黠鼠賦

黠鼠賦

《黠鼠賦》乃《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二中的一篇。最有智慧的人類,儘管可以“役萬物而君之”,卻難免被狡猾的老鼠所欺騙,原因全在做事時是否精神專一。專一則事成,疏忽則事敗。文章故事生動,寓意深刻,發人深省。 文章第一段敘事,寫黠鼠騙人,得以逃脫;第二段分析老鼠騙人逃脫的伎倆,感慨身為萬物之靈的人也不免被老鼠所矇騙;第三段揭示中心:自己不能專心致志,反而受外物左右,這是人被老鼠欺騙的真正原因。專一而事成,疏忽則事敗。

基本介紹

作者簡介

蘇軾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人。是著名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與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 ,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 書法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並稱“歐蘇”;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也是創始人。

嘉祐二年(1057)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後量移諸州。哲宗元祐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卒於常州。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該文即選自《東坡全集》

閱讀指南

該文雖然篇幅短小,但構思精巧,語言得當,讀來令人既一心盎然,又回味無窮。黠鼠逃脫的場面之生動,由此引發的議論之深刻,趣味與哲理兼備;更可貴的是兩者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該文是一篇理趣兼勝的寓言小賦,作者選取一樁生活小事,寫了一隻狡猾的老鼠利用人的疏忽而乘機逃脫的故事,說明了最有智慧的人類,儘管可以“役萬物而君之”,卻難免被狡猾的老鼠所欺騙,原因全在疏忽大意,告訴讀者做事應當一心一意,專心致志,才能成功。從而悟出來一個道理:成功來自專一,漏洞處於麻痹,因而從事任何事情都應該認真嚴謹,用心專一。

文章原文

《黠鼠賦》

蘇子夜坐,有鼠方齧。拊床而止之,既止復作。使童子燭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聲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見閉而不得去者也。”發而視之,寂無所有,舉燭而索,中有死鼠。童子驚曰:“是方齧也,而遽死耶?向為何聲,豈其鬼耶?”復而出之,墮地乃走,雖有敏者,莫措其手。

蘇子嘆曰:“異哉!是鼠之黠也。閉於橐中,橐堅而不可穴也。故不齧而齧,以聲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脫也。吾聞有生,莫智於人。擾龍伐蛟,登龜狩麟,役萬物而君之,卒見使於一鼠;墮此蟲之計中,驚脫兔於處女,烏在其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餘者曰:“汝惟多學而識之,望道而未見也。不一於汝,而二於物,故一鼠之齧而為之變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無失聲於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於蜂蠆。此不一之患也。言出於汝,而忘之耶?”余俯而笑,仰而覺。使童子執筆,記余之怍 [zuò]。

文章譯文

我夜裡坐(在床邊休息),聽見有隻老鼠正在咬(東西)。我拍床使老鼠停止咬東西的聲音,聲音已經停止了, ,又發出聲音。(我)命令童子用燭火照床底,有(個)袋子裡面是空的,老鼠咬物的聲音從袋子裡發出。童子說“啊,這隻老鼠被關在裡面不能離開。”(童子)打開袋子來看裡面,靜靜得什麼也沒有。(童子)拿起蠟燭來尋找,袋子中有一隻死老鼠,童子驚訝地說:“老鼠剛剛還在咬東西,怎么就死了呢?剛才是什麼聲音,難道有鬼嗎?”(童子)把袋子翻過來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跑了。即使有身手再敏捷的人也來不及動手去抓(它)。

我感嘆說:“這隻老鼠的狡猾真是令人驚異啊!(老鼠)被關在袋子裡,袋子是堅固的,老鼠是不能夠鑽洞的。所以在知道咬不穿的情況下咬袋子,用聲音招引人(來)。在沒有死的時候裝死,用死的假象(來)謀求逃脫。我聽說過的生靈,沒有什麼動物比人更有智慧的了。(人)能馴服神龍、刺殺蛟龍、捉取神龜、狩獵麒麟,役使世界上所有的東西並且統治他們,最終被一隻老鼠利用。陷入這隻老鼠的詭計中,我驚訝於老鼠從極靜到極動的突變,(這裡面)人的智慧(又表現)在哪裡呢?”

