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縣

黔江縣是2000年6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設立的重慶市直管區。有總人口50萬。地處重慶市東南邊陲,武陵山腹地,是渝鄂湘黔四省市邊貿重鎮。是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結合部,素有’渝鄂咽喉’之稱,是重慶市主要的少數民族聚居地之一。

基本信息

黔江縣是2000年6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設立的重慶市直管區。有總人口50萬。地處重慶市東南邊陲,武陵山腹地,是渝鄂湘黔四省市邊貿重鎮。

建制沿革

黔江,《禹貢》為梁州之域。商周為巴國地。秦屬巴郡。漢初,為涪陵縣地。
黔江置縣始於東漢。建安之年(201),益州牧劉漳接受涪陵縣令謝本建議,析涪陵縣置涪陵、永寧、 丹興、漢葭四縣。丹興縣治設於今聯合鎮(古稱楠木坪)。
清光緒《黔江縣誌》:’黔江,邑鄰五溪,界古黔州及施州,為川楚僻路,天下有事,易擾難靖’。這裡,與彭水、酉陽、秀山等地聯片,史稱’蠻夷之地’。蜀漢延熙十二年(249)五月,涪陵人徐巨殺都尉反,後主遣大將鄧芝征討,徐巨戰死。事後,徙徐、藺、謝、范等數千家於成都。公元280年,晉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涪陵郡下設涪陵、漢葭、漢夏、漢平等四縣,丹興廢,其地入涪陵、漢夏二縣。
西晉永嘉(306),今酉、秀、黔、彭等地’沒於蠻僚’,歷宋、齊、梁、魏、周等250餘年。
北周保定四年(564),涪陵少數民族首領田思鶴’以地內附’,歸順中原王朝,因而在彭水置奉州(建德三年改名黔州),縣為其屬地。
隋開皇五年(585)置石城縣,兼置庸州,治所均設今縣壩鄉縣壩村。大業三年(607)廢庸州,石城縣隸屬巴東郡。《隋志》:’巴東郡統縣十四,北極巫山 、秭歸,南至石城、務川最。石城縣廣矣。’
唐武德元年(618)石城縣改屬黔州,其縣治移無慈城,即今縣壩老鷹關。貞觀四年(630)遷今聯合鎮。天寶元年(742)改名黔江,屬黔安郡(黔州)。
五代十國時期,黔江屬黔州。嘉慶《四川通志》:’天夏七年(90)年建據蜀,後唐長興五年(935),孟知祥據蜀,黔州地屬之。’
宋、元之際(960-1368),黔江’半沒於夷。’清鹹豐《黔江縣誌》:’黔江自宋、元以來,半沒於夷,為龔、胡、秦、向四土豪所據。龔據水寨,秦據冊山,胡據峽口,向據後壩。’縣境周邊為唐崖、忠路、大旺、石柱縣、酉陽等土司包圍,對縣境不斷擴張蠶食。至元二十二年(1285),明玉珍據川,稱帝10年,黔江縣為其屬地。
黔江地處川東鄂西交界處,周圍土司長期爭戰不休,民族矛盾和地區矛盾尖銳複雜。因此,明王朝視這裡為’地處蠻疆,犬牙交錯’的軍事要地,數次陳重兵於黔。洪武五年(1372)藍玉征黔,省黔江入彭水縣,洪武十年(1378),藍玉再次征黔,駐官兵1216名,置黔江守御千戶所。洪武十四年,復置黔江縣,所,縣並立,文武兼治。黔江守御千戶所隸四川都司所屬的重慶衛,持續275年。
清初,黔江縣屬重慶府。康熙元年(1662),改黔江守御千戶所為黔彭營,鎮守黔江,彭水等縣,兼轄酉陽、石耶、平茶、邑梅五土司。雍正四年(1726),改黔江縣為黔江萬。十二年(1734),含彭水縣升為黔彭直隸萬。為萬治。十三年(1735)酉陽土司’改土歸流’後,置酉陽直隸州,廢黔彭直隸萬,復置黔江縣,屬酉陽直隸州。
