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中國當代青年建築師

20中國當代青年建築師

《20中國當代青年建築師》是由黃元炤編著,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於2011年2月1日出版發行的書籍。

圖書名:20中國當代青年建築師

20中國當代青年建築師20中國當代青年建築師
 者:黃元炤 著
出 版 社: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2-1
版 次:1
頁 數:383
字 數:385000
印刷時間:2011-2-1
開 本:大32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112126033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建築界就一直十分關注國外著名建築師的設計作品、設計思想以及相關建築理論,也有許許多多的相關圖書出版。而本土的國內建築師一直處於弱勢地位,直至近幾年才漸漸被媒體所關注。自1990年代以後,特別是21世紀以來,在向國際影響開放的大學裡接受教育,其中一些建築師還曾去已開發國家留學,以張永和、崔愷、劉家琨、馬清運、王澍為代表的新一代建築師帶來了基於個人研究的、純粹的、實驗的現代主義建築,為世人所關注。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特別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中國的建築實踐以及中國建築師的設計思想更為西方媒體和研究者所探討。本書不同於市場上眾多關注國外著名建築師建築作品的圖書,而將視點放在20位中國當代青年建築師的傑出代表身上,結合他們的成長經歷、教育背景、建築作品來解讀這20位建築師。本書強調中國當代建築師在成長過程和從業過程(本科或研究生畢業後10年)中的變化與反思。這些對於初涉建築領域的畢業生以及各設計院的從業建築師來說有很多可以借鑑和思考之處。

作者簡介

黃元炤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1840-1978)與代(1978-2010)建築史論的整合、研究、系譜與綱要”。2010年開始於國內建築專業雜誌發表十餘篇關於“中國近代與當代建築史論研究”的學術論文。曾參加中國台灣台北市建築師公會舉辦的學生設計競賽並獲佳作獎,被評選為台灣台中逢甲大學建築學系畢業設計榮譽評圖,2005年入圍日本硝子國際建築設計競賽(亞洲聚落),2007年參加台北基泰建設公司舉辦的紀念文物館設計競賽並榮獲一等獎,及入圍台北基泰建設公司舉辦的墓園設計競賽。2008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建築學研究中心,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於2009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台灣學生碩士一等獎學金。2010年於《城市·環境·設計》雜誌任特約編輯,2010年於《ABITARE·住》亞洲中文版雜誌開設“中國近代建築史論研究”專欄。獲2010年度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碩士生評獎評優第一名,於2010年被評選為北京大學碩士三好學生,於2010年獲北京大學首屆寶鋼台灣優秀學生獎,2010年於築龍網開設“東西方建築文化百年”常設性對談專題。

目錄

目錄
王昀
馬岩松
崔愷
方略建築
崔彤
周愷
魏春雨
張永和
劉家琨
王澍
都市實踐
李曉東
王路
張雷
馬清遠

導語

本書推出了當今在國內頗有影響的近百位青年建築師(及其機構)在近年完成的代表性作品。書中特別介紹了他們的建築創作觀和設計哲學,是他們創作思想的集中體現。雖然這些人只是中國青年建築師的部分代表,但也能基本反映當今國內青年建築師的創作水準和新理念。本書的出版,恰逢國際建協第22屆代表大會召開,相信它一定能使國外建築同行對中國建築設計的“新生代”從作品和理念上有一個全新的認知。

