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佛山市政府工作報告

——產業強市、文化名城和現代化大城市建設全面推進,綜合實力有了新提升。 加快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增強產業載體的集聚力和輻射力。 十、推進民主法制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構建富裕和諧佛山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十五”時期及2005年工作回顧
“十五”時期的五年,是我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五年來,市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圍繞市第九次黨代會確定的目標,以發展為主題,以行政區劃調整為契機,全面推進產業強市、文化名城、現代化大城市與富裕和諧佛山建設,認真貫徹中央關於加強和改善巨觀調控的決策,成功抗擊非典型性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和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襲擊,經濟保持了快速健康協調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取得新成績,城市綜合競爭力得到提升,市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十五”計畫各項指標順利完成。
——經濟持續快速穩定增長,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十五”時期第一年,生產總值突破1000億元大關,預計2005年達2379.8億元,增長19.2%,“十五”時期年均增長14.9%(以下簡稱年均增長);人均生產總值41031元(按常住人口計算)。經濟運行質量效益持續改善,主要經濟指標全面和超額完成。預計2005年農業總產值163.94億元,增長4.4%;工業總產值5464.05億元,增長24.9%;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0.85億元,增長18.28%;稅收總額369.64億元,增長15.4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53.26億元,增長33.2%,“十五”時期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達2290.4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4.47億元,增長17%,年均增長13.5%。
——行政區劃調整和體制機制創新,增強加快發展的新活力和動力。2002年12月我市進行了行政區劃調整,實行新的行政管理體制,原有的“活力”和調整賦予的新“合力”得到充分發揮。城市資源有效整合。整合路橋收費站、城市公交、郵政、電信、旅遊、教育和傳媒資源,基本實現“同城生活,同城便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持續推進。實行簡政放權,先後向各區下放322項行政管理事項。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市和各區設立了行政服務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務,實行“並聯式”審批。順利完成市、區兩級政府機構改革,進行了鎮(街)、村調整,全市鎮(街)、村撤併率分別達到42.85%和20.6%。農村改革實現新突破。出台並逐步實施“農村工作五十條”及首批九個配套檔案,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農村居民培訓和就業制度初步建立。村級財務引入中介組織管理改革試點和深化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等工作進展順利,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進一步完善。2004年起免徵農業稅,減輕了農民負擔。公有企業改革穩步推進。建立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加大產權多元化改革力度,企業改革重組進展順利,劣勢企業退出市場工作取得較大進展。金融體制改革有力推進,市商業銀行被興業銀行成功併購,農村信用社改革順利展開,利用資本市場步伐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不斷加強。出台並實施《佛山市推進城市可經營項目投資多元化市場化的指導意見》,一批城市可經營項目實行市場化經營。舉辦了城市可經營項目投資推介洽談會,共簽約項目73項,投資經營總額229.78億元。研究制定城市可經營項目監管辦法,確保公共產品安全和有效供給。社會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各類社會中介組織得到培育和發展,一批產業性行業協會、商會得到整合和規範。建立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規定。各區公務用車制度改革順利完成。
——產業強市、文化名城和現代化大城市建設全面推進,綜合實力有了新提升。產業強市建設取得新成效。全力推進園區整合和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工業結構不斷最佳化,呈現出適度重型化、高級化趨勢,規模以上輕重工業比例由2000年的1∶ 0.7調整為2005年的1∶ 0.97。農業產業化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取得新進展,建立農業標準化示範區7個,無公害生產基地88個。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預計“十五”期末第三產業增加值858.58億元,增長10.9%,年均增長11.2%;全市物流業增加值400.95億元,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46.7%。文化名城建設取得新進步。成功承辦亞洲文化部長論壇暨第七屆亞洲藝術節、粵劇瓊花藝術節,舉辦武術文化節、中國陶藝文化節等系列活動,城市內涵和品位得到提升。文化旅遊設施建設加強,建立了以文化設施為載體的四級文化網路。民間文化藝術和文物得到有效保護和利用,文化、旅遊產業進一步發展。全力推進科教興市、人才強市戰略,加強整體性人才資源開發,為建設產業強市、文化名城和現代化大城市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我市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和被確定為全國專利工作試點城市。現代化大城市建設取得新進展。堅持以規劃引領城市建設和發展,編制了城市發展概念、市域城鎮體系、幹線公路網、中心組團近期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等一批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和分區規劃,規劃體系逐步建立,規劃管理技術標準逐步統一。落實省城鎮化試點工作要求,建立城市規劃管理新體制。全面啟動構建現代化大城市框架和雛形的“十大工程”建設。一批以中心組團新城區為重點的城市基礎設施和以幹線公路為骨架的道路網路正在建設。以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和全面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為契機,大氣污染治理、內河涌和珠江綜合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城市面貌得到改善,城市綠化水平明顯提高,生態示範區建設進一步加強。創建國家衛生鎮10個、省衛生鎮20個、省衛生村313個、省級生態示範區(鎮、園、村)35個。
