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國的航天

《二○○六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06年10月12日在北京發布。白皮書內容由“前言”、“發展宗旨與原則”、“過去五年的進展”、“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與主要任務”、“發展政策與措施”、“國際交流與合作”等幾大部分構成。

2006年中國的航天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十二日在北京發布《二○○六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白皮書內容由“前言”、“發展宗旨與原則”、“過去五年的進展”、“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與主要任務”、“發展政策與措施”、“國際交流與合作”等幾大部分構成。
前言
一、發展宗旨原則
二、過去五年的進展
空間技術
空間套用
空間科學
三、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與主要任務
 發展目標
主要任務
四、發展政策措施
五、國際交流與合作
基本政策
主要活動
優先領域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世界航天活動呈現蓬勃發展的新態勢。主要航天國家相繼制定或調整航天發展戰略、發展規劃和發展目標,航天事業在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航天活動對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影響進一步增強。
中國航天事業始於1956年,迄今已整整走過五十年光輝歷程。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獨立自主地發展航天事業,在若干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一貫主張外層空間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支持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各種活動,積極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不斷為人類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已確立了在本世紀前二十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戰略目標,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更高要求。在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國家戰略目標,加強自主創新,努力推進航天事業更快更好地發展。
自2000年中國政府發表《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以來,中國航天事業又取得長足進展。為增進世人對過去五年及今後一段時期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了解,這裡就有關情況作些介紹和說明。
我國航天提未來5年目標 將實現航天員出艙活動
實現航天員出艙活動及太空飛行器交會對接、實現繞月探測、啟動並實施“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計畫……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十二日發布的《二○○六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中,明確提出中國航天事業未來五年的八大發展目標和十二項主要任務。

八大發展目標包括:

運載火箭進入空間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明顯提高;建立長期穩定運行的衛星對地觀測體系、協調配套的全國衛星遙感套用體系;建立較完善的衛星通信廣播系統,衛星通信廣播產業規模和效益顯著提高;分步建立滿足套用需求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初步形成衛星導航定位套用產業;初步實現套用衛星和衛星套用由試驗套用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實現航天員出艙活動及太空飛行器交會對接;實現繞月探測;空間科學研究取得重要原創性成果。

十二項主要任務分別是:

——研製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運載火箭,最終實現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二十五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到十四噸。
——啟動並實施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工程,研製、發射新型極軌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海洋衛星、地球資源衛星、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時、多譜段、不同解析度、穩定運行的對地觀測體系,實現對陸地大氣海洋的立體觀測和動態監測。
——統籌發展衛星遙感地面系統和業務套用系統,建立和完善國家級的遙感衛星數據中心,初步實現社會公益服務領域的遙感數據共享,建立衛星環境套用機構和衛星減災套用機構,形成若干重要業務套用系統。
——研製並發射長壽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和電視直播衛星,發展衛星直播、寬頻多媒體、衛星應急通信、公益性通信廣播等技術,積極推進衛星通信廣播的商業化進程,擴大產業規模。
——完善“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系統,啟動並實施“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計畫。
——研製並發射新技術試驗衛星,加強新技術、新材料、新器件、新設備的空間飛行驗證,提高自主研發水平,提高產品質量與可靠性。
——研製並發射“育種”衛星,推進空間技術與農業育種技術的結合,擴大空間技術在農業科研領域的套用。
——研製空間望遠鏡、新型返回式科學衛星等衛星,開展空間天文、空間物理、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基礎研究,加強對空間環境與空間碎片的監測能力,初步建立空間環境監測預警體系。
——載人航天實現航天員出艙活動,進行太空飛行器交會對接試驗,開展具有一定套用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長期在軌自主飛行的空間實驗室的研製等載人航天工程後續工作。
——實現繞月探測,突破月球探測基本技術,研製和發射中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開展月球探測工程後期工作。
——提高航天發射場綜合試驗能力和效益,進一步最佳化航天發射場布局,提高航天發射場設施、設備的可靠性和自動化水平。
——進一步提高航天測控網的技術水平和能力,擴大測控覆蓋率,具備初步滿足深空探測需求的測控能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