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救災社會化

內容介紹

《1931?救災社會化》使用大量的原始史料做鋪墊,並嘗試運用相關學科的一些理論與方法進行分析、論證。其創新之處茲列如下:其一,運用大量第一手資料,採取對比的辦法,分析、論證1931年水災的危害、影響、發生原因及在民國歷史上所具有的典型意義。
其二,論述政府與民間災害救治的社會化設定,特別是在兩者之間救災方式的變動取向,即官賑義賑化的取向。
其三,敘述報刊等近代大眾傳媒對災情與災因的關注及其關於救災的建言獻策。從救災的人力、物力、財力的角度,以筆者自己的組織設計,分析社會化的資源動員的具體情形,包括人力動員、籌募渠道、籌募宣傳、籌募方法、捐助主體、捐助方式等詳情。
其四,縷述民國時期罕見的乞賑現象。
其五,分析民國時期的代食品現象。
其六,以翔實的數據資料,分析1931年水災救治的績效。
囿於時間的短絀、本人所蒐集材料的有限性以及相關知識準備的不足,缺漏之處實屬難免,甚至較為凸顯、嚴重:
其一,因《1931·救災社會化》選擇1931年水災救濟的這一個案,圍繞該個案構架鋪砌,形成一定規模,又因僅以社會化為切線,加之時間所限,資料來源口較為狹窄,途經分流外截,素材自然單薄,特別是有關量化資料,短期難以遍搜釐清而做一一交代。
其二,《1931·救災社會化》主要在1931年的“點式”時段內、在社會化的平台上,進行布局架構,難免左支右絀、躓前踣後,重複之處甚多,混亂情形恐難一時理順。
其三,因筆者知識淺窄、相關理論儲備欠缺,史料鋪陳相對厚重,理論分析不足,部分內容有待於進一步深化。
其四,“救災”二字看似簡易曉白,但其內容較為豐富,涵蓋面較廣,可謂包羅萬象。如何選擇、處理這些內容及其關係,按照“社會化”的框架進行設計,筆者覺得有些如臂使身,力難隨心。零碎、散亂、模糊和無所適從是筆者在編撰中最感頭痛的事,恐怕也是《1931·救災社會化》給讀者的第一、也是最深刻和印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