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珠穆朗瑪峰事故

1996年珠穆朗瑪峰事故

1996年珠穆朗瑪峰事故是指1996年5月10日發生於尼泊爾境內的珠穆朗瑪峰的事故,這次事故造成8人死亡,是2015年以前,發生在珠穆朗瑪峰的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登山事故。

基本信息

概況

1996年這一年中,著名登山家羅布·哈爾和史考特·費雪在內的15名登山者在登頂過程中遭遇暴風雪犧牲,是史上攀登珠穆朗瑪峰犧牲人數最多的一年。其中在5月10日的事故中有8人遇難,是史上遇難人數最多的單次事故之一。美國《戶外雜誌》記者強·克拉考爾(Jon Krakauer)幸運逃過一劫,將親身經歷寫成《巔峰》(Into Thin Air)。同樣遇險獲救的台灣登山家高銘和寫下《九死一生》。參與了登山的勒拿(Lene Gammelgaard)則是《攀登高峰》(Climbing High)作者。事後備受爭議的領隊安納托利·波克里夫(Anatoli Boukreev)也出版《The Climb: Tragic Ambitions on Everest》。 電影《絕命海拔》則是取材於5月10日的這次登山事故 。

過程

在1996年的春季,有超過20支登山隊試圖從珠峰南坡衝擊世界之巔。其中在5月初,十多支團隊齊聚珠峰南坡的尼泊爾大本營,準備趁著天氣適宜的五月視窗進行登頂。它們包括:由紐西蘭登山家羅布·哈爾率領的探險諮詢登山團(Adventure Consultants)、由美國探險家史考特·費雪率領的瘋狂山地登山團(Mountain Madness)、由美國戶外攝影家戴維·布里希爾率領的IMAX紀錄片攝製登山團(MacGillivray Freeman IMAX Expedition)、由台灣人高銘和(外號馬卡魯)率領的台灣職業登山團(Taiwanese National)、由英國人伊恩·伍道爾帶隊的強納斯堡周日時報登山團(Johannesburg Sunday Times)、由美國登山家托德·布爾森率領的阿爾派恩國際登山團(Alpine Ascents International)、由英國人馬爾·杜夫率領的國際商業登山團(International Commercial)、由英國人亨利·托德率領的喜馬拉雅商業登山團(Himalayan Guides Commercial)、由瑞典人葛蘭·克洛普率領的瑞典自主登山團(Swedish Solo)、由挪威人皮特·內比為代表的挪威自主登山團(Norwegian Solo)、由紐西蘭人蓋爾·考特爾率領的紐西蘭-馬來西亞登山團(New Zealand - Malaysian Pumori)、由美國人丹·馬蘇爾率領的美國商業登山團(American Commercial)、由尼泊爾人組成的珠峰清潔行動登山團(Nepali Everest Cleaning)。同時,在中國西藏一側的絨布寺珠峰北坡大本營,也有一些團隊同樣準備衝擊頂峰。其中包括由印度人哈布哈簡率領的印度邊防登山團(Indo-Tibetan Border Police)以及由日本人Yoji Yada率領的日本福岡登山團(Japanese Fukuoka)等 。

根據預計,5月10日是適合登頂的日子,而各隊的適應性訓練也已經做完。在那一天凌晨,風速不大。有不少隊伍都開始攀登。最先動身的是由羅布·哈爾(Rob Hall)率領的探險諮詢登山團。他們在剛過凌晨的時候就從四號營地出發,從South Col向Balcony挺進。緊隨其後的是史考特·費雪(Scott Fischer)的瘋狂山地登山團以及高銘和的台灣職業登山團。他們的計畫是,通過South Col - Balcony - South Summit - Hillary Step這條路徑,最後完成登頂,然後在下午2點以前開始回撤,傍晚回到四號營地。其中,瘋狂山地登山團的副領隊、原蘇聯的職業登山家,俄羅斯人安納托利·波克里夫(Anatoli Boukreev)曾經多次無氧攀登過8000米級高峰,因此他堅持自己不帶氧氣瓶,後來他的這一舉動成了事後的爭議點。