——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預計“十五”期末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00元,增長8.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569元,增長6.8%;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319.52億元。“五網路一中心”的社會安全網路初步建立,社會治安管理基礎進一步夯實,開展嚴打整治鬥爭,掃除“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加強對“法輪功”等邪教活動的防範打擊,國家安全工作進一步加強,社會大局穩定。做好全國非公有制中小企業安全生產監管試點和推廣工作,逐步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交通、消防和森林防火安全態勢平穩。重視做好人民調解和民眾來信來訪工作,加強政府機關與傳媒互動機制建設,切實關注民生。大力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步伐加快。全面推進依法治市建設,完成“四五”普法工作;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行政綜合執法工作順利推進。出台《佛山市國家公務員服務行為規範暫行規定》,嚴格考核制度,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和公務員素質不斷提升。全面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組織開展“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現代公民教育活動,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民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深入開展,我市創建為“廣東省文明城市”。國防建設和民兵預備役、擁軍優屬工作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高,我市第五次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
與此同時,人口與計畫生育、殘疾人事業、婦女兒童事業、糧食儲備、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台事務、人防、氣象、保密、檔案、物價、統計、老齡和對口扶貧等各項工作都取得新成績。
2005年,我們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市委九屆七次全會以及市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抓實機遇、緊盯目標、乘勢而為、上新水平”,抓落實、重提高、促發展,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較大成效,市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預期目標已經實現,為“十五”計畫完成畫上了圓滿句號,為“十一五”規劃開好局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動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大力推進集約園區建設。初步建立引導園區向集約化發展的考核評估體系,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園區認證工作,園區環境不斷改善。高明滄江工業園和三水中心工業區獲得質量管理、環境管理和職業健康與安全體系三項認證。預計工業園區和產業基地實現工業總產值2300億元,增長32.8%。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升級。以專業鎮為載體,通過推廣西樵紡織產業升級示範區、禪城區不鏽鋼和陶瓷產業資源整合經驗,推動陶瓷、家電、紡織和有色金屬等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成為省級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區;汽車配件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
積極推進企業技術創新和名牌戰略實施。順德、南海、禪城在重點行業中建立了創新平台,全市的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不斷湧現,新增中國馳名商標2個,中國名牌產品10個。
進一步提高外經貿工作的質量和水平。創新外貿發展方式,出口結構進一步最佳化。預計進出口總值253.42億美元,增長16.9%,其中,出口總值168.22億美元,增長21.6%;契約利用外資15.2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8.9億美元,分別增長31%和28%。完善“三大機制一支隊伍”的招商引資機制,招商引資質量不斷提高。新增世界500強投資項目12個,增資6個,目前已有33家世界500強企業在佛山投資了56個項目。企業增資取得新進展,增資金額7.54億美元,增長54.65%。
大力發展以物流業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成功舉辦第二屆佛山(國際)物流合作洽談會,簽約項目84項,簽約金額184.07億元。瀾石國際金屬物流交易中心、百佳珠三角城市配送中心、華南(國際)物流鋼鐵交易中心等一批投資規模大、輻射能力強的項目相繼投入運營,一批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壯大。積極推動連鎖經營等新型業態發展,沃爾瑪、吉之島等國內外品牌連鎖企業在我市設點。新協力集團有限公司、西樵輕紡城有限公司榮獲首批“中國商業名牌”企業。
最佳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抓好環境的最佳化,加快信用擔保等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推廣“美的”發展經驗,引導和鼓勵民營企業與外資結合。加大對民營企業技術改造和科技創新的扶持力度,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創立品牌,提升核心競爭力。預計全市規模以上民營企業實現工業產值2466億元,增長31%,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2.5%。
做好節約型社會試點工作。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工作的要求,按照省的部署,積極開展建設節約型城市試點的工作。
二、以規劃為龍頭,推進重點工程和組團城市建設
抓好規劃的編制、銜接和實施。編制完成《佛山市城市總體規劃》、《佛山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佛山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一環”快速幹線沿線地區規劃與城市設計》和《中心組團新城區修建性詳細規劃》等,按照建設“2+5”組團城市的發展戰略,全力推進各項規劃的實施,加強規劃監管,確保各區城市規劃、各專項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的銜接與協調。
