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域名

.fr域名

fratern 法國總統,Présiden Fran

.FR域名

(圖).fr域名美麗之城

是網際網路域名管理機構ICANN為法蘭西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France,La Republique Francaise)國家及地區分配的頂級域(ccTLD),作為其國家及地區網際網路頂級域名。
法國是一個國家、民族觀念很強的國家,因此法國人註冊.fr的積極性也特別高。很多法國人認為有一個.fr結尾的域名是很光榮的事。截止到2002年9月,頂級域名.fr下直接註冊的二級域名數量達到了132812個,占所有fr域名註冊數量的84%。

法國域名體系分為"公共域名"(public domain name)和"與部門相關的域名"。公共域名是由AFNIC直接管理和控制的域名,後者則是一種與所從事的專業活動領域有關的域名,並被賦予一種統一的格式。與我國比較相關和類似的主要是前者,它現在是三級域名與二級域名並存的情況。它的組成方式如下 :".fr", ".asso.fr", ".com.fr", ".nom.fr", ".prd.fr", ".presse.fr" 和 ".tm.fr"。其中二級域名已經處於所有域名形式中最受歡迎的行列中。
誰可以註冊.fr域名?註冊.fr域名有什麼特別的註冊要求/限制嗎?
對註冊.fr域名的資格沒有任何限制,任何一個國家的個人或企業均可註冊。
.fr域名長度為多少?有什麼註冊規則?
最低2個字元,最多63個字元。
只提供英文字母(a-z,不區分大小寫)、數字(0-9)、以及"-"(英文中的連詞號,即中橫線),不能使用空格及特殊字元(如!、$、&、? 等),"-"不能用作開頭和結尾。

法國概況

法國(La France),全稱為法蘭西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France,La Republique Francaise),現在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位於歐洲大陸西部,三面臨海,呈六邊形。首都巴黎是法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羅浮宮博物館和巴黎聖母院譽滿全球,香榭麗舍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大街,其地上與地下交通四通八達、非常方便,每天客流量達1300萬人。巴黎的標誌建築——艾菲爾鐵塔像一個鋼鐵巨人高高地聳立在恬靜的塞納河畔。在法國最大港口和第二大城市馬賽,你可以造訪大仲馬在小說《基督山伯爵》里描寫過的監獄——奇伊夫堡。西南部城市波爾多釀酒歷史悠久,其葡萄酒馳名於世。特等“波爾多紅葡萄酒”列為世界葡萄酒“皇后”,一瓶百年陳酒在國際市場上可售3萬多美元。位於地中海岸邊的坎城,是一座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的小城,每年在此舉辦的坎城電影節熱鬧非凡,其頒發的金棕櫚獎被公認為電影界最高榮譽之一。法國的時裝在世界上享有盛譽,選料豐富、優異,設計大膽,製作技術高超,使其一直引導世界時裝潮流。在巴黎有2000家時裝店,老闆們的口號是:“時裝不賣第二件”。而在大街上,幾乎看不到兩個婦女穿著一模一樣的服裝。法國人天性率真,浪漫,喜歡大自然,有一半以上的法國家庭飼養各種小動物,總數量在3000萬隻以上。 法國是個以禮儀著稱的國家,謙恭禮貌是法國人一直引以為榮的傳統。

(圖)法國國旗法國國旗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且相等的豎長方形構成,從左至右分別為藍、白、紅三色。法國國旗的來歷有多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巴黎國民自衛隊就以藍、白、紅三色旗為隊旗。白色居中,代表國王,象徵國王的神聖地位;紅、藍兩色分列兩邊,代表巴黎市民;同時這三色又象徵法國王室和巴黎資產階級聯盟。三色旗曾是法國大革命的象徵,據說三色分別代表自由、平等、博愛。

(圖)國徽國徽

國徽:法國沒有正式國徽,但傳統上採用大革命時期的紋章作為國家的標誌。紋章為橢圓形,上繪有大革命時期流行的標誌之一——束棒,這是古羅馬高級執法官用的權標,是權威的象徵。束棒兩側飾有橄欖枝和橡樹枝葉,其間纏繞的飾帶上用法文寫著“自由、平等、博愛”。整個圖案由帶有古羅馬軍團勳章的環帶飾品。
國徽國歌:《馬賽曲》。這首歌作於1792年奧、普武裝干涉法國革命的危急時刻,表達了法國人民爭取民主、反對暴政的堅強信心和大無畏精神。1792年12月,《馬賽曲》被革命政府宣布為“共和國之歌”。到1795年,被國會正式通過定為國歌。(詳細內容請見下文)
使用貨幣:歐元
國花:鳶尾花
國鳥:公雞
國石:珍珠
面積:551,602平方千米
人口:截至2008年1月1日,法國人口估計為6380萬,其中本土人口6190萬,海外人口190萬。邊境有阿爾薩斯人、布列塔尼人、科西嘉人、巴斯克人、佛拉芒人等。通用法語。居民中81.4%的人信奉天主教,6.89%的人信奉伊斯蘭教,其他人信新教、猶太教、佛教等宗教。
國家格言: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法語,自由,平等,博愛)
人類發展指數:0.952 世界排名第十一位(2007年)

