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

黔東

即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轄15個縣,首府凱里。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於貴州省東南部。東經107°17′20〞-109°35′24〞,北緯25°19′20〞-27°31′40〞。東鄰湖南省懷化地區,南接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河池地區,西連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義、銅仁兩地區。境內東西寬220千米,南北長240千米。總面積30223平方千米。2003年末總人口434.78萬人,其中非農人口45.45萬人。黔東南有鎮遠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一座,有黃平舊州鎮、黎平德鳳鎮和雷山西江鎮等三座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有黃平、麻江銅鼓和劍河溫泉等三個國家文化部命名的農民畫之鄉,還有九個省級藝術之鄉,即郎德苗族歌舞藝術之鄉、黎平茅貢侗戲藝術之鄉、從江小黃侗歌之鄉、台江苗族反排木鼓舞藝術之鄉、黎平肇興侗族鼓樓藝術之鄉、黃平泥哨藝術之鄉、岑鞏思州石硯藝術之鄉、施洞苗族刺繡藝術之鄉和雷山挖拜苗族銀飾藝術之鄉。

基本概況

自治州人民政府駐凱里市,郵編:556000。代碼:522600。區號:0855。拼音:Qiandongnan Miaozu Dongzu Zizhizu。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於雲貴高原東南邊緣,東鄰湖南,南接廣西,與本省黔南、銅仁毗鄰,境內山川秀麗,氣候宜人,資源豐富,民族風情濃郁。 全州轄16個縣市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有90個鎮,116個鄉(17個民族鄉),5 個街道辦事處,89個居民委員會,68個社區居委會,3226個村民委員會。

首府凱里市,是全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黔桂鐵路,湘黔鐵路、公路320、321國道從境內經過,凱里與貴陽市高速路連線,至貴陽龍洞堡機場不到2小時行程。全州總人口441.72萬人,有苗、侗、漢、布依、水、瑤、壯、土家等33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總數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占42.09%,侗族人口占31.86%。

自然條件

黔東南國土面積30337.1平方公里,東西相距220千米,南北跨度240千米。地勢西高東低,自西部向北、東、 南三面傾斜,海拔最高2178米,最低137米, 歷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說。境內溝壑縱橫,山巒延綿,重崖疊峰,境內有雷公山、雲台山、佛頂山、弄相山等原始森林,原始植被保護區與自然保護區27個,其中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為國家自然保護區。原始生態保存完好;境內有三條主要河流,即清水江、舞陽河和都柳江,平行貫穿中、北、南部。黔東南耕地面積較小,人均占有耕地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但東部、東南部多為山地,土層肥厚,保水條件好,宜於樹木生長。

黔東南的氣候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氣溫在14-19℃之間,雨季明顯,降水較多,年降雨量在1000-1600毫米,日照年均約1200 小時,無霜期長,為260-220天,南部地區無霜期平均為310天,農作物三熟潛力較大,北部普遍輪作兩熟。

資源優勢

前言

黔東南是自然資源富集的地區之一,能源、礦產、生物、旅遊資源得天獨厚,資源優勢突出。

礦產資源

黔東南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儲量豐富。已探明礦產有重晶石、汞、煤、鐵、錳、銻等47種,特別是重晶石冠甲中華,保有儲量占全國的60%, 金礦和石灰岩等礦產也極具優勢。

水能資源

黔東南州水能資源豐富,開發條件優越。水能蘊藏量332萬千瓦,可開發的水能資源244萬千瓦,河流天然落差大,全州農村小水電站裝機容量達16.32萬千瓦, 凱里火電廠裝機容量達50萬千瓦小時,2006年全州年發電量41.36億千瓦時; 國家電網復蓋全州,已形成水火互濟的發、輸電力網路。

生物資源

黔東南生物資源品種多,價值高,全州森林面積188.73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10959.7萬立方米,復蓋率達62.2%,有各類植物2000多種,其中野生植物資源150餘科,400多屬,1000餘種,在種子植物中,有中國特有屬24屬,占全國特有屬的11.7%,有禿杉、籬子三尖杉、銀杏、鵝掌楸等重點保護樹種37種,占全國重點保護樹種的10.5%,占省保護樹種的90.2%;藥用野生植物400餘種,盛產太子參、松茯苓、五倍子,天麻、杜仲等名貴藥材馳名全國;有野生動物上千種,草鶚、麝羊,彪豹、毛冠鹿、娃娃魚、中華鱘等10多種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

