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眼角頰木虱

龍眼角頰木虱

龍眼角頰木虱屬同屬翅目木虱科,該木虱還是龍眼鬼帚病病原的傳毒昆蟲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學名:Cormegenapsylla sinica Yang et Li.,屬同屬翅目木虱科。
龍眼角頰木虱是一種新的重要龍眼害蟲,分布於廣西、廣東、福建等地,地廣西龍眼產區發生普扁,局部龍眼園受害嚴重。成蟲在龍眼新梢頂芽、幼葉和花穗嫩莖上刺吸為害。若蟲在嫩芽幼葉背面刺吸汁液,致使受害部下陷呈釘狀,缶葉面突起,若蟲即藏身在凹穴中。蟲口密度大時,葉面布滿小突起,葉片變小,皺縮,淡黃色,影響葉片正常生長和新梢抽發,削弱樹勢,影響產量。此外,該木虱還是龍眼鬼帚病病原的傳毒昆蟲之一。

形態特徵

龍眼角頰木虱龍眼角頰木虱
成蟲:雌成蟲體長2.5-2.6毫米,雄蟲體長2.0-2.1毫米。體背黑色,腹部黃色。頭部短寬、黑色,頭頂中部膨凸,頰錐發達,向前側方平伸。觸角第1、2節和末端兩節黑色,其餘節為黃色,但第3、7節的端部1/3為黑色;觸角末端有褐色剛毛一對。前胸側板上端黑色,其餘為黃色;中胸大且除凸。足黃色。前足脛端和跗節黑褐色,爪黑色;後足脛節基部無距,端部有黃褐色粗長刺,基跗節有一對爪狀黑刺。翅透明,前翅具明顯的"K"形的黑色條紋,後翅稍短,狹條形,無黑色條紋。腹部錐形粗壯,背板黑色,兩側自下緣起至腹板為黃色。
卵:長橢圓形,前端尖細似一根長絲並延伸呈弧狀彎曲,後端膨大圓鈍,腹面扁平,有一短柄突起。初產時乳白色,後變為黃褐色,近孵化時黃黑色。
若蟲:共5齡,複眼紅色,體周緣有分泌管,能分泌玻璃絲狀物。1、2齡若蟲體長橢圓形,淡黃色;3齡若蟲體橢圓形,紅黃色,翅芽顯露,周緣有蠟絲;4、5齡若蟲體橢圓形,扁平,黃色,翅芽明顯膨大且重疊,體背顯出褐色斑紋。

生活習性

龍眼角頰木虱在福建神州一年發生3-5代,在廣東廣州一年發生7代;而在廣西的桂西南地區每年發生7代以上,以若蟲在被害葉的釘狀孔穴內越冬。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為越冬代成蟲羽化期。成蟲在白天羽化,上午羽化最多,羽化後成蟲在嫩梢上棲息約1天后開始交尾,交尾後3天開始產卵,卵散產在嫩葉背、新梢、頂芽、嫩葉柄、花穗枝梗等處,以嫩葉背和嫩梢枝梗上著卵最多,已轉綠的幼葉著卵極少。每雌蟲一生產卵多的達100餘粒,少的也有20粒左右。卵歷期,春季8-9天,夏季5-6天。初孵若蟲在幼葉背爬行,選擇適合部位吸取肉汁液,2-3天后受害部位葉面上突,葉背凹陷,形成釘狀孔穴;若蟲一生在孔穴內生活,直到羽化前才爬出孔穴外蛻皮變為成蟲。成蟲常在新梢上的嫩芽、幼葉棲息取食,取食時頭端下俯,腹端上翹;一般白天午間較高溫時較活躍,遇驚動能起跳作短距離飛翔;雌蟲壽命4-8天,雄蟲3-6天。
成蟲、卵和若蟲一年中發生5個高峰期,各期均與龍眼抽發新梢期相遇,但以春梢期蟲口密度最高,夏梢、夏延秋梢和二次秋梢蟲口密度較低,冬期氣溫較高的年份,部分若蟲羽化為成蟲,為害冬梢。龍眼品種中的廣眼、青殼石硤等品種受此木虱為害重,而儲良、大烏圓、黃殼石硤受為害相對較輕。

防治方法

(1) 農業防治:加強肥水管理,使新梢抽發整齊,嫩葉轉綠快,減輕為害。結合修剪,剪除蟲口密度的複葉,並集中毀滅,適期疏梢、控制冬梢等,減少蟲源基數。
(2) 藥劑防治:原則上對春梢要抓好越冬代若蟲和成蟲的防治,對夏、秋梢酌情用藥挑治。一般在越冬代若蟲活動取食期,各代成蟲產卵盛期:若蟲盛孵期選用下列藥劑進行噴灑:卵期噴撒40%樂果乳油800-1000倍液,或30%雙神乳油2000-2500倍液,以防卵粒孵出若蟲為害嫩葉;若蟲期噴撒80%敵敵畏乳油800-1000倍液,或25%優樂得(或撲虱靈、撲虱蚜、大功臣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800-1000倍液,以防若蟲羽化為成蟲擴散為害和傳播龍眼鬼帚病。噴布其他擬除蟲菊酯類藥劑或40%乙醯甲胺磷1000-1500倍液效果也很好。
(3) 生物防治:已知龍眼角頰木虱若蟲期的天敵有粉蛉和姬蜂的一種,對本種木虱發生為害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要注意保護利用天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