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山[龍泉市上垟鎮龍頭山]

龍頭山[龍泉市上垟鎮龍頭山]

龍頭山,又稱鸞峰山、鸞頭山,猶如巨龍昂首欲飛而得名。是浙江省龍泉、慶元和福建省松溪、浦城四縣市的界山,可謂“一山連四縣,半步跨兩省”。頂峰海拔1348.9米。假如用弧線連線龍泉、慶元、松溪、浦城四座縣城,其形狀酷似彩蝶,龍頭山則恰是蝶頭,頗為神奇。古時候,四縣民間曾流傳著“除了皇帝無大官,除了龍頭無大山”的說法。1999年,國務院在山頂豎立了第8號浙江、福建兩省石界碑。

歷史記載

據古《松谿縣志》載:“延亘二百餘里,傳有飛仙乘白鸞棲其上,上有石壇,壇東有龍穴。”清《慶元縣誌》稱:“山峰峭立,為浙閩諸山之源。”龍頭山雄居群山之首,山脈綿延,整個山頂部,起伏平緩,四周邊緣,峭立陡峻,三處山峰,呈錐形弧峰,三條大道,從北(龍泉)、西(松溪)、南(慶元)三個方向通山頂,三眼泉井,分屬三縣所轄,潺潺流水從山頂向流向四方。

龍頭山還是甌江水系與閩江水系的分水嶺,從東北麓流經湯源村匯入龍泉溪,注入甌江;從東南麓流經官良田村,從西北麓流經西洋村,從西南麓流經源頭村,這三條支流匯入松溪,注入閩江。作為一方名山勝境,龍頭山有許多古老的傳說。傳說古代有仙人在此植筍成竹、養鷺鷥、送飛鷹、養駿馬等,而留下石筍、觀台柱、鷺鷥岩、使君岩、托人柱、老鷹嘴等眾多景點。

景觀古蹟

龍頭山廟

龍頭山[龍泉市上垟鎮龍頭山] 龍頭山[龍泉市上垟鎮龍頭山]
古稱鸞仙閣,建於南宋景炎年間,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民間流傳著這樣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福州府有三眼井,井水一熱、一溫、一冷,熱可煺豬,溫可洗浴,冷水冰涼。有一天,三眼井突然全部乾涸,此現象引起福州府官員高度重視,即派汀洲府著名風水先生找原因,先生沿山脈走向一路勘察,第三年到龍頭山,看到慶元縣三坑鄉上坑村、岱根源村李一公、李二公及爐坑村老葉等人在山頂燒木炭,破壞了龍脈,就叫他們停燒三個月,言明一切損失包賠償。只停燒兩個月,福州府三眼井就恢復了原狀。府台得知後,派官員把龍頭山周圍的山林、耕田悉數買下,委託吳家村村主出租,所得租金在原燒炭的地方建造了廟宇,這就是龍頭山廟的來歷。這一傳說雖然聽起來頗為神奇,卻道出了保護生態的重要性。
正史又有《吳氏宗譜》記載:宋朝寶祐年間,丙辰進士吳松龍任松谿縣尉時,因在龍頭山上求雨靈驗,故在南宋景炎年間建立廟堂。明朝武宗正德年間高山村李仲廷重接修理。明萬曆三年吳公裔孫吳馬賢重複修葺。清朝時數經兵燹,殿宇幾置荒煙蔓草之中,故在清康熙十四年吳廷興鼎新重修。清嘉慶二十三年再修。
現存的龍頭山廟全部用石頭壘成,蔚為壯觀。走進廟中,“彌勒菩薩”笑座山門,神龕里的“華佗”、“張仲景”兩位神醫和“如來”、“觀音”及“十八羅漢”塑像栩栩如生。龍頭山廟香火不斷,據說每逢香期,兩省四縣的善男信女雲集進香,煞是熱鬧。

省石界碑

從廟的側門出來,站在高處遠望,真是“一覽眾山小”。連綿群山盡收眼底,四周邊緣峭立陡峻,極目遠眺滿眼蔥翠,遠處一條條公路像飄帶一樣把一個個村莊串聯在一起,一個個村莊就像一朵朵浪花鑲嵌在無垠的碧波當中。
繼續往前就到了龍頭山主峰。國務院第8號浙江、福建兩省石界碑就豎立在這裡。界碑南面和北面分別寫著“福建”、“浙江”, 以示“半步跨兩省”。

革命根據地

龍頭山也是革命根據地,是中共閩浙邊特委活動的中心據點。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紅軍北上抗日曾路過龍頭山,播下革命種子。1943年陳貴芳率閩浙邊游擊隊利用竹海作掩護,在龍頭山巧施迷陣,與國軍周旋打游擊,令敵人聞風喪膽。1947年中共閩浙邊地委率領人民民眾四面出擊,殲敵迎解放,先後攻打渭田、周墩、竹口、小梅等地的反動政權,建立了黨組織,成立了農會和民兵隊。龍頭山周邊民眾積極參與革命鬥爭,為紅軍抬傷員,給游擊隊買米送菜、做鞋補衣。令敵人惱羞成怒,對龍頭山革命根據地瘋狂反撲,許多民眾為此遭受迫害,英勇獻身。

今後建設

由於龍頭山還沒有搞旅遊開發,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旅遊景區,上山者多為進香、賞花和攝影等,基本上以周邊民眾為主。於是就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語音交流。一撥一撥的遊客各講各的方言,但是相互交流起來不管是浙江方言、還是福建口音,大家不但聽懂對方的話,而且還會講對方的方言,而不像在別的景區,聽起來南腔北調,交流起來只能是國語。真是山水相連,人文相通,句句鄉音,聲聲和諧,聽起來感覺特別的親切、自然。
龍頭山一帶有五十萬畝的毛竹林,如何把豐富的毛竹資源與紅色文化結合起來,加快當地經濟發展?令人高興的是,據說有關方面已經著手建設竹海森林公園相關規劃。衷心祝願竹海森林公園早日建成開放,讓更多的人去龍頭山觀光旅遊,促進浙閩兩省四縣市民眾增收致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