自然風光

黔東南州自然風光神奇秀麗,人文景觀絢麗多彩,民族風情濃郁迷人。以舞陽河和雲台山為代表的山水名勝,自然風光迤邐多姿;以凱里、台江、雷山為代表的苗族風情,文化底蘊濃郁;以黎平、從江、榕江為代表的侗族風情,獨特的建築藝術令人賞心悅目;還有施秉杉木河、黃平野洞河、劍河溫泉、岑鞏龍鱉河等景點,構成黔東南多姿多彩的旅遊景觀,黎平高屯天然石拱橋和述洞侗族獨柱鼓樓、榕江車江八寶寨古樓等世界之最已列入吉尼斯記錄。遮天蔽日的亞熱帶森林,夏無酷暑的宜人氣候,又使其成為理想的避暑勝地。早在1992年的國際旅遊年會就巳將黔東南列入世界“返璞歸真、重返大自然”十大旅遊景區之一,隨後又被聯合國保護世界鄉土文化基金會列為世界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圈。黎平肇興堂安侗寨和錦屏隆里古城為中國與挪威國際合作項目生態博物館,境內有“舞陽河”和“黎平侗鄉”兩個國家風景名勝區。

民族風情

簡介

美麗富饒的黔東南州居住著苗、侗、漢、水、瑤、壯、布衣、土家、仫佬、畲等民族。這裡民風質樸,人民勤勞善良,熱情好客,處處洋溢著濃郁的高原豪放之氣。各民族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創造美好家園的同時創造了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積澱著深厚文化底蘊的節日慶典和娛樂活動,美不勝收的民族民間工藝和民居建築,編織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苗嶺高原風情畫,成為黔東南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

“百節之鄉”

黔東南素有“百節之鄉”的美稱,一年中有節日集會200多個。節日活動豐富多彩,有唱歌跳舞、鬥牛賽馬、吹蘆笙、踩銅鼓、賽龍舟、玩龍燈、唱侗戲等等。主要的民族節日有苗族的蘆笙會、爬坡節、姊妹節、“四月八”、吃新節、龍舟節、苗族的苗年,侗族的侗年、泥人節、摔跤節、林王節、“三月三”歌節、“二十坪”歌節,水族的端節,瑤族的“盤王節”等等。這些節日集會是展現黔東南民族風情和燦爛文化的百花園。

“吃新節”是苗族春夏之交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由古代的祭祀演變而來,各地過節時間不一,一般在農曆的六月初到八月中旬這段時間內。

“歌舞海洋”

黔東南素有“歌舞海洋”的美譽,各民族歷來以能歌善舞著稱。苗族有高亢激昂、熱情奔放的“飛歌”,也有委婉動聽、抒情優美的“遊方歌”,還有質樸無華的“古歌”、“酒歌”、“大歌”,其調式不一,各具韻味,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侗族的歌大多鏇律優美,曲調多樣,猶如潺潺流水,有合唱歌曲,也有獨唱歌曲,特別是無伴奏、無指揮的多聲部侗族“大歌”,以其古樸優美的曲調、獨特的演唱方式享譽海內外。

黔東南的民族舞蹈多姿多彩,有動作剛勁有力、豪放瀟灑,被稱為“東方迪斯科”的苗族木鼓舞和莊重的踩鼓舞,有純樸活潑的蘆笙舞,有侗族的“多耶舞”。這些舞蹈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是中華民族文化百花園中的奇葩。

傳統體育活動

黔東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與民族習俗緊密聯繫,與各民族的歷史和生產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情趣和鄉土氣息,主要有苗族的“劃龍船”和武術,侗族的被譽為“東方橄欖球”的搶花炮等等。

民族工藝

黔東南民族工藝美不勝收,有早在宋代就作為貢品的苗族蠟染和侗族的侗錦以及苗族侗族的刺繡、具有鮮明特點的民族服飾和首飾等,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民族建築

黔東南的民族建築在中國建築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苗、侗、水、瑤、畲等民族的乾欄式吊腳樓,土家族的衙院莊園,侗族的鼓樓、花橋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藝術價值。

歷史文化

歷史沿革

黔東南州是苗族侗族聚居較集中的民族自治地方,歷史悠久,民族文化源遠流長。

在春秋以前,黔東南被稱為“南蠻”或“荊蠻”之地,屬牂柯國和楚國的黔中地,後分屬夜郎國。秦時置黔中郡,漢時改秦黔中郡為武陵郡。今從江、黎平、錦屏、岑鞏和鎮遠縣等地均屬武陵郡的鐔成縣和無陽縣,無陽縣即今鎮遠縣的前身。在隋代屬牂柯郡、沅陵郡和始安郡,唐代改郡為“道”後,屬黔中道。元代在民族地區推行土司制度,分屬四川播州宣慰司、湖廣思州宣慰司和新添葛蠻安撫司;明代“改土歸流”“開闢苗疆”,遂廢思州宣慰司,分置鎮遠府、黎平府和新化府等,隸屬貴州布政司,黔東南也進入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清代區劃基本襲明代。民國初改府、廳、州為縣,今黔東南轄地分屬黔東道和黔中道,黔東道駐鎮遠,領26縣。1935年,國民黨政府在鎮遠設定行政督察區,所轄縣區劃多次調整。

