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克·哈耶克

弗里德里克·哈耶克

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德文: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年5月8日-1992年3月23日)是奧地利出生的英國知名經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以堅持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反對社會主義、凱恩斯主義和團隊精神而著稱。他被廣泛視為是奧地利經濟學派最重要的成員之一,他對於法學和認知科學領域也有相當重要的貢獻。

基本信息

簡介

1
被廣泛視為是奧地利經濟學派最重要的成員之一,他對於法學和認知科學領域也有相當重要的貢獻。哈耶克在1974年和他理論的對手貢納爾·默達爾一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揚他們在貨幣政策和商業周期上的開創性研究,以及他們對於經濟、社會和制度互動影響的敏銳分析。”在1991年,哈耶克獲頒美國總統自由勳章,以表揚他“終身的高瞻遠矚”。

生平

哈耶克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一個傑出知識份子家庭。他的父親在政府的社會福利系統里擔任醫生,還發表過植物學論文。此外他還是哲學家路德維希·維根斯坦的表弟。他分別在1921年和1923年於維也納大學取得了法律和政治學的博士學位,同時也對學習心理學和經濟學有極大興趣。最初哈耶克相當同情社會主義,但在他參加了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的授課之後,經濟思想開始逐漸轉變。
哈耶克在1923年至1924年之間,擔任紐約大學教授耶利米·精其(JeremiahJenks)的研究助理。接著他回到奧地利,協助政府處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留下的,國際條約上有關法律和經濟的問題。接著哈耶克創辦了奧地利商業周期研究中心並擔任所長,並在1931年應邀前往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任教。在奧地利被納粹德國侵吞後,哈耶克不願意再返回母國。他在1938年成為了英國公民,並終身使用這個公民籍。
在1930年代,哈耶克被廣泛認為是最主要的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之一,但他的經濟理論卻和當時新崛起的凱恩斯學派格格不入。兩個經濟學派之間的爭論一直持續至今日。哈耶克的理論在1970年代後期,開始於美國和英國獲得重視,支持哈耶克的政治家們開始在這些國家浮上檯面(例如美國的羅納德·里根和英國的瑪格利特·柴契爾)。在1950年哈耶克離開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前往美國的芝加哥大學擔任社會思想委員會(CommitteeonSocialThought)的教授(由於他的奧地利經濟學派觀點,他被當時經濟學系裡的某個人所阻撓而無法加入)。他在芝加哥也認識了其他突出的經濟學家,如米爾頓·佛利民。不過,從那時開始,哈耶克的興趣逐漸轉向政治哲學和心理學——雖然他也持續撰寫經濟學有關的著作,而且即使到這時,他的主要經濟學理論也尚未完全發表。哈耶克在1962年前往德國擔任弗萊堡大學(UniversityofFreiburg)的教授,直到他在1968年退休為止。
在1974年他取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這成為了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理論開始獲得重視的主因之一。1984年,在英國首相瑪格利特·柴契爾的推薦下,他獲得伊莉莎白二世授與名譽勛位(OrderoftheCompanionsofHonour),以表揚他對於經濟學研究的貢獻。之後哈耶克又擔任了薩爾斯堡大學(UniversityofSalzburg)的客座教授。哈耶克在1992年於德國的弗萊堡去世,享年93歲。

主張

經濟計算問題

哈耶克是20世紀學術界對於團隊精神的主要批評者之一。哈耶克相信所有形式的團隊精神(即使是那些在理論上根基於自願合作的團隊精神形式亦然)最終都只有可能以中央集權的機構加以維持。在他的著名著作《通向奴役之路》(1944)和其他作品裡,他主張社會主義必須要有一個中央的經濟計畫,而這種計畫經濟最終將會導致極權主義,因為被賦予了強大經濟控制權力的政府也必然會擁有控制個人社會生活的權力。
根基於早期米塞斯和其他人的著作,哈耶克主張道:在中央計畫經濟里,某個特定的個人或團體必須決定資源的分配,但這些計畫者永遠都不會獲取足夠的資訊以正確的分配資源,這種問題又被稱為經濟計算問題(economiccalculationproblem)。哈耶克認為有效的資源交換和使用只有可能經由自由市場上的價格機制加以維持。而在1945年的《知識在社會中的運用》(TheUseofKnowledgeinSociety)一書中哈耶克主張價格機制可以用以交流和協調個人的知識,使社會的成員能夠達成多樣化,藉由自發性的自我組織原則來解決複雜的難題。他創造了交易經濟學一詞來稱呼“自我組織的自願合作制度”。
在哈耶克的觀點來看,國家的主要角色應該是維持法治,並且應該儘可能的避免介入其他領域。在《通往奴役之路》一書中他主張極權主義獨裁者的崛起是由於政府對市場進行了太多干預和管制,造成政治和公民自由的喪失而導致的。哈耶克也對英國和美國因為受到凱恩斯學派影響而建立的經濟控制制度提出警告,認為那將會導致相同的極權主義政府產生—而這正是凱恩斯學派所極力避免的。哈耶克認為極權主義政權如法西斯、納粹、和共產主義都是同樣的極權主義流派;因為這些政權都試著抹滅經濟的自由。對哈耶克而言他認為抹滅經濟的自由即代表抹滅政治的自由,因此他相信納粹和共產主義間的差別僅僅是名稱上的不同罷了。
哈耶克主張經濟上的自由是公民和政治自由所不可或缺的要件。哈耶克認為,只要政府試著以政策來控制個人的自由(如凱恩斯和羅斯福主張的新政),相同的極權主義後果也可能發生在英國(或任何其他地方)。

