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興貴

龔興貴

龔興貴(1914-2002 ),江西興國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五十一基地政治委員,第二炮兵技術學院顧問。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榮獲一級細星功勳榮譽章。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龔興貴 龔興貴

  龔興貴(1914~2002)男,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鼎龍鄉靈山村人。出生於貧苦農家。青少年時參加少先隊,打土豪分田地。1930年8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4月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七師二十一團重機槍班班長,紅三軍第八師政治部宣傳隊分隊長,紅五軍團宣傳隊副隊長,軍委三局無線電台總隊政治指導員,中華蘇維埃政府電台六分隊政治委員。參加了中央蘇區一至五次反“圍剿”戰爭和二萬五千里長征。在艱苦的長征途中,龔興貴所屬電台分隊先後跟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為及時傳達軍委的命令、溝通各方面軍的聯繫做出了重要貢獻。龔興貴所在電台從紅一方面軍轉隸紅四方面軍後,經歷了激烈的戰鬥和殘酷的政治鬥爭,三次過雪山草地。當西路軍在祁連山失利,龔興貴因患傷寒病同部隊失去聯繫時,他懷著對共產主義事業的赤膽忠心,經歷了無數艱苦磨難和九死一生的考驗,穿越弋壁灘,隻身千里尋找黨和紅軍,歷時百餘天,終於重返部隊。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電台台長,晉察冀軍區四縱隊電台區隊長,八路軍無線電第四中隊政治委員。率部參加了首戰平型關和晉西、晉東、平北等戰役戰鬥。戰場上龔興貴經常帶著電台隨指揮員深入前沿陣地,頂著敵人炮火,在關鍵時刻接通電台,及時傳達首長的戰鬥命令。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晉察冀軍區司令部通信科科長,炮兵教導大隊政治委員,晉察冀野戰軍第三縱隊九旅政治部副主任、炮二旅政治部副主任、炮三師政治部主任,西南軍區軍械部政治委員。率部參加了平津、綏遠、正大、清風店、石家莊、保北、西南等戰役戰鬥。每次戰鬥,他都認真領會上級作戰指導思想,堅持原則,針對性地做好戰時政治思想工作,提高部隊戰鬥力。新中國成立後,歷任重慶炮兵學校政治委員,錦州炮兵學校政治委員,西安炮兵學校副政治委員,炮兵三二工程指揮部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五十一基地政治委員,第二炮兵技術學院顧問。為炮兵、第二炮兵部隊和院校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60年代初,中央軍委決定成立戰略飛彈部隊,組建第二炮兵部隊,龔興貴被周恩來親自選任為第一個飛彈基地政治委員,多次參與組織指揮戰略飛彈的訓練發射工作,為戰略飛彈部隊建設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培養了大批人才。“文化大革命”中,龔興貴蒙受了不白之冤,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與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榮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2002年4月22日在大連逝世,享年88歲。

人物事跡

龔興貴 龔興貴

1972年,北京。對一位曾經長期奮戰在無線電戰線的少將,蕭克上將連聲誇讚說:“你對電台真有辦法。”這位將軍,就是1964年晉升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的龔興貴。

毛澤東身邊的“順風耳”

龔興貴,1914年出生於興國縣鼎龍鄉長信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從小放牛打柴,抓螃蟹撈魚蝦,樣樣能幹。16歲那年,他放下牛鞭子,拿起紅纓槍,參加少先隊,打土豪分田地,幹得最歡。同年8月,他參加了紅軍,併入了黨,從此走上革命的道路。

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他都參加了戰鬥,機智勇敢。他先後被提拔為班長、連長、師政治部宣傳隊分隊長、軍團政治部宣傳隊副隊長。1933年5月,龔興貴被調到軍委通信學校學習無線電報務專業。畢業後,被分配到紅軍總部從事報務工作。

長征開始後,一天,領導人找他談話,一開口便對他說:“龔興貴同志,領導上想把你調到毛澤東身邊去工作!”