加速推進以“一環”為重點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21項主幹路網工程有8項已建成通車,“一環”完成路基、橋涵總工程量的80%。以325、105國道改造為重點的16項工程相繼完工,高速公路和航道建設工程進展順利。
加快亞藝節、省運會和中心組團新城區等重點工程建設。順德演藝中心、瓊花大劇院和亞洲藝術公園等工程如期竣工,嶺南明珠體育館、世紀蓮體育中心、游泳館等工程按計畫推進,中心組團新城區啟動區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展開。全力推進創模工程建設。城鄉水環境綜合整治、電廠脫硫、陶瓷和紡織等重點行業污染治理、市容市貌整治等初見成效,全市建成污水處理廠14座,污水處理能力達64.5萬噸/日。推行固體廢物規範化管理,建成高明無害化生活垃圾填埋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60%。抓好電力、電網建設與改造,建成一批電網工程。抓好城鄉水利三年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努力建設比較完備的防洪減災保障體系。
認真抓好交通資源整合和信息化建設。深化年(次)票制度改革。出台扶持措施,促進公交企業做強做大。最佳化各組團中心城區公交線路,推進廣佛公交無縫對接。以套用為龍頭,認真抓好信息化建設,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預計信息化綜合指數達80.5%。
三、以承辦亞藝節和爭創教育強市為契機,促進文化名城建設躍上新台階
成功承辦亞洲文化部長論壇暨第七屆亞洲藝術節。使之成為“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達到“安全、熱烈、精彩、圓滿”效果,提升了佛山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內涵。
成功創建“廣東省教育強市”。完善九年義務教育“以區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不斷鞏固基礎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發展高等教育,紮實推進社區教育,積極扶持民辦教育發展,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教育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
全力推進科技創新工作。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89家,國家火炬計畫重點高新技術企業(集團)5家,省級工程中心5個,省級專業鎮7個,預計高新技術企業產品產值1270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23.2%。產學研合作進一步推進,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我市新增2個辦事處,1個院士工作室。智慧財產權工作成效顯著,共申請專利14500多件,專利授權8000件,分別增長34.4%和29.2%。
積極實施人才強市戰略。進一步最佳化人才環境,創新人才政策,加大中高級人才引進與培養力度,積極為用人單位引進各類人才。2005年全市共引進各類在職人才2127人,其中高級職稱人員211名,海外留學人員30名。目前,全市人才總數達55萬人,增長5%。
加快衛生、體育和人口與計生事業發展。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得到加強,形成覆蓋全市的公共衛生三級網路;農村和社區衛生、婦幼保健、科技興醫等工作取得新進展;推行市場準入管理,初步建立起藥品、食品、農產品衛生安全監管機制。成功舉辦第六屆市運會,競技體育水平躍上新台階。第十二屆省運會各項籌備工作順利推進,民眾性體育活動蓬勃開展。落實人口與計生目標管理責任,全市戶籍人口出生率為9.97‰,自然增長率為4.88‰。
四、以落實“十項民心工程”為重點,推動和諧佛山建設
抓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4.08萬人,就業率達59.8%;期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13%。城鄉培訓就業一體化進程加快,共培訓農村富餘勞動力3.32萬人,推薦就業1.38萬人,就業率為41.5%。
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年末基本養老、失業、基本醫療、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34萬人、100萬人、114萬人、137萬人。農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面推行,農村參保人數204萬人,參保率97%;全征地農村居民養老保險補貼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建立扶貧助學機制,妥善解決低保家庭子女讀書難問題,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現“應保盡保”。
抓好社會穩定工作。進一步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狠抓安全生產、消防安全專項檢查和重大隱患的整改工作,工礦商貿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宗數比去年同期下降26%,死亡人數與去年同期持平。全國科技強警示範市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並通過驗收考評。積極構建社會面立體防控網路,深入開展平安和諧社區創建活動,確保人民民眾安居樂業。健全企業工資支付監控制度,大力清理拖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完成政府拖欠工程款清理工作。進一步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為外來工提供法律援助。
五、以提高理政能力為目標,進一步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深化。推進新一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清理各種審批事項1400項,其中取消157項。統一規範和公示全市審批事項的辦事程式,建立健全行政審批管理監督制度。電子政務建設不斷加快,政務公開工作穩步推進。“一站式”服務進一步完善,初步建立“一市五區”行政服務互通機制。完成公安、國土、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部門的機構改革任務,加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體系建設。大力扶持中介組織和行業協會發展。
應對突發事件能力明顯增強。群體性和突發性事件處置能力加強,社會援助聯動機制和城市公共安全應急機制加快建立,各項應急預案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公共安全保障水平不斷提高。
民主法制和廉政建設不斷加強。堅持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政協通報情況,加強與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及工青婦等人民團體的聯繫。全年共辦理人大代表議案56件、建議50件和政協提案191件。貫徹落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完善和規範行政執法工作。加強政風建設,充分發揮監察、審計等監督機關的職能作用,強化行政執法監察和效能監察。落實“為民、務實、清廉”要求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規範領導幹部廉潔從政行為,從嚴執法執紀,嚴肅查處違紀違法案件。
