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域名

.cm域名

CM域名是非洲喀麥隆國家域名,CM特指“傳媒”含義,也理解成英文”China Mercantile“(中國商業)、“China Mall“(中國商城)、“China Made”(中國製造)、"Chinese Media"(傳媒)和“Chinese Mainland”(中國大陸)的縮寫,被稱之為中國第二個“.Cn”域名,含義明確、簡單易記。Cm域名美觀板正,視覺穩重,可以是商業、商城、企業、媒體、移動類網站的天然選擇,非常適合建站。

.Cm域名

CM域名,本是非洲中西部喀麥隆共和國的國家頂級域名,由於其外形酷似COM域名與CN域名而受歡迎。CM可理解為英文”ChinaMercantile“(中國商業)、“ChinaMall“(中國商城)、“ChinaMade”(中國製造)、"ChineseMedia"(傳媒)和“ChineseMainland”(中國大陸)的縮寫,被稱之為中國第二個“.Cn”域名,含義明確、簡單易記。.Cm域名美觀板正,視覺穩重,可以是商業、商城、企業、媒體、移動類網站的天然選擇,非常適合建站。

喀麥隆共和國概述

國徽

國徽: 為盾徽。盾面由國旗三色構成。中間紅色錐形代表喀麥隆火山,這是國家的象徵;其中的藍色圖案為喀麥隆國土輪廓;藍色圖案前有一把利劍和一副天平,象徵政治平等和團結。天平上端有一顆黃色五角星,象徵喀麥隆為一個統一的國家。盾徽背後交叉著兩把斧頭,這是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期採用的標誌之一,是權威的象徵。盾徽上端的綬帶上用法文和英文寫著“和平、勞動、祖國”,下端的綬帶上寫著“喀麥隆共和國”。
國家格言:Paix - Travail - Patrie(法語,和平,工作,祖國)
人口:1520萬(2001年)。
民族或部族:
全國共有大小部族230餘個,是一個多部族國家。南部居住的大部分是屬於班圖族的貝蒂、巴胡因、杜阿拉、巴薩等部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或以海洋和內河捕魚為生。北部的主要居民富拉尼族以放牧為主。西部的主要居民則是巴米累克族和巴蒙族,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東部居住的主要是巴亞、姆布姆等部族,從事農業和牧業生產。

自然地理

喀麥隆共和國位於非洲中西部,南與赤道幾內亞、加彭、剛果接壤,東鄰查德、中非,西部與奈及利亞交界,北隔查德湖與尼日相望,西南瀕臨幾內亞灣。海岸線長354公里。全境類似三角形,南部寬廣,往北逐漸狹窄,查德湖位於它的頂端。南北最長距離約1232公里,東西約720公里。全國地形複雜,除查德湖畔和沿海有小部分平原外,全境大多是高原和山地。西部和中部為平均海拔1500~3000米的高原,成為尼日河、剛果河和查德湖等水系的分水嶺。西南近海處的喀麥隆火山是西非的最高峰,海拔4070米。主要河流有:薩那加河、尼昂河、武里河、洛貢河及貝努埃河。主要湖泊有查德湖、巴隆比湖、尼奧斯湖。喀麥隆屬熱帶氣候,南部溫度不超過25℃,氣候濕熱;北部通常在25℃~34℃之間,氣溫高且乾燥,全國年平均溫度為24℃。每年3月到10月為雨季,10月到翌年3月為旱季。降雨量由北向南漸增,年平均降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喀麥隆火山山麓全年降雨量高達1萬毫米,是世界降雨量最多的地區之一。按地理環境特點區分,喀麥隆大致可分為5個自然區:西部山區、沿海森林平原、內陸森林高原、阿達馬瓦高原、北部熱帶草原。