然而,行進計畫很快就有了變故。擔任開路者的夏爾巴人未能在計畫時間內完成對跨越冰縫的橋梯的組裝和維護。正因為如此,三支登山隊在Balcony附近被迫停留了一個多小時。Balcony的海拔已經超過8000米,極度缺氧。這額外一個小時的停留消耗了大量的氧氣,為後來的災難埋下了隱患。到了陡峭的Hillary Step的時候,他們發現,陡坡上原本應該早已被夏爾巴人布置好的繩梯,竟然無法使用。於是在海拔8700米的地方,他們被迫又多等了一個小時。

在等待的過程中,探險諮詢登山團里,經驗豐富的美國隊員、曾經登上過其它六大洲的最高峰的勞烏(Lou Kasischke)感到情況有些不妙,於是申請返回四號營地。他的兩位隊友,曾經攀登過喬戈里峰和珠峰北坡的加拿大人斯圖亞特(Stuart Hutchison),以及歲數最大的澳洲人約翰(John Taske)和他一起返回了四號營地。

繩梯修好後,三支隊伍繼續攀登。下午1:07分,無氧攀登的俄羅斯人安納托利·波克里夫第一個到達峰頂。在他之後,羅布·霍爾、南玻康子(日本第二位完成七峰挑戰的女登山家)、貝克(Beck Weathers)、安迪·哈里斯(Andy Harris)、強·克拉考爾(Jon Krakauer,戶外雜誌的記者)、馬丁(Martin Adams,攀登過吉力馬札羅山、麥金利山和阿空加瓜山)和克勒弗(Kelv Schoening,原為美國的滑雪運動員)都登上了頂峰。

然而,由於之前耽誤的時間,剩下的隊員登頂的時間已經超過了下午2:00。到了2:30,瘋狂山地登山團的剩餘隊員都到達了峰頂。這時候,大本營接到報告,南方的強雷暴突然轉向,逼近了珠峰。副領隊安納托利和羅布·哈爾商量後,決定立刻下山。然而,下山的過程也不順利,耽誤了很多時間。下午3:00以後,天色突然轉暗。等候在沿途的夏爾巴人們也開始下撤。撤退中的夏爾巴人嚮導安格,在Hillary Step附近遇到了仍然在向上攀登的美國人道格·漢森(Doug Hanson)。安格勸說道格放棄攀登,但道格堅持要登頂,因為他前一年在快要登頂的時候被迫放棄,未能登頂。因家庭原因,這一次是他最後一次機會,他不願意再次半途而廢。瘋狂山地的領隊史考特·費雪最終也到達了山頂,那時已經是3:45了。經驗豐富的他意外地發生了嚴重高原反應。

沒帶氧氣的安納托利在下午5:00返回到了四號營,隨後抵達的是馬丁和強·克拉考爾。其它眾人都在緩慢地下降。這時的天氣已經相當惡劣,狂風暴雪已經襲來,風速高達每小時70英里(約合每小時102千米)。史考特·費雪在夏爾巴人的幫助下掙扎著下降,途中遇到了受傷的台灣人領隊高銘和。兩個人在夏爾巴人的攙扶下撤退。可是不久後,暴風雪變得更加惡劣,夏爾巴人無法帶動受傷的史考特·費雪以及高銘和,只能讓他們在原地停留,自己先撤了回來。

風雪覆蓋了道路,包括南波康子、克勒弗、尼爾(NealBeidleman)、桑迪(Sandy Pittman,七峰挑戰完成六座)、夏洛特(Charlotte Fox,著名登山家,曾攀登過卓奧友峰和加舒爾布魯木II峰)、貝克、蒂姆(Tim Madson)、勒拿( Lene Gammelgaard,第一位攀登珠峰南坡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女性)、麥克·格魯姆(Mike Groom,探險諮詢的副領隊,曾登上過洛子峰、干城章嘉峰和喬戈里峰)等都在距離四號營不遠的South Col附近迷失了方向。

與此同時,道格·漢森被困在了Hillary Step的頂端,已經神志不清。和他在一起的是試圖留下幫助他的探險諮詢登山團的領隊羅布·哈爾。羅布·哈爾通過無線電向已經下降到South Summit的副領隊安德魯·哈里斯求助。安德魯·哈里斯在South Summit取到了儲藏在路徑上的水和氧氣之後,反身上山,向羅布·哈爾靠攏。安迪·哈里斯成功地和羅布·哈爾及道格·漢森會合,但此時天氣十分惡劣,他們都被困在了珠峰的8000米以上區域。隨著天黑,氣溫下降,羅布·哈爾等三人逐漸失溫。道格·漢森不久後死亡。

