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農業科學研究所

黔西南州農業科學研究所長期從事雜交玉米、水稻、小麥等新品種選育研究及推廣工作,“八五”以來,共承擔國家、省、州重點科技(攻關)及國家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等項目48項,獲科技成果獎28項。 1999年獲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第二批農作物新品種後補助,2001年列為貴州省重點推廣項目。 為此,“山區大面積豐產小麥新品種豐優2號選育及推廣”2003年度獲貴州省科技進步三等獎、黔西南州科技進步一等獎。

黔西南州農業科學研究所成立於1966年,下設辦公室、科研管理科、成果開發科、實驗農場、玉米研究室、水稻研究室、旱作研究室、園藝草地開發研究室及黔西南興農種業有限公司,現有科研實驗田地325畝,(其中水田196畝,旱地84畝,漁塘45畝);種子加工設備及科研儀器設備齊全;現有在職職工53人,其中高級職稱6人,中級職稱10人。
黔西南州農業科學研究所長期從事雜交玉米、水稻、小麥等新品種選育研究及推廣工作,“八五”以來,共承擔國家、省、州重點科技(攻關)及國家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等項目48項,獲科技成果獎28項。選育出了興黃單892、興黃單999、興海991、興海201、興單12等系列雜交玉米20個,小麥品種12個,水稻品種5個,引進鑑定推廣的雜交水稻20餘個,其中選育的興黃單892通過貴州、雲南、和國家審定,該品種在貴州、雲南、廣西喀斯特山區大面積套用推廣,有效解決了山區雜交玉米上山難的“瓶頸”問題,為此,“興黃單892選育及推廣研究”於2000年獲貴州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喀斯特山區興黃單系列雜交玉米轉化及套用”列為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並於2004年4通過驗收,雜交玉米興黃單9011999年獲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第二批農作物新品種後補助,2001年列為貴州省重點推廣項目。興海201 2004年列為國家成果轉化資金項目,2005年列為 國家高科技發展計畫(863計畫)重點推廣品種。到目前興黃單系列雜交玉米在滇、黔、桂三省(區)累計推廣達2800多萬畝,新增糧食總產20億公斤,新增產值18億元,社會經濟效益極為顯著。選育的小麥品種豐優2號、豐優1號、興育7號、豐優3號等7個小麥品種經省、州審定,其中豐優2號於1999年獲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第二批農作物新品種後補助,同年列為貴州省重點推廣項目,目前累計推廣達963.4萬畝,新增糧食總產27679萬公斤,新增產值32770萬元,新增純收益27016萬元,社會經濟效益極為顯著,經專家鑑定達同類研究國內先進、省內領先水平。為此,“山區大面積豐產小麥新品種豐優2號選育及推廣”2003年度獲貴州省科技進步三等獎、黔西南州科技進步一等獎。幾個小麥品種的套用推廣成功實現了黔西南州小麥品種的第三次更換,使貴州及周邊省區的小麥生產上了一個新台階。以自育優質秈稻品種興育873為載體開發的“金禾牌”特優米分別獲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第三全國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認定和“99”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