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科技大學礦業工程學院

隨著學校的發展,礦業工程學科逐步壯大,現已成為黑龍江科技大學的優勢特色學科,其中採礦工程專業、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 1947年雞西煤礦工業學校建立,採礦工程系的採煤專業是當時學校三個老專業之一。 黑龍江科技大學採礦工程專業是黑龍江省唯一的以煤炭開採為主的本科專業,在全國煤炭系統有一定的知名度。

簡介

黑龍江科技大學礦業工程學院是學校實施“大礦業”戰略的主體院系。學院歷史悠久。具有完備的學科專業結構體系。學院擁有採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資源勘查工程、測繪工程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5個本科專業,採礦工程和礦物加工工程是省級重點專業和國家級特色專業。礦業工程是省級“十二五”重點學科,擁有礦業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碩士點,可培養全日制學術型、專業型碩士和在職工程碩士。學院搭建了地礦類專業交叉融合平台、構建了多學科協同創新體系。
具有成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學院有教職工7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0人,具有碩士以上學歷的教師占88%,有省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省級研究生優秀導師團隊1個,大力實施卓越工程培養計畫,著力推進“3+1”人才培養模式,本科教育教學水平、應屆畢業生考研率和畢業率一直位居學校前列。
具有國內一流水平的教研基地和設備。建有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煤礦深部開採地壓控制與瓦斯治理”實驗室),採礦工程和礦物加工工程2個省級高校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工程研發中心,4個專業研究所;建有採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地質工程、測繪工程等10個教學實驗室。
具有較強的科學研究和服務區域經濟能力。學院依託東部煤電化研發平台,整合併提升了科研團隊,在縱向課題和橫向課題方面均取得了較大突破。近年來完成縱橫向科研課題近100項,主持國家基金項目4項,科研經費2000多萬元,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0餘項,專利15項,省優秀教學成果獎6項,發表學術論文400為余篇,其中SCI、EI檢索論文近100篇。

學科建設特色:

黑龍江科技大學礦業工程學科是以煤炭安全高效開採和潔淨利用為特色的黑龍江省重點學科,包括採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與安全工程三個二級學科。本學科成立於1978年,2003年獲得採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2005年獲得礦業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09年獲得礦業工程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隨著學校的發展,礦業工程學科逐步壯大,現已成為黑龍江科技大學的優勢特色學科,其中採礦工程專業、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礦業工程一級學科擁有黑龍江省重點實驗室“煤礦深部開採地壓控制與瓦斯治理”實驗室,黑龍江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採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實驗室。
近五年來以黑龍江省八大經濟區之一的東部煤電化基地建設為契機,緊緊圍繞煤炭開採中的採煤方法與圍岩控制、礦井瓦斯防治與利用、礦物分選與資源綜合利用、煤化學理論與技術、礦業系統工程等五個互為依託、互為支撐的研究方向開展工作。
礦業工程學科重視學術隊伍的建設與發展,堅持引進與培養並重的原則,使學科隊伍的教學與科研能力顯著增強,學歷與職稱結構明顯改善。學科現有專職教師47名,具有博士學位21人,占總數的44.7%;具有碩士學位23人,碩士及以上學位占93.6%。教授23人,副教授9人,講師13人,助教2人,35歲以下有17人,36-45歲之間有17人,46歲以上有13人。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及學緣結構合理。現有黑龍江省優秀中青年專家1人,省煤礦安全生產專家6人,教育部地礦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省部級學會理事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人,學科學術隊伍在同行業中有較強的影響力。
近五年來礦業工程學科承擔國家級項目取得重大進展,承擔了國家“十五”科技攻關子項目1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項、省部級項目18項、廳局級項目42項,同時還承擔了一批企業委託的項目,科研經費總量達4104.2萬元;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與中國礦業大學合作),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4項;發表科研論文488篇,其中SCI等收錄論文98篇;出版專著及各類教材24部;申請並獲得授權專利10項。特別是在瓦斯固化儲運、瓦斯水合研究方向處於國際先進水平;在采場與圍岩致災機理及圍岩災害防治技術、礦業系統工程方向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在礦物分選與資源綜合利用、煤化學理論與技術研究方向處於國內先進水平。同時,有望在地表沉陷災害防治與綠色充填技術方面取得新突破。
礦業工程學科高度重視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養,把培養礦業類一流人才作為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積極開展“緊缺人才培養試驗區”、“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綜合改革”及“3+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通過校企合作強化學生實驗、實習與畢業設計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加強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98%以上。2009年3月“礦物加工專業畢業設計改革的探索與研究”項目獲黑龍江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011年“緊缺人才培養實驗區”獲得黑龍江省教學改革一等獎。2009年礦物加工教學團隊被評為省級優秀教學團隊,2010年採礦工程學科被評為黑龍江省優秀導師團隊。建成了《煤礦開採學》、《選礦學》、《化工原理》三門省級精品課程,承擔了首批黑龍江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項目—“煤礦生產緊缺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項目,主持省級教研課題10項。
五年來通過省部共建、國際合作、東部煤電化平台建設等多種渠道獲得實驗室建設經費2000多萬元,新增實驗室面積1500平方米。實驗室建設一方面完善本科生培養的基礎實驗室建設,另一方面充實和改造科研及研究生培養的重點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對國家安全技術支撐中心基礎研究實驗室“瓦斯等烴氣輸運管網安全基礎研究實驗室”、黑龍江省重點實驗室“煤礦深部開採地壓控制與瓦斯治理實驗室”、黑龍江省“潔淨煤研究中心”,省教育廳高校重點實驗室“採礦工程重點實驗室”、“礦物加工工程重點實驗室”等進行重點投入,完善了實驗室的功能,新建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現代分析測試研究中心,礦業工程學科的研究手段明顯提高。
近五年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60人次,其中有28人次做大會發言。先後聘請陳清如院士、周世寧院士、錢鳴高院士、宋振騏院士等作為兼職教授,長期指導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工作。與俄羅斯赤塔國立技術大學、韓國江源國立技術大學,以及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等同類大學的相關專業有密切的學術交流。派出骨幹教師到國內外訪學12人次,開闊了教師的視野,有力地推動了礦業工程學科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了學科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科研特色:

近五年來,我院以黑龍江省八大經濟區之一的東部煤電化基地建設為契機,緊緊圍繞煤炭開採中的採煤方法與圍岩控制、礦井瓦斯防治與利用、礦物分選與資源綜合利用、煤化學理論與技術、礦業系統工程等5個互為依託、互為支撐的研究方向,開展科研工作。

人才培養特色:

學院把培養礦業類一流人才作為辦學的重要內容,積極開展“緊缺人才培養試驗區”、“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綜合改革”及“3+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通過德育實踐、校企合作強化學生實驗、實習與畢業設計等教學環節,加強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學院培養的畢業生具有政治思想素質高、基礎理論寬厚,實踐與動手能力強,具有創業創新和吃苦耐勞精神,得到用人單位的讚譽。畢業生遍及全國煤炭各行業,成為黑龍江煤炭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骨幹力量,同時輻射全國煤炭企業,為我國的煤炭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站在黑龍江科技大學建設的新起點上,礦業工程學院將進一步堅持“特色當龍頭、同類爭一流”的思想,強化內涵建設,通過“產學研”多元合作、“校政企”協同創新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科研水平,努力為創建國內一流水平的套用型科技大學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專業簡介

採礦工程(國家特色)(本科四年)

