鼉[爬行綱動物]

鼉[爬行綱動物]
鼉[爬行綱動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鼉是鱷形目鱷科鼉亞科鼉屬的1種。又名中華鱷,揚子鱷。俗名土龍,豬婆龍。分布於長江中下游,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鱷魚,是世界上最小的鱷魚品種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在鼉身上,至今還可以找到早先恐龍類爬行動物的許多特徵。所以,人們稱鼉為“活化石”。因此,鼉對於人們研究古代爬行動物的興衰和研究古地質學和生物的進化,都有重要意義。中國已經把鼉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嚴禁捕殺。為了使這種珍貴動物的種族能夠延續下去,中國還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鼉的自然保護區和人工養殖場。鼉屬於爬行動物,卵生。

物種學史

鼉是一種古老的爬行動物,現存數量稀少,已瀕臨滅絕。在古老的中生代,

揚子鱷 揚子鱷

它和恐龍一樣,曾經稱霸地球,後來,隨著環境的變化,恐龍等許多爬行動物絕滅了,而鼉和其它一些爬行動物卻幸免於難。鼉的故鄉在中國的長江流域。它的祖先曾經是陸生動物,後來,隨著生存環境的變化,迫使揚子鱷學會了在水中生活的本領,所以,它具有水陸兩棲動物的特點和廣闊的活動天地。也許正因為如此,它才能在地球上生活了兩億年,成了生物進化史上的“老壽星”。在鼉身上,至今還能找到早先恐龍等爬行動物的特徵,因此,人們稱鼉為“活化石”。

它是一種現存鱷類中體型很小、行動最遲鈍、性情最溫馴的鱷類。它與美國的密西西比鱷是近親,它們的近祖所處年代可追溯到距今8千萬年前的白堊紀,遠祖所處年代則可追溯到2億年前的三疊紀。

鼉是中國長江流域特有的爬行動物,有1.5億多年進化史,與恐龍屬同一時代。

生物特徵

鼉

形如大蜥蜴,頭部前段低平,後段隆起,吻背有雕蝕紋,頭後有4枚枕鱗。兩外鼻孔開於吻端。眼卵圓形外突,有上、下眼瞼與透明的瞬膜;下眼瞼的內下角有瞬膜腺,外下角有淚腺,都由淚管通達眼球。下齶齒咬時在上齶齒列內側,隱而不見。頸部較細狹,頸背有2~3枚頸鱗。軀幹矩形,平扁,為頭長2倍以上。背鱗17~18行,中段7~8行起棱。腹鱗矩形、平扁,縱行橫列26~28行。尾側扁,其長超過頭體的總和。尾脊兩行背鱗高棱成鬣。全長1.5~2米。四肢粗壯,前肢較短5指,後肢較長大,第五趾常萎縮。趾間有蹼,內側三枚皆有爪。背深橄欖或灰黑色,橫有黃斑,幼體成橫紋,體側體腹淺灰。成體雌多於雄,約為5:1。據安徽省的調查,性別是由孵卵外圍的溫度決定的;30℃以下為雌,34℃以上為雄。

形態特徵

鼉體型

鼉身長1—2m,頭部扁平,吻突出,四肢粗短,前肢5指,後肢4趾,趾間有蹼爬行和游泳都很敏捷。尾長而側扁,粗壯有力,在水裡能推動身體前進,又是攻擊和自衛的武器。 它們的頭部相對較大,鱗片上具有更多顆粒狀和帶狀紋路,眼睛呈土色。體重約為36公斤。它們的頭部相對較大,鱗片上具有更多顆粒狀和帶狀紋路。鼉鱗甲本質上與真皮鱗類似,而形成方式與鳥類羽毛的發生有相似之處。

鼉器官

皮膚腺有3種:背腺、泄殖腔麝腺和下頜腺。背腺僅在胚胎或幼鱷背中線左右兩側第2行鱗片下呈對稱分布,以後出現不對稱的退化,至成體時則呈不對稱分布,因此是一種退化器官。泄殖腔麝腺和下頜腺均屬全泌腺,其功能與交配和繁殖有關。鼉舌腺有簡單的單管腺和複雜的復管泡狀腺2種類型,主要分布於舌尖及舌背中線兩側的固有層內,具滑潤食物和排泄氯化鈉的功能。連續低溫孵化將抑制舌腺的發育或阻止舌腺的形成。成年揚子鱷味蕾集中分布於舌中部,而胚胎期,於孵化第48天才開始發生,除舌尖最前部外,其餘舌表面都有不同發育階段的味蕾,這可能也是一種退化現象。鼉食管上皮為復層柱狀纖毛上皮,上皮表層細胞由柱狀纖毛細胞和杯狀細胞組成,其發生與鳥類有類似之處。鼉胃上皮,在胚胎期曾一度出現過杯狀細胞,隨之凋亡。胃腺有2類,賁門腺及幽門腺為單管腺(少數也有分枝),胃腺為分枝管狀腺,它們均由胚胎時期的胃上皮向固有膜內陷形成。

