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湫古墨

洞兩壁有遊人題記,進洞愈深,題記愈多。 富水神龍洞裡居,重門深鎖白雲虛。 潭深萬丈神龍居,洞口留題姓氏虛。

位置

龍湫古墨,位於廣元市利州區寶輪鎮龍泉村龍王溝老龍洞,明、清昭化縣八大景之一,古稱“富水洞”。

歷史

《昭化縣誌》卷二《名勝》載:“富水洞在治西(指昭化)北二十里,大洞外廓,可寬數丈,右有碧潭,深不可測,匯瀦不流,亦不盈不涸,疑有毒物在焉。然取以煮茗,亦無毒氣,倍覺芳洌可口也。洞由左進,室深暗,入以燈燭,徑頗坦直,而左右及頂石、各貢其狀:或棱如劍戟,或立如牆壁,或圓如蓋,或方如櫃;低則俯腰蹲足,高則仰視無際。行其中者,幽陰襲人,冷然可畏。深二十餘丈有小孔直下,是為二洞門。入者趾貼於隙,腹摩於石,隨孔之曲折而以腰就之,探底得地,乃仰臥而橫進。進內,洞境更廓。行里余,有石橋一座,俗呼馬鞍橋,險窄臨潭,不知深淺,略一失足恐不救矣。洞中時有泉井忽藏忽露。再由窄徑深入數十丈,始得三洞門。門更狹逼,內有大潭,神龍居之,無敢入者。每乾旱禱雨,命巫取二洞之水祝之,輒雨。康熙五十八年,邑令何秉忠,嘗取水於洞,霖雨果降。乾隆二十年,署令郎嘉卿禱雨,亦如之。乾隆五十年,余禱雨亦如之。洞內留題取水姓氏,有龍安、成都綿州及漢中人亦不憚遠矣。明,崇正間,有題‘聖水龍湫’者,書法遒逸,百餘年後,墨跡猶顯,但年、月、姓名脫略耳。聞洞內有小徑別通,在此洞之上,如層樓。然洞中陸行無水,時聞泉流潺潺聲,當知虛竅四達,嵌空玲瓏,皆神工之為也。”
老龍洞口似一張開大嘴的哈蟆,高20餘米,洞50餘米,洞口有三尊大石,分別神似海龜、海馬、海牛,俗叫“攔門石”,三石均遭到毀壞,只有海龜石尚完好。洞口上原有一對石燈籠,兩旁有石鼓、石鑼,還有男女見之都臉紅的雄雌物,只不過這些鐘乳石也都遭到了毀壞,今能隱約可見的只有一支“籠蒂”。

碧潭

洞口左邊有一水色碧綠的深潭,《昭化縣誌》謂之“碧潭”,老百姓叫為“海角塘”,喻為大海之一角,面積30餘平方米。不知其深度。1978年抗旱抽水,龍泉村民用50匹馬力的抽水機從潭中往出抽水,晝夜不停地抽了8天,潭水僅下退了1米。
從洞口向內去,外闊內窄,有如巨龍騰脫後留存的龍形空穴。進洞100米處,有齶骨形環石,用石塊敲擊,聲似鑼聲,人稱“石鑼”。從石鑼石往前走10餘米,能聽到很大的水響聲,乃洞中暗流。人們把這裡叫“鬼推磨“,說誰生前作惡幹壞事,死後就把他推到這裡來推磨。從石鑼石攀附而上,須側身、匍伏、或弓身前行30米即一水池,長6米,寬2米餘,俗稱“瑤池”,村民講,不分天晴下雨,也不分春夏秋冬,這池水不漲也不落,始終保持相等水位。

題記

老龍洞有深不可測的深潭,有深邃神秘的深洞,又有古人留下的“墨寶”,被喻為“龍湫古墨”十分貼切。
洞兩壁有遊人題記,進洞愈深,題記愈多。今能辨認出嘉慶、天啟、崇禎,乾隆,光緒等年號。但年代久遠,字跡模糊,唯“聖水龍湫”四字清晰可見。
今考清·乾隆《昭化縣誌》,在老龍洞內有六人題詩六首:
富水神龍洞裡居,重門深鎖白雲虛。何年題寫最高處?春草秋苔護墨書。---余(即清乾隆丙午撰寫《昭化縣誌》的縣令)詩
尋幽入古洞,陰冷襲余裾,若個揮逸翰,蕭然峭壁書。---曹乘御
神龍潛伏白雲居,仙跡留傳信不虛。霖雨蒼生皆在望,至今古墨一行書。---孫奎芳詩
洞存古墨尚精研,一竅虛空別有天。尺水寸波神變化,應年甘雨問龍泉。---羅慎修詩
神龍偏愛洞中居,潛隱風雲籠太虛。名士尋幽復覽勝,懸岩題就一行書。---王兆鵬詩
潭深萬丈神龍居,洞口留題姓氏虛。憂旱由來隨禱應,歡聲可供邑乘書。---楊祖德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