自願秩序

哈耶克認為自由價格機制並不是經過刻意介入產生的(亦即事先由人們刻意加以設計),而是由“自發社會秩序”—或者稱之為“由人類行為而非人類設計”產生的秩序所領導。也因此,哈耶克將價格機制的重要性提升至和語言同等重要。這樣的思考使他開始推測人類的腦袋如何容納這些行為。在1952年的《感覺的秩序》(TheSensoryOrder)中,他主張是聯結主義的假設形成了神經網路和許多現代神經生理學的基礎。
哈耶克在1988年的《致命的自負》(TheFatalConceit)一書中主張人類文明的誕生是起源於私人財產的制度。依據他的說法,價格是唯一一種能使經濟決策者們透過隱性知識和分散知識互相溝通的方式,如此一來才能解決經濟計算問題。

商業周期

哈耶克對於資本、貨幣、和商業周期的著作被廣泛視為是他對經濟學最重要的貢獻。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在更早時的《貨幣與信用理論》(TheoryofMoneyandCredit,1912)一書里已解釋了貨幣和銀行業務的理論,將邊際效益的貨幣價值原則套用至新的產業波動理論上。哈耶克以這本書為基礎進一步的解釋商業周期,這個理論在後來被稱為“奧地利學派商業周期理論”。在他的《價格與生產》(PricesandProduction,1931)和《資本的純理論》(ThePureTheoryofCapital,1941)中,他解釋商業周期的起源是政府中央銀行在信用擴張的過程中刻意壓低利率導致資本被錯誤分配而造成的。
“奧地利學派商業周期理論”被許多理性預期理論的支持者和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所批評。哈耶克在1939年的《利潤、利息和投資》(Profits,InterestandInvestment)一書中將他的理論與其他奧地利學派的理論家如米塞斯和羅斯巴德等人作出區隔,首先他避免以貨幣理論作為商業周期的全盤解釋,並提出一個根基於利潤而非利息上的特殊解釋方式。哈耶克明確指出大多數正確的商業周期解釋方式都是注重於現實上,而非數據上的波動。他也注意到這種特殊的商業周期解釋方式無法和其他奧地利學派的理論完全吻合。

社會哲學和政治哲學

雖然哈耶克最知名的是他對經濟學的貢獻,但在哈耶克的職業生涯後期他也對社會哲學和政治哲學領域作出許多貢獻,大多是從他認為人類知識有限的理論上衍生而來,以及在他理論中自發性秩序社會制度所扮演的角色。他主張一個以市場秩序為軸心組織的社會(之中國家所扮演的角色僅只限於保護必要的市場和個人運作安全),這便是從他對於人類知識有限的道德哲學理論所衍生的。在他的科學哲學理論中,哈耶克大力的批評所謂的科學萬能主義—錯誤的將科學研究方式強加於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上,導致在實踐上產生相反的結果。通常這牽涉到在哲學上強行要求明確驗證,錯誤的認為所有科學解釋都可以簡單的用二維的線形圖表進行。哈耶克指出大多數科學都牽涉到複雜的多線形和多變數,而經濟學和非設計秩序的複雜性則有如達爾文的生物學理論一般,強加一般的科學研究方式只會造成錯誤的結果(《科學的反革命——理性濫用之研究》,TheCounter-RevolutionofScience:StudiesintheAbuseofReason,1952)。在(《感覺的秩序》,TheSensoryOrder:AnInquiryintotheFoundationsofTheoreticalPsychology,1952)一書中他則發展出一套“赫比學習法”(Hebbianlearning)的學習和記憶方式,哈耶克在1920年便已經構思出這個概念,甚至還早在他學習經濟學之前。哈耶克延伸的“赫比突觸”(Hebbiansynapse)則對全球的人腦研究有相當大的貢獻,並且持續在神經科學、認知科學、計算機科學、行為科學、和心理學界發揮影響力直到今日。

