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英[福建南安烈士]

黃子英,福建省南安縣金淘區南豐郭坑村人,1919年5月27出生。貧窮家境,少年時代旅居菲律賓怡朗謀生。抗日戰爭爆發後,積極參加華僑抗日救亡運動。1947年夏參加四平保衛戰,9月16日在遼寧省興城縣楊家杖子戰鬥中英勇犧牲。

黃子英

(1918-1947),福建省南安縣金淘鄉南豐村人。1938年8月離菲回國參加抗日戰爭,同年10月奔赴延安進入陝北公學學習,翌年轉到晉察冀邊區,入抗日軍政大學第二分校學習,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到晉察冀一分區(冀察熱遼)敵後戰場參加抗戰,歷任連副指導員、分區政治部文印股長、技術書記、營教導員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後隨所在部隊開赴東北,參加了開闢東北解放區的鬥爭,曾任東北民主聯軍獨十六旅四十六團一營教導員、第八縱隊二十四師一營教導員。黃子英善於做政治思想工作,部隊紀律嚴明,戰鬥力強。

人物生平

1934年6月,子英迫於生計,輟學來到廈門鼓浪嶼姑母家中。不久,由他姑父帶到菲律賓怡朗當店員。

由於子英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又勤勞肯乾,不久老闆就讓他擔任店裡的出納工作。子英為人誠實,也很開朗,並且善於言談,同店內的夥計相處得很好。他經常在工余時間向夥計們講述家鄉的風情習俗,講自己的家庭和經歷,講祖國農村農民生計的窘迫、地主惡霸土匪的暴虐。那些華僑出身的夥計從他那裡知道了許多祖國和家鄉的情況。 子英在菲律賓怡朗期間常年訂閱《華僑商報》、《救國時報》和《前驅報》等進步中文僑報。從這些報刊上,他不但了解了菲律賓社會的現狀,也了解祖國的時局變化。 1935年,正是祖國的民族危機日益深重的年月,國內發生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在日本侵略者加緊侵略華北的同時,國民政府於 6月與日本接連訂立了賣國的《何梅協定》和《秦土協定》,12月又決定設立“冀察政務委員會”,以適應日本關於“華北政權特殊化”的要求,從而激起了全中國人民的義憤。以北平的大、中學生12月9日舉行的抗日愛國示威遊行為起始,全國各地掀起了抗日救國的新高潮;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於 8 月發表了《八一宣言》,長征北上的工農紅軍於10月勝利到達抗日前線,中共中央於11月又發表了《抗日救國宣言》。子英從報刊上了解了這一切,逐漸有了明顯的政治傾向,意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擔負起祖國抗日救亡的重任。這一時期,許多華僑愛國人士在菲律賓積極展開抗日救國活動。子英為了追求真理,也走出商店這一小圈子,參加了當地華僑勞動民眾的團體組織——“海萍社”,開始參加各種社會活動。1936年6月,菲律賓怡朗華僑“救亡協會”(抗日戰爭爆發後改名為“抗日救亡會”)成立,子英當即加入該會。這是中國共產黨在菲律賓組織領導的一個外圍團體。子英在救亡協會中,不但能閱讀到許多重要的材料和檔案,而且結識了該會的領導人和會員中的一些共產黨員,耳濡目染,思想更加成熟,投身抗日救亡的意志也更加堅定了。子英和會員們積極在當地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救國主張,並從華僑切身利益出發闡述海外華僑為什麼要支援祖國抗日救亡的道理,使僑界中傾向救亡協會的人越來越多,救亡協會也發展了更多的會員,從而促進了菲律賓怡朗華僑抗日救亡活動的開展。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的發生標誌著全面抗戰的開始。蔣介石和南京政府迫於全國人民的要求和國內政治壓力,不得不在抗日救亡方面有所作為。共產黨所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也得以初步形成,工農紅軍和南方各省紅軍游擊隊陸續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奔赴抗日前線。國內政局的這些變化,使海外華僑大為振奮,支援祖國抗戰的熱情更加高漲。在菲律賓恰朗華僑抗日救亡會的組織下,子英與會員們到處宣傳抗日救國,募集抗日捐款,並發動僑胞抵制日貨,為支援祖國抗戰不遺餘力地工作。 