國家歷史

在15世紀末葡萄牙殖民者入侵西非之前,喀麥隆境內已經先後形成一些部落王國和部落聯盟國家,並逐漸發展起以自給自足為主的農業經濟。16世紀開始,繼葡萄牙之後,荷蘭、英國、法國和德國等販賣奴隸的歐洲商人先後來到喀麥隆,於是喀麥隆沿海及武里河口,特別是杜阿拉很快成為殖民者掠奪奴隸的中心。17世紀中葉,荷蘭人在武里河口建立了一個貿易站。到19世紀初期,杜阿拉、比姆比亞和里奧德雷成了販賣奴隸的重要港口。在此期間,由於殖民者的挑撥離間,各部落間發生連綿不斷的戰爭,使喀麥隆自然經濟的發展受到嚴重阻礙。1830年和1870年英、法先後與當地酋長簽訂協定,於喀麥隆沿岸建立起若干“合法的”貿易站。但是德國殖民者後來居上,搶在英、法之前,於1884年宣布喀麥隆為德國保護國(行政中心設在杜阿拉),並於1902年併吞了喀麥隆全境。德國強占土地的行徑引起當地人民的強烈憤慨,1911年、1912年、1913年,杜阿拉人先後奮力反抗,但是在殖民當局的血腥鎮壓下均歸失敗。殖民者掠奪到土地後進行大量開墾,並引進咖啡、可可、橡膠等經濟作物品種,建立起種植園。與此同時,德國還採取強迫當地人民服勞役的辦法修築公路、鐵路和港口。由於德國殖民者強占大量肥沃的土地,並且以強制手段迫使當地農民進入種植園勞動,同時種植園主還徵用了大批家用奴隸,因此,喀麥隆傳統的農業遭到嚴重破壞,而殖民地種植園經濟也就在這種情況下建立了起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殖民者乘德國戰事不利之機,分別派出軍隊占領喀麥隆。1919年7月10日,英、法簽訂《米爾納—西門協定》,瓜分了德國的保護國喀麥隆。戰後,國際聯盟承認了英、法的占領,喀麥隆便成為英、法的委任統治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合國再次確認喀麥隆為英、法的託管地:占全喀麥隆土地5/6、人口4/5的東喀麥隆為法屬託管地;面積占1/6、人口占1/5的西喀麥隆則為英屬託管地。喀麥隆法國託管區於1957年5月成立“自治政府”,並根據聯合國決議於1960年1月1日宣布獨立,成立喀麥隆共和國,阿希喬出任總統。喀麥隆英國託管區則於1960年2月11~12日舉行公民投票,結果其北部併入奈及利亞,南部與喀麥隆共和國合併,並於同年10月1日組成喀麥隆聯邦共和國。1972年5月20日制定新憲法,取消聯邦制,成立中央集權的喀麥隆聯合共和國。1982年11月阿希喬辭職,保羅·比亞繼任總統。1984年1月改國名為喀麥隆共和國。1988年4月總統大選中,比亞總統蟬聯。1992年10月總統大選中,比亞總統再次當選連任。

