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5年

1525年

1525年,1520年代。傳統紀年:明世宗嘉靖四年;日本後柏原天皇大永五年。乙酉年(雞年)。

大事記

(圖)德國農民戰爭德國農民戰爭

德意志民戰爭
1525年,德國農民(得到部分市民支持)反對封建壓迫的一次規模最大的起義。起義遍及德國整個西南部和中部地區。德國農民戰爭,是宗教改革運動(十六世紀西歐各國反對鼓吹封建制度不可動搖性的天主教會的社會政治運動)的組成部分;是長期反封建鬥爭在宗教改革運動時期達到的頂點。恩格斯把宗教改革運動稱為德國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決戰和歐洲第一號資產階級革命。農民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是:封建主和教會力圖鞏固農奴制以及因商品貨幣關係發展而力圖增加農民的封建貢賦;以封建主為一方,以資產階級、農民和城市貧民為另一方的階級鬥爭的尖銳化。這種尖銳化的表現在宗教改革運動時期一些宗教性反封建口號中均有反映。反映農民和城市貧民利益的托馬斯·閔採爾學說,是起義的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閔採爾的信徒傳播說,必須通過革命,即必須通過推翻公侯、封建主及其他壓迫者來根除罪惡。

(圖)1525年乙酉年(雞年)

1525年革命》出版
1525年,《1525年革命》出版標誌著布瑞克農民學研究學派脫穎而出,一個讓世界震驚的結論向世界宣告:創建近代民主政治的真正英雄,並不是什麼舞刀弄劍的帝王將相,而是百姓,一個以農民、礦工、城市平民組成的普通人階層,他們在特定的時刻聯合起來,自下而上地推動了現代政治的發展。
作者布瑞克認為,現代化的源頭要從農民的需要、農村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和農村社會組織的結構中去尋找。換言之,現代化不是以犧牲農民為代價而發展起來的城市化過程,相反,它是農村和城市的互動,因此,農村的現代化,正是現代化的基礎,不可能脫離農民的需要來談論現代化的問題。

發明發射爆炸彈火炮
1525年,中國人發明發射爆炸彈的火炮,開創了世界的新紀元,結束了中國的舊紀元。中國人發明了爆炸彈,但仍然熱衷於使用實心彈。

出生

(圖)《畫家與鑑賞家》,約1565年,被認為是布勒哲爾的自畫像。《畫家與鑑賞家》
被認為是布勒哲爾的自畫像

1)老布勒哲爾(Pieter Brueghel the Elder,生於1525年),是法蘭德斯畫家(比利時西部一省,曾在15-17世紀建國,領土跨越今荷蘭西南部、比利時西部、法國北部一小塊),以地景與農民景象的畫作聞名。根據加勒·凡·曼德爾的記載,他出生於鄰近布雷達的博格,但不確定所指的是拉丁語中位於荷蘭的布雷達(Breda),或指比利時的布利。1559年,他省略名字布勒蓋爾當中的“h字母”,而在作品上署名布勒哲爾。

2)孫鑨,(1525年-1594年)後人有誤傳作“孫龍”,字文中,號立峰,明朝大臣,餘姚(今浙江慈谿)橫河孫家境人。時與平湖陸光祖、餘姚陳有年並稱為“浙中三賢太宰”,聞名天下。

3)武田信繁(1525年-1561年10月18日)是日本戰國時代武田氏的武將,是甲斐守護代武田信虎的次男,幼名次郎,兒子有武田信豐和望月信雅。元服後擔任左馬助。唐名典廄,一般以武田典廄信繁作稱呼。有時為了與信豐的典廄區分,後世會稱呼他為古典廄。他是後世流傳的武田二十四將的其中一人。

4)宗臣(生於1525年),字子相,號方城,興化人。宗臣1550年中進士,曾於明朝擔任刑部主事、稽勛員外郎、福建布政參議、提學副使等官職。另外,因為文學理念相近,加上同時尊崇復古文風,因此與李攀龍等人並列為後七子之一。除此,宗臣的詩也頗有盛唐之風。小說《水滸傳》最初的刻本就是施耐庵後人交由宗臣刻印的.