國家元首

法國總統,Président de la République Française
法國國家元首。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5年,可連選連任。1958年制定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憲法規定,總統的職權主要有:任免總理、政府成員和其他重要官員;主持內閣會議,簽署會議的決定和法令;簽署和頒布法律;擔任軍隊的最高統帥,並主持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有權決定動用法國的戰略核力量;擔任最高司法委員會主席;決定外交政策;委派駐外使節並接受外國使節;批准國際條約;行使赦免權;在同總理和兩院議長磋商後,有權解散國民議會,重新選舉;根據政府或議會兩院的建議,將某些重要法律草案提交公民投票表決;在形勢需要時,與總理、兩院議長和憲法委員會磋商後採取必要的緊急措施。總統出缺時,由參議院議長代理。新總統的選舉應在50天內舉行。
法蘭西共和國歷任元首(總統):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國家元首不是國王,也不是總統,而是由先後稱為國民公會(1792年—1795年)督政府(1795年—1799年)執政府(1799年—1804年)的機構領導。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以後,國家元首稱總統(Président)。第二共和國只有拿破崙三世(稱帝前)一位總統,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後的歷任總統如下:
任次 中文名 法文原名 所處時期 生卒年 任職期
第三共和國
1 路易·阿道夫·梯也爾 Louis Adolphe Thiers 1797年4月16日-1877年9月3日 1871年8月30日—1873年5月24日
2 瑪利·埃德米·帕特里斯·莫里斯·德·麥克馬洪 Marie Edme Patrice Maurice de Mac-Mahon 1808年7月13日-1893年10月16日 1873年5月24日—1879年1月30日
3 弗朗索瓦·保羅·儒勒·格雷維 François Paul Jules Grévy 1813年8月15日-1891年9月9日 1879年1月30日—1887年12月2日
4 瑪利·弗朗索瓦·薩迪·卡諾 Marie François Sadi Carnot 1837年8月11日-1894年6月24日 1887年12月3日—1894年6月27日
5 讓·保羅·皮埃爾·卡西米爾-佩里埃 Jean Paul Pierre Casimir-Périer 1847年11月8日-1907年3月11日 1894年6月27日—1895年1月16日
6 弗朗索瓦·菲利·福爾 François Félix Faure 1841年1月30日-1899年2月16日 1895年1月16日—1899年2月16日
7 埃米勒·弗朗索瓦·盧貝 Emile François Loubet 1838年12月30日-1929年12月20日 1899年2月16日—1906年2月18日
8 克萊芒·阿爾芒·法利埃 Clement Armand Fallières 1841年11月6日-1931年6月22日 1906年2月18日—1913年1月17日
9 雷蒙·普恩加萊 Raymond Poincaré 1860年8月20日-1934年10月15日 1913年1月17日—1920年2月18日
10 保羅·歐仁·路易·德沙內爾 Paul Eugene Louis Deschanel 1855年2月13日-1922年4月28日 1920年2月18日—1920年9月21日
11 亞歷山大·米勒蘭 Alexandre Millerand 1859年2月10日-1943年4月6日 1920年9月23日—1924年6月11日
12 皮埃爾-保羅-亨利-加斯東·杜梅格 Pierre-Paul-Henri-Gaston Doumergue 1863年8月11日-1937年6月18日 1924年6月13日—1931年6月13日
13 保羅·杜美 Paul Doumer 1857年3月22日-1932年5月7日 1931年6月13日—1932年5月7日
14 阿爾貝·勒布倫 Albert Lebrun 1871年8月29日-1950年3月6日 1932年5月7日—1940年7月10日
* 亨利·菲利浦·貝當 Henri Philippe Petain 維希政府(稱“國家元首”,而非總統) 1856年4月24日-1951年7月23日 1940年6月22日—1944年9月7日
* 夏爾·安德烈·約瑟夫·瑪利·戴高樂 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 自由法國(稱“自由法國元首”,而非總統) 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 1940年6月18日—1944年……
第四共和國
1 樊尚·奧里奧爾 Vincent Auriol 1884年8月27日-1966年1月1日 1947年1月16日—1954年12月1日
2 勒內-儒勒-古斯塔夫·科蒂 René-Jules-Gustave Coty 1882年3月20日-1962年11月22日 1954年12月1日—1959年1月8日
第五共和國
1 夏爾·安德烈·約瑟夫·瑪利·戴高樂 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 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 1959年1月8日—1969年4月20日
代總統 阿蘭·波厄 Alain Poher 1909年4月17日—1996年12月9日 1969年4月20日—1969年6月20日
2 喬治·讓·雷蒙·蓬皮杜 Georges Jean Raymond Pompidou 1911年7月5日-1974年4月2日 1969年6月20日—1974年4月2日
代總統 阿蘭·波厄 Alain Poher 1909年4月17日—1996年12月9日 1974年4月2日—1974年5月19日
3 瓦萊里·瑪利·勒內·喬治·吉斯卡爾·德斯坦 Valéry Marie René Georges Giscard d'Estaing 1926年2月2日- 1974年5月19日—1981年5月19日
4 弗朗索瓦·莫里斯·阿德里安·瑪利·密特朗 François Maurice Adrien Marie Mitterrand 1916年10月26日-1996年1月8日 1981年5月19日—1995年5月17日
5 雅克·勒內·席哈克 Jacques René Chirac 1932年11月29日- 1995年5月17日—2007年5月16日
6 尼古拉·薩科齊 Nicolas Sarkozy 2007年5月7日
 

自然地理

(圖)自然地理自然地理

法國位於歐洲西部,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擁有異常豐富的自然與文化遺產。
 面積為55.1602萬平方公里(包括科西嘉島)。法國三面鄰海,是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
 位置: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向大西洋敞開。東部是阿爾卑斯山地和侏羅山地;中南部為中央高原;西南邊境有庇里牛斯山脈;中央高原和庇里牛斯山地間的西南地區為阿基坦盆地;北部是巴黎盆地;西北部為阿莫里坎丘陵。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
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庇里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法意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為歐洲最高峰。
 河流:主要有羅亞爾河(1010公里)、羅訥河(812公里)、塞納河(776公里)、馬恩河(525公里)。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里,陸地線為2800公里,內河線為195公里。
氣候:西部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南部屬地中海氣候,中部和東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從西北往東南由600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山區達1,500毫米以上。月平均氣溫:一月西部及南部4-7℃,東部及北部1-3℃;七月北部及西部 16-18℃,南部及東部21-24℃,大部分氣候溫和,環境優美,是一個適合居住的地方。
礦產:鐵、煤、鋁土儲量較豐富,還有鉛、鋅、鈾、鉀鹽等。森林覆蓋率26.4%。

行政區劃

(圖)行政區劃行政區劃

分為大區、省和市鎮。省下設專區和縣,但不是行政區域。縣是司法和選舉單位。法本土共劃為22個大區、96個省、4個海外省、4個海外領地、2個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區。全國共有36565個市鎮,其中人口不足3500人的有3.4萬個,人口超過3萬人市有231個,人口超過10萬的市有37個。
 22個大區是:阿爾薩斯、阿基坦、奧維爾涅、布爾高涅、布列塔尼、中部地區、香檳-阿登、科西嘉、弗朗什-貢岱、巴黎大區、朗克多克-魯西翁、利姆贊、洛林、南庇里牛斯、北加萊海峽、下諾曼第、上諾曼第、羅亞爾地區、皮卡爾迪、布瓦圖-夏朗德、普洛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羅訥-阿爾貝斯。
4個海外省是:瓜德魯普、馬提尼克、法屬蓋亞那、留尼旺。
4個海外領地是:法屬玻里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法屬南半球和南極領地(該領地的行政長官駐地——在法國海外省留尼旺島。)
2個地方行政區是:馬約特島、聖皮埃爾島和密克隆島