政治體制

比亞總統執政以來,對內實行“民族復興”綱領,主張“民主化和民族融合”,經濟上實行有領導的“自由主義”政策;對外奉行獨立、不結盟和廣泛國際合作政策。1990年12月,實行多黨制。1992年舉行多黨立法選舉和總統選舉,比亞再次當選總統,組成以執政黨“喀麥隆人民民主聯盟”為主體的五黨聯合政府。1996年1月正式頒布新憲法,並舉行市鎮選舉,人民民主聯盟獲全國2/3市鎮席位,反對黨在部分西、北地區獲勝。1997年5月17日,喀舉行多黨民主化以來的第二次立法選舉。比亞總統領導的“喀麥隆人民民主聯盟”再次獲勝,獲得議會總共180個席位中的116席,兩個主要反對黨“社會民主陣線”和“全國民主進步聯盟”分獲43席和13席。10月12日,喀舉行總統選舉,人民盟主席保羅·比亞以92.57%的選票再次蟬聯總統。12月7日,喀組成以人民盟為主、其他政黨參與的新政府。1998年1月,執政黨人民盟與反對黨社民陣舉行第三輪協商對話會議,雙方分別提交了《為推進對話、促進和平民主的良好行為規範草案》、《對社民陣的建議》和《社民陣促進和平民主的建議》。1月19~23日,喀航空公司職工罷工,要求調整公司管理方法和改善職工待遇。罷工導致喀國內、國際航空運輸線路全面癱瘓。喀政府隨即撤換了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建立專門委員會解決此事並允諾提高職工工資待遇。24日航空公司恢復正常工作。10月社民陣第一副主席索雷馬納因公開批評該黨主席恩迪獨裁專制,被後者開除出黨。
憲法
現行憲法於1972年5月20日經公民投票通過。1975年5月、1983年11月、1984年1月、1988年3月、1991年4月和1995年12月六次修改。憲法規定,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武裝部隊最高統帥,有權任免總理和根據總理的建議任命政府其他成員,頒布法律和法令,必要時可提前舉行總統選舉、宣布緊急狀態。總統由選民直接選舉,任期7年,可連任一屆。總統空缺時,由參議院議長代行總統職務。總理是政府首腦,領導政府工作,負責執行法律,行使制定規章權,任命行政官員。
議會
憲法規定,立法權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行使。目前,參議院尚未成立。國民議會每年召開3次例會,主要討論和批准國家年度財政預算,審議和通過法律草案。議員直接普選產生,任期5年。本屆國民議會於1997年5月選出,由七黨組成,共有180個席位。其中“人民民主聯盟”116席;“社會民主陣線”43席;“全國民主進步聯盟”13席;其他議席分屬一些小黨。國民議會設議長1名、副議長6名。議長:卡瓦耶·耶格·賈布里勒(Cavaye Yeguie Djibril),系人民盟成員。
司法機構
司法權由最高法院、抗訴法院、各級法庭行使。總統任命法官。最高司法會議協助總統工作。最高法院院長迪邦達·姆埃爾·阿列克西(Dipanda Mouelle Alexis),總檢察長利蘇克·阿·穆隆·馬丁(Rissiuch A Moulong Martin)。
政黨
截至1996年2月,共有125個政黨。主要政黨情況如下:
1、喀麥隆人民民主聯盟(Le Rassemblement Démocratique du Peuple Camerounais,縮寫為RDPC)前身是喀麥隆民族聯盟,1966年9月1日成立,1985年3月24日改稱現名。1990年12月前為惟一合法政黨和執政黨。該聯盟是“民眾性的政治組織”,總目標是建立一個以嚴格、講道德、自由和民主以及保證人民充分發展為基礎的“集體自由主義社會”。恪守的信條是“團結、進步、民主”。當前的任務是促進全國的團結和統一,發展經濟和文化,反對部族主義和宗教特權。1990年6月28~30日,人民盟舉行第一次代表大會。會議修改了黨章和黨徽,將入黨年齡從25歲提高到30歲,取消了黨的領導機構“全國執行局”。1996年12月17~19日,舉行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就將於1997年舉行的立法和總統選舉制訂了行動方針。該黨在國民議會中占有116席。全國主席保羅·比亞。總書記敦巴·約瑟夫·夏爾(Domba Joseph-charles)。
2、社會民主陣線(Social Democratic Front,縮寫為SDF)1990年3月6日成立。1991年3月1日成為合法政黨。現為喀最大激進反對黨,主張恢復聯邦制。在西部英語區和巴米累克人中影響頗大。在1996年12月召開的第四屆代表大會上,通過了“喀麥隆聯邦憲法草案”。該黨在1997年5月舉行的立法選舉中獲得43席。主席讓·弗呂·恩迪(John FRU NDI)。
3、全國民主進步聯盟(Union Nationale pour la Démocratie et le Progrès,縮寫為UNDP)1990年5月成立,1991年3月25日被批准為合法政黨。黨內名人頗多,多系前總統阿希喬部下,在北方穆斯林居住地區有較大影響。聯盟當前奮鬥目標是奪取政權,主張民族團結、民主、進步、嚴肅和平等,實行經濟自由化。截至1991年7月,該黨已在全國建立248個基層委員會,總部設在雅溫得。1992年1月4日召開首屆黨代會,布巴·貝洛·瑪伊加里(Bouba Bello Malgari)當選為聯盟主席。1994年7月,在政府改組後擔任副總理的黨的第一副書記穆斯塔法被聯盟主席派開除出黨,該聯盟內部分裂,形成兩大派。目前該黨在國民議會中占13席,布巴·貝洛·瑪伊加里出任工商發展國務部長。
4、喀麥隆人民聯盟(Union des Populations du Cameroun,縮寫為UPC)成立於1948年,曾為喀獨立作出過貢獻。因從事反殖民統治鬥爭,1955年被法國殖民當局取締。喀獨立後於1960年2月25日成為合法政黨。1966年9月,前總統阿希喬宣布實行一黨制後,該聯盟被解散,其領導人大多流亡國外。喀實行多黨制後,該聯盟即恢復活動,於1991年2月12日取得合法地位。目前有黨員10萬人。該聯盟主張加速國家民主變革,鼓勵政治自由化,廣施民主,分散經濟管理權,減少國家干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立一個在團結和互相補充基礎上的社會。1996年9月分裂為兩派,一派以總書記奧古斯坦·科多克(Augustin Kodock)為代表,另一派以主席恩代·恩圖馬扎(Ndeh Ntumazah)為首。科派在國民議會中占有1個席位。
5、保衛共和民主運動(Mouvement Démocratique pour la Défense Dela République,縮寫為MDR)1991年10月9日成立,總部設在雅溫得,在極北省有一定影響。黨的負責人、最高協調委員達柯勒·戴薩拉(Dakole Daissala)。此外,還有民族進步黨、喀麥隆民主聯盟、人民團結黨等。1994年10月8日,由社會民主陣線等16個反對黨組成“變革同盟陣線”(Front des alliés pour le changement)。其共同綱領是建立“重視法制,能夠維護民族利益,改善民眾生活,有效和透明地管理國民經濟的民主政權”。
行政區劃
全國劃分為10個省(極北省、北部省、阿達馬瓦省、東部省、中部省、南部省、濱海省、西部省、西南省、西北省),58個州,268個區,54個縣。

經濟狀況

(圖)喀麥隆流動商販的“鐵頭功”喀麥隆流動商販的“鐵頭功”