新篇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黔東南進入了歷史的新紀元。1949年11月,設鎮遠督察區專員公署,轄鎮遠、爐山、黃平、施秉、餘慶、三穗、岑鞏、天柱、台江、劍河、錦屏和雷山等12縣。1956年7月23日,廢鎮遠督察區專員公署建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餘慶縣劃出歸遵義專區,爐山縣更名為凱里縣(於1984年撤縣建市),黎平、從江、榕江、丹寨、麻江五縣由都勻專區劃入,全州共轄16縣(市),州府駐地凱里。從此,翻開了黔東南歷史的新篇章。

民族文物

黔東南州有不可移動的文物700多處,民族文物十分豐富。特別是以鎮遠青龍洞、黃平飛雲崖和從江增沖的侗族鼓樓、黎平地坪侗族花橋為代表的名勝古蹟,記載了黔東南文化空間環境發展的歷史,底蘊豐厚,堪稱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

悠久的歷史

在苗疆腹地台江有距今5億年前的古生物化石群,在侗鄉榕江板寨有新石器時期遺址,出土有石斧、石鏃等文物。凱里、麻江、黃平、岑鞏和天柱均有古脊椎動物化石出土。1998年,在錦屏亮江出土了一批戰國時期的青銅兵器及生產工具,有青銅劍、鏃、鉞和鋤等;在岑鞏新興和鎮遠勇溪出土了戰國前的青銅甬鍾。這些寶貴的文物充分展現了黔東南悠久的歷史。 黔東南的摩崖、石刻、碑記眾多,除凱里大風洞、施秉華嚴洞和鎮遠吳王洞摩崖外,還有麻江田哨的寫字崖、劍河翁座的“例定千秋”碑和天柱三門塘碑林等,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

黔東南的古建築古樸典雅,富於地方民族特色。苗族吊腳樓和侗族鼓樓、花橋蜚聲海內外。鎮遠天后宮、四官殿,岑鞏禹王宮,天柱三門塘劉氏宗祠,錦屏飛山廟,黎平南泉山寺、地坪風雨橋、紀堂鼓樓,台江文昌宮,九擺苗族鼓樓,丹寨萬壽宮和麻江狀元第等雖歷盡滄桑,但都是歷史的見證。

黔東南山清水秀,人傑地靈,近現代革命文物十分豐富。紅軍長征時期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會址、榕江紅七軍軍部舊址、革命先驅龍大道故居和周達文故居等展現了黔東南輝煌的革命文化歷史。

黔東南有鎮遠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一座,有黃平舊州鎮、黎平德鳳鎮和雷山西江鎮等三座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有黃平、麻江銅鼓和劍河溫泉等三個國家文化部命名的農民畫之鄉,還有九個省級藝術之鄉,即郎德苗族歌舞藝術之鄉、黎平茅貢侗戲藝術之鄉、從江小黃侗歌之鄉、台江苗族反排木鼓舞藝術之鄉、黎平肇興侗族鼓樓藝術之鄉、黃平泥哨藝術之鄉、岑鞏思州石硯藝術之鄉、施洞苗族刺繡藝術之鄉和雷山挖拜苗族銀飾藝術之鄉。這些斑斕多彩的藝術珍品,不但鐫刻著深厚的文化歷史,而且具有獨特的風格和個性,是人類文明的結晶。

經濟社會

簡介

解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黔東南州經濟和社會都發生了翻天復地的變化,苗鄉侗寨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與生機。

國民經濟穩步發展,整體實力不斷增強。2006年全州生產總值達166.07億元,人均生產總值3747元,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農、林、牧、漁各業均保持了持續發展,以從江椪柑、榕江西瓜、臍橙、台江、雷山金秋梨、從江、榕江、劍河香豬、香羊為代表的綠色產業,特色產業正在逐步形成。工業規模逐步擴大,擁有凱里電廠、施秉恆盛冶煉廠、鎮遠青酒集團、全江化工公司、凱里鐵路鉛鋅廠、凱晟鋁業公司、岑鞏國恆錳業公司、凱里中密度纖維板廠、凱里瑞安水泥廠和陽光鋁廠等一批骨幹企業。2006年全州工業總產值達到114.89億元。

