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IE路由與交換技術

CCIE路由與交換技術

《CCIE路由與交換技術》是2003年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國BaerWolf公司。本書主要介紹了CCIE路由與交換技術等內容。

基本信息

目錄

第1部分 內容概覽

第1章 網路概覽 3

1.1 OSI網路模型 4

1.1.1 7 層網路參考模型 4

1.1.2 OSI協定列表 6

1.2 交換與路由選擇 6

1.3 隧道 7

1.4 第2層標準 7

1.4.1 802.3標準 7

1.4.2 乙太網標準 8

1.4.3 802.2 (LLC)標準 8

1.4.4 802.5標準 9

1.4.5 802.6標準 9

1.4.6 FDDI標準 9

1.5 協定的功能 10

1.5.1 面向連線的協定與無連線的協定 10

1.5.2 握手信號 10

1.5.3 ACK信號 11

1.5.4 視窗(windowing) 11

1.5.5 數據流控制 11

1.5.6 最大傳輸單元(MTU) 11

1.5.7 錯誤檢測 12

1.5.8 終止 12

1.6 接口速率 12

1.6.1 LAN接口 12

1.6.2 WAN接口 13

1.7 總結 13

第2章 主題概覽 19

2.1 二進制、十進制和十六進制 20

2.2 訪問列表 21

2.2.1 IP訪問列表 23

2.2.2 IPX訪問列表 25

2.2.3 AppleTalk訪問列表 25

2.2.4 分布列表 26

2.2.5 訪問類(Access Class) 27

2.3 性能管理 27

2.3.1 佇列 27

2.3.2 資源預留協定(RSVP) 29

2.3.3 數據壓縮 29

2.3.4 負載平衡 29

2.4 安全 30

2.4.1 AAA 30

2.4.2 TACACS 31

2.4.3 RADIUS 31

2.4.4 防火牆 32

2.4.5 加密密鑰與DES 32

2.5 多服務技術 33

2.5.1 H.323 33

2.5.2 編碼解碼器(Codec) 33

2.5.3 SS7 34

2.5.4 實時傳輸協定(RTP) 34

2.6 Cisco設備的操作 34

2.6.1 路由器的基本結構回顧 35

2.6.2 路由器管理 35

2.6.3 Cisco發現協定(CDP) 38

2.6.4 簡單網路管理協定 (SNMP) 38

2.6.5 Cisco的分層網路模型 39

2.7 總結 40

第2部分 區域網路(LAN)