貨幣名稱:非洲法郎(CFA franc)
匯率(1997年):1美元=583.67非洲法郎
通貨膨脹率(1997年):4.5%
資源
喀麥隆的礦產資源種類不少,但蘊藏量不很豐富,已查明的主要礦藏有:鋁礬土,主要產在北部,蘊藏量在10億噸以上,品位為40%~43%;鈾礦砂,產在北部和東部;金礦,產在貝塔雷—奧亞地區;還有鑽石、銅、鋅、鉛、錳、鉬、鎳、白鎢等;石油主要分布在幾內亞灣,儲量估計為1.03億噸,天然氣儲量約為1100億立方米。森林是喀麥隆一項極為重要的自然資源,全國森林面積達2?200萬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47%,其中80%可供開採,並且盛產黑檀木、桃花心木等貴重木材;喀麥隆水力資源十分豐富,占世界水力資源總量的3%。喀麥隆具有的土質、氣候、地形等特點,適宜多種農作物的生長。主要農作物有咖啡、可可、棉花等經濟作物和小米、高粱、玉米等糧食作物。北部有豐富的草原和水源,因此畜牧業比較發達,主要飼養牛、羊、豬等牲畜。沿海及河、湖流域還有歷史悠久的捕魚業。
農林牧業
喀麥隆素有“中部非洲糧倉”之稱。全國70%以上的人口直接從事農業生產。耕地面積占全國面積的18%。90年代以來,由於政府實施新農業政策,農業生產不斷發展,食品保障達到較高水平,並每年向周邊國家出口糧食。據非洲發展銀行1999年發展報告,1997年農牧業生產總值為37.29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0.9%。喀麥隆農作物可分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兩大類。1970~1991年間,農業產值平均每年增長4%。單一經濟作物在農業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獨立頭20年間,農產品出口值約占全部出口值的70%,1989年占40%。農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也占很大比重:1988~1989年占27%,到1992~1993年占據22.5%(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資料)。
喀麥隆的傳統糧食作物主要有小米、玉米、高粱、芭蕉、薯類。獨立後,政府在努力提高以上糧食作物的同時,注意發展稻穀和小麥生產,糧食產量逐年提高,例如玉米產量就從1978年的35萬噸,提高到1981年的40.7萬噸,到1991已達60萬噸;但是,由於喀麥隆農業生產比較落後,基本上還是靠天吃飯,抗災能力很低,加之農藥、化肥昂貴,以及農村勞動力外流等問題,使糧食生產大受影響,產量也不穩定,如小米、高粱的產量1980~1981年為34.6萬噸,到1990~1991年曾急劇減少為21.8萬噸。
喀麥隆經濟作物以可可、咖啡為主,全國1/4以上的人口以種植可可、咖啡為生活的主要來源。在農產品出口值中,這兩項的出口值即占到出口總值的30%~40%,是國家收入的主要依靠。為維持可可和咖啡在經濟中所具有的舉足輕重的地位,政府始終將經濟工作重點放在發展其生產上,在通過向農民提供資金和物資便利的同時,採取種種措施來擴大播種面積、更新樹種、防蟲治蟲、改善經營、提高生產率,所以儘管有天災和人禍的影響,其產量仍能維持在一定水平上,特別是可可,它的產量仍居世界第五位。獨立後,喀麥隆政府除了維持和提高傳統的出口作物的生產外,還注意發展棉花、香蕉、棕櫚、橡膠、甘蔗等多種經濟作物,以擴大出口作物的品種和逐步滿足本國工業原料的部分需要,以上新作物的播種面積和單位面積產量都有提高。
喀麥隆的林業以採伐原木為主,獨立時原木採伐量為47.5萬立方米,80年代初增加到74萬立方米,1996/97年度原木產量320萬立方米,出口收入占出口總額的12%。喀麥隆的原木基本上供出口。但是,隨著木材加工工業的興起,國內開始生產箱板、紙漿、火柴盒等加工木材,80年代初加工木材為12.9萬立方米,到90年代初增至212萬立方米。全國約有60餘家木材加工廠,年加工能力可達320萬立方米,加工木材也供出口。喀麥隆的畜牧業在農業生產中所占的比重大約在15%~16%之間,主要集中在北部、西北部和東部。牧場面積830萬公頃。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產值的16%。是外資投向的第三大發展項目。每年生產12萬噸肉,4.5萬噸奶,2300噸雞蛋。喀麥隆生產的肉類基本上不供出口,主要用於國內消費,1979年全國消費的各種肉類為15萬噸。70年代每人每年平均食肉為12公斤,80年代平均為18公斤。目前每年仍需進口一部分肉才能滿足全國的消費量。
喀麥隆捕魚業包括海洋捕魚和河湖捕魚。捕魚方法主要是手工捕撈,特別是河湖捕魚,機械捕魚只在海洋捕魚中部分採用。捕撈的魚除了一部分海魚供出口外,其餘均供國內消費。1990年捕魚12萬噸,蝦1000噸。全國約有10萬人從事捕撈和漁業加工業。
工礦業
獨立後,喀麥隆政府採取積極措施努力發展工礦業,已初步形成以農、礦產品加工工業為主的工業體系。工業水平居撒哈拉以南非洲前列。發展的工業主要是採礦、建築、食品、化學、飲料、捲菸、紡織、造紙、鋸木、煉鋁、煉油、電力等。工業企業從獨立到1980年的20年間,已從200餘個發展到700個;工業產值在1970~1981年的11年間年平均增長率達9%。據非洲發展銀行1999年發展報告,1997年工礦業生產總值為26.66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9.3%。全國勞動人口中有8%的人參加工業部門的生產活動。為促進工業發展,1990年喀麥隆政府制定了“工業發展指導計畫”,1991年比亞總統宣布了新的“十年工業規劃”,著重發展農產品加工、建材、鋁礦開採、木材加工、鋼鐵、水泥、機械、化肥、醫藥、化工和電力。但是,由於受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以及國內政局不穩和社會動盪的牽制,近年來喀麥隆工業發展緩慢,工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1990~1991年低於上一年度,占30.10%,1991~1992年又降至27.2%,到1992~1993年已降到26.6%(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資料),近年來又有所回升。
喀麥隆與法國合作勘探石油,1974年終於在西北部海域發現了油田。1977年正式開採,1982年開始出口原油。1989年原油產量達811.3萬噸,1990年為783.5萬噸。喀麥隆政府於1981年建成了第一座煉油廠並正式投產,年產能力為150萬噸,加工的石油產品用於出口。石油收入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有重要地位。1989~1990年占9.1%,1990~1991年占9.6%。由於石油價格下降,石油收入在1991~1992年的國內生產總值中降至7.8%,1992~1993年又降到7.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資料)。
