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號元素

68號元素,原子序數68,原子量167.26,元素名來源於釔土的發現地。 鉺1843年瑞典科學家莫桑德爾用分級沉澱法從釔土中發現鉺的氧化物,1860年正式命名。鉺在地殼中的含量為0.000247%,存在於許多稀土礦中。有六種天然同位素:鉺162、164、166、167、168、170。

元素名稱:餌
元素原子量:167.3
元素類型:金屬
發現人:莫桑德爾(C.G.Mosander) 發現年代:1843年
發現過程:
1843年,由莫桑德爾(C.G.Mosander)發現。他原來將鉺德氧化物命名為氧化鋱,因此,早期德文獻中,氧化鋱和氧化鉺是混同的。直到1860年以後,才得糾正。
元素描述:
第一電離能6.10電子伏特。與鈥、鏑的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幾乎完全相同。銀灰色金屬,質軟,不溶於水,溶於酸。鹽類和氧化物呈粉紅至紅色。鉺的同位素有:162Er、164Er、166Er、167Er、168Er、170Er。
元素來源:
存在於火成岩中。可由電解熔融氯化鉺ErCl3而製得。
元素用途:
它得氧化物Er2O3為玫瑰紅色,用來製造陶器得釉彩。
元素輔助資料:
在發現鑭的同一時期里,莫桑德爾對最初發現的釔進行了分析研究,並於1842年發表報告,明確最初發現的釔土不是單一的元素氧化物,而是三種元素的氧化物。他把其中的一種仍稱為釔土,其中一種命名為erbia(鉺土)。元素符號定為Er。它的命名來源和釔一樣,出自最初發現釔礦石的產地,瑞典斯德哥爾摩附近的小鎮乙特比(Ytterby)。
鉺和另兩個元素鑭、鋱的發現打開了發現稀土元素的第二道大門,是發現稀土元素的第二階段。他們的發現是繼鈰和釔兩個元素後又找到稀土元素中的三個。一共是五個了。
【er】

erbium;Erbium(Er);
鉺1
(1)

ěr
(2)
稀土族中的一種三價金屬元素,原子序數68,原子量167.26,比重9.051,不溶於水,溶於酸,於1400―1500熔融,質軟,它和釔一起共存 [erbium]――元素符號Er
另見èr
鉺2
(1)

èr
(2)
鉤 [hook]
鉺,鉤也。――《玉篇》
(3)
鉤形飾物 [hooky ornaments]
蜀王慕公,使使致扇鉺微餉,不受。――李贄《續藏書》
另見ěr

(鉺)
ěr ㄦˇ
一種金屬元素,屬稀土金屬。銀白色。有光澤,質軟,能使水分解。用於制玻璃、陶瓷等,亦用於制特種合金。
元素符號: Er 英文名: Erbium 中文名: 鉺
相對原子質量: 167.2 常見化合價: +3 電負性: 1.24
外圍電子排布: 4f12 6s2 核外電子排布: 2,8,18,30,8,2
同位素及放射線: Er-162 Er-164 *Er-166 Er-167 Er-168 Er-169[9.4d] Er-170 Er-171[7.5h] Er-172[2.1d]
電子親合和能: 0 KJ·mol-1
第一電離能: 589 KJ·mol-1 第二電離能: 1151 KJ·mol-1 第三電離能: 0 KJ·mol-1
單質密度: 8.795 g/cm3 單質熔點: 1522.0 ℃ 單質沸點: 2510.0 ℃
原子半徑: 2.45 埃 離子半徑: 1.00(+3) 埃 共價半徑: 1.57 埃
常見化合物:
發現人: 莫桑德爾 時間: 1843 地點: 瑞典
名稱由來:
得名於瑞典村莊Ytterby。
元素描述:
柔軟有延展性的銀白色金屬。
元素來源:
與其他密度較大的稀土元素共存於磷釔礦和黑稀金礦中。
元素用途:
陶瓷業中使用氧化鉺產生一種粉紅色的釉質。鉺在核工業中也有一些套用,還能作為其他金屬的合金成分。例如釩中摻入鉺能夠增強其延展性。
元素名稱:餌
元素原子量:167.3
元素類型:金屬
發現人:莫桑德爾(C.G.Mosander) 發現年代:1843年
發現過程:
1843年,由莫桑德爾(C.G.Mosander)發現。他原來將鉺德氧化物命名為氧化鋱,因此,早期德文獻中,氧化鋱和氧化鉺是混同的。直到1860年以後,才得糾正。
元素描述:
第一電離能6.10電子伏特。與鈥、鏑的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幾乎完全相同。銀灰色金屬,質軟,不溶於水,溶於酸。鹽類和氧化物呈粉紅至紅色。鉺的同位素有:162Er、164Er、166Er、167Er、168Er、170Er。
元素來源:
存在於火成岩中。可由電解熔融氯化鉺ErCl3而製得。
元素用途:
它得氧化物Er2O3為玫瑰紅色,用來製造陶器得釉彩。
元素輔助資料:
在發現鑭的同一時期里,莫桑德爾對最初發現的釔進行了分析研究,並於1842年發表報告,明確最初發現的釔土不是單一的元素氧化物,而是三種元素的氧化物。他把其中的一種仍稱為釔土,其中一種命名為erbia(鉺土)。元素符號定為Er。它的命名來源和釔一樣,出自最初發現釔礦石的產地,瑞典斯德哥爾摩附近的小鎮乙特比(Ytterby)。
鉺和另兩個元素鑭、鋱的發現打開了發現稀土元素的第二道大門,是發現稀土元素的第二階段。他們的發現是繼鈰和釔兩個元素後又找到稀土元素中的三個。一共是五個了。
【er】

erbium;Erbium(Er);
鉺1
(1)

