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式阻擊步槍

本詞條詳細的介紹了88式阻擊步槍和它的發展歷程,典型型號。

武器介紹

點擊查看大圖
中國國產的狙擊步槍有以下三種(不含大口徑即反器械狙擊步槍):
85式7.62mm狙擊步槍,仿蘇制德拉戈諾夫7.63mm狙擊步槍而制,槍長1220mm
重4.4kg 有效射程1300米,配10發彈匣.
88式5.8MM狙擊步槍,為我國自行研製.
新型7.62mm狙擊步槍(未定型),槍長1070mm 重6.1kg 有效射程800米.
上述三種國產狙擊步槍中,新型7.62mm狙擊步槍由於是手動開閉鎖,且全槍較重,射
擊過程更加平滑,其射擊精度也略優於其它兩種狙擊步槍.
狙擊槍的精度與槍管的長短,槍重有關.現在精度又能達到多高?以國產新型
7.62mm狙擊步槍為例,射擊53式7.62mm普通機槍彈在100米上的R50值可達到2.2厘米!

發展歷程

我國輕機槍的發展歷程
主要經過了繳獲、仿製、研製等幾個階段。戰爭年代,我軍使用的輕機槍多是從敵人手中繳獲,型號雜亂,且裝備陳舊。
20世紀50年代初期,由於我國兵器工業基礎薄弱,主要通過引進前蘇聯的樣槍、產品圖紙與技術資料,進行繪製與仿製。1953年生產的53式7.62毫米輕機槍,是我人民解放軍在新中國成立後列裝的第一批制式機槍。它標誌著我國國產輕機槍邁出了可喜的一步。1956年仿製的56式7.62毫米輕機槍,是我國機槍裝備史上裝備時間最長、裝備量最大的一種機槍,同時也是我國20世紀50年代仿蘇產品中較有影響的一種武器。與53式輕機槍相比,56式輕機槍的重量減輕了17%,戰鬥射速提高了88%,戰鬥性能大大改善。
20世紀60年代~70年代末,我國輕機槍的發展走上了自行設計、研製之路。1974年設計定型的74式7.62毫米輕機槍,是我國第一種自行設計和研製的班用機槍。該槍在結構上有所創新,性能上也優於56式機槍。雖然沒有生產定型,但74式輕機槍的研製,為班用機槍國產化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20世紀80年代初,國外班用輕機槍基本走上槍族化道路,且注重火力持續性和輕便靈活的突擊性。我國經過多年的論證研究,於1981年成功地研製出新一代81式7.62毫米班用輕機槍。它與81式步槍組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第一代班用槍族。1985年完成生產定型後,81式輕機槍開始大量裝備部隊,以取代56式衝鋒鎗和輕機槍。81式槍族的成功,標誌著我國槍械在論證、設計、研製、生產等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隨著世界範圍內掀起步兵輕武器小口徑化的熱潮,我國曾於1987年設計定型了87式5.8毫米輕型機槍,但該槍沒有列裝部隊。
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在總結設計經驗、借鑑國外先進設計思想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有關方面的科技進步成果,成功地研製出95式5.8毫米班用輕機槍,並與95式5.8毫米自動步槍組成我國新一代小口徑班用槍族。95式機槍擁有優良的設計、新穎的外形和先進的性能,成為我國產機槍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一個里程碑。

通用機槍