鼉

組織化學研究表明,賁門腺和幽門腺主要由粘液細胞組成,但在腺管底部也可能具有壁細胞和主細胞;胃底腺細胞組成與哺乳類相似。相比較哺乳動物,鼉小腸腸壁缺少黏膜肌層,絨毛由固有膜向腸腔突入或由上皮向固有膜內直接凹陷形成,小腸腺主要分布於十二指腸的前段,孵化第52天,小腸絨毛上皮和大腸皺襞上皮中才出現明顯的杯狀細胞。鼉肝和胰細胞超微結構及其形成方式與鳥類基本一致。揚子鱷呼吸系統中氣管和支氣管的黏膜層含有纖毛細胞、粘液細胞和基細胞3種細胞,而在胚胎期,氣管和支氣管上皮中只能區分為亮細胞和暗細胞2種,其纖毛細胞和粘液細胞可能是在孵出後形成的。但肺上皮中纖毛細胞在孵化第46天時已明顯形成。其肺上皮Ⅰ、Ⅱ兩型細胞、喉的組織結構及形成過程與哺乳類較相似。作者對鼉胚胎外周血液研究發現,血細胞的類型和形態可明顯地分為2個時期,孵化第40天之前各型血細胞幼稚細胞所占比例大,而第40天后則幼稚細胞所占比例很小,這與其骨髓在孵化第40天之前形成相符合。鼉腎臟結構與其它爬行類相似,但其近曲小管和收集管上皮細胞中不具有質膜內褶,遠曲小管上皮細胞有少量質膜內褶,這與其淡水生活相吻合。 鼉生理 鼉的組織結構特點和生理變化規律與生活習性及生活環境相適應。如發達的嗅覺、視覺和聽覺與陸上捕食、營巢等行為相適應,特殊的肺小腔結構及味蕾構造又具有適應水生生活的特點,血糖濃度的季節變化與鼉的冬眠期、活動期或繁殖期的周期性交替相適應。鼉胚胎學研究對於探討鼉的系統進化,確認其分類地位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證據。如揚子鱷胚胎早期的胃上皮出現過杯狀細胞,說明鼉與較低等的兩棲類動物親緣關係甚遠;鱗甲及喉腔的形成方式等又提示我們,鼉與鳥類和哺乳類均有相類似之處;背腺的發生及退化過程進一步證實了鼉與密河鱷具有相當近的親緣關係,二者具有共同的祖先,但成年密河鱷仍具有兩側對稱的背腺,據此推測,鼉比密河鱷可能具有更高層次的分類地位,或者說密河鱷是一種比鼉更為古老的鱷類。 生長習性 鼉白天隱居在河岸兩旁洞穴中,夜間出外捕食。 鼉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的本領,頭、尾和銳利的趾爪都是它的打洞打穴工具。它的洞穴常有幾個洞口,有的在岸邊灘地蘆葦、竹林叢生之處,有的在池沼底部。而且還有適應各種水位高度的側洞口。洞穴內曲徑通幽、縱橫交錯,恰似一座地下迷宮。也許正是這種地下迷宮幫助它們度過了嚴寒的大冰期和寒冷的冬天,同時也幫助它們逃避了敵害而倖存下來。 鼉喜靜,白天常隱居在洞穴中,夜間外出覓食。不過它有時也在白天出來活動,尤其是喜歡在洞穴附近的岸邊、沙灘上曬太陽。它常緊閉雙眼,爬伏不動處於半睡眠狀態,給人們以行動遲鈍的假象。可是,當它一旦遇到敵害或發現食物時,就會立即將粗大的尾巴用力左右甩動,迅速沉入水底躲避敵害或追捕食物。 鼉的食量很大,能把吸收的營養物質大量地貯存在體內,因為它就有很強的耐飢能力,可以渡過漫長的冬眠期,因此揚子鱷可長時間不吃東西。 生態分布 產於安徽、浙江和江蘇的交界處。大多生活在長江(揚子江)下游,現今它的野生總數約為700~1000頭。揚子鱷是中國特有的孑遺物種,它在生理上具有許多殘遺特徵,分布上的不連續性也說明了這一點。為了探索揚子鱷的奧秘,中國已建立了揚子鱷保護區和揚子鱷繁殖研究中心。 生物保護 考古出土的有餘姚河姆渡鼉顱、汾陽鼉鼓。化石記錄北達蒙古,可見過去分布的廣泛。中國已公布鼉為禁獵的保護動物,國際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規定鼉為禁捕禁運的物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