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石

鼓浪石

廈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於唐代,鼓浪嶼一直到了元朝末年才有人跡,“園沙洲”或“園仔洲”就是它的乳名。這個島嶼的西南端有一塊礁石,礁石已被海蝕成洞,每當海濤拍擊,發聲如擂鼓,便有了“鼓浪石”之譽。而島也因之得名“鼓浪嶼”,並在明代獲得官方的認可,予以正名。後來海岸抬高,浪濤再也打不到鼓浪石了,改叫鼓風石更貼切了。不過,人們已經不大在乎這些,供奉著一塊名石,也是美好的事呢。鼓浪嶼因為人們的鐘情和開發,已經擁有悠閒、浪漫、藝術等諸多元素,而這些元素是無法依附在“園沙洲”或“園仔洲”上的。

基本信息

鼓浪石介紹

鼓浪石鼓浪石
鼓浪嶼,唐宋時稱“圓沙洲”、“圓洲仔”,乃是因為小島呈橢圓形,四周遍布沙灘,形象而稱之。那時島上巨石滿坡,綠草豐茂,卻渺無人煙,頗為荒涼。
宋代末年,對岸嵩嶼的李姓漁民,因出海捕魚遇風,就到圓沙洲上暫避風浪。日子一久,來此避風的漁民多了起來,形成“李厝澳”聚居區,即今“內厝澳”街區。廈門話“李”、“內”同音,“內厝澳”由“李厝澳”演變而來。

著名旅遊區

鼓浪石鼓浪石
到了明代,圓沙洲上的居民越來越多,而且修了廟宇。人們發現小島西南海灘上屹立著一塊巨岩,中間有一個大岩洞,潮漲潮落,海浪拍打這個岩洞時,發出冬冬聲響,儼如擊鼓,人們就稱它“鼓浪石”,圓沙洲也從此正名為“鼓浪嶼”了。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泉州府同知丁一中在小島最高處的巨岩上寫下“鼓浪洞天”四字,說明那時的鼓浪嶼,已經是著名的旅遊區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