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04“星戰士”戰機

F-104“星戰士”戰機

F-104“星戰士”戰機是根據1953年3月11日簽定的契約研製的原型機,共有2架。美國研製的。

簡介

F-104“星戰士”戰機F-104“星戰士”戰機
研製國家:美國
名稱:F-104“星戰士”戰機
研製單位:洛克希德

現狀

F-104 是根據 1953 年 3 月 11 日簽定的契約研製的原型機,共有 2 架。由於原來計畫採用的 J79 發動機的研製進度趕不上飛機試飛的需要,所以 XF-104 裝備的是 XJ65-W-6 發動機,軍用推力為 3,540 千克,加力推力為 4,630 千克。第 1 架(首飛時發動機還沒有加力裝置)和第 2 架原型機分別於 1954 年 2 月 28 日和 10 月 5 日首飛。裝備 1 門固定式的 20 毫米 M61“火神”6 管炮,有 2 個外掛架。第 2 架原型機於 1955 年 4 月在試飛中墜毀,第 1 架原型機於 1955 年 10 月交付給空軍,1957 年 7 月也在試飛中墜毀。
F-104A
F-104A 是單座截擊型,裝備加力推力為 6,710 千克的 J79-GE-3A 發動機。裝備 1 門固定式的 20 毫米 M61“火神”6 管炮,有 5 個武器掛架。F-104A-1 和 F-104A-5 兩批飛機裝備 MA-10(AN/ASG-14T1)火力控制系統。F-104A-10 以後的飛機裝備 AN/ASG-14T2 火力控制系統,其基本組成與 MA-10 系統相同。1955 年 10 月開始訂購,總共生產了 153 架,1958 年 1 月開始交付,同年 12 月交付完畢。先後裝備了第 83、第 56 和第 337 截擊機中隊。後來有部分 F-104A 戰鬥機換裝成加力推力 8,120 千克的 J79-GE-19 發動機。由於這種飛機航程短和火力弱,特別是不能裝備與地面“賽其”防空系統交聯的數據傳輸設備,於 60 年代初全部退出現役轉入國民警衛隊的第 151(田納西州)、第 157(北卡羅來納州)和第 197(亞利桑納州)3 個飛行中隊。在“柏林危機”期間,上述 3 箇中隊於 1961 年 11 月~1962 年 8 月先後被動員重新進入現役,並在歐洲展開,第 151 和第 197 中隊部署在前西德,第 153 中隊部署在西班牙。緊張局勢緩和後,3 箇中隊的飛機再次配署給防空空軍(ADC),分別劃歸第 319 和第 331 兩個截擊機中隊。在 1962 年 10 月“古巴危機”時再次擔負了戰鬥警戒任務。F-104A 截擊機的最後退役時間是 1969 年 12 月(第319中隊解散),前後總共服役 12 年。退役後的 F-104A 飛機中,1 架改成 CF-104 的原型機,3 架被改成超高空飛行訓練用的 NF-104A,24 架(含部分 YF-104A)被改成無人靶機,10 架買給了巴基斯坦空軍,25 架買給了我國台灣省,16 架買給了約旦。
F-104B
F-104B 是 A 型的雙座教練型,發動機與 A 型相同。增加了尾翼面積,去掉了機炮,保留了 4 個外掛架,可掛 2 枚“響尾蛇”空對空飛彈。火力控制系統是 AN/ASG-14T1。1957 年 1 月 26 日首飛,共生產了 26 架。
F-104C
F-104C 是戰鬥轟炸型,裝備加力推力為 7,165 千克的 J79-GE-7 發動機(軍用推力 4,540 千克),具有有限全天候性能力。1958 的 9 月開始交付,1959 年 6 月交付完畢,共生產 77 架。裝備了第 479 戰術戰鬥機聯隊的 4 箇中隊。這型飛機裝備 1 門固定式的 20 毫米 M61“火神”6 管炮,有 5 個外掛架。裝備有 AN/ASG-14T2 火力控制系統。No.56-938 以前的 F-104 飛機裝備擾協光環計算瞄準具。部分 F-104C(No.57-910 以後)飛機的光學瞄準具去掉了光學測距裝置,因而光環大小不再改變,其直徑為 50 mil。在火控計算中使用雷達測量的目標距離。1965~1967 年期間,一部分 F-104C 被派往越南參戰。1967 年第 497 聯隊換裝成 F-4 戰鬥機,F-104C 退出現役後配署給國民警衛隊的第 198 戰術戰鬥機中隊,1975 年從國民警衛隊退役。
F-104C所用20mmM61A1機槍
F-104D