1937年底,菲律賓怡朗華僑抗日救亡會組織第一批人員回國參加抗戰。由於這批人員在乘船歸國途中遭日軍飛機的轟炸,抗日救亡會的發起人之一張幼庭不幸犧牲。訊息傳來,子英十分悲痛。在烈士的追悼會上,子英敬獻了“為國捐軀”的大幅輓聯,並隨即向抗日救亡會提出儘快讓其返回祖國參戰的要求。1938年,抗日救亡會組織第二批人員回國,子英如願以償。8月10日,第二批7人由李烈帶隊啟程離開怡朗。臨行時,他們發表《告別僑胞書》。這一慷慨激昂的告別書震動了當地僑界。僑胞們將他們 7 個人稱為“七激烈”和“新七君子”,表達了對子英等 7 個年輕人的敬意。 子英等人先由當地商會代辦通行證,到達菲律賓馬尼拉時,又由王雨亭以文化界救亡會的名義轉辦介紹信,前往香港找中gong中央南方局。子英等人乘義大利的輪船到達香港,廖承志接見了他們,連貫為他們再次轉辦了介紹信。踏上祖國大陸後,由於戰局的影響,平漢鐵路和粵漢鐵路交通受阻,他們輾轉跋涉,歷盡千辛萬苦,於10月才到達西安集賢莊18集團軍辦事處,並由該辦事處介紹進入陝北公學學習。 在陝北公學期間,子英十分珍惜這一特殊的學習機會。在短短的2個月中,他閱讀了許多關於中國近代史、中共黨史的書籍,不但豐富了革命理論知識,也加深了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增強了抗戰必勝、革命必勝的信心。 1938年12月,中共中央決定撤銷陝北公學,成立抗日軍政大學。子英被編入“抗大”第二分校,隨後隨校東渡黃河,進入敵後抗日根據地晉察冀邊區。1939年,子英在“抗大”二分校學習期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抗大”二分校學習結業後,子英被分配到晉察冀邊區第一分區,從此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他先在分區部隊第三團任連指導員,以後又調任第一分區政治部文印股長、技術股長。在晉察冀,子英隨部隊先後參加了1940年7月至10月的“百團大戰”,1941年、1942年的反“蠶食”、反“治安強化運動”的鬥爭以及歷次反“掃蕩”作戰。抗日戰爭勝利後,晉察冀軍區所轄冀東軍區改為冀熱遼軍區,子英任軍區警衛團組織股長,不久又改任營政治教導員。經過 8 年抗日戰爭的洗禮,子英已成為一個成熟的軍隊政治思想工作幹部。 部隊駐紮在承德南營子時,在子英的組織和指導下,辦了一份油印的《警衛戰士》小報,子英經常撰寫文章發表在小報上,還親自動手編選稿件,拼排版面,刻寫蠟紙。為了迎接黨的生日,子英曾組織部隊選舉模範戰士和模範幹部,並把模範事跡一一在小報上發表。由於子英把實際的政治思想工作同編印《警衛戰士》緊緊聯繫在一起,小報辦得生動活潑,受到了軍區的獎勵。 1947年4月,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決定,晉察冀軍區所屬冀熱遼軍區劃歸東北民主聯軍(東北人民解放軍的前身)建制,歸屬冀察熱遼軍區。8月,東北民主聯軍進行了第二次整編,子英所在部隊編入第8縱隊,子英任24師1營教導員。 此時,東北解放戰爭已進入重要時刻。面對我軍的戰略反攻,蔣介石在東北調整了部署,整編了部隊,並採取“依託重點,向外擴張”的方針,以圖頑抗。我軍則於夏季攻勢取得勝利之後,又發起了秋季攻勢。一開始,部隊即連續行軍作戰,以致疲勞不堪,常有掉隊落伍者。子英總是走在部隊的最後,幫助掉隊的幹部、戰士及時趕上部隊,一時趕不上的,也設法不使他們與部隊失去聯絡。每到一個屯子,子英又總是首先來到戰士們中間,囑咐大家不要隨便進入老鄉的院子,更不能到沒有老鄉的院子裡去。由於子英的督促和幫助,一營沒有發生任何違反民眾紀律的事。 9月6日,蔣軍暫編第50、第22師由綏中、錦西分左右兩路向建昌方向“掃蕩”。我軍南線主力立即計畫消滅這兩部敵軍。8日,子英所在的第8縱隊和冀察熱遼軍區獨l師由熱河天義(今寧城)、凌源出動,兼程向建昌以東急進。14日清晨,我軍與敵暫編第50師遭遇於梨樹溝門。我軍先敵展開攻擊,殲敵大部。15日,敵右路暫編 22 師東逃,第8縱隊又以急行軍跟蹤追擊。傍晚,子英所在的24師l營到達楊杖子附近地區,奉命在達巴嶺警戒,隨即,又奉命援助擔任攻擊的47團投入戰鬥。16日拂曉,敵人終於潰退了。子英率部攻擊前進,在進入楊杖子街時,不幸被敵人的流彈射中腿上的動脈,終因流血過多,獻出了28歲年輕的生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