(圖)張居正畫像明代政治家 張居正畫像

5)張居正(生於1525年),字叔大,號太岳,中國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又稱張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張居正自幼聰穎,十二歲投考生員,荊州知府李士翱很賞識他。居正十六歲中舉人,又頗受湖廣巡撫顧璘賞識,說他是“國器”。嘉靖二十六年張居正中進士,由庶吉士至翰林院編修。

世宗後期,居正升任右中允,與時任國子監祭酒的高拱關係良好。而居正亦是當時少數能與兩大重臣嚴嵩與徐階都能保持良好來往的官員之一。張居正與朝廷中宦官和權臣都有密切的關係,這對他後來的仕途與施政都有著很大的影響,但也埋下“禍發身後”的悲劇。

6)阮潢(生於1525年)是越南的廣南阮氏第二代領袖,他是阮淦的次子.阮淦死後,其婿鄭檢掌握了阮氏的原有權力。1558年阮潢借守順化之機,重新奠定起阮氏基業.1613年,他去世,壽八十八歲,諡號勤義公,又稱仙王。以後曾改謚為勤堇達理顯應昭佑兆嘉裕王或肇基垂統欽明恭勤義達理顯應昭佑兆靈嘉太王,廟號烈祖。
1803年,他的後代阮福映建立阮朝,追崇上他廟號太祖,諡號肇基垂統欽明恭勤義達理顯應昭佑兆靈嘉裕皇帝,葬長基陵。

逝世

(圖)弗里德里希三世 (薩克森)畫像弗里德里希三世 (薩克森)畫像

1)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 der Weise,逝於1525年5月5日),薩克森選侯(1486年~1525年在位)。他是德國宗教改革時期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

腓特烈三世為選侯恩斯特之子,屬於維丁家族恩斯特支。1486年父親去世後,腓特烈繼承了選侯稱號,並與弟弟約翰共同治理家族在薩克森的領土。他曾任神聖羅馬帝國的助理教務主教,並積極參與了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在位時的改革活動。1500年,他出任新建立的所謂帝國管理委員會的主席。

2)托馬斯·閔採爾(Thomas Müntzer,逝於1525年5月27日)是德國宗教改革的激進派領袖,也是德國農民戰爭領袖。
1490年閔採爾生於德國哈茨的施托爾堡的一個工人家庭。受過良好教育,精通拉丁語和希臘語。15歲時就組織過反對天主教會的秘密團體,支持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但是他的主張更為激進,認為天主教的贖罪說“給破房子刷白粉”,應該拆掉破房子,而不用刷白粉。1521年發表《布拉格宣言》,主張用暴力實現社會變革。他直接領導了薩克森·圖林根的農民起義。1525年5月16日在弗蘭肯豪森戰役中被俘,5月27日被殺害。

(圖)阿爾布雷希特·丟勒郵票阿爾布雷希特·丟勒 郵票

3)阿爾布雷希特·丟勒(德文:Albrecht Dürer,1528年4月6日卒於紐倫堡),德國中世紀末期、人文主義初期著名的版畫家,畫家及藝術理論家。他生於金匠家庭,其父老阿爾布萊希特·丟勒原為匈牙利宮廷金匠,後移居紐倫堡。童年時代,丟勒隨其父學習手藝,15歲後開始了其遊學生活,先後遊歷於阿爾薩斯、巴澤爾及斯特拉斯堡。他最重要的遊學經歷為兩次義大利的旅行,其間丟勒結識了畫家貝里尼和拉斐爾,同時研究了達·芬奇的作品和藝術理論,接觸並學習了文藝復興的思想及風格。
丟勒一生創作了大量木刻畫銅版畫、油畫和人物素描。其代表作有油畫《四使徒》,被認為是德國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最高水平。

4)齊安大君(逝於1525年),名李琄,字“國寶”,朝鮮睿宗的嫡二子,生母為安順王后韓氏。由於睿宗僅在位一年,而嫡長子仁城大君李糞又早夭,本來應該由李琄繼承王位,但李琄當時才僅4歲,又體弱多病。世祖王妃、當時的王大妃貞熹王后認為他不適合擔當重任,便選中懿敬世子之次子者山君李娎繼承王位,便是後來的成宗。李琄則在成宗元年受封齊安大君,成宗五年被過繼給世宗嫡七子平原大君李琳為子(事實上李琄是李琳的侄孫)。

5)庫奧赫特莫克阿茲特克帝國最後的皇帝1525年2月26日(蒙特蘇馬二世的侄子,登基時十八歲)被西班牙人絞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