ěr
(2)
稀土族中的一種三價金屬元素,原子序數68,原子量167.26,比重9.051,不溶於水,溶於酸,於1400―1500癈熔融,質軟,它和釔一起共存 [erbium]――元素符號Er
另見èr
鉺2
(1)

èr
(2)
鉤 [hook]
鉺,鉤也。――《玉篇》
(3)
鉤形飾物 [hooky ornaments]
蜀王慕公,使使致扇鉺微餉,不受。――李贄《續藏書》
另見ěr

(鉺)
ěr ㄦˇ
一種金屬元素,屬稀土金屬。銀白色。有光澤,質軟,能使水分解。用於制玻璃、陶瓷等,亦用於制特種合金。
元素符號: Er 英文名: Erbium 中文名: 鉺
相對原子質量: 167.2 常見化合價: +3 電負性: 1.24
外圍電子排布: 4f12 6s2 核外電子排布: 2,8,18,30,8,2
同位素及放射線: Er-162 Er-164 *Er-166 Er-167 Er-168 Er-169[9.4d] Er-170 Er-171[7.5h] Er-172[2.1d]
電子親合和能: 0 KJ·mol-1
第一電離能: 589 KJ·mol-1 第二電離能: 1151 KJ·mol-1 第三電離能: 0 KJ·mol-1
單質密度: 8.795 g/cm3 單質熔點: 1522.0 ℃ 單質沸點: 2510.0 ℃
原子半徑: 2.45 埃 離子半徑: 1.00(+3) 埃 共價半徑: 1.57 埃
常見化合物:
發現人: 莫桑德爾 時間: 1843 地點: 瑞典
名稱由來:
得名於瑞典村莊Ytterby。
元素描述:
柔軟有延展性的銀白色金屬。
元素來源:
與其他密度較大的稀土元素共存於磷釔礦和黑稀金礦中。
元素用途:
陶瓷業中使用氧化鉺產生一種粉紅色的釉質。鉺在核工業中也有一些套用,還能作為其他金屬的合金成分。例如釩中摻入鉺能夠增強其延展性。
元素名稱:餌
元素原子量:167.3
元素類型:金屬
發現人:莫桑德爾(C.G.Mosander) 發現年代:1843年
發現過程:
1843年,由莫桑德爾(C.G.Mosander)發現。他原來將鉺德氧化物命名為氧化鋱,因此,早期德文獻中,氧化鋱和氧化鉺是混同的。直到1860年以後,才得糾正。
元素描述:
第一電離能6.10電子伏特。與鈥、鏑的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幾乎完全相同。銀灰色金屬,質軟,不溶於水,溶於酸。鹽類和氧化物呈粉紅至紅色。鉺的同位素有:162Er、164Er、166Er、167Er、168Er、170Er。
元素來源:
存在於火成岩中。可由電解熔融氯化鉺ErCl3而製得。
元素用途:
它得氧化物Er2O3為玫瑰紅色,用來製造陶器得釉彩。
元素輔助資料:
在發現鑭的同一時期里,莫桑德爾對最初發現的釔進行了分析研究,並於1842年發表報告,明確最初發現的釔土不是單一的元素氧化物,而是三種元素的氧化物。他把其中的一種仍稱為釔土,其中一種命名為erbia(鉺土)。元素符號定為Er。它的命名來源和釔一樣,出自最初發現釔礦石的產地,瑞典斯德哥爾摩附近的小鎮乙特比(Ytterby)。
鉺和另兩個元素鑭、鋱的發現打開了發現稀土元素的第二道大門,是發現稀土元素的第二階段。他們的發現是繼鈰和釔兩個元素後又找到稀土元素中的三個。一共是五個了。
【er】

erbium;Erbium(Er);
鉺1
(1)

ěr
(2)
稀土族中的一種三價金屬元素,原子序數68,原子量167.26,比重9.051,不溶於水,溶於酸,於1400―1500癈熔融,質軟,它和釔一起共存 [erbium]――元素符號Er
另見èr
鉺2
(1)

èr
(2)
鉤 [hook]
鉺,鉤也。――《玉篇》
(3)
鉤形飾物 [hooky ornaments]
蜀王慕公,使使致扇鉺微餉,不受。――李贄《續藏書》
另見ěr

