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城街道[廣東省龍門縣龍城街道]

龍城街道[廣東省龍門縣龍城街道]

龍城街道位於深圳市龍崗區中心城,西與東莞相連,北與惠州接壤,南接橫崗街道,東與坪地、龍崗街道毗鄰,2004年1月2日正式掛牌成立。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龍城街道辦事處是廣東省中心鎮之一,龍門縣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總面積133.3平方公里,縣城總體規劃面積42平方公里。位於龍門縣中部偏東,東與河源市新回龍鎮接壤,南與平陵鎮、龍江鎮、龍華鎮毗鄰,西與龍潭鎮相接,北與地派鎮、龍田鎮交界。下轄王坪、城郊、陳村、林村、花圍、江廈、三洞、青溪、戴屋、樟潭、水西、甘香、水貝、黃竹坑、黃溪、鸕鶿、橫田、城西、黃竹瀝19個村委會和城內、東郊場、太平門、北門、城南5個社區,187個村民小組,59個居民小組,總人口81700人。耕地面積3.12萬畝,水田面積1.7萬畝,山林面積15.7萬畝。

建置隸屬

龍門縣建置前,屬番禺縣地。番禺縣建置則始於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是秦始皇實行郡縣制時屬南海郡的最古老的6個縣之一。

漢獻帝建安六年(201)由番禺縣析置增城縣,龍門屬增城縣地。

明弘治五年(1492),朝廷督臣認為從化、增城兩縣交界地方,山嶺險峻、地方遼闊,治安紊亂,不易管理,建議立縣控扼。明弘治九年(1496)劃增城縣東北部的西林、平康、金牛三都及博 羅縣西北的一小部分地方共2295平方公里建縣,縣址設於西林都七星崗。龍北地區平均海拔500米,增城境內最低海拔僅2米,素有“龍門水大浸增城”之說。古人對海拔較高的峽谷急流, 慣稱“龍門”或“龍口”,此地原稱“上龍門”,龍門縣之名,據此而得。

清屬廣州府。民國元年(1912)始屑粵海道。民國十年(1921)始屬廣東省直治。

1949年8月27日,龍門縣解放。屬東江專區。1952年11月始,屬粵中行署。1956年12月起屬惠陽地區。1958年11月與增城縣合併。稱增城縣,同時改屑廣州地區。1959年3月歸 屬佛山地區。1961年10月25日,恢復龍門縣建置。1963年6月又屬惠陽地區。1975年1月始屬廣州市。

國民經濟

2017年內,全街道地區生產總值44億元,同比增長3.6%,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2.6億元,同比減幅13.2%,限額以上商業營業額5.68億元,同比增長11.2%。固定資產投資全年完成26.25億元,同比增長1.13%,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累計完成1.518億元,其中地稅收入0.93億元,國稅收入0.588億元。

重點項目

惠州產業園區北片區(青溪戴屋片)、仁深高速公路龍城段、資源熱力電廠10千伏線航建設項目、中農批項目、東區名校城二期、省道S244線改造、櫻花小鎮、嶺南文化藝術小鎮等項目征地正在推進中。2017年內 龍城街道納入縣重點項目共14宗,其中新建項目5宗,續建項目9宗,總投資80.88億元,年度計畫投資16.3億元,全年完成投資16.43億元,完成年度投資計畫101%,其中:紫微星商住樓、華南師範大學龍門附屬學校一期等項目已完工;美華都城、名仕嘉園、西林美岸、上林華府、東竣華賦閱山郡等項目正在建設中。

農業

加大農業農村保障工作,全年糧食總產達1.2萬噸,推廣農戶種植華航31、五山絲苗、雜優等優質水稻新品種,2017年,冬種各類作物面積達11662畝,糧食穩定增長、安全生產,農民民眾增加了收入。

人口與計畫生育

全街道戶籍人口7.9萬,出生人口1207人,出生率15.15‰,自然增長率10.18‰,政策生育率96.35%,性別比1:1。

全國文明縣城創建

為我縣成功獲評“全國文明縣城”稱號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全年發動整治行動共出動2100餘人次,2017年全街道共製作及更新近100多個宣傳欄、10個大型廣告牌、印發3100多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愛未成年人”為主題的公益廣告、製作“遵德守禮”提示牌和市民文明公約廣告牌一批,便民張貼欄34個,共向轄區居民發放創文宣傳單張和創文小禮品約10000多份。

新農村建設

通過實施“規劃到戶、責任到人”扶貧開發,提高貧困戶種養勞動技能及輸出勞動力等辦法,使貧困村及貧困戶全部實現年度脫貧目標,龍城街道被納入新時期精準扶貧的10個貧困村和各貧困戶均制定的脫貧計畫逐步得到落實。抓好水毀工程修復,投入43萬元及時完成了3宗水毀工程修復,新增解決了10個行政村45個村小組6000多人飲水難。新增建設自然村道路硬底化工程14.818公里,解決了王坪、陳村、花圍、城西、戴屋、甘香等6個村的民眾行路難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