喀麥隆的電力工業具有悠久歷史,主要是水力發電,集中在埃代阿水力發電廠。1982年和1983年新建了松洛洛水力發電廠和來格多水力發電廠。1982年全國發電總量為21.45億度,1988年達25.57億度。
喀麥隆的食品工業發展較快,其中食糖生產已於80年代初達到基本自給。利用本國原料發展起來的紡織工業,它所生產的棉布80%供應本國。喀麥隆的冶金工業發展歷史也比較悠久,主要是煉鋁,生產的鋁錠全部出口,獨立後政府還發展了鋁初步加工,鋁錠加工成鋁板出口。
交通運輸
喀麥隆獨立以來,比較注意發展交通運輸事業,到目前為止,全國已初步形成以公路運輸為主體的陸海空立體交通網路。
公路 全國公路總長約49600公里,基本上能貫通東西和南北。但是以土路為主,瀝青路僅3719公里。顯然,目前公路運輸還不能滿足需要。
鐵路 全國現有三條鐵路幹線,是以首都雅溫得為中心通向北部、西部和西南部的,總長為1173公里。雅溫得至恩岡德雷的南北幹線是法語黑非洲中第二大鐵路,全長625公里。鐵路的客運量1988~1989年度為250萬人次,貨運量為150萬噸。
水運 喀麥隆的海港有杜阿拉、林貝和克里比。杜阿拉港是其最重要的港口,也是非洲西海岸最大的港口之一,它是連線喀麥隆內河與海上運輸的天然港口,承擔全國96%的海上運輸和大部分進口貿易。喀麥隆政府於1976~1980年對杜阿拉港進行擴建,使其吞吐能力從250萬噸提高到700萬噸。目前占地300公頃的杜阿拉港不僅是全國海運、公路、鐵路和航空的交通樞紐,又是工業、商業中心,也是內陸鄰國的重要進出口海港。1989~1990年度杜阿拉港的吞吐量為386.97萬噸,其中貨櫃運輸量為73.28萬噸。
空運 喀麥隆注意發展航空運輸,1971年成立了國家航空公司。目前公司已擁有飛機9架,其中大型客機5架(波音747飛機為4架),有定期航班飛往歐洲和非洲16個國家。到90年代初,全國已有63個機場,主要機場8個,其中杜阿拉、加魯阿和雅溫得-恩西馬朗為國際航空站。喀麥隆1988~1989年度的航空客運量為45.9萬人次,貨運量為9500多噸。
財政金融
喀麥隆獨立初期的國家財政預算需要依靠外國補貼來平衡,從1965~1966年度起,開始依靠本國的財源來平衡財政預算。喀麥隆財政收入主要依靠稅收,財政預算逐年上升,獨立初僅154億非洲法郎,1975~1976年度達到1000億,1980~1981年度已超過2000億,到1993~1994年度為5760億。財政支出中主要是行政支出和建設投資。行政支出在財政預算總支出中的比例逐年下降,1975~1976年度尚占80.6%,到1980~1981年度下降至66%,1993~1994年度已降到近58%;建設投資逐年增加,1975~1976年度占19.4%,到1980~1981年度已達34%,但是1993~1994年度降至約24%(喀麥隆財政部資料)。80年代以來,喀麥隆財政預算不斷出現赤字並迅速上升,1989~1990年度為1960億非洲法郎,1990~1991年度達2590億,到1992~1993年度已增至3380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資料)。據非洲發展銀行1999年發展報告,1997年度財政收入為14億美元,支出為15億美元。赤字1億美元(約合283.66億非洲法郎)。喀麥隆政府主要依靠增稅、借債等辦法來彌補,外債明顯增多,1990~1991年度為18070億非洲法郎,到1993~1994年度已達22840億。從1989年至1993年,外債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已從44%迅速上升到76.5%,據非洲發展銀行1999年發展報告,1997年喀麥隆的外債總額為99.90億美元,已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09.6%。喀麥隆政府已陷入沉重的債務之中,債務利息已在出口總值中占據很大比重,1997年已達20.5%,1991~1997年外債還本付息年均增長率為16.2%。1998年外匯儲備為120萬美元。
對外貿易
喀麥隆的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獨立以來貿易額不斷增加。同100多個國家有貿易往來,與30多個國家簽有貿易協定。主要出口農、林和礦業的初級產品,其中可可的出口在60年代和70年代均占首位,從80年代開始,石油躍居出口商品首位,其次才是可可和咖啡。進口商品中歷來以消費品及機器為主,近年來裝備物資增長較快。1996年出口總值為21.58億美元,進口為18.22億美元。喀麥隆的對外貿易也同第三世界其他國家一樣,深受資本主義世界轉嫁經濟危機的影響,直接受著世界市場價格波動的衝擊,而進口商品價格不斷上漲,從而造成對外貿易連年逆差,並且不斷擴大,1977年逆差為196億非洲法郎,到1981年已達847億。近年來喀麥隆政府採取種種措施使外貿保持順差:1989~1990年度為250億非洲法郎,1997年達到1.48億美元(約合863.83億非洲法郎)。但是這些順差並沒有使政府增加收入,因為每年必須償還債款及支付債息,實際上喀麥隆的國際收支仍然無法平衡,以至於1998年的外匯儲備只剩120萬美元。
外國資本
獨立初期,喀麥隆的經濟命脈絕大部分仍被外國資本所控制,全國200多個工廠企業大多數是法國所創建,占外資總額的90%。1960~1970年的10年期間,法國在喀麥隆的投資已達250億非洲法郎,為改變過分依賴法資的狀況,同時又為爭取更多的外資,喀麥隆政府於1968年正式制定並開始實施“投資法”,現在喀麥隆除了接受法資外,還接受德國、英國、加拿大、日本等國的資本。喀麥隆的外資大部分為外國私人資本,它們主要投入食品、木材、紡織、化學、採礦、港口、銀行等重要經濟部門,其資本在各部門的總資本中占60%~90%。外國私人資本至今仍以法國為主,截至1979年底為止,在喀麥隆全部工業公司的資本中,外國私人資本占57.5%,其中法國私人資本占45%。
民族資本
獨立後,喀麥隆努力發展民族經濟,首先制定“喀麥隆化”政策,採取由政府和私人資本參與外資企業的辦法使民族資本逐步增加,從而建立起合營經濟,其次是鼓勵本國私人資本創辦中、小企業,建立起本國私營經濟。喀麥隆民族資本中發展較快的是國家資本,1963年國家資本以2.5億非洲法郎資本成立了投資公司,購買法國在喀麥隆企業中的股份和向工、農、商企業投資,逐步增加國家資本在外資企業中的比重。1972年,投資公司已在39個重要企業中進行投資,投資總額為45億非洲法郎,占39個企業總資本額的1/3。到1979年喀麥隆與外資合營的企業中,本國資本已占52%,主要是國家資本。喀麥隆在實行資本本地化的同時還實行幹部本地化。喀麥隆私人資本比較薄弱,在當前私有化浪潮中,喀麥隆民族資本的發展面臨新的挑戰。