國家歷史

(圖)戴高樂 戴高樂

公元前高盧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高盧人總督愷撒占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其中西法蘭克是法國的雛形。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國大片土地被英侵占,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伏爾泰和盧梭去世11年後,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7月14日,手持武器的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監獄。監獄裡當時只關押著7個人,但是市民們卻為此激戰了一天,犧牲了98個人。1789年8月26日,法國大革命的綱領《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正式通過。
大革命廢除了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12月2日,巴黎聖母院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加冕典禮,拿破崙·波拿巴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
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法國於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結束。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德國侵略。1944年,象徵勝利的法國凱旋門,終於迎來了一次真正的凱旋。
在戴高樂的帶領下,為了自由而戰的法蘭西民族不僅為戰勝法西斯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而且為戰後法國的復興鋪平了道路。
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1959年,法國宣布接受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自決,由此開始告別殖民主義。
1963年,法國和聯邦德國簽訂《法德友好條約》,從此與宿敵德國和解。
1964年1月27日,法國與新中國建交,成為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大國。
1966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並限令美國在一年內撤除在法國領土上的駐軍和基地。
堅持獨立外交政策的法國,成為世界格局的制衡力量。正是在這一追尋理想的過程中,法國以它卓爾不群的氣質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法國王朝及國王
1. 墨洛溫王朝(Mérovingiens)(481——751)
克洛吉奧
墨洛維
希爾德里克
克洛維(Clovis)一世
克洛塔爾(Chlothar)一世
希爾佩里克(Chilperic)一世
克洛塔爾二世
達戈貝爾特(Dagobert)一世
克洛維二世
2. 加洛林王朝(Carolingiens)(751——987)
丕平三世
查理(Charles)一世
路易(Louis)一世
查理二世
路易二世
路易三世
卡洛曼(Carloman)
查理三世
厄德(Eudes)
查理三世
羅貝爾(Robert)一世
魯道夫(Rudolf)
路易四世
洛泰爾
路易五世
3. 卡佩王朝(Capétiens) (987~1328)
于格•卡佩
羅貝爾二世
亨利一世
腓力一世
路易六世
路易七世
腓力二世·奧古斯都
路易八世
路易九世
腓力三世
腓力四世
路易十世
約翰一世
腓力五世
查理四世
4. 瓦盧瓦王朝(1328-1589)
腓力六世
5. 波旁王朝(1589-1792)
亨利四世
路易十三
路易十四
路易十五
路易十六
6.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1814)
拿破崙•波拿巴
7.百日王朝(1815)
拿破崙•波拿巴
8.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
拿破崙三世

政治體制

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任期5年(根據全民公決結果,2000年6月改為5年,之前是7年),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有權任免總理和批准總理提名的部長;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有權解散議會;可不經議會將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決;在非常時期,總統擁有“根據形勢需要採取必要措施”的全權。在總統不能履行職務或空缺時,由參議院議長代行總統職權。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擁有制定法律,監督政府,通過預算,批准宣戰等權力。
國民議會共有577個議席,任期5年,採用兩輪多數直接投票制、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院共321席,參議員任期9年,每3年改選1/3,以省為單位,由國民議會和地方各級議會議員組成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
1995年7月31日,法國議會通過了一項憲法修正案。這項法案使總統有權更多地使用公民投票來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法國總統在政府或參議院、國民議會的建議下,可將所有事關公共權力組織、法國經濟或社會政策的改革方案交由公民投票表決。
總統府——愛麗舍宮,總理府——馬蒂尼翁宮,國民議會——波旁宮。
外交:法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歐盟創始國及重要成員、北約成員(但不參加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自1958年建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以來,歷屆政府基本沿襲戴高樂制定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維護民族獨立。歐盟是法國外交的立足之本。法國致力於推動歐洲建設,將歐盟建設成真正獨立一極,發揮法國在其中的核心作用;推動多極化,發展、加強歐亞等區域間合作;在大國間左右逢源,爭取有利地位;保持並發展與非洲國家的傳統關係,推動已開發國家增加對非援助;積極參與中東和平進程及有關熱點事務;加強同亞洲、拉美的政治、經濟關係。
政黨
法國實行多黨制,目前共有30多個政黨。
(1)人民運動聯盟(Union pour un Mouvement Populaire,簡稱UMP):主要執政黨和議會第一大黨。前身系2002年總統大選中為支持席哈克而組成的競選聯盟——總統多數派聯盟。2002年11月18日正式宣告成立,取用現名。核心為席哈克原來所屬的保衛共和聯盟(戴黨),並吸收了自由民主黨和法蘭西民主聯盟的主要力量。現有黨員21萬人,多為職員、官員、自由職業者、商人、農民和工人等。黨綱是“自由、責任、互助、國家、歐洲”,強調奉行務實、開放的經濟政策,重塑社會市場經濟的理念,推動歐盟建設和東擴,屬中右政黨。主席尼古拉•薩科齊。
(2)社會黨(Parti Socialiste):議會第二大黨和主要反對黨。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工人國際法國支部”,1920年發生分裂,多數派另組共產黨,少數派則保留原名。1969年改組成立社會黨,1971年與“共和體制協定會”及其他左翼組織合併。現有黨員約13萬人,多為公職人員和知識分子。對內注意體現左翼政黨色彩,主張維護勞工利益,同時採取務實的經濟政策;對外主張維護法國獨立核力量,推動歐洲一體化建設,並加強南北對話。2002年在總統和立法選舉中接連敗北後,黨內派系鬥爭日趨激烈,實力受到較大削弱。近年來,利用法國民眾對中右翼政府推行改革的不滿,在地方選舉和歐洲議會選舉中連續擊敗右翼,成功阻止《歐洲憲法條約》通過公投,並煽動社會風潮,政治影響力有所回升。現任第一書記弗朗索瓦·奧朗德(François HOLLANDE)。
(3)法蘭西民主聯盟(Union pour la Démocratie Français,簡稱UDF):議會第三大黨。前身系由共和黨、民主力量、爭取法蘭西民主人民黨、激進黨等右翼溫和派和中間力量於1978年結成的多黨聯盟。1998年合併成立統一政黨。1993年、1995年和2002年三度和保衛共和聯盟組成右翼聯合政府。2001年,以副主席杜斯特-布拉齊為首的部分黨員加入總統多數派聯盟,即後來的人民運動聯盟。現有黨員約4萬人。對內主張進行一定程度的社會改革,提倡在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實行自由化政策,對外積極主張加強歐盟建設。現任主席弗朗索瓦·貝魯(François BAYROU)。
(4)法國共產黨(Parti Communiste Français):1920年12月成立。現有黨員13.4萬,多為工人、雇員、教員、手工業者等。2000年三十大上提出在“新共產主義”理論、建設“新型共產黨”、“左翼進步力量聯盟”等方面實行“共產主義的變革”,力求探索一條符合法國國情的發展道路。2002年立法選舉中慘敗,瑪麗-喬治·比費(Marie-George BUFFET,女)出任全國書記。