第3章 乙太網 47

3.1 定義與體系結構 48

3.2 介質訪問控制(MAC)層 49

3.3 載波偵聽與衝突檢測 50

3.4 IEEE 802.3的MAC幀和地址格式 51

3.5 Ethernet II 和 IEEE 802.3 52

3.6 吉比特乙太網 53

3.7 局限性和故障排除 54

3.8 總結 54

第4章 令牌環網路和FDDI網路 61

4.1 令牌環網路 62

4.1.1 令牌環網的工作方式 63

4.1.2 幀格式 63

4.1.3 令牌環網的故障管理機制 64

4.1.4 優先權方案 65

4.2 光纖分布數據接口(FDDI) 66

4.2.1 FDDI規範 66

4.2.2 物理特性 67

4.2.3 FDDI的故障管理特性 67

4.2.4 頻寬特性 68

4.2.5 幀格式 68

第5章 LANE——LAN仿真 75

5.1 LANE組件 76

5.2 LANE的通信 79

5.2.1 LEC的設定 79

5.2.2 LEC的通信 80

5.3 配置 81

5.3.1 LEC的配置 82

5.3.2 LES/BUS的配置 83

5.3.3 LECS的配置實例 83

5.3.4 如何獲取LES NSAP地址 83

5.4 簡單伺服器複製協定(SSRP) 84

5.5 總結 85

第3部分 交換與橋接

第6章 LAN交換技術 93

6.1 透明橋接 94

6.1.1 配置透明橋接 95

6.2 生成樹協定(STP) 95

6.2.1 網橋協定數據單元(BPDU) 96

6.2.2 接口模式 97

6.3 VLAN 98

6.4 中繼(Trunking) 98

6.4.1 中繼模式 99

6.4.2 配置中繼 99

6.5 乙太網信道(EtherChannel) 100

6.5.1 乙太網信道的工作模式 100

6.5.2 配置乙太網信道 100

6.6 VLAN中繼協定(VTP) 101

6.6.1 VTP訊息 102

6.6.2 配置VTP 102

6.7 多播管理 103

6.7.1 網際網路組管理協定(IGMP) 103

6.7.2 Cisco組管理協定(CGMP) 103

6.8 總結 104

第7章 其他橋接技術 109

7.1 不可路由協定 110

7.2 並發性路由選擇與橋接 110

7.2.1 理解CRB 111

7.2.2 CRB的配置 111

7.3 集成路由選擇與橋接(IRB) 112

7.3.1 理解IRB 112

7.3.2 IRB的配置 113

7.4 源路由橋接(SRB) 113

7.4.1 理解SRB 114

7.4.2 理解RIF欄位 115

7.4.3 RIF的構造 116

7.4.4 配置單一SRB 117

7.4.5 多連線埠SRB的配置 118

7.5 遠程源路由橋接(RSRB) 119

7.6 源路由透明橋接 120

7.7 源路由轉換橋接 121

7.7.2 基本SR/TLB的配置 122

7.8 數據鏈路交換(DLSw) 123

7.8.1 DLSw的相關術語 124

7.8.2 DLSw的工作過程 124

7.8.3 DLSw的配置 125

7.8.4 命令執行輸出示例 126

第4部分 路由TCP/IP

第8章 TCP/IP 135

8.1 IP 136

8.1.1 數據報頭格式 136

8.1.2 IP編址方案 137

8.1.3 地址掩碼 139

8.1.4 地址解析協定(ARP) 141

8.2 傳輸控制協定(TCP) 143

8.2.1 TCP的特性 143

8.2.2 TCP數據包報頭格式 143

8.2.3 TCP連線的建立 145

8.3 用戶數據報協定(UDP) 145

8.4 常用的TCP/UDP連線埠 146

8.5 域名服務(DNS) 147

8.6 Internet控制報文協定(ICMP) 148

8.7 熱備份路由選擇協定(HSRP) 148

8.8 動態主機配置協定(DHCP) 150

8.9 網路地址轉換(NAT) 150

8.10 總結 152

第9章 路由概念總覽 159

9.1 環路預防技術 160

9.1.1 水平分割 160

9.1.2 反向抑制 161

9.1.3 其他機制 161

9.2 鏈路狀態協定與距離矢量協定 162

9.3 有類與無類路由選擇協定 163

9.4 路由選擇 164

9.5 靜態路由與默認路由 164

9.6 默認管理距離 167

9.7 總結 168

第10章 路由選擇信息協定(RIP) 173

10.1 路由選擇度量 174

10.2 路由更新 175

10.3 RIP計時器 176

10.4 RIPv1 176

10.5 RIPv2 178

10.6 配置實例 179

10.7 總結 182

第11章 IGRP和EIGRP 187

11.1 IGRP 188

11.1.1 穩定性特性 189

11.1.2 路由度量 189

11.1.3 路由更新 190

11.1.4 監控IGRP 191

11.1.5 IGRP配置實例 193

11.2 EIGRP 193

11.2.1 路由度量 194

11.2.2 功能組件 194

11.2.3 路由匯總 195

11.2.4 頻寬控制 196

11.2.5 相鄰關係的處理 196

11.2.6 路由收斂時間 196

11.2.7 EIGRP的配置實例 197

11.3 總結 198

第12章 OSPF 203

12.1 OSPF的特性 204

12.1.1 度量指標 204

12.1.2 頻寬節省機制 205

12.1.3 快速收斂性能 205

12.1.4 層次化設計 205

12.1.5 VLSM的支持 206

12.1.6 認證功能 206

12.1.7 記憶體需求 206

12.1.8 處理器的能力 206

12.2 OSPF運行機制 206

12.2.1 相鄰路由器的建立 207

12.2.2 DR和BDR的選舉 207

12.3 路由發現機制 208

12.3.1 路由選擇 208

12.3.2 路由維護 208

12.4 層次結構和功能組件 209

12.4.1 區域類型 209

12.4.2 路由器類型 210

12.4.3 LSA類型 210

12.4.4 虛擬鏈路 211

12.5 配置實例 211

12.5.1 基本的OSPF配置 211

12.5.2 存根區域的配置 212

12.5.3 虛擬鏈路的配置 213

12.5.4 OSPF的調試命令 214

12.6 總結 214

第13章 邊界網關協定(BGP) 219

13.1 BGP網路設計要素及定義 220

13.2 路由映射、過濾以及相鄰路由器(對等體) 221

13.2.1 路由映射 221

13.2.2 過濾 221

13.2.3 相鄰路由器/對等體 223

13.3 路由選擇算法 224

13.4 內部邊界網關協定(IBGP) 225

13.5 外部邊界網關協定(EBGP) 225