(圖)在雅溫得,一名女子身著用西非傳統蠟染布製成的服裝在雅溫得,一名女子身著用西非傳統蠟染布製成的服裝

人民生活
據非洲發展銀行的統計數字,1997年的出生率為38.7‰,死亡率為11.4‰,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為55‰。預期壽命為57歲。生育率為每一婦女5.1胎。根據世界銀行1998/1999年世界發展報告,全國獲得安全飲用水的人口1995年占總人口的41%,獲得衛生設施的人口占40%。目前有國家級醫院3所、省級醫院11所、州級醫院33所、區級醫院131所、醫療中心800多所,藥店約400家。截至1989年全國共有醫生891人、護士6057人,平均每1.35萬人有1名醫生。

軍事力量

1960年獨立後建立了軍隊,總統為武裝部隊最高統帥。軍隊設總參謀部,下轄三大軍區。總參謀長皮埃爾·賽芒格中將。實行志願兵役制。三軍總兵力3.3萬人,其中陸軍3萬人,海軍500人,空軍1000人。另有憲兵1.5萬人。

文化教育

(圖)喀麥隆足球從娃娃抓起喀麥隆足球從娃娃抓起

教育
獨立以來,喀麥隆政府比較重視發展教育事業,一方面通過增加教育經費,改進助學金髮放制度來發展國立學校,另一方面允許教會繼續辦學,同時還提供補貼來鼓勵私人辦學。近年來教育經費在政府各類預算中通常維持首位,在國家預算總額中約占10%。1990年全國有公、私立中、國小和幼兒學校7?800餘所,其中教會和私人學校約占1/3以上,共有教師6.5萬名,學生300餘萬人。據非洲發展銀行的統計數字,國小入學率1996年達到85%,中學入學率為26%。喀麥隆的高等學院都是國立的,除了首都的雅溫得大學和經濟首府的杜阿拉大學外,還在德昌、恩岡德雷和布埃亞建立了3所地方大學。雅溫得大學建於1961年,為喀麥隆國家最高學府,規模相當大,下設有經濟、法律、文學、人文、高等綜合技術和高等師範等院校,為適應不斷增長的需要,1993年政府決定將該大學一分為二,使全國大學增至6所。目前全國大學教師共有700餘名,大學生4.5萬人。為加快培養高等技術人才,在政府鼓勵下,1992年在西部開設了首家私立“高等技術學校”。1993年政府還新建了3所技術學院。由於歷史原因,喀麥隆各地區的教育發展極不平衡,西部和南部發展較快,發展水平也較高,北方地區在阿希喬執政期間發展迅速,但仍落後於西、南部。根據1976年的調查,北方6~14歲兒童上學率僅30.9%,而西部與南部平均已達81.5%。喀麥隆東部地區更為落後,大都為文盲。據非洲發展銀行的統計數字,成年人的文盲率1995年為37%。