我坐下來,自己在心裡想這件事的原因。好像有人對我說“你只是多學而記住一點知識,但還是離‘道’很遠。你自己不專心,又受了外界事物的干擾、左右,所以一隻老鼠發出叫聲就能招引你受它支配,幫它改變困境。人能夠在打破價值千金的碧玉時不動聲色,而在打破一口鍋時失聲尖叫;人能夠搏取猛虎,可見到蜂蠍時不免變色,這是不專一的結果。這是你早說過的話,忘記了嗎?”我俯下身子笑了,仰起身子又醒悟了。(我)於是命令童子拿著筆,記錄下了我的文章。

字詞正音

黠:xiá

齧:niè

拊:fǔ

橐:tuó

嘐:jiāo

聱:áo

遽:jù

穴:xué

卒:zú

墮:duò

處:chǔ

寐:mèi

餘:yú

釜:fǔ

蠆:chài

重點翻譯

故不 齧而 齧,以聲 致人;不 死而 死,以 形求脫也。

譯:所以在知道咬不穿的情況下裝作咬袋子,用聲音 招引人(來)。在明明活著的時候卻 裝死,用 死的假象(來)謀求逃脫。

人能碎千金之璧, 不能 無失聲於破釜;能搏猛虎, 不能 無變色於蜂蠆。此 不一之患也。

譯:人能夠在打破價值千金的玉璧時不動聲色,而在打破一口鍋時 失聲尖叫;人能夠搏取猛虎,可見到蜂蠍時 不免變色,這是 用心不專一的結果。

詞語解釋

選自《東坡全集》,有刪節。

夜:在夜裡

黠:狡猾。

方:正在

齧:咬。拊:拍。

止:制止。

既而:一會兒。

止:停止。

復:再、又。

作:出現。

使:派遣、讓。

燭:用燭火照,這裡作動詞用。

致:招引。

橐:袋子。

嘐嘐聱聱:這裡是形容老鼠咬物的聲音。

見閉:被關閉。見:被 。

使:結構助詞,不譯 。

發:打開。

寂:寂靜。

索:尋找。

是:這 。

方:剛剛。

遽:立刻,就。

向:剛才。

為:是。

豈:難道。

復:倒。

墮:落,掉。

走:逃跑。

雖:即使。

是:這。

穴:咬洞,這裡作動詞用。

致:招引。

擾龍伐蛟:擾,馴服。伐,擊,刺殺。

登:捉取。登龜,以龜殼占卜。

君:統治,這裡作動詞用。

見使:被役使。

脫兔於處女:起初像處女一樣沉靜(使敵方不做防備)然後像逃跑的兔子一樣突然行動,使對方來不及出擊,這裡指老鼠從靜到動的突變。

烏:何,哪裡。

惟:只。

識:認識。

覺:醒悟。

狩:狩獵,捕獲。

使:讓。

走:逃跑。

莫措其手:措手不及。莫:不(副詞)。措:安放。

以形求脫:形,樣子,文中指老鼠死的樣子。

既:已經。

生:生命。

於:介詞,表示比較,相當於“比”。

蠆:蠍子。

役:役使,支使

卒:最後,終於。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本文是蘇軾少年時代寫的一篇詠物賦。它寓哲理於趣味之中,可以使讀者於詼諧的敘述中獲得有益的啟示。它就一隻老鼠在人面前施展詭計逃脫的事,說明一個道理:人做事心要專一,才不至於被突然事變所左右。《黠鼠賦》,看其表面題旨當是通過黠鼠利用人的疏忽而乘機狡猾脫逃的日常小事,來說明人即使聰明,也須將自身與自然萬物合一,否則將“見使於一鼠”的道理。帶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應該將自身與自然萬物合一,避免將兩者區分開來,而游於萬物之外。

第一段敘黠鼠橐中齧咬及墜地逃走的始末。在這一段里,作者賦鼠之黠是虛實相因,老鼠出場不多,直賦其形的只是裝死、逃跑,但是老鼠之黠卻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通過它的對立面——人來完成的。作者賦鼠之黠,穿插寫人,不僅使文章生氣勃勃,跌宕起伏,意趣橫生,無呆板之跡,更重要的是為詠物寓理做了開拓。

第二段通過分析老鼠騙人逃脫的伎倆,寫作者悟出鼠的狡滑,感慨身為萬物之靈的人也不免被老鼠所矇騙。這一段於全篇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說該文是蓄理於敘事之中,這一段則是由敘事轉入說理的橋樑,它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先是由老鼠的行動推想它的動機,足以說明老鼠之“黠”;接著又從人能降四物,可見人比老鼠要高明,但卻遭到老鼠的暗算。這就不得不叫作者步水溯源,於是就自然地過渡到下面推原一段,而且顯得天衣無縫。

