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G大石館

EMG大石館

大石·館這個獨特的藝術空間創作和展示他們的作品。 大石·館作為跨界交流的藝術中心,倡導並支持多種藝術形式的碰撞與融合。 大石·館在展的天然藝術石材來進行他的藝術裝置創作。

從自然藝術到跨界藝術

藝術石材是大自然與人類交流時所創造的一種獨特的語言。
大自然有著細膩的情感和獨特的構思,她以山川的靜默表達悲傷、以河流的奔騰體現思考、用葉子合著風的節拍帶著枝條起舞展現一種快樂……,這一山一水、一花一木皆為大自然用於構成語言的一種符號,而後將這些符號刻錄在石頭上,我們從天然石頭所擁有的色彩、肌理和質感中解讀大自然的語言。
如果,線條奔放、色彩華美的石頭是大自然的快樂……
如果,質感瑩潤、色彩素雅的石頭是在表現一種沉思 ……

那么,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大自然將她思考、創造、重塑自然界的過程全部記錄在石頭上。
我們於這種獨特的語言中探尋自然的規律,從自然規律的不同層面,用藝術的眼睛欣賞自然藝術——這種原生態的藝術之美!
羅丹曾說:“藝術家所見的自然,不同於普通人眼中的自然。”
這就是為什麼在藝術家的眼中“自然就是藝術,藝術就是自然。”
也許,正是這種自然的能量,無形中吸引了諸多藝術家在EMG 大石·館這個獨特的藝術空間創作和展示他們的作品。
藝術的發展是在不斷經歷著碰撞與融合。
也許,碰撞中融入、在融入中滲透,是推動藝術發展的一種很好的方式。
EMG 大石·館懷著一種勇氣,倡導並支持的跨界藝術創作。既向公眾展示含有設計元素的石材藝術品,又鼓勵多種藝術形式的碰撞與融合。
可以期待的是,這樣的文化交融、這樣的藝術碰撞一定會閃現更多靈感的火花和奇妙的創意。

往昔的廣州標本,今日的藝術中心

EMG 大石·館在選擇建館地址時也是十分慎重,因為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空間,而更為重要的是內涵!多方考察後我們選擇了紅專廠文化創意園(曾經的廣州鷹金錢罐頭廠)第39號廠房,這裡擁有蘊含著歷史沉澱的古樸建築和親近自然的藝術氛圍。第39號廠房是一個製作豆豉鯪魚的車間,這棟單層的裝配式廠房建造於上世紀60年代末期,結構形式為鋼筋混凝土獨立柱加上預製的梁板結構。樑柱間填充磚牆作外維護結構,外表塗刷的是那個時代典型的黃泥灰,一切都按照最經濟的原則建造的。39號廠房遺址的在場和建構無不投射著計畫經濟年代的集體化工業情懷。
廣州鷹金錢企業集團是前蘇聯援助新中國最大的輕工業項目之一,所以舊廠區最早的廠房是清一色的蘇式建築。罐頭廠時代雖然已經過去,但是幾十座大小不一的紅磚廠房建築得以保存下來。這裡有大量帶有上世紀烙印的建築,諸如廠房、倉庫、宿舍,這是一個幾十年的老廠留給這個城市的禮物。歷經多次產業轉移和升級,舊工業時代的種種記憶和印象,都掩藏在堅固的紅磚結構廠房中。
對EMG 大石·館的設計開始於對原有場地和建築的解讀,我們根據建構形態界定了一個“十“字形的公共區間,南北聯接建築的前後庭院,東西則貫穿整個廠房空間,使公共參與可以滲透至每一個柱跨區間。“十”字形公共區間主入口通道上方植入了一個內發光、同樣是十字形的辦公夾層,懸浮於場館當中。整個十字夾層的底面整體發光以產生漂浮感,隱喻時間的方舟。由於選材恰當,整個十字夾層取得了均勻度非常好的整體發光效果,這就為大石.館在燈光設備上做足了準備。
十字夾層的植入在水平向和豎向區分了大石館的使用功能-夾層的西側是公共展示區,東側是VIP展廳。恰當地強化了原有建築的空間特徵,東西向中間的成為EMG 大石·館公
共軸,成為活動、交流和展示的重要界面。
所有展品都採取公共藝術的方式按照空間展示的邏輯布置在大石.館空間裡面,上億年的自然地質進化被包融進我們的建築“標本”之中。每個柱跨區間都可以獨立展示,光影照射在擁有幾十年歷史的立柱上,由此展現的思維也是超凡的:靈動、自然、精緻。
作為一個現代化的藝術中心,EMG 大石·館需要配備現代化的硬體設施。那么投影、音響、燈光設備應該怎樣安裝進去而又不破壞
到建築空間原有的結構體系呢?於是,我們在不干擾原建築建構邏輯的基礎上以一種漂浮的姿態安裝一系列全新的硬體設備,與建築空間銜接並且對話。
建築場地北側主入口西側有一棟荒廢的機械房,它給大石館提供了一個庇護區間,我們利用這個區間作為藝術中心的咖啡角。一杯小小的咖啡融進了沉沉的內涵,待人去細細品味。
EMG 大石·館作為跨界交流的藝術中心,倡導並支持多種藝術形式的碰撞與融合。將於2010年10月23日舉辦為期1個月的瑞士與德國藝術家聯展將是跨界藝術的一個很好詮釋。
瑞士藝術家麗奧妮·洪將展示她的多媒體作品,而德國藝術家福蘭克·格雷茲勒將用EMG 大石·館在展的天然藝術石材來進行他的藝術裝置創作。兩國藝術家從不同的角度以各自不同的藝術形式並結合大石·館獨特的藝術空間來進行創作。這次聯展,兩位藝術家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有意或無意地尋找到與大石館這個空間的共通點,他們的作品相對這個空間就有如金色的蘋果放置在銀色的背景上,完美無瑕,無懈可擊。
此次聯展的命名靈感來源於兩位藝術家的創作構思:就像兩顆流星相向划過,形成一個完美的十字。它們分別來自兩位藝術家的作品。其一是“飄浮”,是麗奧妮其中一幅作品的名字;其二是“森林”,是從福蘭克裝置作品中獲得的聯想。將這兩個單詞放在一起作為這次聯展的名字 – 《飄浮的森林》,
希望這個名字所包含的時空感和超現實元素能更好地詮釋此次聯展的藝術內涵,也希望能夠給觀眾留下一片更廣闊的想像空間,讓他們在EMG 大石·館能夠盡情自由地欣賞和體會兩位藝術家的藝術作品的美。
畢竟,藝術應該是開放的,是所有普羅大眾都可以參與其中的,但願EMG 大石·館能夠開闢一個新天地,在這裡,石頭會唱歌,森林會飄浮,藝術無所不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