採礦工程系始建於1947年,採礦工程學科為黑龍江省重點學科、採礦工程專業為黑龍江省重點專業、國家採礦工程特色專業,共有在校學生800餘人。採礦工程學科有碩士學位授予權。
採礦工程系秉承著“大德育、大工程、大實踐” 教育理念,從最初的中專到後來的礦院,從礦院到科院,走過了六十餘載的滄桑辦學歷程。
1947年雞西煤礦工業學校建立,採礦工程系的採煤專業是當時學校三個老專業之一。1949年鶴崗工科高級職業學校建立也設有採煤專業。1954年1月,鶴崗煤礦工業學校與雞西煤礦工業學校合併,稱雞西煤礦學校,兩校採煤專業合併,改叫煤田地下開採專業。1957年採煤專業學制由三年改成四年。1976年露天開採專業從採煤專業分出。1978年恢復高考後,採煤專業改稱地下採煤專業,開始招收本科生。1984年地下採煤專業改稱採礦工程專業至今。
採礦工程系現有教師23人,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高工)7名,博士(含再讀)8人,碩士以上學歷教師占教師總數的87%。現有四個穩定的學術梯隊研究方向,形成了“開採方法與系統最佳化理論及技術”、“礦井瓦斯災害防治技術”、 “礦山岩體穩定性控制理論與技術”、“礦業經濟理論”等研究方向;採礦工程學科1997年以來,完成科研項目四十餘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0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計畫項目1項,教育部攻關項目1項,省重大攻關項目7項,申請並獲得授權專利10項,出版專著和教材12部;發表論文200多篇,其中被EI檢索21篇;完成橫、縱向科研經費1200萬元。 為生產企業創造直接經濟效益一億多元。國家煤礦安全生產專家孫廣義教授、郝傳波教授、張國華教授、劉永立教授、孫建華教授、路占元教授多次國內外相關科研院所進行學術交流和深入煤礦一線為企業做技術診斷和技術服務,劉永立教授作為國家煤礦事故應急救援專家多次帶隊參加國際礦山應急救援競賽。
採礦工程系以黑龍江省煤礦深部開採與瓦斯治理重點實驗室為依託,在長期的教學與科研中已逐漸形成自己的專業特色。以孫廣義教授為代表的學術團隊多年來,致力於煤礦深部開採及地壓控制研究,目前在深部開採圍岩非線性大變形機理與實踐研究中取得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目前我國開設採礦工程專業的本科高校30餘所,除原煤炭部所屬的10所本科院校外,其它院校主要是非煤開採和近年來教育部新增設的專業。黑龍江科技大學採礦工程專業是黑龍江省唯一的以煤炭開採為主的本科專業,在全國煤炭系統有一定的知名度。
隨著我國煤炭工業的健康快速發展,煤炭企業對採礦工程專業工程技術人才大量需求,採礦工程專業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連續五年排名黑龍江省第一名。我校採礦工程專業第一志願的本科生錄取分數線(以黑龍江省為例)連續五年超出同批次50分以上,連續五年招生平均200名左右。
六十多年的辦學歷史中,採礦工程係為煤炭企業培養了培養輸送了大約5000餘本專科畢業生。龍口礦業集團總工程師常穎、京煤集團總經理闞興、龍煤集團總工程師陳啟文等都是我校採礦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傑出代表。另外,海內外的一些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導和研究員,也曾經就讀於我校採礦工程專業。近年來,我校培養出來的本科生90%以上已經成為當今煤炭企業的技術骨幹。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具有遵紀守法、團結合作的良好品質,有較好的文化、道德修養和健康的身體、心理素質,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具有進一步發展潛力、獲得工程師及科學研究基本訓練的採礦工程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
畢業去向及就業:畢業生可在相關的生產單位、科研、教學、培訓、設計、管理等部門從事採礦工程及其相關領域的科研、教學、技術、工藝和施工設計、生產及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主幹課程:礦山地質學、礦山壓力及岩層控制、採礦學、礦山設計與規劃、礦井通風與安全、井巷工程。

礦物加工工程(國家特色)(本科四年)