13.6 其他BGP相關術語和命令 227

13.6.1 自主系統 227

13.6.2 相鄰路由器定義 227

13.6.3 BGP對等體連線的驗證 227

13.6.4 重分布 228

13.6.5 BGP的後門命令 228

13.6.6 MED(MULTI_EXIT_DISC) 228

13.6.7 路由管理方式 228

13.6.8 路由映射基礎 228

13.6.9 團體屬性(Communities) 229

13.6.10 聯盟(Confederation) 229

13.6.11 抑制不穩定路由 229

13.6.12 路由反射器 229

13.7 總結 230

第14章 路由管理 235

14.1 路由重分布 236

14.1.1 路由度量值問題 236

14.1.2 路由匯總 238

14.1.3 路由標籤(Tag) 239

14.2 路由管理 240

14.2.1 被動接口 241

14.2.2 分布列表 241

14.2.3 策略路由選擇 243

14.2.4 路由選擇 245

14.3 多播數據管理 247

14.3.1 協定獨立多播(PIM) 247

14.3.2 距離矢量多播路由選擇協定(DVMRP) 250

14.3.3 網際網路組管理協定(IGMP) 251

14.3.4 Cisco組管理協定(CGMP) 252

14.4 總結 252

第5部分 其他網路協定

第15章 IPX:Internet數據包交換協定 259

15.1 數據幀格式 260

15.2 IPX編址方式 260

15.3 數據封裝類型 261

15.3.1 以太介質 261

15.3.2 令牌環 261

15.3.3 FDDI 262

15.3.4 串列介質 262

15.4 服務宣告協定(SAP) 262

15.5 查找最近伺服器(GNS) 263

15.6 IPX的配置基礎 263

15.7 ipxwan 264

15.8 IPX路由選擇 264

15.8.1 IPX RIP 264

15.8.2 IPX EIGRP 264

15.8.3 IPX NLSP 265

15.9 基本的IPX配置實例 265

15.9.1 R1 266

15.9.2 R2 266

15.9.3 R3 266

15.9.4 R4 266

15.9.5 R7 267

15.9.6 路由識別 267

15.9.7 服務識別 268

15.10 IPX網路數據的過濾 269

15.11 總結 271

第16章 AppleTalk 275

16.1 AppleTalk協定簇 276

16.2 編址方式 277

16.2.1 地址結構 278

16.2.2 地址分配 278

16.3 網路區域 279

16.4 網路服務 279

16.4.1 DDP 279

16.4.2 AARP 280

16.4.3 AEP 281

16.4.4 ATP 281

16.4.5 NBP 281

16.4.6 ZIP 282

16.4.7 ASP 282

16.4.8 ADSP 282

16.4.9 PAP 283

16.4.10 AFP 283

16.5 AppleTalk的路由選擇 283

16.5.1 RTMP 284

16.5.2 AURP 285

16.5.3 AppleTalk EIGRP 285

16.6 配置命令 285

16.7 總結 286

第17章 其他LAN協定 291

17.1 DECnet 292

17.2 編址方式 293

17.3 路由選擇 293

17.4 配置實例 294

17.5 NetBIOS 296

17.6 總結 296

第6部分 WAN

第18章 ISDN和DDR 303

18.1 ISDN 304

18.1.1 ISDN的功能組和參考點 304

18.1.2 ISDN協定(HDLC和LAPD) 305

18.2 PPP 308

18.2.1 PPP特性 308

18.2.2 PPP數據幀格式 310

18.2.3 PPP協定 311

18.2.4 ISDN和DDR 311

18.2.5 撥號映射 313

18.2.6 ISDN的回撥特性 314

18.2.7 ISDN和撥號備份 314

18.3 更多配置實例 316

18.3.1 實例1 316

18.3.2 實例2 317

18.3.3 實例3 318

18.3.4 實例4 318

18.3.5 實例5 319

18.3.6 實例6 319

18.3.7 實例7 320

18.4 總結 320

第19章 X.25 325

19.1 特性 326

19.2 X.25和OSI模型的關係 327

19.3 編址 327

19.4 X.25的路由選擇 328

19.5 封裝 329

19.5.1 TCP/IP上運行X.25 (XOT) 329

19.6 路由表 330

19.7 平衡式鏈路接入過程(LAPB) 331

19.8 錯誤控制/恢復 333

19.9 數據流控制/視窗技術 334

19.9.1 滑動視窗的數據流控制 334

19.9.2 快取型數據流控制 335

19.9.3 源抑制信息 335

19.10 信令 335

19.11 映射 336

19.12 交換虛電路(SVC)/永久虛電路(PVC) 337

19.13 協定轉換 339

19.14 配置實例 342

19.15 總結 342

第20章 幀中繼 349

20.1 幀中繼概述 350

20.2 永久虛電路和DLCI 351

20.3 鏈路管理接口(LMI) 352

20.4 幀中繼和第3層編址 354

20.4.1 反向ARP 354

20.4.2 幀中繼映射 355

20.4.3 子接口 356

20.5 幀中繼的數據流量管理 357

20.6 Cisco的流量整形 359

20.7 總結 361

第21章 ATM:異步傳輸模式 367

21.1 PVC和SVC 368

21.2 ATM的接口 368

21.2.1 PNNI 369

21.2.2 ATM信元的報頭格式 369

21.2.3 ATM的協定參考模型 370

21.2.4 ATM的地址形式 371

21.2.5 ATM的信令 371

21.3 ATM的特性和技術術語 372

21.3.1 特定服務收斂協定(SSCOP) 372

21.3.2 臨時交換機間信令協定(IISP) 372

21.3.3 服務質量(QoS) 372

21.4 配置實例 373

21.4.1 利用AAL5snap和AAL5mux封裝配置ATM永久性虛電路(PVC)的實例

373

21.4.2 ATM的交換式虛電路(SVC)的配置實例 375

21.5 總結 375

第7部分 附錄

附錄A 目標索引 383

附錄B 術語表 391

附錄C CCIE認證過程和應試技巧 415

附錄D CD-ROM的使用 419

附錄E 實驗練習 42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