此外,抓好《佛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工作。
各位代表,“十五”時期的五年是我市綜合實力、城市形象進一步提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輝煌成就的五年。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人民與時俱進、團結奮鬥、開拓創新、紮實苦幹的結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市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中央、省駐佛山單位和社會各界關心支持的結果。在此,我代表佛山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條戰線的廣大幹部民眾,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中央、省駐佛山單位,向駐佛山的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官兵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社會各界人士以及所有參與、關心和支持佛山建設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通過“十五”時期的成功實踐,我們不僅推進了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向前發展,而且在豐富的實踐中升華了思想認識,增強了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的自覺性,提高了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推動發展的認識和能力。我們的主要體會是: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結合佛山的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具體工作中,做到“八個堅持”:一是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牢記使命責任,搶抓機遇,加快發展。二是堅持圍繞大局,服務中心,凝聚和調動各級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三是堅持規劃引領,不斷提升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水平。四是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和轉變經濟成長方式。五是堅持以改革為動力,最佳化發展環境,增強發展活力和動力。六是堅持轉變政府治政理念,為基層加快發展營造優質服務環境。七是堅持以人為本,推進和諧佛山建設。八是堅持教育制度監督並舉,抓好隊伍廉政建設。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仍然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經濟結構依然不夠合理,自主創新能力有待加強,產業發展集約化水平不高;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仍面臨不少體制機制性障礙;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待提高;“三農”問題仍有不少深層次矛盾需要解決;城市建設和管理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現代化大城市意識有待增強,人文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政府治政理念和職能轉變還有不適應的地方;和諧佛山建設還有不少隱憂等等。對於這些問題,我們一定高度重視,在“十一五”時期採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十一五”時期奮鬥目及2006年工作安排
“十一五”時期是我市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產業強市、文化名城、現代化大城市與富裕和諧佛山建設的關鍵時期。
“十一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面臨難得機遇。從國際方面看,隨著我國加入WTO後過渡期即將結束,市場開放度進一步擴大。新一輪國際資本流動和產業轉移趨勢,有利於我市引進先進技術和高端產業,為我市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帶來難得機遇。從國內方面看,本世紀頭二十年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經濟成長方式加快轉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不斷完善,區域發展加速融合,為我市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有利機遇。從我市來看,目前已形成較強的經濟實力,具備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的良好基礎和內在動力,但也面臨“不進則出局、小進即落伍”的嚴峻挑戰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因此,我們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認清形勢,緊盯目標,抓實機遇,乘勢而為,推動經濟社會乘勢發展、集聚發展、創新發展,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高到一個新高度。
根據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五中全會和省委九屆七次、八次全會精神,以及市委九屆八次全會關於“十一五”規劃《建議》的要求,市政府組織編制了《佛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了“十一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奮鬥目標。
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加快發展、和諧發展為主線,以建設產業強市、文化名城、現代化大城市與富裕和諧佛山為總目標,立足以人為本,轉變經濟成長方式,最佳化產業結構,提高發展質量,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發揮整體優勢,促進社會和諧,全面增強城市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把我市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奮鬥目標是:經濟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到2010年實現全市人均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初步建成產業布局合理、先進發達的製造業基地;“2+5”組團城市基礎設施基本成型,生態環境改善明顯,文化名城特色鮮明;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各項事業繁榮發展,城鄉和諧穩定,人民富裕安康,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實現“十一五”時期發展目標,要全力實施“四大戰略”、做到“五個更加注重”。“四大戰略”是:產業集聚最佳化創新戰略;生態組團城市發展戰略;科教興市人才強市戰略;城鄉一元和諧發展戰略。“五個更加注重”即:一是更加注重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發展全局。二是更加注重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三是更加注重統籌協調發展。四是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五是更加注重構建和諧社會。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年,是繼續推進建設產業強市、文化名城、現代化大城市與富裕和諧佛山取得重要成效的關鍵一年。做好新一年政府工作意義重大。
