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臘丁黃顙魚

黃顙魚,屬鯰形目,鱨科,黃顙魚屬,體長,腹平,體後部稍側扁。背鰭和胸鰭均具發達的硬刺,刺活動時能發聲。脂鰭短小。體青黃色,大多數種具不規則的褐色斑紋;各鰭灰黑帶黃色。

名稱

黃顙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屬鯰形目,鱨科,黃顙魚屬。俗稱:黃臘丁,央絲。英文名:Yellow cartfish 。
 

簡介

 體長,腹平,體後部稍側扁。頭大且平扁,吻圓鈍,口大,下位,上下頜均具絨毛狀細齒,眼小。須4對,大多數種上頜須特別長。無鱗。背鰭和胸鰭均具發達的硬刺,刺活動時能發聲。脂鰭短小。體青黃色,大多數種具不規則的褐色斑紋;各鰭灰黑帶黃色。
多在湖泊靜水或江河緩流中營底棲生活,尤喜生活在具有腐敗物和淤泥的淺灘處。白天潛伏於水體底層,夜間浮游至水上層覓食,冬季多聚在支流深水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因之在不良的環境條件下也能生活。黃顙魚是一種典型的廣食性魚類,幼魚主要食浮遊動物和水生昆蟲的幼蟲,成魚以小魚和無脊椎動物為食。黃顙魚2齡達性成熟。每年5-7月,雄魚游至沿岸地帶水草茂密的淤泥粘土處(水深8-40厘米),利用胸鰭刺在泥底上斷斷續續地轉動,掘成一個小小的泥坑,即為產卵的魚巢。雄魚築巢後即留在巢里,等候雌魚到來,在巢里進行產卵受精。產活動多在氣候由晴朗轉變陰雨的夜間進行。雌魚產過卵後即離巢覓食,只有雄魚在巢附近守護髮育中的卵和仔魚,直到仔魚能離巢自由遊動時為止(大約7-8天)。
黃顙魚分布廣,除西部高原外,全國各水域均有分布。它個體雖較小,但產量大。肉質細嫩,無小刺,多脂肪,其蛋白質含量為16.1%,脂肪為0.7%,是我國常見的食用魚類。黃顙魚的種類頗多,常見種還有長須黃顙魚(P.eupogon ,英文名:Shorthead catfish)、瓦氏黃顙魚(P.vachellii ,英文名:Darkbarbel catfish)、光澤黃顙魚(P.nitidus ,英文名:Shining catfish)等。黃顙魚類的背鰭刺和胸鰭刺均有毒腺,為淡水刺毒魚類中毒性較強的魚類之一。被刺後立即發生強烈灼痛,常因穿刺造成撕裂傷、出血、局部腫脹、並引起發燒,患處劇痛半小時至1小時始止。
黃顙魚作為藥用常取其全魚。其肉性味甘、平,有祛風、利尿之功效,可用以主治水腫、喉痹腫痛等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