“真的?”龔興貴一跳老高,高興得說不出話來。

“真的。”那位領導人懇切地說,並反覆交待到毛主席身邊工作要注意的事項。龔興貴一字不漏地認真聽著。最後,那位領導人把介紹信給了他。龔興貴喜出望外,趕緊去報到。從此,他便在毛澤東身邊工作,當毛澤東身邊的“順風耳”,並擔任電台分隊政治委員。部隊行進到貴州,戰事非常緊張,電台日夜跟隨毛澤東,吃住和行動都在一起。四渡赤水中,龔興貴有幾回幾天幾夜守候在電台旁,保證毛澤東的指示及時傳達到各部隊。戰鬥結束後,毛澤東表揚龔興貴:“小鬼,你工作蠻不錯的哩。”

失群孤雁意志堅

1935年6月,龔興貴隨電台調到紅四方面軍工作。部隊到達草地,張國燾分裂中央,命令四方面軍停止前進,南下蘆山、天全。由於軍事失利,部隊被拖回到四川西北,在人煙稀少、嚴寒無糧的地區來回折騰近一年。後來,龔興貴又隨紅四方面軍三次爬雪山,過草地,受盡艱苦。

1936年10月,龔興貴隨西路軍渡過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畫。苦戰六個多月,得不到補充,部隊彈盡糧絕,只好向祁連山區突圍。由於敵人前堵後追,在喇叭寺等地,經過三天三夜激戰,終因寡不敵眾,西路軍失敗了。突圍後,龔興貴和戰友劉生標進入了戈壁灘。白天,用沙子將身子全埋住,只留下頭部在外邊晚上,向民眾問清敵情和方向後,摸索著向陝北走去。不料,他倆又遇上一夥土匪,隨行包裹被一搶而空。從此,他們只好一路討飯。為了分頭找吃的,他倆又不幸走散了。龔興貴成了一隻失群的孤雁。

不知走過了多少荒漠沙灘,熬過了多少飢腸轆轆的日日夜夜;也不知闖過了多少道敵人嚴密把守的哨卡,龔興貴始終信念不改,不找到黨和紅軍,決不停步。

在沿途民眾的救濟和指引下,經過艱難跋涉和與病魔的艱苦鬥爭,龔興貴終於在鎮原縣找到紅軍援西軍。當時,他已被傷寒折磨得骨瘦如柴,形容枯槁了。這段艱難的歷程,在他後來寫的一首詩中得到真實的描述:“孤雁失群苦,行程倍艱難;飢腸轆轆步步愁,關卡道道時時險;戈壁白日似火海,黑夜寒風鬼膽寒……”

回春妙手功夫硬

龔興貴“孤雁歸群”後,得到首長劉伯承的熱情歡迎,將他分到第三十一軍。後來,調到八路軍,擔任一一五師電台分隊長。爾後,他跟隨該師先遣團,協助團長楊得志指揮戰鬥,取得了著名的平型關大捷。

1939年,蕭克司令員到平西後,總部任命龔興貴為無線電台第四中隊隊長。這時,蕭克司令部的電台與總部電台、延安電台,已經數月失去聯絡。他一到任,便著急地調頻撥線,檢修電機,採取多種辦法,僅用了幾個鐘頭,便接通了與總部和延安電台的聯絡,收發了積壓數月的全部電報,還搞清了總部與延安電台的新波長與呼號。蕭克誇獎他說:“他們幾個月都沒接通,你幾個鐘頭就聯絡上,真有辦法。”

日本投降後,被中央組織部派去東北地區工作的龔興貴,又被聶榮臻和蕭克要回到了晉察冀軍區,並被任命為軍區司令部通信科科長。上任途中,蕭克司令員對他說:“目前正在進行綏遠戰役,總部電台與延安電台及友軍電台早已失去聯絡,聶司令叫你快去”龔興貴知道,如果電台再聯絡不上,綏遠戰役就有失敗的危險。掂著這分量,他加大了步伐,以最快的速度趕到前線司令部。聶榮臻司令員一見到龔興貴,第一句話就說:“你來的正好,你的任務首先就是將延安總部電台與友軍電台聯絡通。”他放下行李,立即上機。龔興貴憑多年經驗,先將電台發射機聲音調尖,對準他們相互通報台,用老呼號反覆呼叫。不到四個小時的功夫,便和一個星期前突然更換波長呼號而接收不到的延安總部電台聯絡上了。接到總部電報,聶司令非常高興。四天后,龔興貴將所有失去聯絡的電台全部接通,雙方電報全部收發,還設法搞清了敵軍傅作義部各個電台的呼號。聶榮臻把他叫到了自己的住地,拍著他的肩膀,誇讚了他一番:“你的電台工作做得真不錯,你對戰爭是有貢獻的。”

龔興貴就是憑著妙手回春的硬功夫,多次使瀕臨癱瘓的軍用電台絕處逢生,協助指揮員指揮戰鬥,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