旅遊業

旅遊業蓬勃發展。秀美的山水、眾多的名勝古蹟,充滿厚重原生文化色彩的民族風情,讓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留連忘返,也帶動了第三產業經濟的發展。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近幾年,黔東南州委、州政府抓住中央增加投資、擴大內需的機遇,加大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力度,加大投入,通過改善交通基礎設施以最佳化黔東南的區域位置。繼貴陽-新寨高等級公路黔東南段、凱里-麻江高速公路竣工後,玉-凱高速公路已正式通車,目前全州公路通車裡程6884.1公里,實現縣縣通油路,鄉鄉通公路。84.0%的行政村通了公路;鐵路建設快速發展,湘黔鐵路、黔桂鐵路過境232.5公里,湘黔鐵路複線建設已全線竣工通車;民用航空建設載入史冊,黎平機場已正式通航;能源、郵電通訊等事業近年得到迅猛發展,全州16個縣市拉通了國家電網,全部實現市話交換程控化,鄉鄉通電話,行動電話網路復蓋全州,暢通八方的交通通訊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對外開放投資環境日趨改善。

社會事業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社會事業健康發展。2006年黔東南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8366元和1841元, 全州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已由1986年的230萬減至35.58萬人,不少家庭生活開始邁向小康;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如今的黔東南,政治穩定、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民族團結,人民安居樂業。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黔東南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構築“四圈一區”發展框架,不斷推進全面小康社會進程,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步伐,為構建和諧社會而努力奮鬥,一個更加輝煌燦爛、富庶美麗的黔東南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行政區劃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轄1個縣級市、15個縣。

黔東南州 面積30339平方千米,人口425萬人(2004年)。

凱里市 面積1306平方千米,人口45萬。郵政編碼556000。市人民政府駐遵義西路。

黃平縣 面積1668平方千米,人口35萬。郵政編碼556100。縣人民政府駐新州鎮。

施秉縣 面積1544平方千米,人口15萬。郵政編碼5562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三穗縣 面積1036平方千米,人口20萬。郵政編碼556500。縣人民政府駐八弓鎮。

鎮遠縣 面積1878平方千米,人口25萬。郵政編碼557700。縣人民政府駐陽鎮。

岑鞏縣 面積1487平方千米,人口22萬。郵政編碼557800。縣人民政府駐思暘鎮。

天柱縣 面積2201平方千米,人口39萬。郵政編碼556600。縣人民政府駐鳳城鎮。

錦屏縣 面積1597平方千米,人口22萬。郵政編碼556700。縣人民政府駐三江鎮。

劍河縣 面積2165平方千米,人口24萬。郵政編碼556400。縣人民政府駐革東鎮。

台江縣 面積1078平方千米,人口14萬。郵政編碼556300。縣人民政府駐台拱鎮。

黎平縣 面積4439平方千米,人口49萬。郵政編碼557300。縣人民政府駐德鳳鎮。

榕江縣 面積3316平方千米,人口32萬。郵政編碼557200。縣人民政府駐古州鎮。

從江縣 面積3245平方千米,人口32萬。郵政編碼557400。縣人民政府駐丙妹鎮。

雷山縣 面積1218平方千米,人口15萬。郵政編碼557100。縣人民政府駐丹江鎮。

麻江縣 面積1222平方千米,人口20萬。郵政編碼557600。縣人民政府駐杏山鎮。

丹寨縣 面積 938平方千米,人口16萬。郵政編碼557500。縣人民政府駐龍泉鎮。

歷史沿革

今黔東南自治州轄地,秦代屬黔中郡和象郡;西漢時期屬武陵郡和?牁郡;隋代屬?牁郡、沅陵郡和治安郡;唐代屬黔中道,置有充州、應州、亮州等羈縻州和獎州等經制州;宋代分屬荊湖北路、夔州路和廣南路,置有邛水縣、安夷縣和亮州、古州等羈縻州;元代屬四川行省播州宣慰司和湖廣行省思州宣慰司,置有麻峽縣、黃平府、鎮遠軍民總管府及古州八萬洞民總管府。明洪武年間設鎮遠、清浪、銅鼓、五開、偏橋、古州、清平、興隆8衛;永樂十一年(1413年)廢思州等宣慰司,置思州、鎮遠、黎平、新化4府,隸屬貴州布政使司;宣德九年(1434年)撤新華府併入黎平府;正統九年(1444年)置施秉、永從2縣;弘治七年(1494年)置麻哈州及清平縣,十一年(1498年)置鎮遠縣;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縣,二十八年(1600年)置黃平州。清康熙年間,鎮遠、偏橋、清平3衛分別併入鎮遠、施秉、清平縣,興隆衛併入黃平州;雍正五年(1727年)改五開、銅鼓、清浪3衛,置開泰、錦屏、青溪3縣;雍正七年(1729年)至十一年(1733年),先後置八寨、丹江、清江、古州、台拱5廳,分屬鎮遠、黎平、都勻3府管轄;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置下江廳,隸黎平府。