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始建於20世紀50年代初,是在選礦專業基礎上逐漸擴展而形成的。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經過近五十年的建設,已從初始的煤炭分選工程技術,發展成為涵蓋選礦工程、資源綜合利用、礦物深加工和礦物材料等多項工程技術的學科領域。
礦物加工工程專業是國家特色專業,是黑龍江省重點專業,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9年獲得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是我國東北地區高校中唯一“以煤炭及其它礦物分選為主,資源綜合利用與潔淨煤技術相結合”為辦學特色的專業。經過多年的建設,本專業在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和實驗室建設上取得長足進步。聘請了以國際著名礦物加工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如教授為代表的5位國內礦物加工專家為兼職教授或特聘教授,形成了分離技術、潔淨煤技術、資源綜合利用三個研究方向。本專業學術隊伍結構合理,各層次人員配備齊全。近五年來,先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1項,省級科研課題15項,獲省部級獎勵3項,發表科研論文近百餘篇,其中SCI、EI收錄12篇;編寫教材及專著8部;取得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8項。
礦物加工工程專業自1955年開始招生(中專),1978年恢復招收本科生以來,已有54屆2000多名畢業生。本專業辦學特色鮮明,區域優勢明顯,研究方向穩定,具有豐富的培養本科生的成功經驗。已為我國礦物加工及相關行業培養了大批優秀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並為本校和其它高校輸送了大批碩士研究生。學生畢業後主要從事礦物分選加工和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領域內的規劃、生產、設計、科學研究及生產技術改造與管理工作。主要就業去向為煤炭設計院、礦冶研究院、大型鋼鐵企業、全國各大礦業集團選煤廠、選礦廠等單位。
礦物加工工程專業以緊密結合區域經濟實際,突出礦產資源加工利用的特色,瞄準國內外先進水平,在人才培養、研究方向、梯隊建設、實驗基地建設、科技成果和技術開發等方面充實內涵,拓寬外延,擴大優勢,逐步把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建成國內先進水平的重點專業。
培養目標:以煤炭為主,兼顧其他金屬礦和非金屬礦領域,面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服務於礦山行業,為工礦企業、事業單位培養礦物加工及資源綜合利用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
畢業去向及就業:學生畢業後主要從事礦物分選加工和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領域內的總體規劃、生產、設計、科學研究與開發及生產技術改造與管理工作。主要就業去向為煤炭設計院、礦冶研究院、全國各大礦業集團選煤廠、選礦廠等單位。
主幹課程:物理化學、分選理論、選礦學,礦物加工工程設計、試驗研究方法、礦物學、磁電選礦等。

資源勘查工程(本科四年)

我校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為大學本科四年制,授予工學學士學位。其主要特色是固體礦產資源(煤炭)地質理論研究、勘查、開發與保護。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礦產資源勘查、評價和管理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重點掌握地質找礦的基本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和基本技能。
畢業去向及就業:學生畢業可在資源勘查行業、地質科研單位、高校等事業單位以及政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從事技術、科學研究、教學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有很多優秀畢業生依靠所學專業開辦工程勘查公司,自主創業,為國家為社會創造了巨大財富。
主幹課程:普通地質學、古生物學及地史學、構造地質學、礦物學、岩石學、礦井地質學、能源地質學、GIS軟體套用、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地質學、礦產勘查學、礦床學等。

