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麻莖斑病

病斑始為褐色圓斑,邊緣呈水漬狀,後變黑褐色,擴大成梭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稍隆起。 蒴果發病,初生褐色小點,後漸擴大成長圓形或不規則形的黑褐色病斑。 分生孢子梗單條叢生,褐色,越近上部色越淡,頂端鈍圓,具0-5個橫隔膜。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黃麻莖斑病
中文別名:黑星病,黑斑病
為害作物:黃麻
類屬性:半知菌.亞門真菌

為害症狀

在子葉、真葉、莖和蒴果上都能發生。子葉及真葉受害,初現針頭狀黃褐色小圓點。擴大後,子葉上呈褐色至黑褐色圓斑,真葉上成多角形、不正圓形褐色至黑褐色病斑,病斑外緣的健全部分往往褪成黃綠色。病葉易脫落。葉柄被害,產生橢圓形黑褐色病斑。莖部受害,多自下部開始逐漸向上發展。病斑始為褐色圓斑,邊緣呈水漬狀,後變黑褐色,擴大成梭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稍隆起。後期水漬狀消失,表面復平,中部略凹陷。嚴重的莖上病斑累累,深入木質部使之變成褐色,因此,原麻在發酵情況後,仍殘留許多黑色的病斑及皮屑。蒴果發病,初生褐色小點,後漸擴大成長圓形或不規則形的黑褐色病斑。天氣潮濕時,各病部都會長出灰白色霉狀物,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形態特徵

分生孢子梗單條叢生,褐色,越近上部色越淡,頂端鈍圓,具0-5個橫隔膜。分生孢子鞭狀,直或稍彎,基部較粗,向頂端漸細,無色透明,具l~6個橫隔膜。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麻種 長果種發病嚴重區選用圓果種黃麻種植,或選用"廣手長果"等抗病性強的長果種品種栽培,減少發病。
(2)輪作改土 老麻地進行與水稻或其他作物輪作,增施磷、鉀肥,南方7~8月乾旱季節及時灌溉抗旱,既增強麻株抗逆力,又能減輕發病。
(3)種子處理 在曬種選種基礎上,用40%多福混劑(25%多菌靈+15%福美雙)0.5公斤拌麻種100公斤,密閉貯藏半個月後播種。也可用40%拌種雙拌種(用量同上)播種,同樣有效。
(4)大田噴藥防治在苗期或成株期莖基部初發病時,用50%多菌靈或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一10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1000倍液噴霧防治,每畝用藥液50~75公斤,隔10一15天用藥一次,共2~3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