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城

黔城

黔城,隸屬於湖南省懷化市洪江市管轄,現名為治黔城,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位於沅水上游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治黔城是全國保存最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古城三面環水,是湘楚苗地邊陲重鎮,素有滇黔門戶和湘西第一古鎮之稱。比雲南麗江大研古鎮早1400年,較本省鳳凰古城早900年。古城歷史城區總面積0.8平方公里,城內青石街巷縱橫交錯,明清建築比比皆是。

基本信息

古鎮簡介

黔城,現名為治黔城,位於沅水上游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新市治黔城是全國保存最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古城三面環水,素有“滇黔門戶”和“湘西第一古鎮”之稱。古城原有五個城門,今尚存四門遺址,其中西門又稱中正門,其城門及門樓保存完好。城內有多條古街,古稱“九街十八巷”,保存較完好的有以商業店鋪為主南正街、以富商大賈住宅為主的西正街、以廟宇殿堂為主的北正街等。此外,縣衙、文廟、亭台樓閣、祠堂戲院等,羅列有致,功能齊全。黔城古城形成了獨特的建築藝術風格。

建築風格

黔城黔城
黔城,位於沅水上游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新市治黔城是全國保存最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古城三面環水,是湘楚苗地邊陲重鎮,素有“滇黔門戶”和“湘西第一古鎮”之稱。比雲南麗江大研古鎮早1400年,較本省鳳凰古城早900年。古城歷史城區總面積0.8平方公里,城內青石街巷縱橫交錯,明清建築比比皆是。原有五個城門今尚存四門遺址,其中西門又稱中正門,其城門及門樓保存完好,門上“中正門”三字系民國時期戴笠所書。依附南北兩條主要街道而形成的魚骨狀道路系統保存完整,古稱九街十八巷,現存較完好的歷史街區有:以商業店鋪為主的省級文化保護單位南正街;以富商大賈住宅為主的西正街;以廟宇殿堂為主的北正街;以會館碼頭為主的上河街、下河街等。此外,縣衙、書院、文廟、武祠遺址、古客棧、亭台樓閣、祠堂戲院等,羅列有致,功能齊全。黔城古城形成了獨特的建築藝術風格。黔城古城以明清建築為主調,就地取材,大量使用紅砂石、青石板、小青瓦、杉木、石片等,並有機融合了本地侗族、苗族建築特色,如窨子屋、曬樓等。古民居敞亮明淨,古宮祠華麗精緻,建築風格極具特色。

行政區劃

黔城鎮轄18個村,5個居委會:均田村、蓮塘村、株山村、百丈村、東山村、大田村、長坡村、漁塘溪村、高橋村、柳溪村、板橋村、水源村、蘭花村、桃源村、金牛村、鐵坑村、倒水灣村、小江村、玉皇閣社區居委會、北正街社區居委會、南正街社區居委會、牛頭灣社區居委會、芙蓉社區居委會。

特色景點

赤峰塔

黔城黔城
坐落在黔城赤寶山上的赤峰塔,傳說是為了鎮住在沅水河興風作浪的青魚精所修建的,寶塔因此曾一度作為“鎮河之寶”而被人們頂禮膜拜。直至今天,寶塔對面的“虎山”、身後的“睡獅岩”仍然靜靜地守候著古塔。

塔身鐫刻的文史資料記載,赤峰塔建於清代,塔身全部用青磚壘砌,塔圍29米,內圓直徑4.6米,厚2米,七層八角,高28米,每層均有彩繪小窗、漏窗,塔層相接處用花紋角磚砌成。塔內曾有青磚砌成的梯子螺旋而上至塔頂,塔頂八方翹角曾懸掛有銅鈴,風動鈴響,十里之外也可聽到悅耳的鈴聲。小鎮大數人家只要坐在家門口,遙望赤寶山,不出家門,塔影就會撲入眼帘。塔門向江而開,春風輕拂下的沅江碧波蕩漾。不知何緣由,塔內的旋梯和塔頂的銅鈴而今已不復存在,只餘一尊靜默的塔身。

赤峰塔位於小鎮東北一公里,目前鎮上有公車可通至山腳。從山腳至寶塔所在的山坡,需沿通幽小徑,過田畦,穿茶林,約200米就到了赤峰塔。赤寶山上的春天,今年似乎來得特別早,剛過完古歷年,就已是滿山春意盎然,山嶺上的樹芽、花蕾、綠草競相爆出,給青黛色的寶塔平添了幾分生機。

