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戰傷獎章

1939年戰傷獎章

德國戰傷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德皇威廉二世(Wilhelm II)於1918年3月3日設立第一個軍事戰傷章,設立三個級別,級別體現被授於者受傷的次數和傷殘程度。希特勒上台後,內務部發布一個聲明,所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受傷但沒有授於戰傷章的人,可以通過正當渠道獲得。並授於正式證書,而且容許在正式場合佩帶這些獎章。

徽章介紹

1939年戰傷獎章(WoundBadge1939),德文為“Verwundeten-Abzeichen1939”。德國戰傷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德皇威廉二世(WilhelmII)於1918年3月3日設立第一個軍事戰傷章,設立三個級別,級別體現被授於者受傷的次數和傷殘程度。希特勒上台後,內務部發布一個聲明,所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受傷但沒有授於戰傷章的人,可以通過正當渠道獲得。並授於正式證書,而且容許在正式場合佩帶這些獎章。在1939年4月20日,吞併奧地利、捷克和梅梅爾之後,內務部又發布一個公告,所有服役在奧匈帝國軍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受傷的人也可以獲得這個獎章。事實上這個獎章授於一直到1941年後期。1939年9月1日,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候,希特勒重新設立一個新徽章版本,依舊沿用三個級別,但沒有單獨設立海軍版本,最初利用大量一戰戰傷章,重新衝壓上萬字。這就是所說的第1版或“西班牙”版,儘管僅僅作為“臨時”使用,但這個版本一直使用到1942年。幾個月後,戰傷章第2版本開始發授,這個版本與第1版非常相似,最明顯的區別是M35鋼盔代替以前的M16鋼盔。授於對象是國防軍、武裝黨衛軍和輔助服務組織,在1943年之後,擴大到空襲中受傷的平民。授於數量大約有500萬以上。

徽章授予標準

1939年戰傷獎章設立三個級別,黑色、銀制和金制。級別授予是依靠受傷次數或傷殘程度,傷得越重,越能夠獲得高級別的戰傷章。1943年3月以後由於盟軍不斷轟炸,平民死亡或受傷人數不斷增加,戰傷章也授予平民。

黑色戰傷章:
1.由於作戰或空襲受傷1次或2次;
2.執行任務時候凍傷。

銀制戰傷章:
1.由於作戰或空襲受傷3次或4次;
2.失去一隻手或一條腿;
3.失去一隻眼睛;
4.完全失去或部分失去聽覺;
5.頭部受傷;
6.面部毀容。

金制戰傷章:
1.由於作戰或空襲受傷5次或更多;
2.完全失明;
3.頭部嚴重受傷;
4.執行任務時陣亡(授於家屬)。

徽章技術信息

技術信息技術信息

1939年戰傷獎章是橢圓形,邊緣環繞月桂樹花環,花環底部有個絲帶結,在徽章中心是一個M35鋼盔,鋼盔中心是突起的萬字,後面是一對交叉寶劍,徽章底面布滿突起小圓點,背面是垂直別桿和掛鈎。

技術信息技術信息

1939年黑色戰傷章,早期為黃銅片衝壓,戰爭後期材料匱乏改用鋼片,因此後期徽章經常生鏽。徽章表面塗有黑色油漆,並經過消光或半消光處理。徽章中心是M35鋼盔,底面突起小圓點小而有規律,背面凹空,硬模衝壓。帶廠標代碼的很少,僅僅占15-20%。

技術信息技術信息

1939年銀制戰傷章,最初材料是黃銅鍍銀,戰爭後期(1942年)用金屬鋅刷成白色,硬模鑄造,背面是實心。

技術信息技術信息

1939年金制戰傷章,最初是黃銅鍍金或表面拋光,因此一些打磨的徽章底面突起小圓點幾乎是平的。戰爭後期用金屬鋅鍍金。硬模鑄造,背面是實心。

技術信息技術信息

凹空版1939年銀制戰傷章,普遍認為是1945年由於材料極度缺乏,一些黑色戰傷獎章被刷上相應顏色,作為銀制和金制獎章。因此,這些徽章背面幾乎都是凹空的。

徽章佩帶和授予證書

佩帶照片佩帶照片

1939年戰傷章既有包裝盒的,也有紙袋的。黑色級別通常是放在一個紙袋中授予,銀制和金制一般情況,放在一個盒子中授予。所有級別徽章佩帶在制服左邊口袋上,低於其他任何獎章。

徽章證書徽章證書

1939年黑色戰傷章授予證書,服役在第1重裝備滑雪營第4連隊(4.(Pz.)/s.Ski-Btl.1),受傷在1944年4月15日,於1944年8月25日授於黑色戰傷章,簽名是第1重裝備滑雪營少校指揮官,有部隊印章。

徽章和證書徽章和證書

其他介紹

其他版本其他版本

1939年戰傷章鏤空衝壓版,比較有爭議,有種觀點認為屬於私人特殊購買的,也出現第1版和第2版,三個級別都有。

其他介紹其他介紹

很少見的1939年銀制戰傷章布製版,具介紹有三個級別,但介紹資料很少,佩帶在運動服或工作服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