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利津水文站

黃河利津水文站是萬里黃河上的最後一個水文站,黃河水務的封筆之作。黃河利津水文站始建於1934年6月,1937年11月因抗站停測。解放後,1950年1月重新設站,現歸黃委會山東水文水資源局管理。水文站的主要任務是:控制黃河入海水、沙量,為黃河下游防洪、防凌、水資源統一調度提供水情;研究和探索水文要素變化規律,為黃河下遊河道治理、水沙資源利用以及黃河三角洲開發等蒐集水文資料;對外承擔各類水文測驗項目,地形、河道測量等。
利津水文站現有基本水尺斷面、流速儀測流斷面(基下70m)、比降斷面及上中下浮標斷面、吊箱測流斷面等多套測驗斷面;吊船、吊箱兩用過河纜道1座;鋼板吊船2艘(長度分別為14m和10.5m),衝鋒舟2艘;安裝重鉛魚變頻調速測流絞車1套;電動吊箱測流設備1套;微機測流系統1套;水位觀測採用非接觸式遙測水位計與人工觀測相結合。
每天早晨8點左右測量,主要測含沙量和水位。歷史最高流量是1958年的10400立方米/秒,最大含沙量為1975年的222千克/立方米。1985年,達到歷史最高水位14.92米。
也許大家很不理解測黃河水的含沙跟水位有什麼作用。大家都知道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條河,東營的部分土地也是黃河的淤積沖積出來的,在歷史上黃河水泛濫發生洪災更是時有發生,如果我們提前知道了一些數據,如黃河的最高水位、含沙量等,我們就能提前做好預防準備,避免和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損失和災害。
今後,此景點將進一步規劃配套,逐步開發成為展示黃河水務發展歷程、水利文化、黃河文化的主要區域,讓遊客親身體驗水文科學,豐富黃河文化內涵,提高黃河利津段的旅遊磁力。
①樹立“黃河水文大事記”碑,記錄發生在黃河利津段的水文大事,讓遊客更加深入地了解黃河,讓居民記住利津人民同黃河的抗爭歷程。
②設定黃河險工銅雕群和“黃河水利故事”石雕連環畫長廊,以藝術的形式展現黃河搶險的情景,同時向遊客介紹黃河搶險的歷史。
③建設水文科普館,進行快樂測水文活動。
(4)黃河利津段(沿黃生態旅遊體驗區)
黃河利津段不僅是黃河文化風情帶的主要景點之一,也是沿黃生態旅遊的主要體驗區之一。目前,張灘險工景點、王莊引黃閘景點等黃河防洪生態景觀已基本形成,黃河兩岸的環境得到了進一步最佳化、美化。
□張灘險工景點:該景點位於張灘險工至利津黃河大橋之間,南北長2100米。總面積約42公頃,工程總投資190萬元。張灘險工始建於清代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間,出險時修亂石壩4段,位於現在的1-10#壩間。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溜勢下延,又接修亂石壩數段,位於現在的11-18#壩間。民國期間,石壩相繼改為秸埽。黃河歸故時,又重做秸埽14段,磚壩4段。1956年,溜勢再度下延,18#以下接修兩段秸料護沿。至此,險工定位在307+086-307+778之間。1947年秋汛搶過大險一次。自1978年開始,按照黃河水利委員會部署,對主要著溜壩號按1983年防洪標準陸續進行了加高改建,其中10-11#、14-18#壩段達到2000年設防標準。自1986年開始中小水脫險,並逐年加劇,目前壩前普遍淤寬100m左右。
站在樁號為XG0024位置,每日晨昏,遙望大河上下,薄霧藹藹,如輕紗籠罩,對岸綠樹蔥蘢,半懸中天,如現海市蜃樓。回望黃河大橋,兩岸鐵塔高聳入雲,上有條條鋼絲斜拉,猶如一架巨大的豎琴,橫架橋上,依天而立。
大堤外側西部淤背區建有高科技苗木示範園,總面積30畝,種植黃金梨和綠寶石梨3000株,每棵梨樹產量是30-40公斤,總產量大約為14.5萬公斤左右,年收入達20萬。如果遊客8月份來到這裡,還可以跟果農一起體驗採摘果實的樂趣。
河面波濤奔涌,橋上車輛如梭,綠樹周裹,花果飄香,景色蔚然。景點與大橋連為一體,南有險工、北有大橋、中有花果綠樹長廊,構成了一副完美的風景畫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