(圖)喀麥隆民間舞蹈喀麥隆民間舞蹈

新聞出版
獨立時國家的新聞機構為喀麥隆通訊社,1977改為喀麥隆新聞出版社。喀麥隆廣播電台除了首都雅溫得有電台外,還在布埃亞、杜阿拉、巴富薩姆、巴門達、恩岡德雷、加魯阿和貝爾圖阿設有地方電台。電台通常用法、英和6種地方語言廣播。喀麥隆國家電視台建立於1986年。政府規定電視台為商業性國營企業單位,財務上獨立核算。目前電視台發射網已覆蓋全國領土的80%,每日播放彩色電視節目,全國電視製作中心也於1988年成立。1996年4月增開電視二台。喀麥隆政府發行的報紙有50餘種,主要有《喀麥隆論壇報》、《團結報》、《喀麥隆新聞》、《喀麥隆共和國公報》、《喀麥隆農、林、牧業報》、《榮譽與忠誠》、《農民之聲》,以及地方政府發行的地區報紙等。喀麥隆私人報紙也有50餘種,其中《信使報》發行量最大。

外交關係

對外奉行獨立、不結盟、靈活務實的全方位外交政策。反對外來勢力干涉非洲國家內政,積極推動非洲團結和合作,主張通過對話和平解決國際爭端,重視地區合作,努力實現合作夥伴多樣化。要求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認為貧困是對第三世界國家民主的嚴重威脅,沒有發展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不能光談人民的自由權而無視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1998年9月29日,喀與斯洛維尼亞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10月8日,大韓民國在雅溫得開設領館。在喀雅溫得、杜阿拉、加魯阿、布埃阿等地開設總領館或領館的還有中國、德國、法國、赤道幾內亞和奈及利亞。目前,有34個國家在喀設有使館,20個國際組織在喀設有辦事機構。
同中國關係
一、中國與喀麥隆雙邊關係簡況
喀麥隆曾於1960年1月與台灣當局“建交”,1971年3月26日中喀建交以後,喀與台“斷交”。此後中喀兩國關係穩步發展,在各個領域進行了真誠友好的合作。
二、雙邊政治關係
中國訪喀的主要領導人及外交部官員有:陳慕華副總理(1978年8月),外交部副部長宮達非(1981年11月),國務委員張勁夫(1986年11月),政協副主席錢正英(1988年7月),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王漢斌(1989年9月),外交部副部長楊福昌(1991年8月),全國政協副主席馬文瑞(1992年3月),國務委員兼外長錢其琛(1993年1月),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1995年11月),外交部副部長田曾佩(1996年4月),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布赫(1996年11月),國務院總理李鵬(1997年5月),外交部副部長吉佩定(1998年6月),中聯部部長戴秉國(2000年2月),外交部長唐家璇(2001年1月),外交部副部長王光亞(2002年1月),國務院總理朱鎔基(2002年8月),外交部副部長楊文昌(2003年4月),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李鐵映(2003年11月)。
喀方訪華的主要領導人有:外交部長樊尚•埃豐(1972年8月),總統阿希喬(1973年3月,1977年10月),總統保羅•比亞(1987年3月,1993年10月,2003年9月,2006年11月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經社理事會主席阿揚•呂克(1986年8月,1990年9月),國民議會議長豐卡•尚•勞倫斯(1989年5月),總統特使藏加•阿奔達(1994年4月),國民議會議長卡瓦耶•耶格•賈布里勒(1996年9月),對外關係國務部長奧古斯坦•孔楚•庫梅尼(2000年6月),副總理兼司法掌璽部長阿馬杜•阿里(2006年10月)。
2007年1月30日至2月1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對喀麥隆進行國事訪問,與比亞總統舉行會談,就雙邊關係及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達成廣泛共識。雙方發表了中喀聯合公報。
三、雙邊經貿關係和經濟技術合作
中國援喀的主要項目有會議大廈、拉格都水電站、拉格都農業項目、殘疾婦女縫紉車間、婦女兒童醫院等。2004年8月,中國援喀的體育館在雅溫得舉行奠基儀式。中喀互利合作業務始於1982年,中國的中地、中水電公司先後在喀承擔了打井和築路等工程。中喀1972年簽訂貿易協定,2002年簽訂了新的貿易協定。2005年10月,中喀經貿混委會第六次會議在雅溫得舉行。2007年中國與喀麥隆貿易總額為4.57億美元,同比增加16.8%,其中我出口2.97億美元,進口1.6億美元。