登臨古塔,白色雲霧從山腳下升騰,青山、綠水、鮮花、雜木在雲霧間虛無縹緲,時隱時現,如詩如畫。小鎮上七十四歲的王大爺正攜著孫女在塔周遭遊玩,他說,赤峰塔是古鎮名勝之一,“古塔遺韻”、“雪中雲梯”被列為“古鎮八景”而聞名遐邇,無人不曉。赤峰塔曾是他兒時踏春嬉戲登高經常去的地方,尤其是冬日飛雪連天的日子,這裡更是另有一番情趣。他的孫女也經常纏著他到這裡來。

南正街

古鎮黔城,老街縱橫,南正街無疑算得上是古鎮歷史見證的史書。南正街為明清時沅州府所在地,距今已有近700年歷史。雖然歷經時間的磨損,但青石板、窨子屋、卷棚、馬頭牆、銅錢漏、祠堂、舊八字衙門門樓等古建築至今仍然遺存南正街,見證著古鎮的滄桑輪回。最讓人動心的不是古街的“高齡”,而是古建築中流淌的古韻。南正街採用丁字型街道布局,青石板鋪就街面,街道窄而狹長,古民居排列密集,過街拱門層疊,窨子屋幽深曲遠。比起皖浙等地窨子屋,這裡的窨子屋少了許多霸氣。雖然也是高高的青磚封火牆防火防盜,但院中有院,門中有門,家家雞犬之聲相聞,佳肴之香隔牆漫溢。筆者在南正街內穿行,老街邊三三兩兩地坐著一些暮齡老人,或磕煙,或呷茶,或打。聽說筆者來採訪,一謝姓老人並不驚訝,很自然地把筆者讓進窨子屋內。他已經不止一次接待來訪的陌生客人。古屋內門雕、格扇、欄桿十分精巧,門枋上題寫的“耕讀世家”、“關西門弟”等字還清晰可見。老街人時時不忘耕讀傳家,他們對文化的追索成為這裡特殊的符號,雖久彌香。院內內盆栽了不少紅枳、桂樹、仙人掌、杜鵑,許多還只有手指粗細,顯然是新植不久。雖然窨子屋已有些傾斜,但收拾得很雅致,地面一律是用石灰、桐油、瓷粉混合築就的“三色泥”,這樣的地面平整光亮而不滑,涼爽而不潮濕。

古鎮保護

1997年,國務院一道批文同意洪江市市治設黔城。洪江市新城建設的動作從未停止過。與此同時,當地人對千年古鎮保護的思考也從未停止過。在新城開發和古鎮保護的拐點上,他們更看重古鎮保護,決心打造“五溪文化名城”,使古鎮“楚南上游第一勝跡”的美譽名副其實。為此,該市早在1999年就將市治選址在距離古鎮文物保護區五公里外的株山村,古鎮得以奇蹟般地保存下來,2002年後,當地政府提出了“旅遊興市”戰略,並啟動了“黔城歷史文化保護和挖掘計畫”,包括南正街、芙蓉樓在內的眾多古建築、古街道被納入了當地旅遊保護整合規劃,並陸續進行了修繕、加固。當地旅遊及文物管理部門2007年發布的一份資料顯示,2006年,該市投入800多萬元,全面完成了黔城古鎮“芙蓉樓”景區古建築維修改造工程,老街“三線下地”一期工程業已過半,“中正門”改造工程即將啟動。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9月,雪峰山首屆全國戶外運動挑戰賽在該市成功舉行,古鎮作為本次大賽“古城尋寶”分賽場而受到眾多媒體的聚焦。與此同時,當地決策者也在積極思索著古鎮保護的三個問題——為何保護?保護什麼?誰來保護?有識之士也給出了一些答案:保護古鎮不僅僅是為文人保留懷古的去處,也不單是為了吸引遊客的光顧,更重要的是使文化得到傳承,民俗得到搶救,地域得到認同;古屋、古街、古樓、古廟、古祠堂理應得到保護,更應保護的則是對先祖生命軌跡的記憶,以及與此相關的歷史、民俗、風情、文化;關於誰來保護的問題,一些人提出古鎮的居民是古鎮保護的主體,同時政府也要在規劃、修復、導向有所作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