套用相結合。全書內容共分9章,包括網路GNSS的現狀和發展趨勢、誤差分析與建模、參考站網路的構建與定位模型、網路模糊度的快速解算理論、空間相關誤差改正模型、網路改正數的播發模型、增強參考站網路系統實現與試驗、完備性監測理論及CORS參考站網路建設等。《GPS增強參考站網路理論》可作為測繪、國土、規劃、土木、交通、農林、水利、地質、礦產、海洋、航空航天等部門從事勘測設計、信息系統、位置服務與導航等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用書,也可作為大專院校相關專業研究生教材。

作者簡介

黃丁發,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陽新人。1988年武漢大學測繪學院(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獲碩士學位。1996年西南交通大學獲博士學位。1999年~2002年在香港理工大學建設學院LSGI從事RGC項目的合作研究,2007~2008年在美國加州大學San Diego分校/海洋研究所(SIO/SOPAC)從事訪問研究。現任中國測繪學會理事、四川測繪學會和四川地震學會常務理事。先後被西南交通大學、鐵道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選為科技拔尖人才、中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主要從事GNSS、InSar的理論、算法以及系統集成的研究;在國內外專業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150餘篇。

目錄

叢書出版說明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GPS衛星定位技術的發展背景
1.1.1 GPS的現代化
1.1.2 差分GPS技術的發展
1.1.3 連續運行參考站網路的建設與網路PTK技術套用
1.2 網路RTK技術研究的國內外現狀及其發展前景
1.2.1 參考站網路模糊度解算技術(AR)
1.2.2 距離相關誤差建模(改正數計算)
1.2.3 改正數發布
1.2.4 網路通信技術與網路RTK軟體開發
第2章 誤差分析與建模
2.1 GPS觀測方程
2.1.1 GPS載波相位觀測方程
2.1.2 GPS碼偽距觀測方程
2.1.3 觀測值的雙頻線性組合
2.2 對流層延遲
2.2.1 對流層造成的信號傳播路徑彎曲
2.2.2 對流層天頂延遲模型
2.2.3 對流層映射函式模型
2.3 多基站GPS網中對流層延遲的估計與建模
2.3.1 天頂對流層延遲估計
2.3.2 區域對流層非差擬合模型
2.3.3 大氣梯度對GPS解算非差對流層的影響
2.3.4 雙差對流層延遲分析
2.3.5 雙差對流層區域內插模型
2.4 電離層延遲
2.4.1 電離層延遲經典模型
2.4.2 雙差電離層延遲分析
2.4.3 雙差電離層延遲估計
2.4.4 建立電離層區域內插模型
2.5 星曆誤差
2.5.1 星曆誤差分析
2.5.2 消除廣播星曆誤差
2.6 多路徑效應
2.6.1 多路徑效應模型
2.6.2 多路徑效應分析
2.6.3 估計和削弱參考站雙差多路徑效應
2.6.4 削弱參考站非差碼偽距多路徑效應
2.7 載波相位中心偏差
2.7.1 載波相位中心偏差分析
2.7.2 消除載波相位中心偏差
2.8 觀測噪聲
2.8.1 觀測噪聲分析
2.8.2 建立觀測噪聲隨機模型
第3章 參考站網路的構建與定位模型
3.1 參考站網路的構建
3.1.1 網路分類
3.1.2 網路的自動構建
3.1.3 網路動態升級
3.1.4 廣域大規模網路GNSS增強參考站動態網路構造
3.2 參考站網路的計算模型
3.2.1 FKP計算模型
3.2.2 MAC技術
3.2.3 虛擬參考站技術
3.3 增強參考站(ARS)網路DGPS/RTK的數學模型
3.3.1 相位ARS觀測值數學模型
3.3.2 偽距ARS觀測值數學模型
3.3.3 基於ARS模型的網路DGPS/RTK技術的通用性論證
第4章 網路模糊度的快速解算理論
4.1 概述
4.2 網路基線選擇及其對模糊度解算效率的影響
4.2.1 網路基線選擇