2006年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及省委九屆八次全會精神,落實市委九屆八次全會工作部署,堅持發展第一要務,推動經濟成長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著力自主創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建設文化名城;加快組團城市建設,努力提升城市形象;加強民主法治建設,促進依法行政,建設文明法治社會;切實解決人民民眾困難問題,努力推進和諧佛山的建設。
2006年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2%;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上年降低4.5%;環境綜合指標達88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0%;出口總值增長15%;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1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升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9‰以下。
為實現上述目標任務,要著重抓好以下十一項工作:
一、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產業結構最佳化提升
加大園區建設力度,帶動優勢產業集約發展。加快推進集約園區發展評估體系的實施,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體系。加快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增強產業載體的集聚力和輻射力。實施大企業帶動戰略,積極引進和發展產業關聯度高、帶動力強的項目,引導大企業由製造業向研發和服務業兩頭延伸,發展以世界500強和跨國企業為龍頭的汽配產業群,做強做大家電產業集群,扶持龍頭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帶動中小企業向專業化、深加工方向發展。
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全面提升工業發展水平。大力發展汽車配件、電子信息、顯示器件、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新能源、精細化工、生物醫藥、環保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家用電器、機械製造、金屬材料加工及製品、陶瓷建材、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塑膠製品、家具製造等傳統產業。抓好南海西樵紡織創新中心和禪城陶瓷研發檢測中心經驗的推廣,推進一批企業信息化示範工程建設。同時,促進區域產業協調發展。加強全市產業規劃和指導,推動全市產業實現有序轉移,引導各區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提升區域競爭力。
加快以物流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發展。大力發展與現代製造業相配套的物流業,以及為新型工業化提供服務支撐的現代服務業。繼續抓好籤約項目的跟蹤落實,辦好第三屆佛山(國際)物流洽談會。加大對第三方物流企業扶持力度,促進物流業與製造業協調發展。加快商貿、飲食、旅遊、會展、信息、金融、中介等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推動連鎖經營、專業配送、代理制等新型業態發展,加快專業批發市場和城市農貿市場的改造升級。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品牌企業,培育和發展一批現代化的大型流通企業集團。
切實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抓好電力、油品、能源等關鍵要素的供需協調,加快電網電源建設,並實行對峰期地方電廠發電補貼,降低缺電對我市經濟發展的影響。加強對成品油市場的有效監管。加強對經濟運行的監測,提高調控水平。
二、推動創新型城市建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加強創新體系建設,增強行業及企業競爭力。抓好“十一五”科技專項和產業技術自主創新規劃的實施,引導和鼓勵企業建立工程技術研發機構,完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推動企業加大創新投入。依託專業鎮,加強行業性、區域性創新體系建設;依託高新科技園區和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好科技孵化器;依託省級研究院,加快公共創新平台建設。
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加快建立多元化產學研合作體系。推動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扶持高校駐佛山的研究院、院士工作室的工作,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加強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設,大力扶持生產力促進中心等有特色的中介服務機構建設,逐步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為依託,網路化、多功能、專業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
加強創新支撐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融資體系。最佳化自主創新的政務環境,通過政策引導,形成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有效機制。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扶持力度,加強以政府投入為引導、市場投入為主體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資體系建設。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健全有利於科技創新和創業人才匯聚的機制。
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實施名牌、標準化、專利帶動戰略。完善創名牌激勵機制,扶持各類企業創立名牌,打造“佛山製造”區域品牌,扶持一批有條件的企業向世界名牌衝刺。鼓勵和扶持有實力的企業參與行業、國家和國際標準的制定,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以建設全國專利工作試點城市為契機,建立運用智慧財產權制度促進科技創新的激勵機制,加大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教育和宣傳力度,支持企業和個人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抓好商標培育工作,努力營造尊重商標、依法註冊商標、使用商標、保護商標的商業文化氛圍。