1911年11月13日,黔江’反正’,成立軍政府。民國元年(1912)廢府,州、廳,黔江直屬省。在四川’防區制’時期,黔江屬劉湘防區。24年(1935)川政統一後,黔江屬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區,即酉陽專區。抗日戰爭中武漢失守後,第六戰區長官司令部部份機關遷駐黔江正陽鄉大路坪。1946年,川黔湘鄂邊區綏清公署(轄五十六軍)設於黔江縣城,以控制恩施、酉陽、銅仁、永順、涪陵、芷江等6個專區及其縣份。
1949年11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黔江,11月25日,成立黔江縣人民政府,隸屬川東行政專區。1950年1月23日,置酉陽專區,領酉陽、秀山、黔 江3縣。1952年9月,酉陽專區併入涪陵專區,黔江隨之屬涪陵專區。1983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黔江縣,建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次年11月13日舉行自治縣成立大會,宣布自治縣成立。
1988年5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從原涪陵地區10縣中將酉秀黔彭石五個自治縣劃出單設)成立四川省黔江地區,同年11月掛牌辦公,轄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黔江土家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苗族自治縣、秀山土家苗族自治縣。
1997年納入重慶直轄市管理,同年3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原四川省黔江地區’,成立’重慶市黔江開發區’。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原重慶市黔江開發區、黔江土家苗族自治縣,設立’重慶市黔江區’,隸屬重慶直轄市管理,也是重慶市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區。
朝 代 建置名稱 隸屬關係 縣 治
東 漢 丹興縣 巴東屬國 楠木坪
三國蜀漢 丹興縣 涪陵郡 楠木坪
晉 “沒於蠻僚”
宋、齊 “沒於蠻僚”
梁 “沒於蠻僚”
魏、周 “沒於蠻僚” 奉州、黔州
隋 石城縣庸州 巴東郡 縣壩鄉縣壩村
唐 五 代 黔江縣 黔州 聯合鎮
宋 黔江縣 黔州、紹慶府 聯合鎮
元 黔江縣 紹慶府 聯合鎮
明 黔江縣 重慶府 聯合鎮
清 黔彭萬、黔江縣 重慶府、酉陽州 三屯鄉
民 國 黔江縣 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區 三多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 黔江縣 酉陽專區 聯合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涪陵專區 聯合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黔江地區 聯合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 四川省黔江地區 四川省 聯合鎮西山北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 黔江開發區 重慶市 聯合鎮西山北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 黔江區 重慶市 城西辦事處