通用機槍又名輕重兩用機槍或兩用機槍。與其他槍種相比,通用機槍是一個比較年青的槍種。一戰結束後不久簽定的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不準生產和裝備重機槍,可是德國人歷來對重機槍情有獨鍾。在一戰前他們裝備了1萬多挺MG08式7.92毫米“馬克沁”重機槍,為了不被譴責違反凡爾賽和約,德國於1934年研製成功並裝備了MG34式7.92毫米通用機槍。這種機槍的槍身用兩腳架支撐時作輕機槍使用,用槍架支撐時作重機槍使用。通用機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在二次大戰中,德國又研製並裝備了MG42式通用機槍,MG42大量採用了先進的衝壓工藝,槍的結構也有特長,被認為是通用機槍的楷模。
二戰後,通用機槍得到了迅速的發展,50~60年代是通用機槍盛行的年代,這個時期,湧現了多種通用機槍,其中以美國的M60式 7. 62毫米、比利時MAG58式7.62毫米、德國MG3式7.62毫米與前蘇聯PK式7.62毫米通用機槍最為出名。例如MAG58式已生產了近20萬挺,列裝了七八十個國家;M60式生產近30萬挺,裝備了23個國家;而PK式也被原華約國家廣泛採用。
通用機槍之所以被廣泛採用是因為重機槍重量太大,步兵無法攜行,而通用機槍的重量大大減輕,不但可用於步兵排連,作為步兵的火力支援武器,而且是坦克裝甲車輛的車載武器。
順便提一下,二戰前後,國外對機槍叫法有所不同。戰前,很多國家把中型機槍稱作重機槍,50年代後,很多國家將原重機槍易名為中型機槍,而將口徑12.7毫米及12.7毫米以上的機槍定名為重機槍。所以,現代的中型機槍與通用機槍實際上是一回事。
30多年過去了,不少武器裝備已經發展了兩代、三代,但是通用機槍至今還是停留在戰後的第一代,即使是南非於1986年裝備的S S-77式7.62毫米通用機槍的性能也與上述機槍相同,還是屬於第一代產品,儘管它有某些特點,如採用快速更換的槍管,快速拆卸的摺疊槍托,槍托可更換成用於持續火力的D型握把或遙控射擊裝置。究其原因是,部隊機械化、裝甲化水平的提高,突擊機槍的迅速發展和大口徑機槍重量的大幅度減輕,使處於這兩種武器之間的通用機槍的發展大受影響,以致一些輕武器專家認為無論是從技術或銷售方面看,通用機槍幾乎已進入絕境,是在度它的晚年。所以不少國家都不願意將大量資金投入研製設計思想和技術全新的通用機槍。
通用機槍雖發展不快,但無論作為車載武器,還是作為步兵支援武器,目前還沒有其他武器可以取代它。90年代初以來,美國、俄羅斯和英國已經開始研製新的通用機槍或提出對新的通用機槍或類似武器的要求,其中進展較快的是俄羅斯。

美國於1986年提出輕武器總規劃,後因故規劃推遲實施。1993年,該規劃又重新啟動,規劃中提出研製“真實的輕武器族” (Objective Family of Small Arms),它包括三種武器,即“真實的個人自衛武器”、“真實的單兵作戰武器”及“真實的班組武器”。“真實的班組武器”用以取代M2HB式12.7毫米大口徑機槍和MK19式40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若重量達到要求,還要取 代7.62毫米中型機槍。後來考慮到“真實的班組武器”內容過多,所以單列了“先進的中型機槍”這個項目,並且增加了“真實的狙擊步槍”和“真實的特種用途武器”。儘管目前美國尚未對“先進的中型機槍”提出詳細的要求,但美國陸軍希望獲得一種重量與M249式輕機槍(比利時研製的“米尼米”5.56毫米輕機槍,美國採用後命名為M249)差不多,但性能卻與M240(美國將MAG58式命名為M240式,裝備M60式和M1式主戰坦克)和M60相似的武器。
1995年6月,美國陸軍提交國會批准的輕武器總規劃中對“先進的中型機槍”規定有以下特性:含200發彈和供彈具的槍重68~91克;有效射程超過1100米;提高壓制火力及對人體目標的命中機率;對付的目標包括有生目標、輕型車輛、低速飛行的飛機和水上飛機;完成M60、M240和M249的戰鬥使命。 由於陸軍計畫 2015財年才列裝“先進的中型機槍”,目前離列裝為時尚早,所以該項目進展不快。