三、用“三化”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村鎮
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抓好現代農業生態園區和“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建設,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提高農業生產規模化、組織化和產業化程度。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加快發展高質農業、綠色農業、創匯農業、都市農業和觀光農業。落實糧食工作責任制,穩定糧食生產。繼續推進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健全和完善農副產品質量監管安全體系,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工作。
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今年是落實“農村工作五十條”的首批九個配套政策決定性的一年,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推進社會主義新村鎮建設。以基本醫療保險、基本養老保險補貼、最低生活保障為重點,逐步完善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城鄉對接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重點抓好農村勞動力轉移二、三產業以後的社會基本保障和全征地農民基本養老補貼制度的落實。做好農村富餘勞動力培訓和就業工作,促進有勞動能力、有就業願望的農村富餘勞動力通過培訓向二、三產業轉移。積極推進農村財務引入中介組織管理改革工作,完善農村股份合作制,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發揮信息技術在解決“三農”問題上的積極作用。做好下一步農村改革的調研工作。
加速農村城鎮化進程。統籌城鄉規劃布局,完善和實施鎮、村規劃,推進城鎮化試點工作,走以鎮帶村、促進村鎮協調發展和水平提升的城鎮化道路。加快中心城鎮建設,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延伸,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積極穩妥抓好城中村改造和推進農民公寓建設,引導農村居民轉變居住和生活方式,不斷提高農村城鎮化水平和文明程度。
四、抓好招商引資和民營經濟工作,促進內外源型經濟協調發展
把握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機遇,提升招商引資的質量和水平。繼續把世界500強企業、跨國公司和國內大企業作為招商引資重點,吸引研發中心、營運中心和地區總部進駐佛山。加大對汽配、家電、機械裝備、新材料、顯示器件等產業和以現代物流業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的招商引資力度,爭取在吸收外資的質量和水平上有新提升。抓好已簽約項目的跟蹤和落實,提高履約率、開工率、投產率。
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努力拓展國際市場。積極擴大出口,鞏固港澳台、歐美日、東協等傳統市場,繼續拓展南美、中東、非洲、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充分利用新興市場進入門檻低、市場需求量大的特點,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拓展市場空間,延長產業鏈。
認真落實各項扶持政策,做強做大做優民營經濟。深入落實《中小企業促進法》和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和服務體系。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廣泛參與區域交流與合作,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充分利用我市僑務、外事和友好城市的資源,開拓國內外市場。支持和引導行業協會、商會、中介組織等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優質服務。鼓勵和扶持各類信用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服務,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此外,加強與港澳、珠三角、泛珠三角及國內其他城市的經貿合作與文化交流。
五、加強現代化大城市建設和管理,以新的面貌迎接省運會召開
堅持以規劃為指引,加快以中心組團新城區為重點的組團城市建設。突出規劃在城市建設中的龍頭作用,抓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進一步完善規劃管理體制,強化管理手段,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及一系列專項規劃的要求,推進規劃實施;探索建立組團城市建設管理新機制,加快城市建設。以中心組團建設為引領和示範帶動,加快推進其他城市組團建設。
加快以“一環”為重點的交通網路建設。採取有力措施,保質保量完成以“一環”為重點的第一批主幹路網工程建設,積極配合做好途經我市的高速公路及鐵路項目建設的征地拆遷工作,為各項工程如期開工創造條件。抓好各城市組團基礎設施的聯通,加快公共運輸的整合和發展,完善全市公交服務網路,以良好的城市交通環境,迎接省運會的召開。加快全市港口、碼頭整合步伐,提升佛山港的競爭力。
加快體育場館和中心組團新城區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嶺南明珠體育館、世紀蓮體育中心、游泳館以及各區體育場館改造項目在省運會前全部竣工;確保省運會前基本完成中心組團新城區啟動區首期道路、綜合管溝、水利工程及重點景觀工程建設。
加強電力、天然氣和水利工程建設。按照電網發展規劃,加快一批電源項目建設,完成禪南、藤沙和順德等輸變電工程選址選線和建設工作。推進LNG工程建設。抓好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確保全部建設任務的完成。
按照現代化大城市管理思路,強化城市管理。加強城市管理機構和隊伍的建設,建立管理制度,加大執法力度,提高管理水平;以交通道路和中心城區市容市貌管理為主要內容,突出重點,抓好整治,努力營造安全、有序、文明、整潔的城市環境,進一步提升城市形象。
六、進一步深化各項改革,營造體制機制新優勢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加快構建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進一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與創新,建設好市、區行政服務中心,推動“一站式”電子政務建設和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建設,完善行政審批管理監督機制。抓好行政機關、事業單位經營性資產清理工作。推進綜合行政執法改革試點工作。做好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準備,全面推行事業單位人員聘用制度。加強對行業協會和中介機構的培育和監管。