影響

在1947年,哈耶克和其他人一同創辦了培勒林山學會(MontPelerinSociety),由一群在各種學術領域反對社會主義的學者所組成。在他於1974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演講上,哈耶克指出人類知識在經濟和社會制度上的出錯性之高,並稱他對於經濟學經常被誤導為是和物理學、化學、和醫學一般的精密科學感到憂慮,因為強加精密科學的研究方式在經濟學上將會導致不可收拾的災難性結果。
儘管對於這段關係至今仍存在許多爭議,哈耶克一生中與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保持了長期的友誼關係,兩人也都是來自維也納。在一封寫給哈耶克的信中,波普爾寫道:“我想我從你身上學到的東西可能超過所有其他在世的思想家。”(Hacohen,2000)波普爾將他的《猜想與反駁》(ConjecturesandRefutations)獻給哈耶克,而哈耶克也將他的論文集《哲學、政治學與經濟學研究》(StudiesinPhilosophy,Politics,andEconomics)獻給波普爾,並在1982年說道:“…自從他的LogikderForschung在1934年出版以來,我徹底成為他的方法論理論的支持者。”(WeimerandPalermo,1982)波普爾也參加了培勒林山學會的開幕集會。儘管他們之間的友誼和互相賞識,但並沒有改變他們兩人在理論上的重大差異(Birner,2001)。
除了深刻影響柴契爾的經濟政策、以及羅納德·里根的經濟顧問之外,哈耶克在1990年代於東歐成為最受敬重的經濟學家之一。哈耶克對於社會主義和非社會主義的預測在蘇聯解體的過程中完全獲得證實,他也因此在前共產政權的東歐國家大為出名。
哈耶克的著作影響相當廣泛,包含了經濟學、政治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和人類學。舉例而言,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一書中對於極權主義制度的真相和謬誤的討論也影響了後來對後現代主義的批評者(Wolin,2004)。
即使是在他死後,哈耶克的理論依然持續發揮影響力,尤其是在那些他曾經任教的大學裡: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芝加哥大學、以及弗萊堡大學。許多在他去世後才發表的著作也進一步發揮影響力。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一個由學生組織的團體哈耶克社會便以他為名。在牛津大學也有哈耶克社會組織。而美國華盛頓特區影響力最大的智囊團之一的卡托研究所則將所內的一個演講廳以哈耶克為名。

知名著作

(1)MonetaryTheoryandtheTradeCycle,1929.
(2)PricesandProduction,1931.
(3)Profits,InterestandInvestment:Andotheressaysonthetheoryofindustrialfluctuations,1939.
(4)TheRoadtoSerfdom(《通往奴役之路》),1944.
(5)TheConstitutionofLiberty,1960.
(6)TheFatalConceit,1989.

名言

(1)哪裡沒有財產權,哪裡就沒有正義。
(2)休謨希望得到的和平、自由與公正,非來自人們的善良品性,而是來自(健全的)制度——這一制度使得即使是壞人,在他們追逐各種事務以滿足自己的私慾時,也為公共的好處做了事。

相關信息

哈耶克與保守主義

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美國(里根)和英國(柴契爾夫人)的保守派政府崛起後,哈耶克的理論獲得了更多注意力。在1979年至1990年間擔任英國保守派首相的柴契爾夫人便是哈耶克理論的著名支持者。在柴契爾夫人得知自己成為保守黨領袖後不久,她“從她的公事包里取出一本書。那是弗里德里克·哈耶克所著的《自由秩序原理》(TheConstitutionofLiberty)。她打斷了台上演講者的演講,高舉這本書讓大家看見。‘這本書’,她堅定的說道,‘就是我們所相信的。’並且重重的將書敲擊講桌上。”在贏得1979年的大選後,柴契爾夫人指派了哈耶克派的基思·約瑟夫(KeithJoseph)擔任貿易及工業大臣,以矯正長期以來低迷不振的英國經濟政策。同樣的,許多羅納德·里根的經濟顧問也都是哈耶克的朋友。
不過,哈耶克寫下了一篇名為《為什麼我不是保守派》(WhyIAmNotaConservative)的論文,在文中他批評保守主義無能面對人類不斷改變的現實、而且無法提出積極性的政策計畫。他的批評首先是針對歐洲風格的保守主義,也就是長期以來基於社會穩定和傳統價值理由而反對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哈耶克自認為是古典自由主義者,但他也注意到他在美國幾乎不可能以“自由派”一詞自稱,因為這一詞在美國早已因羅斯福的新政而被大眾與社會自由主義混淆。因此,在美國哈耶克通常被描述為“自由意志主義者”,不過他自己則傾向於自稱為“老輝格”(OldWhig)。[5]

