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迎春機械廠

黑龍江省迎春機械廠

黑龍江省迎春機械廠,位於東北三江平原東部、黑龍江省虎林市境內的迎春鎮。迎春機械廠,從1949年誕生到1999年改制歷經五十年。在半個世紀的歷程中,全廠職工民眾艱苦創業,發展壯大,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汽車修理到機械製造,發展成為中型機械製造企業,為農墾乃至全國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黑龍江省迎春機械廠
黑龍江省迎春機械廠,位於東北三江平原東部、完達山南麓、黑龍江省虎林市境內的迎春鎮。地處東經132°57′,北緯46°03′。東面與迎春菜隊為鄰;西面與八五四農場九隊接壤;南面隔七虎林河與虎林市種馬場、富榮大隊相望;北面和迎春林業局、迎春二隊、迎春鎮磚廠毗連。工廠境內南北長5公里,東西寬4.5公里。總面積33,400畝,耕地面積有8,000畝。企業占地面積679,337平方米,工業生產占地面積33萬平方米。
迎春機械廠的歷史,是一部在黨的領導下,職工民眾艱苦創業的歷史,從小到大,從汽車修理到機械製造,發展成為箇中型機械製造企業。現在是總局直屬的機械製造廠家之一,擁有2,300萬元的固定資產原值,1,678名職工,總人口2,801人,總戶數757戶,1984年產值897萬元。1986年產值1,461萬元。三十五年來,軍工生產時期的九年,共大修汽車5,684標準台;轉為機械製造後的26年,共生產汽車、拖拉機、收割機、農機具等各種配件4,201萬件,拖拉機、噴霧機、金屬糧倉等整機5,344台,到1986年達6,122台,總產值10,367萬元,到1986年總產值12,970萬元,上交國家利潤和稅金597萬元。遷來墾區後,1960年投入生產以來的二十五年,經營情況十六年經營有利,共盈利642.4萬元,九年虧損,共虧377.1萬元 ,盈虧相抵淨盈利265.3萬元,1986年實現利潤創歷史最好水平,達到100萬元。向全國各地輸送幹部、技工1,272人,其中黑龍江墾區379人。1959年湧現出全國勞動模範和全國復轉軍人積極分子田景陽,並出席了這兩個大會,受到了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田景陽同志被全廠職工譽為老英雄,學習的榜樣。
迎春機械廠實行厂部、分廠,班組三級管理體制,下設五個分廠、三個公司、六個附屬單位,厂部、黨委設定二十五個科室。鐵路、公路運輸有迎春火車站,密山至東方紅鐵路縱穿廠區,每天有哈東、牡東兩對客車來往,廠內有鐵路專用線一條500米,客、貨運輸便利。有電話線37公里,通過迂迴電話線路直通佳木斯農場總局和紅興隆、牡丹江農場管理局。廠內已建成高、低輸電線路二十二條十六公里,與國家虎林電力網路聯網,一年外購電總量600萬度左右,工廠還自有柴油發電機組3台,總容量360千瓦,對生產、生活應急供電。設備配套能力較強,現有主要設備260台,其中:金屬切削工具機199台,鍛壓工具機39台,農業機械17台,運輸機械15台。動力總馬力2,497馬力,其中:工業動力1,088馬力,農業動力289馬力,運輸動力1,120馬力。房屋總面積64,787㎡,其中廠房11棟,總面積15,625㎡。到1986年房屋總面積74,569平方米,其中廠房12棟,面積17,825平方米。技術力量比較雄厚,現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59名,占職工總數的9.5%,其中工程技術人員64名。工廠開辦有黑龍江墾區唯一的一所面向墾區的職工機械中等專業學校,每年有15-20名畢業生輸入廠科技隊伍。生產工人1,816人,素質比較好,平均技術等級4.5級。到1986年為5.5級。有二十六年機械製造經驗,有活塞、氣門、缸套、拖車、金屬糧倉五條生產線。建立了一定的技術儲備,具有相應的綜合應變能力,開發了五噸拖車、七噸拖車、噴霧機、金屬糧倉系列及其配套設備等新產品,曾試製成功了“6.18”越野吉普車和玉米收穫機,製造了我省墾區第一艘採金船,具有設計、製造各種機械設備的能力。現在根據用戶需求,產品迅速更新換代,產品結構以生產整機為主,配件為輔。目前,主要產品有:五噸拖車、七噸拖車、噴霧機、容量200噸、390噸、500噸、1000噸、2400噸金屬糧倉及斗式提升機、水平輸送機、通風引風系統、電子測溫系統、掃倉出倉絞龍、空中通廊、液壓自動卸車台等配套設備,拖內配件、汽車配件、收割機配件、農機具配件。金屬糧倉這一系列產品,加工工藝先進,質量優良,造價合理,設備配套,在全國生產同類型產品的廠家居於領先地位,受到商業部、農牧漁業部的重視和國外的好評。全國包括工人日報、經濟日報、農民日報、民族畫報、黑龍江日報、中央電視台、黑龍江電視台等二十多家新聞單位對迎春機械廠的生產情況進行了報導。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用戶歡迎,到1986年,迎春機械廠生產的856座金屬糧倉,總容量502,255噸,除供應本省外,以銷往吉林、遼寧、河北、天津、浙江、山西、山東、內蒙等十四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五十多個大中糧庫。一座座銀燦燦的大型金屬糧倉,像巍然的山峰,如擎天的巨人,遍布祖國大地,傲然挺立在藍天大地之間。這種金屬糧倉,倉身自重輕使用壽命長,施工期短,一組倉群只需幾個月即可安裝竣工投入使用,它比混凝土筒倉的投資減少一半以上,較好的解決了儲糧過程中的霉爛、返潮、沾壁結底、鼠盜雀害等難題。隨著糧食處理工廠化、倉儲機械化,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重視,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在北京以東的大廠縣(河北省大廠迎春機械廠)、山東東營市(山東省東營迎春機械廠)建立了兩個分廠,地理位置優越,對開展經營活動極為有利,將給工廠搞活經濟帶來新的活力。
1949年天津解放後,二月我人民解放軍四野特種兵後勤部接收國民黨聯合勤務總司令部第七汽車三級修理廠(以下簡稱天津三0七汽車修理廠),為四野特種兵軍械處汽車修理廠,奠定了工廠的前身。之後即隨軍轉戰南北。同年七月南下到武漢。1950年北上哈爾濱。1951年遷廠本溪,為東北軍區車管部汽車修配四廠。1952年駐瀋陽市部隊所屬的六個小型汽車修配廠合併,為東北軍區車管部汽車修配三廠。1953年11月以三廠為基礎三,四兩廠合併,四廠前往瀋陽,為瀋陽軍區後勤部瀋陽汽車修理廠。1958年4月,為發展我國的農機事業,軍委總後勤部決定移交農墾部領導,為農墾部瀋陽拖拉機配件廠。從此,由軍工生產修理汽車轉變為機械製造,為全國新疆、黑龍江、海南島等各大墾區服務。1959年遵照農墾部的決定,從瀋陽遷廠到迎春(黑龍江省虎林市迎春鎮),為農墾部迎春機械廠。1967年歸東北農墾總局所轄。1968年改為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第一機械廠。現直屬於黑龍江省國營農場總局,廠名為黑龍江省迎春機械廠(郵編15842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