推進公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推進公有企業股份制改造,大力發展資本市場,鼓勵和支持企業上市融資,做好上市企業股權分置改革工作,加大劣勢企業退出市場力度。進一步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系,創新公有企業領導人員管理方式,探索市、區國有資產監管體系銜接,實現國有資產有效監管。
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完善投資核准和備案制度,規範政府投資行為,強化政府投資決策責任。抓好已簽約項目的履約和落實,認真做好新項目的策劃、包裝和推介工作。抓緊實施城市可經營項目監督管理辦法,明確監督管理責任,確保公共產品安全和有效供給。
七、促進資源環境相協調,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抓好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各項任務的落實,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以抓好城鄉河涌污染綜合整治為突破口,以全力改善環境空氣品質和重點區域的城市環境面貌為主要內容,加快推進佛山水道和內河涌的綜合整治,提高生活污水處理率和工業污水排放達標率,改善水環境質量,確保飲用水安全。加大對工業二氧化硫、煙塵粉塵和機動車尾氣污染治理力度,改善重點區域環境空氣品質。加快第二飲用水源供水工程的建設步伐。加強環境監督執法,進一步完善污染源線上監控,提高污染控制與處置能力以及環境管理水平。加快“綠色佛山”和生態型城市、生態示範區、綠色社區、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建設,推進潔淨、碧水、藍天、綠化、美化、安靜工程建設,努力提升全社會環境意識,力爭通過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的驗收。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促進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
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做好節約型社會試點城市工作。強化對城鎮土地、能源、水等資源的管理,推動資源節約和合理高效利用。制定我市有關行業、企業資源節約的目標,完善考核體系。加快新能源和環保產業發展,大力推廣清潔生產和清潔能源套用,加大節能產品開發和技術改造投資力度,支持一批資源節約型技術開發和改造項目,提高資源節約整體水平。
八、推進文化名城建設,提升城市品位和綜合競爭力
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提高教育發展水平。高質量高水平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最佳化學前教育,促進民辦教育和社區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發展高等教育,推進以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為重點的佛山大學園區建設。重視教育公平,推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重視並抓好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積極創造條件,探索開展免費義務教育試點工作。實施人才強教工程,建設高素質師資隊伍。抓好教育現代化建設,不斷提升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管理水平。
推進人才強市戰略,構築人才資源高地。完善有利於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和充分發揮人才作用的體制機制,落實各項政策措施,構建有利於各類人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公共服務平台。加強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實施“優秀人才培養工程”,進一步建設好企業博士後工作站。實行產業引進與人才引進相結合戰略,積極引進國內外中高端人才,為創建創新型城市提供堅實的人才基礎。大力發展並規範管理人才市場,加強區域間人才合作,促進人才智力的廣泛交流與合理利用。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與經濟進一步融合。總結推廣承辦亞洲文化部長論壇暨第七屆亞洲藝術節的經驗和做法,大力發展具有佛山特色的文化事業和產業,打造知名的文化品牌。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結合,加強對佛山歷史人文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進一步加強宣傳推介力度,弘揚陶藝、粵劇、武術、民間藝術、飲食等傳統文化,打造具有佛山特色的知名旅遊品牌,增強文化和旅遊競爭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與經濟的進一步融合。積極構建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公共圖書館、公益性博物館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市民享受文化和參與文化的權利。提高文化產業的市場化程度,培育壯大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音像、演藝、文化、旅遊等有佛山特色的文化產業。
全力承辦好第十二屆省運會。動員全市力量,認真做好省運會籌備工作,努力實現“精彩省運、活力佛山”的目標。同時,辦好第五屆省殘運會。狠抓備戰,促進競技體育運動水平的提升。以承辦省運會為契機,進一步推動民眾性體育運動的蓬勃開展。加強公共體育設施和民眾性健身場所建設,為全民健身提供有利條件。
加快衛生、人口與計生事業發展。推進基層醫療衛生網路建設,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健全三級衛生監督和疾病控制網路。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醫療救治和衛生執法監督體系,強化對食品、藥品、餐飲衛生的監管。高度重視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傳染病的防治。大力發展中醫事業和中藥產業,打造國內外知名的中醫藥品牌。深化藥品和醫療服務價格改革,降低民眾醫療費用負擔。進一步抓好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增強全民衛生意識,提高城鄉衛生整體水平。
九、加強財政金融工作,保障和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嚴格依法治稅,加強收入征管。依法強化稅收征管,抓好公平稅負,改革和完善征管體制。健全財稅收入完成情況分析聯席會議制度,加強溝通,減少漏征漏管。努力拓寬收入來源,積極開拓非稅收入。進一步建立協稅護稅網路,全面加強稅收征管。
健全公共財政體制,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調整和最佳化財政支出,集中財力保證教育、科技、環保、社會保障、公共衛生、就業和再就業以及“十項民心工程”等重點支出的需求,保證交通、能源、水利、城市基礎設施、省運會場館等工程建設的資金投入。大力壓縮一般性支出,嚴格控制各項慶典活動費用開支。規範政府採購預算管理,強化政府採購監督。加強政府債務管理,減少財政風險。
規範財政管理,強化財政監督。繼續細化部門預算,全面鋪開國庫集中支付改革,擴大政府採購的範圍和規模,加強“收支兩條線”管理,推進績效評價工作,確保財政資金的安全、高效、規範運轉。加強財政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市對區、區對鎮(街)的財政監督約束機制。完善財政查詢監督系統,強化人大、審計對財政資金運行的線上監督。