第三段寫人為物所用的原因,在於志不凝,心不專。揭示中心:自己不能與自然萬物合一,反而受外物左右,這是人被老鼠欺騙的真正原因。這一段是全篇重點之所在。也就是說,作者賦鼠的真正目的在於此。前人談古文的寫作時,談到“小題大作法”。就以此篇為例,也正是因為一隻老鼠引起了一番哲理的闡發。最後兩句交待了 《黠鼠賦》的寫作由來,是有感而發,即事成篇。在收筆之處,作者以平淡之語寫來,雖語朴而情真,綰合敘事之始末。從文章布局來看,於人物也有必要的交代,顯得特別嚴謹。結穴處,我們看到蘇子、童子為黠鼠而忙碌,與題目 《黠鼠賦》 又息息相關。

此賦文字簡短,僅有二百八十餘字。但卻洋溢著濃厚的情趣,又滲透著深永的哲理。讀之若身臨其境,看到了老鼠的一次精彩表演,又好象上了一堂生動有趣的哲學課,真可謂“趣幽旨深”,蓄理在中,耐人尋味。就其思想內容來講,已遠遠超出賦鼠本身。它借一隻黠鼠利用人的疏忽,狡猾地逃脫的日常小事,引出了一番議論。從而 說明一個道理:最有智慧的人類,倘能精神集中,發揮智力,便能搏猛虎,役萬物;如果精力分故,懈怠疏忽,就難免不”見使一鼠“,變色於蜂蠆。在藝術表現上,最為突出的特點是:趣幽旨深。讀此賦,我們首先感覺到的是很有情趣。既有如讀寓言的一覽欲盡的吸引力,又能啟發一個人的推理動機。文章的布局結構也很有特色,首先是敘事與說理的密切結合,敘事為說理張本;其次是人、鼠活動穿插其間,使文情錯落,不直不板。

名家點評

”二於物,妄也,二生三,三生萬,萬者叢然,而各分一,汝則昏然莫知所之矣!——《唐宋文醇》

“這幾句至理名言,一字千金,含義無窮,它是精煉的哲理,它是動人的詩句。”——藏克家

“風趣者,見文字之天真,於極莊重之中,有時風趣間出……東坡詩文鹹有風趣”。——《春覺齋論文》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時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位成都市西南)人,祖籍欒城。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及他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也是北宋著名的書法家。蘇軾是宋仁宗嘉祐二年間進士,直史館。王安石倡行新法,蘇軾與蘇轍上書神宗,痛陳不便。以是忤王安石,先後出知杭州,興築蘇公堤於西湖,在徐州時也在黃河南修築蘇堤。後又繼續出知潁州(今安徽省阜陽市)、揚州(今揚州市)。歷徙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惠州(今廣東省惠州市),後貶瓊州(今屬海南島,為儋縣)和黃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後召回,累官至端明殿侍讀學士,因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請求外調,再度出知杭(今杭州市)、潁(今安徽省阜陽市)等地。後新黨當權,又遭貶謫。徽宗時,遇赦北歸。不久,死於常州。卒諡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易書傳》、《論語說》、《仇池筆記》、《東坡志林》、《東坡全集》、《東坡詞》等。

蘇軾蘇軾

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 書法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並稱“歐蘇”;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也是創始人。

詞類活用

名作動

“役萬物而君之”的“君” ,統治。

“使童子燭之”的“燭”,照亮,用燭火照。

“橐堅而不可穴也”的“穴” ,咬洞。

名作狀

“蘇子夜坐”的“夜”,在夜裡。

一詞多義

止:

拊床而止之(阻止)

即止復作(停止)

使:

使童子燭之(命令)

卒見使於一鼠 (役使)

方:

有鼠方齧 (正在)

是方齧也 (剛才)

闡述道理

《黠鼠賦》,看其表面題旨當是通過黠鼠利用人的疏忽而乘機狡猾脫逃的日常小事,來說明人即使聰明,也須集中精神,發揮智力,方能搏猛虎、役萬物,否則將猝不及防,而“見使於一鼠”的道理。帶給讀者的啟示是:成功來自專一,漏洞出於麻痹,因而從事任何事情都應該認真嚴謹,用心專一。

但在滬教版書中最後一段是被刪除的,故此該寓意為:不要被假象所迷惑。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