俄羅斯於1993年首次公開展出以PK為基礎,名叫“統一”的6毫米通用機槍。該槍使用新研製的6毫米步槍彈,新彈的體積與現役的5.45毫米槍彈一樣大小,從而使新機槍的重量得以大幅度減輕。PK及其改進型PKM是世界上所有通用機槍中重量最輕的,帶兩腳架分別為9千克和8.4千克,而“統一”機槍只有6.5千克,帶槍架重11千克。新槍採用卡拉什尼柯夫(kalashnikov)式迴轉閉鎖機構,槍管加長,但全槍長與PK一樣,為1.15米,槍托為骨骼形,用光學瞄準鏡取代PK上的機械瞄準具,最大有效射程1500米。目前該槍仍處於進一步研製階段,也未見俄羅斯有打算用它替換老槍的報導。
英國於1994年提出用具有更強持續火力的武器替換L7A1式7.62毫米通用機槍(系仿製MAG58),可供選擇的武器有通用機槍或自動榴彈發射器,也可能是兩者的結合。不久前在皇家軍事科學院舉行的歐洲輕武器專題討論會上,英國國防部一位官員認為,雖然陸軍對通用機槍取代武器的技術規範尚未最後確定,但一些通用標準大體上已經明確。這種武器必須能對付2000米距離上暴露的或在防禦工事內的敵人,並能繼續給予壓制;除了對付有生目標,還必須能壓制輕型裝甲車輛、防禦工事和直升機;必須穿透1500米距離上的避彈衣(最好是2000米距離);穿透1300米距離上的北約標準靶板(最好是1500米距離);其總重不得超過30千克,20千克最好。英國陸軍擬於2003~2005年裝備這種武器,看來他們有可能購買現成的武器,而不是從頭開始研製新武器。
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希望在新槍研製出來前,對現役的7.62毫米機槍進行改進,因此在“士兵增強計畫”中,有對中型機槍、7.62毫米穿甲彈、微曳光彈、光學瞄準鏡和M122式機槍槍架等改進項目或新研項目。
美國對改進機槍的主要技術要求是:射擊精度與M60機槍相當;武器應與M122槍架和美國海軍陸戰隊新研製的輕型槍架配裝;武器頂部的導軌能安裝多種光學瞄準裝置;能使用機械瞄準具;帶兩腳架;可使用目前的空包彈發射結合器;能發射XM993穿甲彈;槍管壽命為15000發;Ⅰ級故障(10秒內能排除的故障)間的平均射彈數為1800發;Ⅱ、Ⅲ級故障間的平均射彈數為15000發。
兩家廠商,即薩科防禦公司(saco Defense Co.)和比利時FN赫斯塔爾公司(FNHerstal CO.)在美國的子公司FN製造公司(FNManufacturing CO.)分別提供了各自的M60E4和M240G(有的報導稱為M240E4)機槍供美軍試驗和評估。M60E4的主要改進是:其主要部件可與M60互換;改進厚槍管的設計;兩架腳可單手操作;輕重量的小握把;整體式的安裝座;易於裝卸的50和100發供彈具;左右手均能適用的保險裝置;適應冬季操作的扳機護圈等等。M240G的主要改進是:有安裝光學瞄準鏡的導軌;採用經過改進的兩腳架;槍管和護木裝有隔熱板;彈盒托架重新設計;為減輕重量,槍托採用合成材料,等等。經過美國軍方的試驗和評估,陸軍和海軍陸戰隊採用了M240G機槍,首批改進機 槍於1997財年裝備部隊。
彈藥和瞄準裝置是通用機槍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瑞典博福斯公司(Bofors AB)已研製輕武器新型穿甲彈系列,其中7.62毫米彈在500米處的性能與北約12.7毫米普通彈相當,可穿透100米處攻擊直升機的模擬靶板。美國已考慮購買這種槍彈。在海灣戰爭中,夜視器材的作用再次得到了證明。由於夜視器材的使用越來越廣,人們開始提出需要“微曳光”彈。這種彈用肉眼看不見,但用夜視器材可以看見,而且很清楚,不會產生常規彈頭通常出現的光暈,使圖像模糊的現象。美國已經開始對5.56×45毫米微曳光彈(試驗型號為XM936)進行研製和試驗,下一步將研製與試驗7.62毫米彈。不久前,歐美國家又提出研製一種不含鉛、銻對環境無污染的金屬的輕武器彈藥,這種彈藥有可能不再沿襲採用火藥做推進劑的傳統做法,但是這個項目難度大又缺乏資金,所以不能成為近期重點項目。