加強金融監管,維護金融秩序。制定金融業發展規劃,以規劃引領金融業的良性發展。建立金融聯席會議制度,加強業內交流溝通。推進“信用佛山”建設,加強契約監管,提高企業信用,密切銀企關係。全面推進金融生態示範市建設,加快票據交易中心建設,大力發展信用擔保公司,發揮銀團貸款的作用。繼續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
十、推進民主法制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構建富裕和諧佛山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進一步開展“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現代公民教育活動,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勵社會各界參與志願者活動,樹立現代社會文明風尚。加強全民國防教育,深入開展雙擁共建活動。以創建文明城市為抓手,以創建文明行業、社區、街道、鄉村為重點,積極開展全方位的文明創建活動,推動全社會文明誠信建設,建設學習型社會。
推進民主法制建設。堅持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政協通報情況的制度,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和政協的監督。認真辦理人大議案、人民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充分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參政議政意見。落實與民主黨派的對口聯繫制度。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樑紐帶作用。以政務公開信息化、規範化、制度化,推進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程式化,進一步健全決策諮詢、重大決策及建設項目社會參與和社會聽證制度,拓展市民參與政務活動的渠道。切實保障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重視並加強社區及基層組織的民主法制建設。
努力營造和諧安寧環境,維護社會穩定。按照國務院和省的要求,加快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機制建設,有效提升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鞏固和推廣科技強警示範市建設成果,深入開展平安和諧社區建設,加強對流動人員和出租屋的管理,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掃除“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和各類黑惡勢力,切實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加強國家安全工作。深入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強化安全生產管理責任制,進一步加大交通、生產、消防、森林防火和公共衛生等安全事故防範和處置力度,防範和化解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強對外來務工人員的權益保護,強化工資支付監控制度,規範企業工資支付行為,妥善解決勞資糾紛。
健全城鄉就業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就業扶持政策,改善就業環境,健全市、區、鎮(街)三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職業培訓體系,搭建城鄉統一的就業服務平台,推進就業和再就業工程建設。積極引導城鎮下崗失業人員改變擇業觀念,千方百計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市場就業機制,促進城鄉勞動力合理流動。
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依法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做實做好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完善社會保險基金監管制度。提高社會保險統籌水平,增強社會保險基金調劑能力。加快進城務工人員納入城鎮職工社會保險體系步伐,確保勞動者平等享有社會保障權利。完善失業保險制度,增強失業保險促進就業功能。完善多層次、廣覆蓋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加快建立城鄉一體的社會救助體系,為困難民眾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做好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
不斷改善人民民眾生活,維護社會公平。紮實推進“十項民心工程”,幫助困難民眾解決實際問題。加大幫扶力度,加強殘疾人就業、基本生活和福利事業,進一步完善扶貧助學政策體系,切實解決城鄉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醫療和子女上學等困難問題。加強婦女兒童工作。高度重視社會不安定因素的預防處置工作,採取有效措施解決征地拆遷、拖欠工資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加強信訪和人民調解工作,暢通訴求渠道,及時處理民眾反映的突出問題,有效化解人民內部矛盾。強化法律援助工作,引導民眾運用法律手段解決矛盾糾紛。
十一、加強和改進政府工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堅持依法行政,提高理政水平。進一步貫徹落實《行政許可法》和《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加強依法行政工作。健全行政執法責任制,提高城市綜合執法水平。加強學習,提高政府部門和各級領導幹部科學理政、民主施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加強政風建設,強化責任意識。加強行政效能投訴中心的建設,強化對政府部門的行政效能監察,完善並落實行政效能崗位責任制。抓好《公務員法》的實施,加大公務員教育培訓力度,完善公務員考核激勵機制,不斷提高公務員隊伍能力和素質。
加強勤政廉政建設,提高拒腐防變能力。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進一步探索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腐敗問題的有效途徑。抓好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提高領導幹部拒腐防變能力。強化對工程建設領域的監督檢查,確保“資金安全,工程優質,幹部優秀”。開展民主評議行風活動,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做到理政為民。堅決查辦各類違紀違法案件,嚴厲懲處腐敗分子。規範和完善政務、廠務、村務公開工作,拓寬民眾有序的政治參與和監督渠道。
各位代表!我們正處在全面建設產業強市、文化名城、現代化大城市與富裕和諧佛山的重要時期,使命光榮,任重道遠。讓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同心同德,抓實機遇,與時俱進,銳意創新,為“十一五”發展起好步、開好局,為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