評價與爭議

凱恩斯曾嚴厲批評哈耶克的《價格與生產》一書:“這本書是我讀過的最為混亂不堪的東西,從第45頁後,幾乎沒有一句健全的命題。這是一個最恰當不過的例子,證明了無情的邏輯學家如果從一個錯誤的命題出發,最後如何會以進瘋人院而終結。然而,哈耶克博士看到了一個夢境,儘管當他醒來的時候,他給夢中發生的東西安了一個錯誤的名字,讓他的故事變得十分荒唐,他的忽必烈汗卻沒有任何魔力,一定能夠使讀者去思考他腦中那點還在萌芽狀態的想法。”
這段話直到現在也經常有人引用,但是事實上稱哈耶克邏輯體系混亂的很多指責是站不住腳的。如凱恩斯本人事實上就還被更多經濟學家認為存在經濟邏輯的混亂,“對通論的不同章節強調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即便是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中也有不少人認為,通論晦澀難懂,因此用凱恩斯的說辭作為哈耶克沒有經濟學水準的證據是無力的。哈耶克的周期理論在當時不被接受是個很複雜的問題,比較可能的主要原因有兩條,一是其理論與當時國家干預、經濟學計量化的潮流不符合,二是歐洲大陸的奧地利資本理論與後來成為主流的美英傳統的資本理論差異太大。
而在現代很多人尤其是主流的經濟學家對哈耶克持嗤之以鼻的態度則更多地處於一種數理偏見,不少有頭有臉的經濟學家甚至連哈耶克的著作、基本思想都不稍加了解,而是直接認定哈耶克是不懂數學、支持自由市場的極端分子。這種偏見完全是來自於主流經濟學範式的一種優勝姿態,即已經認定了數理化、計量化是經濟學唯一正確的範式和發展道路,因此主流經濟學並不會關注經濟學的過去和歷史,對於像哈耶克這樣的以及其他無法融入主流範式內的思想,一般的主流經濟學家根本不會去了解,而與之完全相反的態度則是大量研究經濟思想史的經濟學家對哈耶克級奧地利學派往往有比較正面的評價。
主流經濟學家對於不用數學的思想的態度是不屑一顧或者直接無視,而哈耶克本人對於數學的運用一直持消極態度,還一直批評這種盲目崇拜自然科學中的簡單現象的“唯科學主義”。事實上,哈耶克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作品中就批評了新古典經濟學範式下完全競爭模型、不完全競爭模型對於均衡的追求以及數學模型對於競爭過程本質的抹殺,這些洞見即使是現在也沒有被主流的經濟學超越,當然也沒有引起任何的重視。此外,哈耶克和米塞斯、羅賓斯等人由於一道堅持計畫經濟不可行性並且事實上被當時的主流經濟學視為“異類”,要知道當初支持計畫的經濟的經濟學家占絕大多數,即使是熊彼特、薩繆爾森這些被認為是經濟學界的一流人物同樣站在奧地利學派的對立面,但最後時間證明了米塞斯、哈耶克等當初占極少數的末流文人才是真正的勝利者,可見哈耶克並無愧於一流的經濟學家的稱號,指責他經濟學邏輯體系混亂純粹是無知和傲慢。
馬克思主義者、左翼社會民主主義和社會自由主義者也批判哈耶克的絕對的個人主義體系,這同樣也是不深入了解就亂扣大帽子的行為。實際上,哈耶克所持的“個人主義”是個人主義的一個變種,它被用來與經濟分析時如德國歷史學派、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採用的團隊精神相對應,而與通常飽受爭議的如主流經濟學的“方法論個人主義”完全是兩碼事,將二者混為一談並加以攻擊、甚至說哈耶克的體系是“絕對的”完全是錯置了對象
反對哈耶克的經濟學家指責他忽視民主對社會生活的重要性和為獨裁作辯護。哈耶克在他的《通往奴役之路》中說:“民主本質上只是一種手段,一種保障國內安定和個人自由的實用手段。它本身絕不是一貫正確和可靠無疑的。我們絕不能忘記,在一個專制統治下往往比在某些民主制度下有更多的文化和精神的自由。”反對者指責這是哈耶克的極右主義。同樣地這種指責也很片面,哈耶克不止一次強調過民主和自由的區別,簡單來說就是,民主本義是多數人擁有絕對權力,它只保證了權力的來源卻沒有完成對權力的約束,這個絕對權力是有可能為惡的,如蘇格拉底就是被多數人投票裁決而死;而自由的含義是抽象平等的權利,這意味著對權力的限制。將哈耶克的觀點與為獨裁做辯護掛鈎簡直是不知所云,哈耶克畢生都在維護個人自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