地理氣候

(一)、自然地理
重慶市黔江區位於重慶市的東南邊緣,地處武陵山腹地,東臨湖北省的鹹豐縣,西界彭水縣,南連酉陽縣,北接湖北利川市,是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結合部,素有’渝鄂咽喉’之稱,是重慶市主要的少數民族聚居地之一,地理坐標98.7平方公里。黔江區最高點-灰千粱子,海拔高度為1938.5米,最低點為黑溪河谷馬斯口,海拔320米。黔江交通便捷、信息靈通,國道319線和黔鹹公路在此交匯,渝懷鐵路橫穿黔江境內,黔江機場即將開工建設。
(二)、地質構造與地貌
黔江區地處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區域,地質構造複雜,屬新華夏構造體系,北東方向展布褶皺斷裂明顯。主要構造有陽洞背斜、濯河壩背斜、筲箕灘背斜、八面山背斜和郁山背斜,出露岩層以震旦系變質岩係為基底,到白堊係為止,接受了厚達數千米的巨厚沉積岩系的澱積,出露地層及岩性由老到新為:下古生代發育完全,寒武、奧陶系以碳酸鹽沉積為主,下中老留統以砂頁岩為主,厚500米,上泥盆系以石英砂岩為標誌,缺失石炭系;二迭系起伏於中老留統或上泥盆統之上,以石灰岩為主,上下二迭統底部均夾頁岩,共厚1000米左右;三迭系連續沉積於二迭系之上,下統為灰岩、白雲岩,中統為紫色砂頁岩與灰岩、泥灰岩,共厚1300米;侏羅系假整合於三迭系之上,以砂頁岩為主,夾少許生物碎屑灰岩;上白堊統零星分布於正陽山間盆地內,為紫紅色砂礫岩;第四系地層分布於現代河床附近,構成河流的一、二級階地,除河流沖積層外,普遍只有冰磧物。
黔江區地形地貌受地質拼迭的控制,山脈走向多與構造線方向一致,為北東-西南走向。從東至西,灰千梁子、五福嶺、麒麟蓋、八面山、山塘蓋和賈角山等山脈近於平行,形成嶺谷相間地貌。境內大部分地區以低中山為主,山地面積約占土地總面積的85%,丘陵面積約占10%,其中5%的面積為河谷平壩與山間盆地。境內山巒起伏,溪河縱橫,嶺谷相間,地勢東北高,西南部低,最高峰灰千梁子主峰海拔1938.5米,最低點為黑溪河谷馬斯口,海拔320米,相對高差達1618.5米,一般為500-1000米,層淺-中切割中、低山地形。沿北東-南西向谷地發育主幹河流,沿西北-南東向谷地分布其支流。主支流在平面上呈棱格狀展布。全區海拔1400米以上地區占幅員面積4.04%,1000-1400m地區占17.18%,500-1000m地區占59.29%,500-700m 地區占14.45%,500米以下地區占5.04%。
(三)、自然景觀
黔江是一片神秘、美麗的土地,這裡大自然造就了武陵山的奇峰延綿、怪石林立、奇峰異彩,危岩深峽、溶洞密布;有深山明珠-小南海地震湖,湖水清澈如鏡、湖周秀峰環立、內、外八景格外誘人;神秘的官渡峽等景色更是美不勝收;仰頭山層巒疊嶂,林海浩瀚,林中色彩斑斕,幽深迷人;萬濤烈士故居等更值一觀。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築、穿戴、風格及文化習俗獨具特色,民族風情淳樸濃郁。土家擺手舞、山歌、銅鈴舞;苗族民歌、蘆笙、木鼓舞馳名遐爾,特別是一年一度的黔江土家擺手節呼喚海內外朋友相聚黔城,同樂同舞。’趕年’、’趕秋’、’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仍繼古風遺韻。
(四)氣候概況
1、氣候特點
黔江區地處渝東南武陵山區,屬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性氣候。境內地勢較為複雜,海拔高度大多在500--1000米,相對高度差較大。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季風明顯,但輻射、光照不足,災害氣候頻繁。氣候具有隨海拔高度變化的立體規律,是典型的山地氣候。
氣溫:全區多年年均氣溫15.4℃,極端最高氣溫38.6℃,極端最低氣溫5.8℃。月平均氣溫7月最高,為25.9℃;1月最低,為4.3℃。大於0℃的活動積溫為3201-5471℃,大於10℃的活動積溫為2134-5471℃。無霜期223-309天,平均等273.5天。
降雨量: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200.1-1389mm,月季分布不均,夏季(6-8月)515.2mm,集中了全年的42.9%;冬季(12-2月)67.0mm,僅占5.6%;春季(3-5月)328.0 mm;秋季(9-11月)289.9 mm。各月之中,6月最多,為205.8 mm,占全年降雨量的17.1%;1月最少,為18.8 mm,僅占1.6%。日照時數: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166.6小時,其中夏季最多,為501.9小時,占全年的43.0%;冬季最少,為135.2小時,僅占11.6%;秋季270.0小時;春季259.1小時。月際變化大,2月39.3小時最少,8月209.1小時最多。2至8月緩慢增加,8月之後則急劇減少。

