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三峽景區

黃河三峽景區

黃河三峽景區位於河南省濟源市西南部、小浪底大壩上游20公里處,地處河南南太行旅遊帶與“三點一線”旅遊帶的樞紐地帶,是王屋山世界地質公園的核心園區。總面積80平方公里。景區為世界地質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河南十大熱點景區、中原四大避暑勝地。黃河三峽景區既有南國山水的柔媚與婉約,又不失北方山水的雄健與陽剛,三條峽谷各具特色:孤山峽鬼斧神工、群峰競秀;龍鳳峽九曲十折、峽深谷幽;八里峽峭壁如削、雄偉壯觀,號稱“萬里黃河第一峽”。屬於AAAA級景區。

基本信息

地理環境

黃河三峽景區位於河南省濟源市西南部、小浪底大壩上游20公里處,地處河南南太行旅遊帶與“三點一線”旅遊帶的樞紐地帶,是王屋山世界地質公園的核心園區。總面積40平方公里。景區為世界地質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河南十大熱點景區、中原四大避暑勝地。黃河三峽景區既有南國山水的柔媚與婉約,又不失北方山水的雄健與陽剛,三條峽谷各具特色:孤山峽鬼斧神工、群峰競秀;龍鳳峽九曲十折、峽深谷幽;八里峽峭壁如削、雄偉壯觀,號稱“萬里黃河第一峽”。

對外開放

黃河三峽景區黃河三峽景區

2009年3月12日,位於河南省濟源市西南部、小浪底大壩上游20公里處的黃河三峽景區正式開景,同時,黃河三峽景區內新發現的大型天然溶洞——玄天洞及新恢復落成的玉皇殿、瑤池宮、玄帝祠、太清宮、佛祖殿、觀音洞、關帝祠、夫子堂、文昌閣、金源洞、娘娘洞等13處天然石窟寺廟正式對遊客開放。

景觀介紹

黃河三峽景區黃河三峽景區

景區不僅有高峽平湖、山水交融、奇峰林立、洞龕眾多,而且還有“鯀山禹斧” 的黃河文化、“京娘化鳳” 的美麗傳說、“洞天福地”的祈福文化、“犀牛望月”的風水寶地等一系列君王勝跡,被譽為“黃河三峽,皇家山水”,堪稱“中原第一高峽平湖,華夏罕見大河風光”。景區自然人文景觀達80餘處。被眾專家稱之為小浪底旅遊資源之精華所在。新開發的玄天洞,洞深5公里,開發僅500米,此洞分支眾多,互為連通,猶如迷宮,為一處天然喀斯特溶洞,是約4.5億年前因地質變化而形成的玄天暗河奇觀,為世界地質公園的重要景點。據傳,遠年農曆二月十六,有道靈光進入此洞,為西天王母仙棲於此。洞內有瑤池、玉山、蟠桃園、八仙過海、西天取經、仙女下凡等聖景,此洞移步換景,神秘莫測,入洞仿佛步入天上人間。

犀牛望月

在濟源市黃河三峽景區孤山峽中段石牛灣中有一石山,狀如犀牛,牛頭朝東向孤山腳下一月牙地回望,稱之為“犀牛望月”。相傳趙匡胤就是得此“犀牛望月”風水寶地而一統大宋江山。2011年9月6日,在黃河三峽召開的中國首屆風水文化節和風水文化研討會上,中科院東北地理研究所研究員華潤葵教授發布了他數十年的研究成果,黃河三峽為天下真龍穴,2011年11月12日,在黃河三峽鳳凰山夫子堂找到了記載有‘趙楊天啟之,犀牛望月’等內容的明代殘碑。2011年12月11日,在“犀牛望月”的案山上,又發現了宣和乙巳年宋高宗趙構與北宋名將楊震的合祈碑。1034年宋仁宗建洛陽會聖宮時,曾到祖塋之地犀牛望月遷墓請牌位,當時還留有碑石,經多方尋找,2012年2月2日,他們在焦作市沁陽找到了宋仁宗時的趙楊合祭玉碑。2012年2月29日,在黃河三峽景區看到了這三塊與“犀牛望月”相關的石碑,雖然年代久遠,但石碑上的字跡依舊清晰可見。在其中一塊類似於三角形的明代殘碑上,記者清晰地看到“犀牛望月”四字。

八里峽

是全長5460公里的滔滔黃河中最後一段峽谷,是黃河主河道中下游最狹窄處,峽寬僅一箭之地,峽長8公里。兩岸懸崖峭壁,水流湍急,驚濤拍岸,氣勢極為壯觀。

龍鳳峽

位於八里峽北岸入口處,峽長10公里,九曲十八彎,峽窄水瘦,峰旋流轉,山石嶙峋,林壑幽深,煙靄氤氳,溪水潺潺,五步一潭,十步一瀑,有香爐山、皇冠頂、駱駝峰等景觀。龍鳳峽和峽谷中的鳳凰坡相輔相成,形成了一幅天然的龍鳳呈祥圖,故名龍鳳峽。

孤山峽

在八里峽北岸中段清河口,為南北走向,峽谷蜿蜒3公里,豁然開朗,出現10平方公里的逢石湖,高峽平湖,清波蕩漾,兩岸湖光山色,炊煙裊裊,氣象變幻,宛如蓬萊仙境。

旅遊交通

黃河三峽景區黃河三峽景區

黃河三峽景區位於王屋山、小溝背、龍潭峽、黛眉山等景區及小浪底游線的樞紐地段。濟(源)運(城)高速公路距景區僅13公里;太(原)澳(門)高速與新(鄉)濟(源)高速在濟源市相交,景區進出交通便捷,是遊客休閒觀光的又一好去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