4.2.2 網路分塊和基本解算單元
4.3 網路模糊度的快速解算
4.3.1 寬巷模糊度的快速解算
4.3.2 電離層無關組合模糊度的快速解算
4.3.3 估計cell參數
4.4 網路參數平差
4.4.1 對流層延遲濕分量網路平差
4.5 R2U基線上模糊度的買時解算
4.6 三頻模糊度分解
4.6.1 三頻模糊度分解的數學模型
4.6.2 三頻信號模擬
4.6.3 模擬數據的正確性檢驗
4.6.4 利用模擬數據進行三頻模糊度分解
第5章 空間相關誤差改正模型
5.1 概述
5.2 電離層改正數計算模型
5.2.1 參考站網路電離層改正信息的提取
5.2.2 電離層改正數內插計算模型
5.2.3 電離層內插模型的比較研究
5.2.4 電離層預報模型
5.3 對流層延遲改正數計算模型
5.3.1 參考站網路對流層延遲信息的提取
5.3.2 高程方向偏差分析
5.3.3 自主修正高程方向偏差的距離相關模型
5.4 衛星星曆的精度分析及其誤差改正方法
5.5 多路徑誤差影響的削弱策略
5.5.1 參考站多路徑誤差影響的消除
5.5.2 多路徑誤差的消除
5.5.3 實驗分析
5.6 非差修正模型
5.6.1 非差修正的數學模型
5.6.2 非差改正數
5.6.3 非差對流層誤差實時建模精度分析
5.6.4 非差修正定位精度分析
第6章 網路改正數的播發模型
6.1 基於RTCM編碼及NTRIP的改正數播發
6.1.1 RTCM編碼
6.1 2 數據傳播鏈路
6.1 3 Ntrip網路傳輸協定
6.1.4 數據播發模組總體設計
6.2 RTCM SC-104標準電文編碼及其實現
6.2.1 RTCM SC-104電文分析與設計
6.2.2 RTCM電文編碼的實現
6.3 Ntrip網路傳輸的設計和實現
6.3.1 ntrip結構分析與設計
6.3.2 基於Ntrip的ARS/VRS改正數網路播發系統的實現
第7章 增強參考站網路系統實現與試驗
7.1 增強參考站系統設計與實現
7.1.1 系統結構
7.1.2 系統目標
7.1.3 系統設計
7.1.4 系統開發與實現
7.2 系統精度測試與評估
7.2.1 測試目標與內容
7.2.2 試驗網路與測試點
7.2.3 差分改正數精度測試
7.2.4 同步及異步RTK靜態測試
7.2.5 低動態RTK精度測試
7.2.6 車載高動態測試
7.3 測試結果分析及結論
7.3.1 RTK初始化時間
7.3.2 系統精度評估
第8章 增強參考站網路系統的完備性監測
8.1 增強參考站系統完備性監測
8.1.1 參考站網路觀測數據完整性
8.1.2 通信鏈路完備性監測
8.1.3 系統模型與可用性監測
8.2 電離層建模的完備性監測
8.2.1 雙差電離層延遲分析
8.2.2 建立電離層區域內插模型
8.2.3 電離層殘差完備性監測指標(IRIM)及其套用
8.2.4 電離層殘差內插不確定性指標(IRIU)及其套用
8.3 對流層建模的完備性監測
8.3.1 雙差對流層延遲分析
8.3.2 建立對流層延遲區域內插模型
8.3.3 對流層殘差完備性監測指標(TRIM)及其套用
8.3.4 對流層殘差內插不確定性指標(TRIU)及其套用
第9章 CORS參考站網路建設
9.1 CORS體系架構
9.1.1 CORS網路構成
9.1.2 CORS網路功能
9.1.3 CORS規範與標準
9.2 CORS參考站建設
9.2.1 參考站布設原則
9.2.2 參考站選址
9.2.3 參考站天線墩建設
9.2.4 參考站機房建設
9.2.5 參考站設備與安裝
9.2.6 參考站電源配置
9.2.7 參考站安全防護
9.3 CORS通信網路建設
9.3.1 CORS網路通信方式
9.3.2 CORS服務網路總體框架
9.3.3 參考站與數據中心網路通信
9.3.4 用戶端與服務中心網路通信
9.3.5 數據中心與IGS伺服器網路通信
9.4 CORS服務中心建設
9.4.1 CORS服務中心網路結構
9.4.2 CORS服務中,b硬體
9.4.3 CORS服務中心軟體
9.4.4 CORS服務軟體:ARSNET/VENUS
9.5 CORS運行管理
9.5.1 管理機構建立
9.5.2 設備維護管理
9.5.3 軟體運行維護
9.5.4 網路狀態監控
參考文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