前言

國際建協第22屆世界建築師大會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堡召開之際,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師分會和《建築創作》編輯部共同編印了這本《創作者自畫像——中國青年建築師·當代中國新作品》,這既是對中國青年建築師的現狀做一個簡要的概括,同時也是了解中國建築師的重要索引。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的進程,有越來越多的人口從農村進入城市,中國的城市化程度從上世紀1952年的13%發展到1980年的20%,用28年的時間增長7%;但從改革開放的20世紀80年代的不足20%發展到2000年的36%,只用20年時間就增長了20%,城市人口已接近4.6億。如果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按每年增長一個百分點計,那每年就要有1300~1500萬人進入城市,因此中國的城市和村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著建設。據統計2004年中國城市的年建設總量為8億M2農村的年建設總量也是8億M2。這是多么驚人的規模。蓬勃發展的建築事業為中國建築師表現自己的才智提供了絕好的舞台.而經濟的全球化和加人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建築市場的開放,同樣為國外建築師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機會。二十多年來,已經形成了中外建築師彼此了解,互相交流,彼此既競爭又合作的局面。 與中國建築師對一些已開發國家建築師事務所的了解相比,外界對於中國建築師的了解相對來說就少得多。即便在一些國外期刊或展覽會上偶爾有一些中國建築師及作品的介紹,常常也難以比較全面而準確地反映中國建築界的情況。這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語言文字上的隔閡:有國內業界對此重視和投入不夠有西方用“西方中心論”的眼光來看待開發中國家的偏見:有因中國幅原遼闊,而人們常把目光集中於沿海地區,忽略了其他地區:也有我們的建築評論還不夠繁榮、多樣……。但人們已經開始重視這一問題,本書就推出了中國25個省市和地區的92位建築師及其作品的介紹,不能不說是一次十分有益的嘗試和努力。 在本書中收入的建築師都是出生於1956年以後的中青年建築師。按照中國建築界常用的分代的方法,第一代建築師是畢業於1910~1931年間的留學生;第二代是1931~1955年間的畢業生:第三代是1955~1966年的畢業生。第二、三代建築師中有國外留學經歷的比較少,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第三代和第四代建築師間有著將近十年的斷層,本書所介紹的建築師,就應該屬於第四代,甚至是第五代建築師了。他們在中國改革開放以後,遇上了良好的建築創作大環境.有較多的實踐機會,有較好的去國外交流和學習的條件,同時隨著設有建築系的大學由原來的“老八校”增加到全國的一百多所,其隊伍也越來越壯大。隨著設計體制的多樣化,除各地原有的大、中型設計院繼續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之外,集體或個人的設計事務所也在不斷的成長過程之中。而本書中所介紹的建築師經過十幾~二十多年的實踐,許多人已經取得了十分可觀的業績,在國內外都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同時也成為設計院或設計公司、設計事務所的技術骨幹或管理骨幹,成為主要的業務或行政負責人,他們已經成為我國建築創作的主力軍。而且他們現在正處於年富力強時期,隨著設計實踐經驗的豐富和技巧的熟練,必將在今後一段時間內繼續發揮他們的作用。 由於中國的建設需求,當前建築師已經成為熱門的職業,社會各界對於城市和建築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甚至許多業外人士出於對建築的興趣或其他什麼原因也要對此”玩”上一把,涉足建築行業,但需要指出的是:建築師應該是具有高度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職業,需要專門的職業技能和專業訓練,需要對業主和用戶負責,並需要經過考試的執業資格,正如國際建協的定義”建築師通常是依照法律或習慣給予一名職業上和學歷上合格,並在其從事建築實踐的轄區內取得了註冊/執照/證書的人,在這個轄區內,該建築師從事職業實踐,採用空間形式及歷史文脈的手段.負責任地提倡人居社會的公平和可持續發展,福利和文化表現。”因此本書收入的人選條件應該是中國建築學會的會員,還是國際建協所指出的“建築師職業的成員應當恪守職業精神、品質和能力的標準,向社會貢獻自己,為改善建築環境以及社會福利與文化所不可缺少的專門和獨特的知識和特徵。”在當前相關的規章、制度、標準和執業環境都還不規範的時刻,就更應該強調建築師的道德和行為標準,要考慮對社會公眾,對業主,對同行,對職業本身的責任和義務。 中國的青年建築師是一個正在不斷成長和發展的群體,為了創造中國的現代建築文化,把中國的整體建築水準加以提高,這支隊伍需要在當前的大環境中做出艱巨的努力。從本書所反映的設計作品中,既可以看出這些建築師在創作探索過程所表現出的激情和才華,同時也反映出在一些方面還不夠自信和成熟,創造力和想像力還未得以充分展現。尤其面對當前光怪陸離的大幹世界,如何保持清醒的判斷和選擇,是每一個建築師面臨的考驗。記得英國《衛報》在評價2003年的建築設計時寫道(12月15日)“故弄玄虛的結構設計和五光十色的審美趣味是這一年的風尚。如變形蟲一般難以名狀的建築與弗蘭克·蓋里設計的洛杉磯音樂廳一類古怪的傑作爭相輝映,仿佛試圖說服我們,當代建築就是這么一場大家彼此炫耀,看誰造型更時髦的昂貴遊戲……”。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時代,當前中國的許多工程項目也被捲入了這場昂貴的遊戲之中引起了業內和社會的關注。面對著已有13億人口(還在繼續增長中),人均國民收入剛近1000美元(但窮富地區相差近5倍),資源和能源都極度缺乏的發展中的中國,我們國民經濟主要支柱產業之一的建築業到底應如何發展.走什麼樣的道路,是當前建築師面對每一個工程時必須思考的課題。“有什麼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麼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就會對發展的實踐產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面對嚴峻的市場競爭,面對被扭曲的市場導向.還是《衛報》上所說的:“所有這些新建築都在想方設法把我們禁錮在最世俗的考慮上:賺錢、花錢,再賺錢、再花錢。”中國的建築師在這種時刻更應清醒地認識自己的職業行為準則和社會責任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