民國二年(1913年),改府、州、廳為縣,設鎮遠、施秉、青溪、思縣、邛水、天柱、錦屏、黎平、下江、永從、榕江、丹江、台拱、劍河、黃平、爐山、八寨、麻哈共18縣;民國三年(1914年)設黔東道,治鎮遠,領鎮遠、邛水等26縣;民國十二年(1923年)廢道,各縣直屬於省;民國十九年(1930年),思縣易名岑鞏縣,二十年(1931年)麻哈縣更名麻江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全省建立11個行政督察區,其中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鎮遠,第十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黎平,後經過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和二十六年(1937年)兩次調整,原第十行政督察區撤消,原第八行政督察區改為第一行政督察區(仍駐鎮遠);民國三十年(1941年),裁清溪縣併入鎮遠等縣,裁丹江縣,將丹江河以西之地併入八寨縣,八寨縣易名丹寨縣,丹江河以東之地併入台拱縣,台拱縣改名台江縣;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以原丹江縣區域建立雷山設定局,三十七年(1948年)改雷山設定局為雷山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全省分設8個專區,其中鎮遠專區轄爐山、黃平、餘慶、施秉、鎮遠、雷山、台江、劍河、錦屏、天柱、三穗、岑鞏12個縣,黎平、從江、榕江、丹寨、麻江5縣屬獨山專區(1952年改為都勻專區)。1956年4月18日,國務院以(56)國設司第30號檔案批覆,撤消鎮遠專區,建立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原鎮遠專區的餘慶縣劃歸遵義專區,都勻專區的麻江、丹寨、黎平、從江、榕江5縣劃入黔東南自治州,自治州轄16個縣,州人民政府駐凱里,7月23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1958年12月調整行政區劃,丹寨、麻江、爐山、雷山4縣合併建凱里縣,台江縣併入劍河縣,從江縣併入榕江縣,施秉縣併入黃平縣,岑鞏縣、三穗縣併入鎮遠縣,天柱縣併入錦屏縣,全州設7個縣。1961年8月和1962年10月,先後恢復天柱、從江、雷山、麻江4縣和施秉、三穗、岑鞏、台江、丹寨5縣建置,自治州仍轄16個縣。1983年8月,國務院批准撤消凱里縣建立凱里市。自此,黔東南自治州轄1市15縣。(以上出處)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黔東南苗侗族自治州總人口3844697人。其中:凱里市 433236人、黃平縣 292121人、施秉縣 137171人、三穗縣 170167人、鎮遠縣 222766人、岑鞏縣 187734人、天柱縣 348302人、錦屏縣 190429人、劍河縣 189085人、台江縣 142386人、黎平縣 458533人、榕江縣 300369人、從江縣 301513人、雷山縣 132004人、麻江縣 203481人、丹寨縣 135400人。

2003年,黔東南州轄15個縣、1個縣級市,共有88個鎮、5個辦事處、116個鄉(其中17個民族鄉),197個居委會,3437個村委會。年末總人口434.78萬人,其中,非農人口45.45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人口總數的80.61%。

2004年,黔東南州共有5個街道、90個鎮、99個鄉、17個民族鄉。

相關內容

為了推進生態文明示範州建設步伐,更好實現後發趕超和同步小康,近日,黔東南州印發《2015年生態文明示範州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全州將以實施10大生態工程為重要抓手,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開展。

《方案》明確了2015年生態文明建設目標,2015年全州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全州86%監測斷面水質達到水功能區劃要求;凱里市環境空氣優良天數(AQI)達90%以上,縣城環境空氣年優良天數(API)達到95%以上;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以上,城鎮污水處理率到85%以上;節能減排控制在省下達指標內,生態環境指數、小康社會環境質量指數穩步提升。

全州將以實施機制體制建設、碧水、藍天、固廢“三化”、生態“增綠添彩”、農村環境整治、生態修復、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兩個創建”等10大工程64項任務為重要抓手,推動各項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開展。

為了確保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州委、州人民政府進一步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領導,將各項工作任務進一步細化分解到各級各部門。全州將進一步強化執法、督查措施,推動環保“六個一律”、森林保護“六個一律”專項行動開展,嚴厲打擊各類破壞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對各級各部門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後果的,將嚴格追究責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