為滿足未來高技術戰爭的要求,通用機槍的瞄準系統必須具備遠距離捕獲目標和識別目標的能力。目前通用機槍的瞄準系統的改進有兩種趨勢,一是越來越多地採用先進技術,如微電子技術、像增強技術、紅外技術、雷射測距技術以及先進的計算機火控系統等;二是繼續採用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的瞄準具,如英國環形瞄具集團公司研製的採用“低技術”製成的直筒式瞄具。不過有的專家認為,帶十字線的瞄準具,不論是單倍的還是多倍的,要比先進的計算機火控系統更具有優勢。
新槍的研製離不開市場,然而在後冷戰時期許多國家壓縮國防開支,通用機槍的市場並不很大,歐美等已開發國家的通用機槍基本上已飽和,目前只有澳大利亞有部分裝甲車輛需要安裝車載機槍,中東地區和亞太地區是通用機槍一個潛在市場,但是其中有的國家具有輕武器生產能力,他們往往通過購買特許權來生產國外研製的新槍。再說與步槍相比,通用機槍的裝備量相對較少,所以市場制約著通用機槍的發展。與過去近30年通用機槍的發展幾乎是處於死水一潭的狀態相比,目前至少有的國家的新槍研製已經起步,老槍系統的改進也有些眉目,但這只是露出一絲春意,而絕不是明媚的春天。
我國特色的5.8毫米通用機槍
國產QJY88式5.8毫米通用機槍是我國自行研製生產的一種新型武器。該槍全重16千克,全長1321毫米,槍管長600毫米。彈頭初速895米/秒,戰鬥射速300發/分鐘,有效射程為1000米,彈箱容量為200發。該機槍採用翻轉型結構覘孔瞄準具,並配有白光瞄準鏡和微光瞄準鏡,以確保遠距離的射擊精度和夜間作戰能力。該槍1999年7月設計定型,已經投入批量生產,將陸續裝備部隊。
與國外通用機槍相比,QJY88式5.8毫米通用機槍有著明顯的優點:一是採用工程塑膠與鋁合金等新材料和金屬表面磷化等新技術,重量輕,機動性能好。二是火力猛,威力大,射擊使用方法轉換快捷。三是射擊精度高,後坐力小,可控性能好。四是彈箱容彈量大,可與槍身或槍架連線,以保證武器無論是在輕機槍狀態還是在重機槍狀態,均可隨戰士運動中射擊。
二戰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部隊主要採用的是美國T65式7.62毫米槍彈。這種彈在2000米外還有足以殺傷有生目標的可能,這對步槍彈而言顯得威力過大。而且發射該彈的步槍相應的都比較笨重,增加了士兵的負荷,且攜彈量受到限制。加之該彈衝量大,致使點射精度較差。上世紀60年代越南戰爭爆發後,東南亞的叢林地形使得該彈的弱點充分暴露出來,美軍越來越感到沒有必要使用如此大威力子彈和如此笨重的武器。在對以往戰爭經驗作了大量研究之後,美軍提出了以下結論性意見:用高射速、小口徑的輕彈頭代替大威力的7.62毫米彈頭,可提高殺傷效果,同時經濟性也更好。近些年,世界各國專家又對輕武器的最佳口徑進行了探討,基本上確認了最佳口徑應介於5.7至6毫米之間。可以說,國產新型QJY88式5.8毫米通用機槍的口徑既順應了世界發展趨勢,又堅持了國產槍彈高起點、高水平及特色鮮明的研製思路。
一般而論,軍用制式彈藥的規格,向來都是由軍事強國所制定,其他國家再依軍政國情與需求跟著採用。我國5.8毫米槍彈的研發,亦代表了中國武器研製要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重機槍