測繪工程(本科四年)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地面測量、地下測量、海洋測量、空間測量、攝影測量及地圖編制等方面基礎知識,具有對測量數據信息採集、處理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能力,具有從事基礎測繪、城市與工程測繪和地理信息工程技術開發等方面的能力,具有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套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畢業去向及就業:畢業生可到測繪、土地房產管理、礦產開發、資源勘查、土木工程、交通建設等單位從事測繪生產及管理工作。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決定測繪工程專業就業形勢較好。
主幹課程:測繪學基礎、數位化測圖原理與方法、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基礎、大地測量基礎、空間定位技術及套用(GPS)、數字攝影測量與遙感(RS)、地圖學、CAD及測繪製圖、地理信息系統原理(GIS)、工程測量學、地籍測量與土地管理等。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本科四年)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原名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本專業學生系統掌握現代地理學、土地資源管理等學科的專業知識技能和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現代技術,能熟練運用ArcGIS、MapGIS等地理信息系統軟體、CASS測量軟體、AutoCAD繪圖軟體、SQL資料庫軟體、ERDAS遙感圖像處理等軟體,畢業後能在國土資源、城鄉規劃、城鄉建設、房地產等企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部門等從事城鄉土地調查、土地規劃、土地整理以及土地估價、房地產估價等方面工作,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複合套用型專業人才。
本專業秉持“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理念,不斷強化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培養。依託城鄉規劃管理實驗室、測量實驗室、地質實驗室等校內實踐基地,以及已經建立的穩定的10餘個校外實習基地、校企合作實踐基地,在注重加強專業基礎知識、理論、方法和技術學習的同時,加強實驗、課程設計、綜合實習和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教學實踐環節,加強學生的基本技能訓練和綜合能力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學生畢業後,分別到深圳市長城物業股份有限公司、瀋陽新天地人和公共設施有限公司、大慶市城建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哈爾濱國源土地房地產估價有限公司、哈爾濱華地信息技術工程有限公司等從事專業工作;有多名學生考取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河海大學、西北大學、東北師範大學、東北林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等211院校的碩士研究生;還有多名學生到黑龍江省發展改革委員會、大連市旅順口國土資源局、伊春市城鄉規劃局、黑龍江省地質調查總院、鄂爾多斯市東勝區規劃局、寧夏賀蘭縣城建局等國土、城鄉建設和規劃部門等從事規劃管理工作。走向工作崗位的同學由於專業基礎紮實、視野開闊、綜合能力和素質較高而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
專業自2004年第一輪立項建設以來,藉助教學評建大好契機,圍繞專業建設指導思想與定位、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條件與利用、教學管理以及教學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實際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2008年新一輪專業建設達到了校重點專業的要求。按照建設科技大學的目標和要求,在專業定位、隊伍建設、條件建設、人才培養方案最佳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學改革、學術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較豐富的階段性成果。
主要課程設定: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地圖學、遙感基礎與套用、地理信息系統原理、地理信息系統軟體套用、遙感與土地調查、土地資源學、土地管理學、區域分析與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不動產估價等。

黑龍江省潔淨煤技術研究中心

黑龍江省潔淨煤技術研究中心隸屬於黑龍江省科學技術廳,由黑龍江科技大學直接領導,中心是集潔淨煤技術的研究、開發、推廣、諮詢和服務及國內外合作交流為一體的研究、開發和諮詢機構。
中心成立於1993年4月1日,原名為黑龍江礦業學院“褐煤水煤漿室”,1994年9月更名為“黑龍江礦業學院潔淨煤技術研究所”。為了充分利用我省煤炭資源,2002年2月由黑龍江省科技廳批准,在黑龍江礦業學院潔淨煤技術研究所的基礎上成立了“黑龍江省潔淨煤技術研究中心”。
中心目前有3名在職教師,教授2人、副教授1人。中心擁有全自動微量熱計、自動定硫儀、智慧型灰熔點測定儀、燃點分析儀、氣體分析儀、水煤漿燃燒系統、型煤鍋爐等儀器、設備20餘台(套),實驗室面積630平方米。
中心自成立以來,先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項目子課題、黑龍江省科技廳重點攻關項目、黑龍江省自然基金項目、教育廳項目等縱向課題二十餘項。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5項、黑龍江省自然科學獎1項、中國煤炭工業科學技術獎2項。中心成員獲得國家專利13項,出版專著6部、教材4部,發表科技論文100餘篇。除此之外,中心還廣泛拓寬科技服務領域,積極為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和東部煤電化建設服務,先後完成煤炭技術相關領域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環境影響評價、清潔生產審核、循環經濟規劃等橫向課題近百項,科研經費1000餘萬元。
中心與國內外多家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事業保持著良好的聯繫,先後派出多名教師出國訪問考察,先後參加了十四屆匹茲堡國際煤炭會議、西班牙國際礦物加工研討會、南非十四屆國際選煤年會、歐亞循環經濟論壇、潔淨煤技術國際研討會和中、日、韓礦物加工學術論壇等國際學術會議,大大地提高了中心成員的科研能力和對外交流能力。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趙喜江、副書記高明星、院長張國華、副院長康健、副院長呂一波、副院長李桂春、副院長肖福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