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渣瑤族鄉

龍渣瑤族鄉

龍渣瑤族鄉是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轄下的唯一少數民族鄉,位於株洲市最南端,地處二市三縣(株洲市、郴州市,炎陵縣、桂東縣、資興市)交界地,總面積98平方公里,轄4個行政村,人口2241人。

基本信息

簡介

龍渣瑤族鄉是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轄下的唯一少數民族鄉,位於株洲市最南端,地處二市三縣(株洲市、郴州市,炎陵縣、桂東縣、資興市)交界地,全鄉總面積98平方公里,轄龍渣、新開、龍鳳、雙奎4個村委會,26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龍渣坳上。龍渣瑤族鄉是一個典型的山區鄉和老區鄉,屬井岡山革命老區,歷史悠久。

人口民族

鄉內主要居住著瑤、畲族,人口2241人,其中少數民族占52%。解放後,瑤族同胞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徹底翻身。龍渣、平樂、中村等地在民國期間隱姓埋名,改變瑤族成份的瑤族同胞及其後裔紛紛要求恢復瑤族成份。至1990年末,縣內瑤族共有875人,是1949年的4倍。

歷史沿革

明隆慶二年(1568),瑤民盤王蓮由藍山縣遷至縣內朦朧山。清順治末年,盤水堂攜妻、子由資興遷入縣內觀音坐蓮。均以刀耕火種、打獵、採集野果為生。土地瘠貧後逐漸遷往車坪、茅坪、龍渣等盆谷地帶。康熙元年(1662),知縣李朝事邀郴州瑤官趙成隆平定縣內兵亂,亂平後,李上奏朝廷,封趙為酃縣瑤總,管理瑤民事務。常平鄉上七都石壁下至八都坳頭盡屬瑤地。其部下逐於茅坪、龍渣、恩龍、新開、龍塘、深渡一帶人煙稀少處開墾荒地、繁衍生息。康熙二十八年,縣令批准,新墾荒地6年內不納稅,墾荒者免除差役。瑤民逐漸由種旱土改耕水田,人口逐漸增加,改不定期遷居為定居。乾隆三十年(1765),縣內瑤民達1133戶,6065人,占全縣總人口的7.57%。瑤民集居區荒地開墾後,官府遂增收賦稅,漢族地主亦重利盤剝。瑤民不堪重負,陸續遷往藍山、江華、郴州、資興、桂東等地。同治十二年(1873),縣內瑤民減至290戶,1912人。分居茅坪、龍渣、龍塘、南岸等地。民國時期,推行保甲制,廢除瑤總。國民政府向瑤民攤派苛捐雜稅日重,漢族地主亦欺瑤民純樸、文化落後、巧取豪奪,侵吞瑤民山林、土地。瑤民不堪忍受,1928年在共產黨領導下,以盤園珠、盤華坤為首,組織農民協會,反抗豪強,由於國民政府的殘酷鎮壓,鬥爭失敗,盤園珠被捕,盤華坤犧牲。瑤民被迫逃亡他鄉,或改名換姓、隱瞞民族成份。在大革命時期,朱毛率隊在前住桂東的路途中曾宿住過龍渣,先後有10來位革命烈士為新中國奮斗獻身。1949年,縣內瑤民僅剩230人。
此地解放前即名龍渣,今襲舊名。1949 年屬定治鄉, 1950 年為新壠鄉,1957年8月曾建立龍渣瑤族鄉;1958年屬中村公社龍渣大隊,1984年改稱中村鄉龍渣村;1985年2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從中村鄉劃出龍渣、龍鳳、雙奎、新開4個村,重新組建龍渣瑤族鄉

自然環境

龍渣瑤族鄉耕地面積134公頃,平均海拔1000餘米,是一個典型的山區鄉。
境內溪谷密布,山嶺陡峭,極少平地,山地面積12.1萬畝,森森覆蓋率達85%。有豐富的水電資源和珍稀動植物資源,如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俗稱活化石的銀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山牛、石羊也有少量生存。

基礎建設

1、國道G106線與省道S322線交叉貫穿全境。
2、“團結路”:“團結路”修建於1998年,為徹底改善龍渣村瑤族同胞行路難的問題,鄉人民政府爭取上級支持,一期投資10萬元,開始修建,於2000年竣工,為體現民族團結進步,命名為團結路。2002年7月,時任市長,現任市委書記的肖雅瑜率市公路局、市交通局等市直單位到龍渣現場辦公時,指示要求硬化團結路。硬化團結路工程,當年動工,當年竣工。團結路已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的象徵。
3、“雙奎村公路”:雙奎村公路是一條通往處於深山老林的雙奎村村級公路,長9.8公里。雙奎村水電、森林資源豐富,該路是雙奎村人民民眾主要的運輸通道、致富路,現在已開始路面小泥硬化。

文化教育

龍渣瑤族學校發展成一所九所一貫制學校,有師生212人。在市教育局等部門支持下,投資120萬元,改造瑤校學生食堂、禮堂、教學樓、校門等設施,改變瑤校面貌,改善師生師生學習、生活條件。

醫療衛生

龍渣醫院爭取市衛生局支持,投入資金10萬元,改造鄉衛生院辦公樓,添置紅紫線外治療儀等部分醫療設施,提高瑤鄉醫療水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