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天樂過紅衫兒·道情

《齊天樂過紅衫兒·道情》是元代散曲家張可久創作的一首帶過曲。這支曲子極寫其志不得伸、浪跡江湖的情況,暢抒作者鬱積於心的不滿情緒。全曲牢騷滿紙,感情憤激;前後對照鮮明,語言典雅。

概述

【作者】:張可久——《齊天樂過紅衫兒·道情》【中呂】
內容
人生底事辛苦?
枉被儒冠誤。
讀書,圖,駟馬高車,但沾著者也之乎。
區區,牢落江湖,奔走在仕途。半紙虛名,十載功夫。
人傳梁甫吟,自獻長門賦,誰三顧茅蘆?
白鷺洲邊住,黃鶴磯頭去,喚奚奴,鱠鱸魚,何必謀諸婦?
酒葫蘆,醉模糊,也有安排我處。

作者

張可久(1207?—1349?)名小山,一雲名伯遠,字可久,慶元(今浙江鄞縣)人。《錄鬼簿》言其曾“以路史轉道領官”,又曾任桐廬典史。至元初,年七十餘,還作過崑山幕僚。一生不得志,浪跡江湖,足跡遍及湘、贛、閩、皖、蘇、浙等地,晚年居杭州。專寫散曲,小令尤著,與喬吉齊名,李開先稱“樂府之有喬、張,猶詩家之有李、杜”(《喬夢符小令》)。朱權稱其曲“如瑤天笙鶴,清而且麗,華而不艷”,譽為“不羈之材”,“詞林之宗匠”(《太和正音譜》)。散曲集有《小山樂府》。現存小令855首、套數九套。

【注釋】:

過:這首帶過曲包括“齊天樂”和“紅衫兒”兩支曲子。
底事:何事。
儒冠:古時讀書人戴的帽子。杜《奉贈韋左丞二q》“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駟馬高車:古代顯貴者的車乘。駟,一車四馬。用司馬相如事,司馬相如未發跡時,從成都去長安,出城北十里,在升仙橋橋上題云:“不乘駟馬高車,不過此橋。”(見《太平御覽》引《華陽國志》)。
者也之乎:即“之乎者也”,文言助詞,言讀書人咬文爵字。
區區:同“驅驅”,奔忙。
牢落:無所寄託。
仕途:做官的道路。
半紙虛名:謂功名的虛幻。
梁甫吟:樂府楚調曲名。《三國志·諸葛亮傳》:“亮躬耕壟畝,好為梁甫吟。”
長門賦:司馬相如曾為居長宮的陳皇后作《長門賦》,以獻漢武帝。
三顧茅蘆:用劉備訪諸葛亮事。
白鷺洲:在南京市水西門外。
黃鶴磯:在武昌市蛇山。
奚奴:仆童。奚,古代奴隸的一種。
【賞析】
這首帶過曲極寫其志不得伸、浪跡江湖的情況。暢抒鬱積於心的不滿情緒。牢騷滿紙,感情憤激。前後對照鮮明,語言典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