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羲

龐羲

三國時蜀漢官吏。河南(治今河南洛陽)人。初事劉焉,任議郎。後事劉璋,嫁女於璋長子循為妻,為璋親厚。數與張魯戰,任巴西太守,遂專權勢。好士,招合部曲以備亂。璋疑之,羲厚陳謝璋,方為無事。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劉備定成都,任為左將軍府司馬。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三國志10的龐羲 三國志10的龐羲

龐羲,生卒年不詳,司隸河南(治今河南洛陽)人。漢末三國時期人物。漢靈帝時擔任議郎。

劉焉與馬騰兵襲長安事敗後,花錢營救募得劉焉子孫棄官入蜀,擔任益州牧劉焉部屬,為劉焉集團東州士領袖。曾是劉焉託孤重臣,與趙韙並為輔佐劉璋即位的功臣。

劉璋時擔任巴西太守,是益州防禦漢中張魯的屏障。與劉璋為姻親關係,其女龐氏嫁予劉璋長子劉循為妻。後因為驕功自重,私自招募賨人為部曲(賨人種類剛猛,漢高祖憑藉他們的幫助平定天下),受到劉璋的懷疑,曾想叛璋為諸侯,後為程畿所阻止。

劉備入蜀後投降劉備,官至左將軍府司馬,亦是輔佐劉備登位漢中王的功臣之一,其後事跡不詳。

基本信息

子女

龐氏(劉循之妻)

部屬

程郁(程畿之子)、鄧芝

相關人物

劉焉,劉璋,張魯,趙韙,鄧芝,劉備

簡明歷史傳記

龐羲 龐羲

蜀左將軍司馬。初為議郎,與劉焉通家,焉陰令子范通馬騰襲長安,事敗,羲募將焉諸孫入蜀。後焉子璋立,漢寧太守張魯稍驕恣,不承順璋,璋殺魯母及弟,遂為讎敵。璋累遣羲等攻魯,數為所破。魯部曲多在巴西,故以羲為巴西太守,領兵御魯。後羲與璋情好攜隙,趙韙稱兵內向,眾散見殺,皆由璋明斷少而外言入故也。

漢昌縣有賨人,種類剛猛,昔高祖以定關中。巴西太守龐羲以天下擾亂,郡宜有武衛,頗招合部曲。有讒於璋,說羲欲叛者,璋陰疑之。羲聞,甚懼,將謀自守,遣畿子郁宣旨,索兵自助。畿報曰:“郡合部曲,本不為叛,雖有交構,要在盡誠;若必以懼,遂懷異志,非畿之所聞。”並敕郁曰:“我受州恩,當為州牧盡節。汝為郡吏,當為太守效力,不得以吾故有異志也。”羲使人告畿曰:“爾子在郡,不從太守,家將及禍!”畿曰:“昔樂羊為將,飲子之羹,非父子無恩,大義然也。今雖復羹子,吾必飲之。”羲知畿必不為己,厚陳謝於璋以致無咎。

先主入蜀,張松言羲恃功驕豪,欲有外意。

初,鄧芝聞羲好士,往依焉。璋長子循妻,龐羲女也。先主定蜀,羲為左將軍司馬。

簡明演義傳記

漢末三國時期人物。本為益州牧劉焉部將,劉備入蜀後投降劉備,官至左將軍司馬。子女:龐氏(劉循之妻)

蜀營中司馬。初為劉璋帳下巴西太守,以拒張魯。時龐羲探知張魯欲興兵取川,急報知劉璋,璋用張松計引先主入蜀。後先主定蜀,以羲為營中司馬。

侍中馬宇與諫議大夫種邵、左中郎將劉范(劉焉的長子)等人結謀,想讓馬騰來攻襲長安,自己做為內應,再鋤掉李傕等人。馬騰、韓遂一拍即合,借著馬宇等人所召,來攻長安。不料馬宇等人所謀劃的事情泄露,馬宇他們只好出逃到槐里。馬騰、韓遂退回了涼州,而樊稠轉攻槐里,把馬宇等人全殺了。劉焉在長安的另一個兒子劉誕受到誅連也被殺。議郎龐羲和劉焉交往深厚,龐羲見劉家遭難,就招募兵將把劉焉的各個孫子從長安全部護送到了益州。

傳記:蜀左將軍司馬。初為議郎,與劉焉通家,焉陰令子范通馬騰襲長安,事敗,羲募將焉諸孫入蜀。後焉子璋立,漢寧太守張魯稍驕恣,不承順璋,璋殺魯母及弟,遂為讎敵。璋累遣羲等攻魯,數為所破。魯部曲多在巴西,故以羲為巴西太守,領兵御魯。後羲與璋情好攜隙,趙韙稱兵內向,眾散見殺,皆由璋明斷少而外言入故也。先主入蜀,張松言羲恃功驕豪,欲有外意。初,鄧芝聞羲好士,往依焉。璋長子循妻,龐羲女也。先主定蜀,羲為左將軍司馬。

蜀營中司馬。初為劉璋帳下巴西太守,以拒張魯。時龐羲探知張魯欲興兵取川,急報知劉璋,璋用張松計引先主入蜀。後先主定蜀,以羲為營中司馬。

歷史評價

1.張松:“今州中諸將龐羲、李異等皆恃功驕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則敵攻其外,民攻其內,必敗之道也。”

2.《三國志》:“巴西太守龐羲好士。”

3.《英雄記》曰:龐羲與璋有舊,又免璋諸子於難,故璋厚德羲,以羲為巴西太守,遂專權勢。

4.龐羲與劉焉為通家,說明龐羲家族應是世家大族,自父輩起就與皇室宗親劉焉家族一脈有交情,曾擔任漢室議郎,後又擔任益州一方太守,也曾長期領兵,說明龐羲頗有才能,兼資文武,文才與名望有名於當下。

同時,龐羲也是一位眼光毒辣的投機分子,縱觀其生平,先是劉焉與馬騰陰謀襲擊長安,龐羲謹慎的投身事外,結果果真兵敗,馬騰父子與劉焉兒子皆身死;接著他自知自己身為漢臣,又非曹操親信,加之又是曹操打壓的世家大族一員,前途黯淡,於是花錢營救了劉焉的子孫,舉家遷往益州投奔劉焉,憑藉舊時交情與營救之恩順利成為劉焉帳下重臣,且成為劉焉集團東州士族集團的領袖之一;之後劉焉壯志未酬身先死,為了保護自己和東州士人的利益,又力挺生性暗弱又是自己姻親的劉璋,成為擁立功臣,一舉成為益州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擁兵一方;後來天下逐漸三分,劉璋又非明主,他又陰懷異志,想結交外援,最終還是失敗;直到劉備入蜀,他自知大勢已去,便毫不抵抗的投降了劉備,並擁立劉備為漢中王,保卒餘年。

縱觀龐羲抵禦張魯的事跡,可謂屢戰屢敗,原因無非有二:一是可能說明龐羲此人雖在才學上有所名氣,但對於軍事方面其實一竅不通,再看蜀志,其領下巴西一地可謂禍亂叢生,也說明龐羲此人名不副實,對於治理民生也是漠不關心;二是從龐羲屢次兵敗以致最後擁兵不出,但巴西一地卻從未被張魯攻占可以看出,他是典型的陰謀家,他並不是打不過張魯,而是害怕劉璋狡兔死走狗烹,打敗張魯後會失去既有權利和利用價值,所以故意裝作兵敗不敵但又不失寸土,好擁兵自重做土皇帝。

所以龐羲此人既是投機分子又是陰謀家,一切以自身和家族利益為重,並不是一位心繫漢室或為民謀利的良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