自然資源

黔江區自然資源、物產資源比較豐富,許多產品產量居全國首位,其利用價值和開發價值較高,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一)礦產資源
區內礦產資源品種較多、分布廣、儲量大、品位高。區內總計礦產地11處、10個礦種,礦(化)點14處。現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主要有銅、鐵、、煤、磷、鋁、鋅、汞、石膏、高嶺土、冰解石、瑩石、重晶石、明礬、石灰石、石英石、礦岩等礦藏。其中,鋁土礦(D+E級)儲量為1148。9萬噸;鉛鋅礦儲量為70萬噸;原煤儲量為3288.9萬噸;瑩石儲量40多萬噸,石灰石儲量1億噸以上。全區共有18對煤礦井,全區設計能力為51萬噸/年,全區實際生產能力為19.8萬噸/年。此外,砂岩、方解石、粘土、銻礦等礦產資源也十分豐富。

(二)水能資源
區內河流眾多,大小溪流密布全境,水流落差大,水能蘊藏量豐富,開發潛力巨大。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6.6萬千瓦,其中阿蓬江為10多萬千瓦,可開發量為近10萬千瓦。全區水資源總量為15.83立方米,人平4066立方米,畝平2.6立方米,高於全國、全市平均水平。已開發利用的主要水電站有:
大河口電站:裝機3×2.5萬千瓦,年發電量3.98億千瓦時。
漁灘電站:裝機4×3000千瓦,年發電量8141萬千瓦時。
舟白電站:3×800千瓦,年發電量1630萬千瓦時。
雙泉電站:裝機2×1000千瓦,年發電量度1210萬千瓦時。
深溪河電站:裝機2×500千瓦,年發電量661萬千瓦時。
嘉禾電站:裝機3×200+2×800千瓦,年發電量781萬千瓦時。

(三)旅遊資源
境內遍布名山大川,自然景觀珍奇獨異。深山明珠小南海,已被開發為省(市)級旅遊區,是一個融山、海、島、峽諸風光於一體的高山淡水湖泊,也是國內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古地震遺址,距黔江城區32公里。清幽的官渡峽,官渡峽系阿蓬江的一段峽谷,在正陽鎮境內,距黔江城22公里,峽內清幽雅致,景觀迷人,素有’盆景’、“小三峽”之美稱,是黔江著名旅遊勝地之一。奇異的武陵山,位於黔西34公里石會鎮境內,武陵山系砂質頁岩風化剝落形成種種奇峰異石,姿態萬千,有的如公孫相扶,有的似母女悄語,有的像夫妻絮語,有的若婆媳相親,恰似一幅’群英赴會’圖。黔江的武陵山、小南海、官渡峽將與北部的長江山峽、東邊的芙蓉洞、西邊的黃金洞、南邊的張家界連成旅遊環線,旅遊資源開發潛力巨大。

綜合經濟

2001年,黔江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搶抓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新區建立等機遇,圍繞把黔江建設成為渝東南經濟中心、30萬人口中等城市的戰略目標,強力實施’城鎮帶農村,工業帶農業,城鄉一體共繁榮’的發展戰略,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改革開發步伐,克難奮進,銳意進取,全區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實現了’十五’計畫的良好開局。據初步統計,2001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0.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86億元,增長2.5%;第二產業增加值9.3億元,增長18%;第三產業增加值6.04億元,增長11.7%。
經濟結構調整初見成效。三次產業比例由2000年的26.3:43.8:29.9調整為2001年的24.1:46:29.9,非公有制經濟占GDP的比重達到31%,比上年提高4.5個百分點。在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成效的同時,經濟運行質量有了明顯改善。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結構不合理,產業層次低的矛盾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經濟回升的基礎尚不穩固,社會需求持續增長的機制還沒有完全形成,社會投資啟動乏力;企業經營機制轉換滯後,部分企業生產經營比較困難;農業產業化經營滯後,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困難較大;下崗職工較多,就業矛盾較為突出等。