裝有重型槍架,口徑一般達到12.7毫米,部分型號為14.5毫米,又稱大口徑機槍。一般裝備到營一級。主要射擊2000米以內的火力點、薄裝甲防護的目標和車輛。可以分解搬運。一般為三人制或4人制組成機槍小組。改裝高射專用槍架後可以射擊低空飛行的空中目標,稱為高射機槍。部分型號為了達到提高連續射擊能力,可以改裝為2聯裝、4聯裝等形式。

典型型號

美國M2HB 白朗寧12.7毫米重機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末開始研製,1921年定型,時稱0.50M2重機槍。1933年出現重槍管型,即現在的M2HB重機槍。該槍逐步發展形成了包括高射機槍、坦克機槍、坦克並列機槍和航空機槍在內的M2系列。目前,除美軍吉普車和步兵戰鬥車上裝備外,其他許多國家的軍隊都使用其作為地面支援火力。
使用0.50英寸M2普通彈,初速893米/秒;槍長1653毫米,槍管長1143毫米,槍重38.2公斤,最大射程6800米。
我裝備的幾款重機槍
國產89式12.7毫米重機槍
該槍全長1920毫米,有效射程1500米,理論射速600發/分鐘。槍全重(含槍身、槍架)26.5千克,據稱,它比美軍M2大口徑機槍(38.1千克)輕11.6千克,是目前國內外同類口徑武器中最輕的。其方向射界(平射)左右各45度,槍管壽命大於3000發。
89式12.7毫米重機槍可發射普通12.7毫米機槍彈,還可發射穿爆燃曳彈、穿爆燃彈及84式脫殼穿甲彈等,可以對付各種輕型裝甲目標,以及反武裝直升機和近程反導。配裝有白光瞄準鏡和微光瞄準鏡,大大提高了武器夜間作戰能力。自動武器常採用導氣式、管退式和槍機自由式三種自動方式中的一種來完成其自動循環,如俄羅斯的HCB式採用了導氣式,M2HB式採用了管退式,而中國89式機槍則採用了管退與導氣式混合的自動方式。這種自動方式在其他槍種上曾採用過,但在大口徑機槍上尚屬首次,它綜合兩種自動方式的優點,充分體現了設計人員的獨具匠心。
經受戰火洗禮的7式7.62毫米重機槍
57式7.62毫米重機槍於1957年生產定型,並大量裝備部隊,後被67式輕重兩用機槍取代。57式重機槍是53式重機槍的改進型,主要是將53式重機槍的輪式架改為框式輪架,槍管比53式長2毫米,且外部有縱向散熱槽等,威力保持不變,全槍重量由44.5千克減輕到38千克。在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我軍使用的53式重機槍採用笨重的輪式槍架,重量太大,非常不利於山地作戰。有時為了在山坡上架槍,不得不由其他戰士用肩膀架起一個架輪。受這個教訓的影響,1965年,57式重機槍由框式輪架改成三腳架,重量減到29千克。在對越自衛反擊作戰中,57式重機槍成為我軍重要裝備,接受了實戰的檢驗,表現非常突出。
57式重機槍全長1500毫米,槍管長722毫米,瞄準基線長670毫米,初速865米/秒,理論射速600發/分鐘,有效射程1000米,彈箱容量250發,使用53式槍彈。該槍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槍機為偏移式閉鎖機構,能夠進行二次供彈,實施連發射擊。
裝備數量最多的67-2式7.62毫米重機槍
目前,我軍裝備數量最多的機槍是67-2式7.62毫米重機槍,這是與其優異的性能分不開的。
1960年,我國開始自行設計和研製適合我軍人員攜帶和作戰使用特點的重機槍,經7年努力於1967年設計定型,這就是67式重機槍。67-2式重機槍就是以此為基礎改進定型的。67式重機槍定型後即部分裝備部隊試用。在試用過程中,該槍出現了射擊精度不穩定,槍管內膛燒蝕嚴重,以及連續射擊故障較多等問題。研製人員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多處改進,到1978年,67-1式重機槍正式問世。