(5)國民陣線(Front National):成立於1972年10月,前身是被取締的極右組織“新秩序黨”。黨員約10萬人,多為中小工商業者。1986年議會選舉中首次進入國民議會。代表極端民族主義思潮,煽動排外情緒,強調“要把法國從歐洲控制和世界主義中拯救出來”,呼籲“進行一次反對新共產主義和世界主義的十字軍討伐”。黨主席讓-瑪麗·勒龐(Jean-Marie LE PEN)在2002年首輪總統選舉中勝出,對法朝野上下和歐洲政壇震動極大,在第二輪中被法左右翼聯手擊敗。近來,由於法經濟社會矛盾突出,該黨影響再度上升。
其餘政黨主要有:
右翼:新法蘭西民主聯盟(Nouvelle Union pour la Démocratie France)、保衛法蘭西運動(Mouvement pour la France)、社會共和論壇(Forum des Républicains Sociaux)、保 衛法蘭西聯盟(Rassemblement pour la France)。
左翼:綠黨(Les Verts)、左翼共和聯盟(Association pour une gauche Républicaine)、共和與公民運動(Mouvement Républicain et Citoyen)、左翼激進黨(Parti Radical de Gauche)。
中間派:公民運動-共和派(Mouvement des Citoyens-Pôle Républicain)。
極右:全國共和運動(Mouvement National Républicain)。
極左:工人鬥爭黨(Lutte Ouvrière)、革命共產主義同盟(Ligue Communiste Révolutionnaire)、勞動黨(Parti des Travailleurs)。
司法機構
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司法管轄體系,即負責審理民事和刑事案件的普通法院與負責公民與政府機關之間爭議案件的行政法院。
普通法院有三類:1、專門法庭(包括兒童法庭、負責處理僱主和職工之間糾紛的勞資調解委員會、審理商人之間或商業公司之間爭端事件的商務法庭和社會保險法庭)。2、民事法院。 3、刑事法院(包括判決輕微犯罪案件的警察法庭、判決輕罪案件的輕罪法庭、判決重大刑事案件的重罪法庭)。
普通法院系統縱向上又分為四級:初審法庭、大審法庭、抗訴法院和終審法院。終審法院是最高一級司法機關,負責受理對35個抗訴法院所作判決的抗訴。院長居伊·加尼韋(Guy CANIVET)。
行政法院是最高行政訴訟機關,下設行政法庭。行政法院對行政法令的合法性作最後裁決,並充當政府在制定法律草案方面的顧問。
法國的檢察機關沒有獨立的組織系統,其職能由各級法院中配備的檢察官行使。檢察官雖派駐在法院內,但行使職能獨立於法院。檢察官的管理權屬於法務部。最高法院設總檢察長 1人,檢察官若干人;抗訴法院設檢察長1人,檢察官若干人;大審法院設檢察官1人,代理檢察官和助理檢察官若干人。

軍 事

(圖)每年5月8日,法軍儀仗隊紀念二戰勝利每年5月8日,法軍儀仗隊紀念二戰勝利

法國目前的國防體制是在戴高樂政府1959年《國防組織法》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總統是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在其領導下的國防決策機構包括內閣會議、國防委員會、小範圍國防委員會和高級國防委員會,其中內閣會議是最高決策機構,負責制定國防政策、任免將級軍官,有權宣布總動員、發布戒嚴令和緊急狀態令等。 

法奉行獨立自主的防務政策,逐步推進軍隊職業化改革,以職業兵役制替代義務兵役制;由核潛艇和戰略轟炸機構成海空二位一體的核打擊力量;國防工業進一步實施以合併、推動高科技及真正走上市場為內容的改組。

武裝力量由陸、海、空三軍和憲兵組成。

國民經濟

(圖)法蘭西迷人風景法蘭西迷人風景

法國經濟發達,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為2.520萬億美元。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艾菲爾鐵塔國。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學、電器、動力、日常消費品、食品加工和建築業等。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航空和宇航等新興工業部門近年來發展較快,在工業產值中所占比重不斷提高。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於美國和獨立國協,居世界第三位。鋼鐵工業、紡織業占世界第六位。但工業中占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的工業部門,其中鋼鐵、汽車、建築為三大支柱。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逐步減少的趨勢。第三產業在法國經濟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其中電信、信息、旅遊服務和交通運輸部門業務量增幅較大,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總勞動力的70%。
法國商業較為發達,創收最多的是食品銷售,在種類繁多的商店中,超級市場和連鎖店最具活力,幾乎占全部商業活動的一半。法國鐵礦蘊藏量約為70億噸,但品位低、開採成本高,所需的鐵礦石大部分依賴進口。煤儲量約為210億噸(其中褐煤100億噸),有開採價值的約為14.7億噸。鋁土礦儲量約9000萬噸。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石油儲量只有3000多萬噸。天然氣儲量2500億立方米,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氣的75%依賴進口。水力資源約為1000萬千瓦,核能,水力資源和地熱的開發利用比較充分。森林面積約1500萬公頃,占歐盟森林總面積的25%,人均擁有綠化面積0.28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6.7%。農業很發達,農牧結合,綜合發展。主產小麥、大麥、玉米、甜菜、馬鈴薯、菸草、葡萄、蘋果、蔬菜和花卉。葡萄酒產量居世界首位。有乳、肉用畜牧業和禽蛋業。法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主要農副產品出口國。
隨著法國人口城市化,農村人口不斷減少,法國共有土地面積5500萬公頃,其中61%為農業用地、27%為林業用地、12%為非農業用地。農業用地的96%為家庭所有。農業的傳統地區結構為:中北部地區是穀物、油料、蔬菜、甜菜的主產區,西部和山區為飼料作物主產區,地中海沿岸和西南部地區為多年生作物(葡萄、水果)的主產區。在法國的中央地區種植許多農作物,例如小麥、向日葵等。機械化是法國提高農業生產率的主要手段,法國已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農業食品加工業是法國外貿出口獲取順差的支柱產業之一。歐洲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24家在法國,世界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7家在法國,法國的農副產品出口居世界第一,占世界市場的11%。
法國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國,首都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風景區及阿爾卑斯山區都是旅遊勝地,此外還有一些歷史名城、羅亞爾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諾曼第的漁村、科西嘉島等。法國一些著名的博物館收藏著世界文化的寶貴遺產。
法國也是世界貿易大國,其對外貿易有兩個特點:一是進口大於出口,造成貿易逆差,進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業原料等,出口商品主要有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化妝品和軍火等;另一是非產品化的技術出口增長較快,純技術出口在整個出口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顯要。
法國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稅收高於美、日等國,其中主要來自增值稅,其它還有所得稅、公司稅、社會福利稅等。
法國重要海港有馬賽、勒阿弗爾、敦刻爾克、南特、聖納澤爾、魯昂等。