公路建設

道路交通現狀:根據市委、市政府提出的“8小時重慶”的目標,2002年區委、區政府結合我區的實際情況,以發展綜合運輸網路,構建渝東南立體交通樞紐為思路,提出了“1234”交通發展目標(即:航空運輸到重慶1小時內到達,各鎮、鄉到黔江城區2個小時內到達,鐵路運輸到重慶3小時內到達,公路運輸到重慶4小時內到達),1999年實現鄉鄉通公路。集中財力、物力改造區境內國道319、326線。到2003年8月為止,已通公路總里程2442公里。其中:國道319線93.1公里;省道202線20.4公里;縣道436.8公里;鄉道271.2公里;廠礦專用公路24.5公里;村道1596公里。
2004年1月14日上午9時,黔江舟白機場舉行隆重的奠基典禮。這一刻令黔江人民無限自豪,為這一刻的到來,黔江人民等待了整整12年,經過黔江歷代領導和50萬土家、苗、漢各族人民的艱辛努力,武陵山區人民翹首期盼,嚮往神鷹、邀游藍天的機場夢就要圓了。
黔江機場共分三塊來設計和建設,即分為場道土石方及道面、航站區、通信導航燈光三大塊。第一部的初步設計和施工設計於2004年8月由民航西南局審查通過,該工程以總承包公司招標, 由中國航空港建設總公司和重慶普豐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合體中標,總承包契約於2004年12月7日簽訂,12月19日全面動工建設。
目前, 黔江機場建設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機場的建成,標誌著黔江立體交通樞紐完全豎立。將為黔江經濟的新一輪發展注如活力。

郵電通信

郵電通訊事業發展較快,現代化通訊能力不斷提高。在郵電通訊事業方面,我區始終走在渝東南地區的前列。已初步建成一個渝東南地區最先進、最完善、覆蓋最廣的連線全國,通達世界的現代化通信網路。通信傳輸方面:國家一級通信幹線--漢渝光纜(埋式、架空各一條)、黔江--石柱二級光纜及衛星電路構成了黔江通信出口大動脈。全區建成了三條SDH2.5G骨幹自愈光環,是目前重慶區縣中最先進的傳輸網路,已實現鄉鄉通光纜,農村光纜總長達450多公里,覆蓋了全區460多個村。電話交換方面:建有匯接渝東南片區電話的獨立交換匯接局(包括匯接移動、聯通),是渝東南片區的通信樞紐中心,全區電話交換機容量超過6萬門。數據及多媒體通信方面:建有DDN、分組交換節點機多個,可以提供從9.6K到2M的DDN(數字數據網)、分組交換和幀中繼等傳統基礎數據通信服務。DDN已開通了全區大部分鄉鎮。在網際網路服務方面:建有163節點機2個,撥號連線埠660個,出口頻寬達316M。目前已成為重慶寬頻多媒體通信網的核心節點,支持電話撥號、一線通、DDN專線等多種接入手段。
目前,我區開通的電信業務主要有固定電話、ADSL寬頻網際網路接入服務、數據通信、FTTX+LAN、網際網路信息服務、IP、可視等與國際水平相適應的多項業務。全區還建成了三條SDH2.5G骨幹自愈光環,是目前重慶區縣中最先進的傳輸網路,已實現了鄉鄉通光纜。