F-104D 是 C 型的雙座教練型,發動機與 C 型飛機相同,去掉了機炮,保留了 5 個外掛架(有的資料說機翼下沒有外掛架,只在翼尖掛“響尾蛇”飛彈)。1958 年 11 月開始交付,1959 年9 月交付完畢,共生產了 21 架。
F-104G
1958 年洛克希希德公司對 F-104C 進行了重新設計後,出口給義大利等一些歐洲國家和加拿大、日本等國使用。F-104G 是在 F-104C 型飛機基礎上重新設計的單座全天候戰鬥轟炸機。裝備 J79-GE-11A 發動機(軍用推力 4,540 千克,加力推力 7,080 千克),加強了結構強度,增大了機翼面積,增加了機動襟翼,增加了 3 個掛架(每個機翼下增加1個,機身下增加1個)。必要時可以卸去機炮而在炮艙內裝 462 升的油箱。洛克希德製造的第 1 架飛機於 1960 年 6 月 7 日首飛。1960 年 10 月 5 日首飛,洛克希德公司為美國“軍援計畫”生產了 139 架。
TF-104G
TF-104G 是 G 型的教練機,裝備有 NASARR F-15A 火力控制雷達,有實戰力。洛克希德公司總共生產了 220 架,其中 48 架是在歐洲製造的部件由洛克希德公司組裝的。
F-104S(ASA)
在多國參加的 F-104G 製造計畫中,義大利要求專門發展一種具有對空能力的先進 F-104,稱為 F-104S(S 為麻雀飛彈之意)。F-104S 基本上與 F-104G 後期型相同,針對空戰作了增強,主要武器是安裝在翼梢的“響尾蛇”和翼下的“麻雀”飛彈,並拆除了“火神”機炮。F-104S 於 1968 年 12 月 30 日首飛成功。
F-104J
F-104J 是日本在第 2 次防衛計畫中為其航空自衛隊選定的防空截擊機,是在 G 型基礎上研製的 F-104 的防空截擊型,由日本三菱公司仿製生產。最初同美國提供 3 架整機,前 29 架美國提供零部件,由三菱公司組裝,總共生產了 210 架,於 1967 年全部交付完畢。其武器系統按截擊要求配置,去掉了轟炸設備,雷達改裝成 NASARR 的截擊型 F-15J。整個火控系統總重大約只有 160 千克。原型機於 1961 年 6 月 30 日在洛克希德公司首飛後分解運到日本,重新組裝後於 1962 年 3 月 8 日在小牧基地開始試飛。3 月 22 日駐在千歲基地的第 2 航空團臨時成立了 F-104J 培訓隊,從 1963 年起,先後組建了 7 個飛行中隊。1963 年 3 月 5 日正式組建成最初的訓練部隊第 201 中隊,該部隊在第 5 航空團的第 204 中隊組建前一直擔負訓練任務。1964 年 6 月 25 日組建的第 1 支作戰部隊是第 203 中隊。同年還組建成第 5 航空團(駐新田原基地)的第 202 和 204 中隊,1965 年組建成第 6 航空團(駐小松基地)的第 205 中隊和第 7 航空團(駐百里基地)的第 206 中隊,1966 年 3 月 31 日組建成第 7 航空團的第 207 中隊。1974 年、1978 年和 1981 年第 201 中隊、第 206 中隊和 205 中隊的 F-104J 戰鬥機退出現役,部隊解散。
1982 年以後第 202 中隊、第 203 和第 204 中隊先後換裝成 F-15J 戰鬥機,1985 年以後第 207 中隊散,到此日本的 F-104J 戰鬥機全部退役。
F-104DJ
F-104DJ 是 J 型戰鬥機的雙座教練型,總共生產了 20 架,全部由洛克希德公司製造,沒有裝備火力控制設備。於 1961 年 8 月 26 日首飛,1962 年 1 月運到日本。隨同 F-104J 一起退役。
F-104J 是防空截擊機,主要裝備的是空對空武器。保留了機頭固定安裝的 20 毫米 M61“火神”6 管炮(備彈量最多為 750發),每個翼尖掛架可掛 1 枚“響尾蛇”或日本研製的 AAM-1 空對空飛彈,每個翼下掛架可掛 1~2 枚上述空對空飛彈或 1 個火箭彈發射器。炮艙內不裝機炮時可裝 1 個 462 升的油箱。
“寡婦製造機”
1960 年 5 月 26 日,台灣接收了第一批 F-104A/B ,從而開始了台灣飛行員的噩夢。F-104 各型軍機在台灣的 35 年時間,總架數在 200 架以上,
被稱為“飛行棺材”的 F-104 有致命性缺點,例如,它的機身長、機翼短小,升力自然受限制,遇到發動機熄火故障,不能像大飛機飄滑降落,有人形容,這時的 F-104 機會像一塊廢鐵一樣從空中掉下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