民族文化

(圖)巴黎歌劇院巴黎歌劇院

17世紀開始,法國的古典文學迎來了自己的輝煌時期,相繼出現了莫里哀、司湯達、巴爾扎克、大仲馬、維克多·雨果、福樓拜、小仲馬、左拉、居伊·德·莫泊桑、羅曼·羅蘭等文學巨匠。他們的許多作品成為世界文學的瑰寶。其中的《巴黎聖母院》、《紅與黑》、《高老頭》、《基督山伯爵》、《悲慘世界》和《約翰·克利斯朵夫》等,已被翻譯成世界文學作品,在世界廣為流傳。偵探小說方面有莫里斯·勒布朗的俠盜亞森羅平,和喬治·西姆農的梅格雷探長。近現代,法國的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頗有創新,不但出現了羅丹這樣的雕塑藝術大師,也出現了像莫奈和馬蒂斯等印象派、野獸派的代表人物。從17世紀開始,法國在工業設計、藝術設計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早已有目共睹。有關實用美術、建築、時裝設計、工業設計專業的學校也早已憑藉其“法國製造”的商業碩果而聞名海外。
法國人喜愛體育運動,比較流行的體育運動項目有足球、網球、橄欖球、地滾球、帆船、游泳、滑雪、和腳踏車環形賽等。比較有名的大學有巴黎大學、里昂大學等。
坎城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五大電影節之一,每年5月在法國東南部海濱小城坎城舉行,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之一,為期兩周左右。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
 

名勝古蹟

(圖)巴黎凱旋門巴黎凱旋門

凱旋門
巴黎凱旋門 (L'arc de Triomphe)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廣場(現稱戴高樂將軍廣場)的中央,是法國為紀念拿破崙1806年2月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打敗俄、奧聯軍而建的,12條大街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氣勢磅礴,形似星光四射。凱旋門由建築師夏爾格蘭設計,1806年8月奠基,歷時30個寒暑,於1836年7月落成。凱旋門高49.54米,寬44.82米,厚22.21米。它四面有門,中心拱門寬14.6米,門樓以兩座高墩為支柱,中間有電梯上下。在拱形圓頂之上有三層圍廊,最高一層是陳列室,這裡展示著有關凱旋門的各種歷史文物以及拿破崙生平事跡的圖片;第二層收藏著各種法國勳章、獎章;最低一層則是凱旋門的警衛處和會計室。

(圖)艾菲爾鐵塔艾菲爾鐵塔

艾菲爾鐵塔在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鋼鐵結構的高塔,被視為巴黎的象徵。因法國著名建築師斯塔夫·艾菲爾設計建造而得名。建於1887—1889年。塔高300餘米,塔身重達9000噸,分三層。第一層平台距地面57米,設商店和餐廳;第二層平台高115米,設有咖啡館;第三層平台高達276米,供遊人遠
眺,底部面積1萬平方米,在第三層處建築結構猛然收縮,直指蒼穹。從一側望去,象倒寫的字母“Y”。該塔由1.8萬餘個組成部件和250多萬個鉚釘構成。有電梯或徒步登塔頂。入夜,塔頂發出轉動著彩色探照燈光,防飛機碰撞。塔旁豎立長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頂安放斯塔夫艾菲爾鍍金頭像。

(圖)羅浮宮羅浮宮

羅浮宮 (Palais du Louvre)是法國最大的王宮建築之一, 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右畔、巴黎歌劇院廣場南側。原是一座中世紀城堡,16世紀後經多次改建、擴建,至18世紀為現存規模。占地約45公頃。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決定在原城堡的基礎上建造新的王宮,此後經過9位君主不斷擴建,歷時300餘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偉輝煌的宮殿建築群。1793年8月10日,在推翻君主制的周年紀念日時,法國“國民公會”決定把昔日的皇宮闢為國立美術博物館;同年11月18日,羅浮宮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其全部工程於1857年完成。在羅浮宮口字形正殿的西側,伸展出兩個側廳,中間的空地形成卡魯賽廣場。宮的東側有長列柱廊,建築巍峨壯麗。其畫廊長達900英尺,藏有大量十七世紀以及歐洲文藝復興期間許多藝術家的作品。館藏品達40萬件。羅浮宮美術博物館分為6大部分:希臘和羅馬藝術館;東方藝術館;埃及藝術館;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現代雕像館;歷代繪畫館。展覽按不同流派、學派和時代劃分。一層展出雕刻。二層油畫,三層是素描和彩粉畫。八十年代初,法國政府實施擴建和修復羅浮宮的“大羅浮宮計畫”。

(圖)巴黎聖母院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是最著名的中世紀哥德式大教堂,以其規模、年代和在考古、建築上的價值而著稱。巴黎主教莫里斯·德緒利曾構想將兩座較早的巴西利卡式(長方形)教堂合成一座大型教堂,1163年由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奠基,高聖壇於1189年舉行奉獻儀式,1240年唱詩班席、西立面和中堂竣工,門廊、祈禱室和其他裝修在其後的一百年中陸續建成。內部平面130×48米,屋頂高35米,塔高68米。塔的尖頂始終未建。教堂經過歷代的損壞不得不於19世紀重修,只有三個巨大的圓花窗仍保持著13世紀的彩色玻璃。後堂的飛扶垛特別雄健優美。

(圖)巴士底獄遺址巴士底獄遺址

巴士底獄遺址(Place de la Bastille)位於巴黎市區東部、塞納河右岸,這裡曾是公元1369—1382年建立的一座軍事堡壘。“巴士底”一詞的法文原意是“城堡”。這座古城堡擁有8座巍峨堅固的炮台,興建之初是用來抵抗英國入侵的。1380-1422年,這座城堡被改為王家監獄。整座城堡占地2670平方米,四周建有一堵又高又厚的石牆和8座高30多米的塔樓,四周掘有寬24米的深溝,設吊橋進出。早在16世紀,這裡就開始關押囚禁政治犯,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曾兩次關押在這裡。在法國人民心目中,巴士底獄已成為法國封建專制統治的象徵。1789年7月3日,巴黎人民奮然起義,14日,攻占了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1791年,巴黎人民拆毀了巴士底獄,在其舊址上建成了巴士底廣場,並把拆下來的石頭鋪到塞納河的協和橋上,供路人踐踏。1830年,法國人民又在廣場中心建立起一座紀念七月革命的烈士碑。這座烈士碑高52米,碑身是用青銅鑄成的圓柱體,人稱“7月圓柱”,在柱頂端是一尊右手高舉火炬的金翅自由神像,神像左手提著被砸斷的鎖鏈象徵著獲得了自由。在監獄遺址前方立著一塊牌子,上寫:“大家在這裡跳舞吧!”1880年6月,法國將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這一天定為法國國慶日。

(圖)先賢祠先賢祠

先賢祠 先賢祠 (le Panthéon)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於1791年建成,是永久紀念法國歷史名人的聖殿。它原是路易十五時代建成的聖·熱內維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歸國有脫離宗教後,改為埋葬“偉人”的墓地。1814年到1830年間,它又歸還教會。先賢祠中的藝術裝飾非常美觀,其穹頂上的大型壁畫是名畫家安托萬·格羅特創作的。1830年“七月革命”之後,繪畫的主題改變,先賢祠具有了“純粹的愛國與民族”特性。先賢祠內安葬著伏爾泰、盧梭、維克多·雨果、愛彌爾·左拉、馬塞蘭·貝托洛、讓·饒勒斯、柏遼茲、馬爾羅、大仲馬、居里夫婦等。至2002年11月,共有72位對法蘭西作出非凡貢獻的人享有這一殊榮。