1979年12月,研製人員對67-1式重機槍進行改進設計,於1982年1月設計定型,稱67-2式重機槍。該槍最大有效射程1000米,理論射速650發/分鐘,戰鬥射速300發/分鐘,彈箱容量250發,可實施間隙射擊、散布射擊、超越射擊,並具有射擊低空低速目標能力。
67-2式重機槍最大特點是非常適合我軍東方體形的人使用,一般講,單兵負荷標準在20千克到25千克之間,按中國人的體形,在兼顧負重和行動的靈活性時,負荷不能超過15千克,而該槍全重僅15.5千克,槍身與槍架為組合式,即使加上攜行彈藥,兩人就可很方便地攜行該槍。67-2式重機槍還有一些其他優點,槍管採用具有良好的抗燒蝕性能的材料並在外表面設有散熱槽,既有利於槍管散熱,提高槍管壽命,也減輕了武器重量;拉機柄設定在機匣右側,方便裝填,彈鏈採用分段組合結構,使用方便,勤務性好;三腳架形的槍架結構,既簡化了槍架下架結構,也為發揮持續火力提供了穩定的依託。
該機槍從開始研製到最後生產定型並大量裝備部隊,歷經20餘年,是我國機槍發展史上的典範。
讓美國兵膽寒的53式7.62毫米重機槍
原蘇聯SG43機槍是中國53式重機槍的“母體”。這個“母體”不僅經受了二戰的考驗,也在韓戰中大放光彩。53式重機槍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槍機偏移式閉鎖機構,二次供彈,能實施長點射和短點射。該機槍無論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且高寒、缺氧的中印邊境地帶,還是在熱帶雨林的越南山地,都表現出了良好的適應性。
53式的理論射速為600發/分鐘,戰鬥射速為300發/分鐘。良好的武器機械性能,再加上強大的射速,使敵人產生心靈的震撼,膽小一點的敵人當聽到53式的怒吼時,立馬精神緊張。
美中不足的是,53式重機槍採用笨重的輪式槍架,全重40.4千克,不僅士兵不勝重負,在山地作戰中更暴露出不利的一面。有時為了在山坡上架槍,不得不由其他戰士用肩膀架起一個架輪。
該槍一般是編在步兵團機槍連和步兵營機炮連里。一挺槍編六七名戰士,為一個最小作戰單元,平時以連為單位集中管理與訓練,戰時配屬到步兵連戰鬥。其主要任務是以有效的火力支援步兵連作戰,有時對空射擊,為步兵提供空中安全。
1952年10月前後,我志願軍在三八線附近的部隊已經使用上了擬定名為53式的重機槍,新槍下到部隊一經使用就受到戰士的歡迎。這槍在防禦作戰中優勢最明顯,因為機槍設有護板,槍手在戰場上的生存係數高。在火力攔阻敵人的攻擊中,用戰士的話講,機槍像割草機一樣,使前沿的敵人一排排倒下。
在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中,一次,為阻擊潰逃印軍,重機槍火力發揮了重大作用。敵“拉加普特”聯隊第2營營部和第4連,共140餘人企圖向後方退縮,我邊防某部配屬的兩挺53式重機槍架在距敵1000米距離的有利地形上,形成了絕對的火力優勢,使敵動彈不得,為我方迫擊炮占領陣地贏得了時間。最後打掃戰場時發現,死亡的敵人中有30多人是被53式重機槍擊中的。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抗美援越戰爭中,53式重機槍更是一展神威。有資料顯示,越南人民軍1972年的春季攻勢中,僅4月9日~19日,平定地區軍民就殲敵3700名,輕武器殺傷人員占80%,而53式重機槍殺傷人員占輕武器殺傷人員的50%。曾大難不死且後來訪問過越南的美軍退役中士約翰說,當時聽到對方猛烈的槍聲,並能感覺到子彈在頭頂呼嘯,真恨不得鑽進地下面。
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53式才完全退出人民軍隊現役序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