臨近午夜,暴風雪減弱,在South Col迷路的隊員們終於定位到了四號營。勒拿、尼爾、麥克和克勒弗自行返回營地。休養保持體力的安納托利這時出動救人,成功帶回了蒂姆、桑迪和夏洛特。但是由於體能有限,安納托利未能救回傷勢較重的難波康子和貝克。

5月11日凌晨4點左右,羅布·哈爾呼叫大本營,說道格·漢森已經死亡。不久後安迪·哈里斯也跌落山崖。他獨自向山下移動。然而由於嚴重凍傷,他未能抵達South Col。到了早上9點左右,他通過無線電以及衛星電話,和同是登山家的妻子簡(Jan Arnold)通了最後一次話,隨後便失去了聯繫。十多天后,前來搜尋的IMAX登山團發現了他的遺體,但IMAX登山團根據簡的意願,把羅布·哈爾的遺體留在了珠峰上。

在前一天登頂過程中半途折返的加拿大人斯圖亞特從四號營出發,開始搜尋尚未回歸的難波康子和貝克。他找到了兩個人。此時這兩個人都還有呼吸,但傷勢過重,意識不清。斯圖亞特獨力難支,無法將他們救回,只能先返回了營地。然而在那天下午,風暴平息,氣溫回暖,恢復意識的貝克獨自走回了四號營。而難波康子則不幸遇難。回到四號營的貝克傷勢十分嚴重,隊友們認為他已經沒有救了,只能給他鎮痛劑和興奮劑。但服用興奮劑後的貝克竟然又隨著隊友們一起,從四號營地撤退到了直升飛機可以抵達的二號營地。

與此同時,安納托利和幾個夏爾巴人上山尋找史考特·費雪和高銘和。他們找到了兩人,但此時史考特·費雪因傷勢過重,已經無法搶救。夏爾巴人只能救回傷勢較輕的高銘和,將他帶回到了二號營地。隨後直升飛機到來,將貝克以及高銘和帶到了醫院。傷勢嚴重的貝克失去了雙手和鼻子,但兩人最終都存活了下來。隨後,包括IMAX登山團在內的其它好幾個團體都開始上山參與搜救,但並未發現其它倖存者。

在南坡遇險的同時,從中國一側攀登北坡的隊伍也遭遇了暴風雪。在海拔8600米的珠峰東北山脊上,印度邊防警察登山團有三人遇難。他們中的其中一位的遺體,因為有一雙綠色的登山鞋,且位於一個不易積雪的地方,在遠處看起來非常顯眼,被後來的登山者多次看到。這樣一來,這一天一共有八人在珠峰上死亡(三位印度警察、史考特·費雪、羅布·哈爾、安德魯·哈里斯、道格·漢森、南波康子),是當時有史以來珠峰上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單一登山事故。

因為作為領隊而未攜帶氧氣,且在隊員下山前獨自下山,安納托利·波克里夫一度受到了媒體的指責。雖然他成功救回了三個人,但還是沒能逃脫譴責。這些譴責包括來自強·克拉考爾後來寫的書《Into Thin Air》。傷心的他在事故後不久,為了忘掉痛苦以及對死去的隊友們的敬意,而獨自一人前去攀登洛子峰(世界第四高峰),結果無心插柳般地打破了人類攀登洛子峰的最快紀錄。後來為了回應社會對他的質疑,他找人代筆出版了《The Climb》一書,從另一個角度記錄了這場事故。一年後,他獲得了美國高山學會(American Alpine Club)頒發最高榮譽獎章David A Sowles Memorial Award,以表彰他在山難中救回三人的功績。得獎後的第三周,他在攀登安納普爾納峰的時候遭遇雪崩而遇難 。

事故後果

這次事故共有8人遇難。他們是:

名字國別所在團體遇難地點及海拔
Andy "Harold" Harris(安迪·哈里斯)紐西蘭探險諮詢登山團東南山脊,8700米
Doug Hansen (道格·哈森)美國South Summit,8748米
Rob Hall(羅布·哈爾)紐西蘭
Yasuko Namba(南玻康子)日本South Col,7900米
Scott Fischer(史考特·費雪)美國瘋狂山地登山團東南山脊,8300米
SubedarTsewang Samanla印度印度邊防警察登山團東北山脊,8600米
Lance NaikDorje Morup印度
Head ConstableTsewang Paljor印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