社會事業

新區成立以來,已邁向新的發展階段。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積極推進教育改革,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教育事業取得新的發展。2002年全區有中等專業學校2所,普通中學20所,職業中學2 所,國小260所,特殊教育(聾人)學校1所,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1%;黔江中學、實驗國小已建成市重點學校,在1998年已實現“普九”驗收達標。
醫療衛生改革進一步深化。全區衛生機構39個,衛生技術人員1164人。其中醫生515人,護師、護士181人。全區衛生機構年末擁有床位767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合計床位748張。全區現有村級醫療點170個,鄉村醫生和衛生人員260人。
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提高。2001年黔江區是舉辦各類文化活動最多、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泛的一年。2001年舉辦了元旦晚會、春節萬人狂游“鬧元宵”廣場文化活動、慶祝建黨80周年“紅色歌謠”廣場舞蹈和萬人歌詠比賽、“路地攜手”廣場聯歡文藝晚會,參與舉辦了渝鄂湘黔“西部之聲”衛視直播大型文藝晚會、重慶電視台在我區大眾廣場舉行建台20 周年台慶電視直播大型文藝晚會。組織開展了重慶市第三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覽等活動。
文學藝術碩果纍纍。2002年黔江區電視台台長李衛東的作品《最後一個縴夫》獲全國電視文學星光獎。太陽歌手江小平在全國西部歌手大獎中獲業餘組民族唱法一等獎;熊元魁在全市通俗組唱法中獲一等獎,楊煉在全市民族組唱法中獲一等獎,並參加全國第九屆“哈藥杯”業餘歌手大獎賽。
全民健身運動蓬勃發展,節假日民眾活動豐富多彩,全年共舉辦體育健身活動40次,民眾活動24次。外出比賽成績突出,輸送運動員增多,我區輸送的柔道選手楊素君獲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女子柔道63公斤級個人冠軍和女子柔道團體冠軍,高健華獲全國青年女子柔道錦標賽第二名。黔江區體校參加市級比賽項目5個,並獲得金牌46枚、銀牌32枚、銅牌29枚。通過比賽,既交流了技藝、增強友誼,又加強了民族團結,提高了運動水平。
全區有廣播電台和電視台各1座,衛星電視地面站1688座,廣播覆蓋率為90%,電視覆蓋率達92%,擁有公共圖書館1 個,公共圖書藏書達8萬冊。新聞出版事業日益增強,《黔江日報》是我區的一種黨刊,全國發行,內容豐富,報紙面廣,質量也進一步提高。

發展前景

到2010年,我區基礎設施和基礎條件將得到根本改善,發展後勁顯著增強,支柱產業形成規模,國民經濟達到市中等發達地區水平。基本實現“國民經濟工業化、資源配置市場化、生活水平富足化”的目標,建成發展迅速、布局合理、優勢產業突出、城鎮建設規範的少數民族明星區。使之成為重慶市的重要農副產品基地及加工基地。按分步走的發展戰略,到2005年全面實現我區的第二次創業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在2001年基礎上以年均13%的速度增長,達到3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年增長4.7%;第二產業年均增長15.4%;第三產業年均增長15.2%。到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0億元,4年年均增長14.5%,其中第一產業6.5億元,年均增長3%;第二產業33.3億元,年均增長15.6%;第三產業30.2億元,年均增長18.8%。
實現2010年的發展目標,機遇和困難並存,但有利條件占主要因素。黔江區在重慶市是唯一的少數民族區,脫貧致富和民族經濟發展是全市的主要任務之一,市里將加大力度進行支持;加上我區的自然資源較為豐富,開發的潛力大,對加快投資速度奠定很好的物質基礎;再者有建區來的“黔江精神”和“二次創業”的強烈願望,實現“二次創業”和2010年的發展目標充滿必勝信心。
到2020年,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我區已進入了一個新的經濟發展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同步協調發展。未來18年,是整個國民經濟騰飛時期。我們按照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三中全會精神,抓住機遇、強化科技、依託資源、開放開發、效率優先、整體推進 ,趕上和超過全市的平均發展水平。2020年,我區的經濟、社會將呈現嶄新的面貌。國民生產總值的一、二、三產業比重將由2001年的24.1:46.0:29.9轉變為40:30.59:29.41;其發展速度在2001年基礎上以12.5%幅度年遞增,我們的奮鬥目標是實實在在的,並不是脫離實際和超越可能的高指標。因此,全區人民應繼續發揚“黔江精神”,努力奮鬥,如期實現宏偉目標。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