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熙

1950年,他打制一把菜刀送給盧素貧縣長,很受稱讚。 維熙善於用腦,他製造的農具和刀斧都能針對不同的用途和特點設計。 1952年,維熙在家鄉病逝之後,人們對他的工藝仍讚不絕口。

人物簡介

黃維熙(1903~1952),字宗煥,福建清流縣群英鄉(今靈地鄉)人,著名民間手工藝師。

生平事跡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生。黃早年畢業於姚坊高等國小。及長,愛琢磨各種工藝,凡摸過看過的東西都能仿製。為施展一技之長,他到廈門購買百餘件工具,在家裡自辦工藝作坊。他會打鐵、打錫、釘秤,能製造各種農具,還能修造槍枝、鐘錶、留聲機、縫紉機,做衣服,而且都是精工細制,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他為榨油坊打制的“油橫”,20餘個疊在一起,恍似一個,精密得裡面放盞油燈,卻不見一絲火光。他打制的利器鋒利無比,老百姓說:“他打的刀,腳毛也可以剃去”。1950年,他打制一把菜刀送給盧素貧縣長,很受稱讚。50年代初,清流城關需興建土木結構的縣人民會議廳,有兩層樓高。為安全起見,架在兩邊牆上的橫樑要再用粗鐵條吊住,以減輕牆頭壓力。他接受打鐵條任務後,一天能打40斤生鐵。會議廳兩扇大門門斗的兩個鐵環安裝後,門總是關不攏,經他改進之後,大門關得緊實,工人無不折服。
維熙善於用腦,他製造的農具和刀斧都能針對不同的用途和特點設計。如李家寮村人製作“圓木”,使用的斧頭必須鋒利,能劈硬的樹節,他就選用純鋼鑄造,可以把銅板砍成兩半而不損絲毫;靈地村農民慣用“四齒耙”農具作田埂、整畦,多數鐵匠打不好,使用時泥土不易脫落,十分費勁,他悉心琢磨把四個耙齒打成“目魚骨”形狀,用起來十分輕快。
1952年,維熙在家鄉病逝之後,人們對他的工藝仍讚不絕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