(鉺)
ěr ㄦˇ
一種金屬元素,屬稀土金屬。銀白色。有光澤,質軟,能使水分解。用於制玻璃、陶瓷等,亦用於制特種合金。
元素符號: Er 英文名: Erbium 中文名: 鉺
相對原子質量: 167.2 常見化合價: +3 電負性: 1.24
外圍電子排布: 4f12 6s2 核外電子排布: 2,8,18,30,8,2
同位素及放射線: Er-162 Er-164 *Er-166 Er-167 Er-168 Er-169[9.4d] Er-170 Er-171[7.5h] Er-172[2.1d]
電子親合和能: 0 KJ·mol-1
第一電離能: 589 KJ·mol-1 第二電離能: 1151 KJ·mol-1 第三電離能: 0 KJ·mol-1
單質密度: 8.795 g/cm3 單質熔點: 1522.0 ℃ 單質沸點: 2510.0 ℃
原子半徑: 2.45 埃 離子半徑: 1.00(+3) 埃 共價半徑: 1.57 埃
常見化合物:
發現人: 莫桑德爾 時間: 1843 地點: 瑞典
名稱由來:
得名於瑞典村莊Ytterby。
元素描述:
柔軟有延展性的銀白色金屬。
元素來源:
與其他密度較大的稀土元素共存於磷釔礦和黑稀金礦中。
元素用途:
陶瓷業中使用氧化鉺產生一種粉紅色的釉質。鉺在核工業中也有一些套用,還能作為其他金屬的合金成分。例如釩中摻入鉺能夠增強其延展性。
元素名稱:餌
元素原子量:167.3
元素類型:金屬
發現人:莫桑德爾(C.G.Mosander) 發現年代:1843年
發現過程:
1843年,由莫桑德爾(C.G.Mosander)發現。他原來將鉺德氧化物命名為氧化鋱,因此,早期德文獻中,氧化鋱和氧化鉺是混同的。直到1860年以後,才得糾正。
元素描述:
第一電離能6.10電子伏特。與鈥、鏑的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幾乎完全相同。銀灰色金屬,質軟,不溶於水,溶於酸。鹽類和氧化物呈粉紅至紅色。鉺的同位素有:162Er、164Er、166Er、167Er、168Er、170Er。
元素來源:
存在於火成岩中。可由電解熔融氯化鉺ErCl3而製得。
元素用途:
它得氧化物Er2O3為玫瑰紅色,用來製造陶器得釉彩。
元素輔助資料:
在發現鑭的同一時期里,莫桑德爾對最初發現的釔進行了分析研究,並於1842年發表報告,明確最初發現的釔土不是單一的元素氧化物,而是三種元素的氧化物。他把其中的一種仍稱為釔土,其中一種命名為erbia(鉺土)。元素符號定為Er。它的命名來源和釔一樣,出自最初發現釔礦石的產地,瑞典斯德哥爾摩附近的小鎮乙特比(Ytterby)。
鉺和另兩個元素鑭、鋱的發現打開了發現稀土元素的第二道大門,是發現稀土元素的第二階段。他們的發現是繼鈰和釔兩個元素後又找到稀土元素中的三個。一共是五個了。
【er】

erbium;Erbium(Er);
鉺1
(1)

ěr
(2)
稀土族中的一種三價金屬元素,原子序數68,原子量167.26,比重9.051,不溶於水,溶於酸,於1400―1500癈熔融,質軟,它和釔一起共存 [erbium]――元素符號Er
另見èr
鉺2
(1)

èr
(2)
鉤 [hook]
鉺,鉤也。――《玉篇》
(3)
鉤形飾物 [hooky ornaments]
蜀王慕公,使使致扇鉺微餉,不受。――李贄《續藏書》
另見ěr

(鉺)
ěr ㄦˇ
一種金屬元素,屬稀土金屬。銀白色。有光澤,質軟,能使水分解。用於制玻璃、陶瓷等,亦用於制特種合金。
元素符號: Er 英文名: Erbium 中文名: 鉺
相對原子質量: 167.2 常見化合價: +3 電負性: 1.24
外圍電子排布: 4f12 6s2 核外電子排布: 2,8,18,30,8,2
同位素及放射線: Er-162 Er-164 *Er-166 Er-167 Er-168 Er-169[9.4d] Er-170 Er-171[7.5h] Er-172[2.1d]
電子親合和能: 0 KJ·mol-1
第一電離能: 589 KJ·mol-1 第二電離能: 1151 KJ·mol-1 第三電離能: 0 KJ·mol-1
單質密度: 8.795 g/cm3 單質熔點: 1522.0 ℃ 單質沸點: 2510.0 ℃
原子半徑: 2.45 埃 離子半徑: 1.00(+3) 埃 共價半徑: 1.57 埃
常見化合物:
發現人: 莫桑德爾 時間: 1843 地點: 瑞典
名稱由來:
得名於瑞典村莊Ytterby。
元素描述:
柔軟有延展性的銀白色金屬。
元素來源:
與其他密度較大的稀土元素共存於磷釔礦和黑稀金礦中。
元素用途:
陶瓷業中使用氧化鉺產生一種粉紅色的釉質。鉺在核工業中也有一些套用,還能作為其他金屬的合金成分。例如釩中摻入鉺能夠增強其延展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