1999年10月中國與喀麥隆簽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和喀麥隆共和國政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向喀麥隆共和國出口商品裝運前檢驗的協定》。
四、其它往來
中國每年向喀提供獎學金名額,喀現有在華留學生40人。中國在喀建有漢語培訓中心,由3名中國教師執教。1989年,中國在向喀提供的教育援助項下在雅溫得大學援建了微生物實驗室。自1975年起,中國開始向喀派出醫療隊,現有44名醫務人員在喀工作。
1979年9月,喀武裝部隊國務部長薩杜•達烏杜率軍事代表團訪華。1989年11月,喀總參謀長賽芒格少將率軍事代表團訪華。1979年3月,南京軍區政委廖漢生率軍事代表團訪喀。1993年8月,濟南軍區司令張太恆中將率軍事代表團訪喀。2001年6月,吳銓敘副總參謀長率軍事代表團訪喀。2002年9月,瀋陽軍區政委姜福堂上將率軍事代表團訪喀。2004年7月,總後勤部副部長溫光春率中國軍事代表團訪喀。2006年4月,總政治部副主任孫忠同率軍事友好代表團訪喀。2007年6月,武警總隊副政委賈潤興中將訪喀。
2000年11月喀麥隆高教部長阿坦加納梅巴拉•讓-瑪麗訪華。2001年6月,喀文化國務部長費迪南•澳約諾•萊奧波德率喀文化代表團訪華。2002年9月,喀國民教育部長約瑟夫•奧沃納訪華。2005年11月,喀基礎教育部長阿芒•阿達瑪來華出席中非教育部長論壇。2006年5月,喀新聞部長穆卡卡•姆邦若•皮埃爾訪華,9月喀公共衛生部長奧朗格納•阿沃諾訪華,12月,喀總統府負責最高監查事務的部長級代表埃塔姆•馬索馬•達維德•西格弗里德訪華。2007年11月,喀旅遊部長巴巴•哈馬杜訪華。
五、雙邊協定及檔案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喀麥隆聯邦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1971年3月26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喀麥隆聯邦共和國政府,根據兩國的利益和願望,一致決定兩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
兩國政府同意遵照國際慣例,特別是遵照下述原則,發展兩國之間的外交、友好和合作關係: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支持喀麥隆聯邦共和國政府奉行的不結盟政策。喀麥隆聯邦共和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喀麥隆聯邦共和國政府還同意共同努力促進兩國人民的發展,在反對一切形式的外國侵略和統治的鬥爭中相互支持,鼓勵進一步鞏固世界和平及徹底肅清在非洲的殖民主義和種族歧視。
同法國關係
喀法關係密切。兩國簽有合作條約和有關經濟、貨幣、財政、軍事、司法等10多項合作協定。法是喀最大援助國和投資國。1991~1994年,法對喀援助總額為55億法國法郎。法對喀投資占喀外國投資的65%,占喀總投資的20%。法在喀有130家企業。喀是法在中部非洲國家中第一大貿易夥伴,1994年喀出口收入的23.8%和進口物資的34.2%來自法國。喀在法僑民有1.7萬人,留學生約2000人;法在喀僑民1萬人。1998年4月1~3日,法合作部部長級代表若斯蘭訪喀,指出法對喀援助包括技術援助、發展項目投資和結構調整計畫援助三個方面。4月19~24日,穆松格總理率政府經濟代表團對法國進行工作訪問,旨在招商引資。5月4~18日,比亞總統對法國進行私人訪問,會晤了席哈克總統。
同美國關係
喀重視發展同美國的關係;美亦把喀列為重點發展關係的非洲國家。前總統阿希喬曾四次訪美;比亞總統執政後於1986年2月訪美。1987年1月美國國務卿舒爾茨訪喀。美對喀援助主要集中於農業和衛生領域,1960~1990年,共援喀3.43億美元。1993年、1994年美國際開發署先後向喀提供1326.6萬美元和7500萬美元援助。美國有100多家公司在喀設有代表處或代理人。另有160名和平隊員。美每年進口約6億美元的喀石油,向喀出口約6000萬美元的製成品。
同英國關係
1989年9月喀申請加入大英國協,1995年11月1日獲得批准,11月10~13日,比亞總統首次出席了在紐西蘭的奧克蘭舉行的大英國協第三十屆首腦會議。1996年4月,大英國協副秘書長尼克·黑爾·利維斯率代表團對喀進行工作訪問。11月,比亞總統在羅馬出席世界糧食首腦會議期間會見英國負責合作的外交大臣。
同俄羅斯關係
喀同前蘇聯於1964年3月建交。1989年9月喀人民民主聯盟青年組織代表團訪蘇。1990年9月蘇聯共青團代表團訪喀。喀蘇兩國簽有經濟技術、文化和科技合作協定等。蘇進口喀咖啡、可可、木材,向喀出口汽車和凍魚,兩國每年貿易額約4000萬盧。蘇聯解體後,喀與俄羅斯保持外交關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