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背村

龍背村的地名在地圖上為圓明園西路和黑山扈路之間,安河橋的北面,在清河裁灣取直以前,該村所處的清河向北彎曲的西岸地勢較高恰似龍背,故名龍背村。湖北省崇陽縣天城鎮龍背村位於天城北邊約1.8公里處。共9個組230戶1356人,耕地面積647畝。

北京市海淀區肖家河龍背村

龍背村得名

4號線最北邊的終點站安河橋北站,設在了龍背村,在4號線早期非正式線路圖中還有龍背村的站名。這個站名讓人不免奇怪,要說4號線站名里的中關村、魏公村,也算是盡人皆知的,而這個龍背村,卻沒聽說過。不過翻看地圖,還真可以找到這個地方。在地圖上,圓明園西路和黑山扈路之間,安河橋的北面,赫然寫著龍背村的地名。
不過地方雖然是找到了,但是關於這地方得名的原因,史料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據當地村民說:“在清河裁灣取直以前,該村所處的清河向北彎曲的西岸地勢較高恰似龍背,故名龍背村。”
也有的說:“如果把頤和園萬壽山比作龍頭,龍頭往北不遠的地方就是龍背,再往北就是太行山余脈,可謂龍尾了,龍背村也就因此而得名。”不過別管這龍背村因何得名,龍背村的地理位置在京城可謂是上風上水,村西北面是百望山森林公園,京密引水渠傍村而過,真是有山有水。古人云“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龍背村正是應了這句話。

龍背村與乾隆皇帝的傳說

據龍背村的老人講述,有關一個“龍背村與乾隆皇帝”的傳說。“龍背村的地理位置好,南面是頤和園,東南不遠就是圓明園。按說挨著皇帝近,怎么也能沾點兒光呀,其實不然。
乾隆年間,頤和園那時還叫清漪園,乾隆皇帝喜歡這個園子,一年裡將近一半的時間都是在園子裡度過的。乾隆皇帝有個愛好,愛微服私訪,現在的電視連續劇里,清朝皇帝就數他微服私訪的劇本多,看來也是有根據的。
傳說有一天乾隆皇帝來到一個村口,見不遠處的一塊界碑上刻著三個大字“龍背村”。他怎么看怎么不順眼,“龍背”不就是說龍到了這裡要走“背”字嗎?他再一想,這“龍”與自己的年號“乾隆”的“隆”字諧音,這可實在是不吉利。清朝文字獄的利害是出了名的,一句“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就牽扯出眾多讀書人的性命。於是乾隆皇帝就傳下一道聖旨,將“龍背村”改成“百福村”,並親筆御題了這三個大字,派人送到“龍背村”。村民們一看,很氣憤,村里連著鬧了三年的旱災,老百姓早就沒收成了,哪兒有什麼“百福”呀?於是村裡的人根本不買乾隆皇帝的賬,仍是把村子叫成“龍背村”。這龍背村的名字就一直叫到現在。

湖北省崇陽縣天城鎮龍背村

龍背村位於天城北邊約1.8公里處。共9個組230戶1356人,耕地面積647畝。
1949年隸屬嶽麓鄉東岳保。1951年分設2、4村,隸屬嶽麓、四門鄉。1956年6月,2村名第二高級農業社,4村名紀憲社。1956年7月,紀憲社併入第二高級農業合作社,隸屬和平公社和平管理區。1961年更名和平公社2大隊。1975年名龍背大隊,隸屬大橋公社。1984年9月更名龍背村,隸屬大橋公社。2005年底,轄9個村民小組,11個自然村莊,即龍背陳家、十爹屋、梘頭坑、師傅門、劉七屋、染屋陳家、下邊屋、左門頭、常玖大屋、張家嶺、何家嶺,230戶,1356人。耕地面積544畝,其中水田544畝。年總收入590萬元,人平純收入362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