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樹林地區

黑樹林地區

黑樹林地區又稱“黑樹林特區”,位於雲南省西南部,地處普洱市與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交界地區,包括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龍壩鎮、那哈鄉和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三村鄉、垤瑪鄉四個鄉鎮,總面積841平方千米,為哈尼族聚居區,資源貧乏,交通不便,社會經濟發展落後,是雲南省最為貧困的地區之一。

基本情況

黑樹林地區位於雲南省西南部,地處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與綠春縣、玉溪市元江縣接壤地區,縱貫墨江、紅河、綠春、元江四縣結合部的哀牢山縱谷地帶,山地與壩子相間,以山地為主,地形崎嶇,總面積841平方公里。

雲南省曾於1987年合併墨江縣的龍壩鎮、那哈鄉及紅河縣的三村鄉、垤瑪鄉地區設立“黑樹林特區”(副縣級建制)。黑樹林地區一般指“黑樹林特區”四鄉鎮(龍壩鎮、那哈鄉、三村鄉、垤瑪鄉)地區。

歷史沿革

1987年2月23日,中共雲南省委、雲南省人民政府決定:以思茅地區(今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龍壩、那哈2個區(14個鄉、177個自然村、4706戶、33589人、面積456平方千米),紅河縣三村、垤瑪2個區(12個鄉、131個自然村、157個合作社、4357戶、24238人、面積363.8平方千米)合併成立“黑樹林特區”,設立“中共黑樹林特區工委”和“黑樹林特區辦事處”,為副縣級建制,由墨江代管。

1988年5月21日,撤銷“黑樹林特區”,三村、垤瑪2區仍劃回紅河縣。

區劃

垤(die)瑪鄉

位於紅河縣西部,面積245平方千米,人口1.42萬人, 郵編654414, 代碼532529212,轄6個行政村:垤瑪、獨格、牛紅、臘哈、河瑪、曼培。鄉政府駐垤瑪。1950年屬元江縣,1954年劃歸紅河縣第五區,1956年分設第六區,1958年改白河公社,1970年設底瑪公社,1982年更名垤瑪公社,1984年改區,1987年劃歸墨江縣,1988年復歸紅河縣,同年11月改垤瑪鄉。

三村鄉

位於紅河縣西部,面積166平方千米,人口1.47萬人, 郵編654415,代碼532529213 ,轄6個行政村:三村、扎么、依期洛、壩木、補乾、車同。鄉政府駐黑樹林。1950年屬元江縣,1954年劃歸紅河縣,1984年設三村區,1987年劃歸墨江縣,1988年復歸紅河縣,同年11月設三村鄉。

龍壩鎮

位於墨江縣東南部,面積267平方千米,距縣城28公里。東南與元江縣因遠鎮,紅河縣瑪鄉、三村鄉接壤,南與那哈鄉和紅河縣三村鄉毗鄰,西與雅邑鄉、泗南江鄉緊連,北接聯珠鎮,國土面積221平方公里。清代屬他郎德化里,民國21年(1932)屬墨江縣第七區,民國28年從第七區劃出,設龍壩鄉。1949年改稱龍壩區,1958年稱龍壩公社,1984年又改為龍壩區,1988年改為龍壩鄉,2014年改為龍壩鎮,主要為哈尼族居住。

那哈鄉

位於墨江縣東南部,鄉政府駐地離縣城80公里,是一個山高坡陡,交通落後,信息閉塞,集“山、少、邊、窮”為一體的山區民族特困鄉。國土總面積189平方公里,轄5個行政村:那哈、牛紅、那蘇、格牙、珠街,2968戶,12987人。境內居住著哈尼、漢兩種民族(以哈尼族中的白宏支係為主),哈尼族占全鄉總人口的9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