(圖)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坐落在巴黎拉丁區北側,塞納河右岸的博堡大街,當地人常也簡稱為“博堡”。文化中心的外部鋼架林立、管道縱橫,並且根據不同功能分別漆上紅、黃、藍、綠、白等顏色。因這座現代化的建築外觀極像一座工廠,故又有“煉油廠”和“文化工廠”之稱。這座設計新穎、造型特異的現代化建築是已故總統蓬皮杜於1969年決定興建的,1972年正式動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開館。整座建築占地7500平方米,建築面積共10萬平方米,地上6層。整座建築共分為工業創造中心、大眾知識圖書館、現代藝術館以及音樂音響諧調與研究中心四大部分。

(圖)巴黎協和廣場巴黎協和廣場

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北岸,是法國最著名廣場和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之一。廣場始建於1757年,是根據著名建築師卡布里埃爾的設計而建造的。因廣場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騎像,1763年曾命名“路易十五廣場”。1793年大革命時期,巴黎人民奮起搗毀了路易十五的銅像,並將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台,此時改名為“革命廣場”。1795年又將其改稱為“協和廣場”,後經名建築師希托弗主持整修,最終於1840年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尊23米高、有3400多年歷史的埃及方尖碑,這是路易-菲利普於1831年從埃及盧克索移來的著名文物,碑身的古文字記載著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事跡。石碑兩側各有一座噴水池。池中精緻的雕刻也是希托弗的作品。廣場四周放置了8座雕像,分別象徵著8座在法國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城市:里昂、馬賽、波爾多、南特、魯昂、布勒斯特、里爾和斯特拉斯堡。

(圖)香榭麗舍大街香榭麗舍大街

香榭麗舍大街 (Avenue des Champs-Elysees)東起協和廣場西至星形廣場,全長約1800米,街道最寬處約120米,是橫貫巴黎且最具特色、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在法文中“香榭麗舍”是“田園樂土”的意思。過去,這裡曾是一片低洼潮濕的空地。17世紀路易十四在位時,曾在這裡植樹造林,使之成為專供宮廷貴族遊樂的禁區。後來,杜勒里公園的東西軸線向西延伸,在這裡建成了近1公里長的林蔭道。以後又加擴展,1709年才將其命名為香榭麗舍大街。大街以南北走向的羅斯福大街(Av. Roosevelt)為界,分成風格迥異的東西兩段。幽靜的東段體現了田園風光,長約700米,一排排梧桐蒼翠欲滴,街心花園夾在萬木叢中時隱時現。西段長1100多米,西端的星形廣場中央有巍峨雄偉、遐邇聞名的凱旋門。東端的協和廣場南北兩端有波旁宮、瑪德琳娜大教堂。協和廣場是巴黎的另一個交通要衝。香榭麗舍大街還有大、小展覽宮和愛麗舍宮等名勝古蹟。法國的一些重大節日──7月14日國慶閱兵式、新年聯歡都在這條著名的街道上舉行。

歷史名人

(圖)劇作家莫里哀劇作家莫里哀

法國劇作家莫里哀 :1622年1月15日生。本名為讓-巴蒂斯特·波克蘭。莫里哀是他參加劇團以後用的藝名。莫里哀10歲喪母,外祖父經常帶他去看鬧劇、喜劇和悲喜劇。50年代,莫里哀開始編演一些鬧劇及喜劇,如《冒失鬼》(1653)。1658年回巴黎主要從事古典主義喜劇創作,一系列作品問世,如《可愛的女才子》(1659)、《斯卡納萊爾》(1660)、《丈夫學堂》(1661)、《太太學堂》(1662)。1664-1668年,是莫里哀的創作高峰階段,主要劇作有《偽君子》(1664)、《唐璜》(1665)、《吝嗇鬼》(1668)等。1668年以後,莫里哀還寫了一些諷刺作品。莫里哀一生寫了30多部喜劇。他塑造人物性格適當引入了鬧劇因素,充分運用日常語言,對喜劇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莫里哀於1673年病逝。

(圖)伏爾泰伏爾泰

伏爾泰( 1694-1778年):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被譽為“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原名弗朗索瓦-瑪利·阿魯埃,伏爾泰是筆名。出生在巴黎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自小受過良好的教育。伏爾泰經歷了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三個封建王朝的統治,目睹了封建專制主義的由盛轉衰,親身感受到了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腐朽和反動。青年時代因發表反對封建貴族統治的作品,兩次被關進巴士底獄。1725年出獄後,旅居英國三年。他主張“開明君主”統治,實行君主立憲。伏爾泰創作了許多作品,他反對封建專制、反對宗教迷信,宣揚自由和平等的原則,主張人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主要著作有:《哲學辭典》、《論各民族的風俗與精神》、《路易十四時代》等。還寫過有關中國的歷史劇《中國的孤兒》。

(圖)盧梭盧梭

盧梭(1712-1778):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生於日內瓦鐘錶匠家庭。當過僕從、秘書、家庭教師、樂譜抄寫員。主張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認為私有制是人民民眾遭受社會壓迫的根源,但不主張徹底消滅私有制。主要著作有《社會契約論》(舊譯《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懺悔錄》等。

(圖)拿破崙 ·波拿巴拿破崙 ·波拿巴

拿破崙·波拿巴(1769-1821年):法國政治家和軍事家,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8-1814年)。生於科西嘉島阿雅克修城。畢業於巴黎軍事學院,曾任炮兵少尉、少校。1793年在土倫戰役中立下戰功,被破格提為準將。督政府時期率軍進攻義大利(1796年)和埃及(1798)。1799年11月發動政變,成立執政府。1804年稱帝。1812年對俄戰爭潰敗,帝國瓦解。1815年在滑鐵盧戰敗。被流放到大西洋中聖赫倫那島。

(圖)維克多·雨果維克多·雨果

維克多·雨果(1802-1885年):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才華橫溢,創作力經久不衰,文學生涯達半個世紀之久。人道主義是貫穿於他作品的主線。維克多·雨果於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國貝桑松的一個軍官家庭,童年時隨父到過義大利、西班牙,1814年定居巴黎。青年時代他走上了為社會進步而鬥爭的道路。1831年發表的小說《巴黎聖母院》,表現出作家強烈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1848年“二月革命”開始時,維克多·雨果已成為堅定的共和黨人,並當選為制憲會議的成員,成為法國國民議會中社會民主左派的領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維克多·雨果立即發表宣言進行反抗,不幸遭到失敗。同年12月,維克多·雨果被迫逃亡到布魯塞爾。在長達19年的流亡生活期間,維克多·雨果始終堅持對拿破崙三世獨裁政權的鬥爭,並堅持寫作。1862年完成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1870年法蘭西第二帝國垮台,維克多·雨果返抵故土。1872年完成了他最後一部小說《九三年》。1885年5月22日病逝於巴黎。維克多·雨果一生追隨時代步伐前進,是法國文學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861年,當維克多·雨果得知英法侵略者縱火焚燒了圓明園後發出了滿腔義憤。他義正辭嚴地寫道:“法蘭西帝國從這次勝利中獲得了一半贓物,現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將圓明園輝煌的掠奪物拿出來展覽。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國能擺脫重負,清洗罪責,把這些財富還給被劫掠的中國。”
克勞德·莫奈(1840-1926)法國著名藝術家,畫家。1840年出生於法國巴黎,童年在阿弗爾度過,1859年他來到巴黎,見識了當時幾位著名的印象派早期畫家的作品。他鑑賞他們的作品,但莫奈不是他們的追隨者而是一個反叛者。莫奈對造型並不關心,他關心的是層次,正是因為莫奈對造型格格不入,所以他能夠輕而易舉地表現出他所確實看見的事物,但也正因為此,他卻表現不出事物的幻覺真實感。1872年,莫奈創作了揚名於世的 “印象,日出”。這幅油畫描繪的是透過薄霧觀望阿佛爾港口日出的景象。直接戳點的繪畫筆觸描繪出晨霧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種色彩賦予了水面無限的光輝,並非準確地描畫使那些小船依稀可見。這幅畫在1874年3月25日開幕的印象派畫家第一次聯合展覽會上展出,這幅作品是莫奈畫作中最具特色的一幅。
巴斯德(L. Louis Pasteur 1822-1895),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近代微生物學的奠基人。巴斯德1839-1842年在貝桑松皇家學院學習,1843-1846年在巴黎高級師範學校學習,獲博士學位。巴斯德在微生物發酵和病原微生物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工業微生物學和醫學微生物學的基礎,並開創了微生物生理學。發明了“巴氏消毒法”。
羅丹(1840-1917),法國雕塑家,現代雕塑藝術之父。1874年,羅丹的《青銅時代》入選官方沙龍。《青銅時代》是依據真實人物所塑造的男子裸體雕塑,手法寫實。由於塑像跟真人一般大小,人體肌肉筋骨又十分逼真,展出後引起轟動,評選委員會內甚至有人宣稱他是從屍體上模印下來的。幸虧布歇出面為羅丹申辯,他才不至於遭受更惡毒的污衊。
儒勒·昂利·龐加萊(Jules Henri Poincaré,1854—1912),法國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理論科學家和科學哲學家。龐加萊被公認是19世紀後和20世紀初的領袖數學家,是繼高斯之後對於數學及其套用具有全面知識的最後一個人。他對數學,數學物理,和天體力學做出了很多創造性的基礎性的貢獻。

法國國歌

自由的讚歌--馬賽曲
法國大革命期間,有過許多鼓舞鬥志的戰鬥歌曲,而最受民眾喜愛、流行最廣的,是自由的讚歌--馬賽曲。
馬賽曲的作者名叫魯熱·德·利爾。他是法國大革命時斯特拉斯堡市衛部隊的工兵上尉。他經常到阿爾薩斯著名的愛國者、斯特拉斯堡市市長迪特里希的家裡作客。特迪里希夫人和女兒們同市長一樣,都懷有滿腔愛國和革命的熱忱。她們喜歡這位年輕的軍官,欣賞他的勇氣、詩和音樂。她們總是他新作的第一批鑑賞者,也是他的知音。
1779年冬,饑荒籠罩著斯特拉斯堡。市長迪特里希家的生活也很貧苦。一天,飯桌上只有戰時配給的麵包和幾片火腿了,迪特里希安詳地望著德·利爾說:“只要市民們節日裡不缺少熱鬧的氣氛,只要士兵們不缺乏勇氣,我們吃的雖不豐富,也算不了什麼!”他接著對女兒說:“酒窖里還有最後一瓶酒,拿來讓我們為自由、為祖國乾杯吧。斯特拉斯堡要舉行一個愛國主義的盛典,德·利爾應該喝幾杯酒,寫出一首能鼓舞人民鬥志的歌曲來!”女兒們齊聲鼓掌喝彩,取來了酒,為父親和年輕的軍官斟滿酒杯,直至酒被喝完。
午夜了,寒氣襲人。任憑幻想馳騁的德·利爾興奮異常地回到房間,一會兒先譜曲後填詞,一會兒先作詞後譜曲。是音符還是詩句先出現?是音樂還是詩篇?他分辨不清。他只是縱聲歌唱,可什麼也沒有寫成,他漸漸感到疲乏,伏在鋼琴上睡著了。
天明醒來,夜裡的歌曲就象夢一般地在腦子的記憶中浮現。他一口氣寫下歌詞,譜上音符,隨即向迪特里希家奔去。他在菜棚里找到正在鋤冬季萵苣的迪特里希,這位年邁的愛國者立即叫醒自己的夫人和女兒,還叫來幾位愛好音樂並能演奏的朋友,由迪特里希的長女伴奏,德·利爾激昂地唱起歌來。聽了第一節,每個人心潮激盪不已;聽到第二節,大家都流下了熱淚;聽到最後一節時,人們的狂熱爆發了。迪特里希、他夫人、女兒們、年輕的軍官和朋友,哭著擁抱在一起。他們歡呼:祖國的讚歌找到了!
這首新歌,原名為《萊茵軍進行曲》,一七九二年四月二十四日,由德·利爾在斯特拉斯堡首次演奏,不久就傳遍了全國。三個月以後,法國第二大城馬賽的工人革命隊伍高唱這首歌曲,浩浩蕩蕩地開進巴黎;馬賽的俱樂部每次召開會議,開始和結束時都必定演奏這支歌曲;馬賽人在行軍路上也高唱這支歌。《馬賽曲》因此得名。
1795年,《馬賽曲》正式定為法國國歌。以後,這支歌曾被拿破崙一世、路易十八和拿破崙三世廢止過,到1879年才重新成為法國國歌。
馬賽曲,一首誕生於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激昂樂曲,傳唱於法國南部抗擊奧地利入侵的救國義勇軍中。1792年的那個漆黑的夜晚,萊茵營的工兵中尉德·李爾通宵達旦,用滿腔激昂與豐沛才情譜寫了這段永恆的樂章
後來,路易十六人頭落地,激怒了全歐洲的王室成員,普、奧、俄、英、西等國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國民公會宣布了總動員令,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大量法國青年正是在馬賽曲的雄壯歌聲中開赴前線。不到一年的時間,戰場已經轉移到國境之外,1795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正式確立馬賽曲國歌的崇高地位。
通過“霧月政變”而執掌政權的拿破崙,沒有停止征討的號角。在1804年加冕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後,拿破崙不僅率領法國軍隊成功粉碎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反法同盟,而且征服了歐洲大部分領土。從庇里牛斯山延伸到涅曼河,從北海延伸到亞得里亞海,馬賽曲的強悍音符響徹寰宇,震撼人心。
為了迎接拿破崙勝利歸來的軍隊,1806年,偉大的凱旋門破土動工。但隨著歐陸戰場形勢的急轉直下,凱旋門建設一度停滯不前,直至1836才竣工。1840年,拿破崙的遺體被從聖赫拿勒島運回巴黎,悲壯地從凱旋門下通過。
凱旋門右側門柱的浮雕也被命名為馬賽曲。其中象徵自由、正義、勝利的自由女神右手持劍,左手高舉,號召人民向她指引的方向前進。在她神聖寬廣的羽翼下,一群志願軍戰士,或高歌猛進,或負重前行,馬賽曲的雄壯號角再次響起,映襯著香榭麗舍大道每一天的朝陽萬丈和落日餘輝。
弗朗索瓦·呂德完成凱旋門的雕塑任務時,已經52歲了。這位與德拉克洛瓦齊名的雕塑大師,既有古典主義的嚴謹,又有浪漫主義的激情,為那段輝煌而悲壯的歷史刻下了與音樂同名的經典。

外 交

法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歐盟創始國及重要成員、北約成員(但不參加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

自1958年建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以來,歷屆政府一直沿襲戴高樂將軍制定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維護民族獨立。歐盟是法外交的立足之本。法致力於推動歐洲建設,將歐盟建設成真正獨立一極,發揮法在其中的核心作用;推動多極化,發展、加強歐亞等區域間合作;努力協調與大國的關係;保持並發展與非洲國家的傳統關係,推動已開發國家增加對非援助;積極參與中東和平進程及有關熱點事務;加強同亞洲、拉美的政治、經濟關係。

中法關係
主要協定與協定
1966年6月,《航空交通協定》
1975年9月,《海運協定》
1978年12月,《發展經濟關係和合作長期協定》
1979年5月,《信貸協定
1979年10月,《郵電合作議定書》
1980年10月,《互設領事機構協定》
1983年5月,《廣播電視合作議定書》
1984年6月,《避免雙重徵稅和防止偷漏稅協定》、《鼓勵與投資保護協定》
1985年3月,《動物檢疫協定》
1994年1月,《一·一二聯合公報》
1995年1月,《動植物檢疫衛生條件協定》
1996年4月,《海運協定》
1997年5月,《中法聯合聲明》、《環境保護合作協定》、《發展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定》、《衛生和醫學科學合作協定》、《研究與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合作協定》
1999年1月,《公務員制度合作協定》
2002年3月,《中法教育合作協定》
2002年9月,《中法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
2004年1月,《中法聯合聲明》
2004年10月,《中法聯合新聞公報》、《預防和控制新發傳染病合作協定》、《促進京都議定書第十二條清潔發展機制協定》
2005年12月,《關於開展青年領域合作的聯合聲明》
2006年4月,《中法兩國政府關於農業合作的聯合聲明》
2006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與法蘭西共和國內政和領土整治部聯合聲明》
2006年10月,《中法聯合聲明》
2007年11月,《中法應對氣候變化聯合聲明》
事件
路易十四時代:路易十四於1685年向中國派出第一個法國耶穌會傳教士團;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大清朝,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侵略中國,中國戰勝,但清王朝與法國簽訂屈辱條約《中法新約》。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火燒圓明園,並逼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
1964年1月27日:世界處於冷戰階段,當時的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同新中國建交。戴高樂聲稱:“我可以不認同你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但我可以承認你的國家”。法國是西方大國中第一個與新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的國家。近幾年來,兩國高層互訪不斷。
1997年5月:席哈克訪華時與江澤民簽署了《中法聯合聲明》,宣布中法兩國建立面向21世紀的全面夥伴關。
1999年10月,江澤民主席應邀對法國進行國事訪問。
2000年10月,法國總統席哈克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2003年4月:當中國非典疫情使一些外國領導人推遲訪華的時候,法國總理拉法蘭卻如期訪問北京。
2003年10月:由兩國元首倡議發起的中法互辦文化年的活動在巴黎拉開帷幕
2004年1月,胡錦濤主席對法國進行國事訪問,兩國元首簽署《中法聯合聲明》。
2005年4月中國法務部長張福森與法國法務部長佩爾在巴黎簽署《中法刑事司法協助協定》,這是中國與歐盟成員國簽署的第一個刑事司法協助協定。4月法國總理拉法蘭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12月,溫家寶總理對法國進行正式訪問。
2006年10月25日至28日,席哈克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中法簽署聯合聲明和14項合作協定
2007年11月25日:法國總統薩科齊率領著由政府官員和商業界等270人組成的龐大團隊訪華,帶回了創紀錄的200億歐元大訂單
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聖火傳遞期間在巴黎遇侵襲
2008年中國民眾抵制家樂福事件
2008年末尼古拉·薩科齊一意孤行會見了達賴喇嘛引起中國政府及民眾的強烈不滿.
2009年初法國佳士得拍賣公司於2009年2月25日(台北時間26日凌晨)以2.8億元人民幣的高價將圓明園的鼠首和兔首銅像拍賣。

法國電信

法國[2]有三家擁有獨立電信網路的公司,分別是法國電信France télécom.(Orange),法國無線電(SFR),布依格電信(Bouygues télécom)。其中前兩家為法國國有企業,後一家為私營電信公司。

新聞出版

主要報紙有:《費加羅報》、《世界報》、《法蘭西晚報》、《解放報》、《巴黎日報》。地方報紙主要有:《西部法蘭西報》,它是法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北方之聲》;《獨立報》;《阿爾薩斯訊息》(DNA)。主要周刊有:《快報》、《觀點》、《新觀察家》、《巴黎競賽畫報》、《費加羅雜誌》等。法國約有6000家出版社。
通訊社有:世界五大通訊社之一的法新社。1835年創立。法國國家廣播公司成立於1975年,下設6個廣播電台。此外,還有國家廣播公司和地方共同投資的17個獨立的地方台。為加強對外宣傳,國家廣播公司專設獨立的法國國際台,對外廣播幾乎遍及全世界。1982年政府通過法令,取消國家對電台的壟斷,允許私人和團體設立電台。目前,全國私營電台近1300家,主要有盧森堡電台、蒙特卡洛電台、歐洲一台等。現有4家全國性國家電視台。20多家中央或地方的有線電視台,另有許多可通過衛星接收的電視頻道。法國國家電視台有France2,France3等等,法國的電視一台TF1隸屬於法國布依格集團,是一家私人電視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