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健[中國工程設計大師]

1994年被授予“中國工程設計大師”稱號。 50年代初,主要負責天津市城市防洪和給排水工程大型管溝和水工構築物設計。 70年代,主持了大型泵站結構工程設計,以及天津北運河節制閘和引灤臨時工程等大型水工構築物設計。

黃大健 男,生於1930年3月,江西省萍鄉人,中共黨員。195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水利學院水利工程專業。1953~1957年在天津市政工程局設計處任技術員、工程師,1971~1974年在天津市建築設計院任工程師,1974年以後在天津市政工程局設計處任工程師,主任工程師,1979年在市政設計院、設計研究院任副總工程師、副院長、總工程師、正高級工程師、顧問總工程師等。並廉任天津市城鄉建設委員會技術顧問,天津市土木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樑及結構工程學會理事,市政工程學會理事,全國城市橋樑學會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及茅以升基金會橋樑大獎評審委員會委員等職,1992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被授予“中國工程設計大師”稱號。
50年代初,主要負責天津市城市防洪和給排水工程大型管溝和水工構築物設計。負責天津市中心廣場海河護岸工程和污水改建工程大型馬蹄管結構(全長30餘KM)的設計,對板樁岸壁和大管徑磚砌馬蹄管提出完整的設計理論和方法,編入《排水結構設計規定》一書。1963年參加了天津市防汛指揮部工作,擔任子牙河前線指揮部和市防汛指揮部技術負責人,主持了天津北郊、大港和獨流減河等大河道的防洪堵口復堤工程設計。其後主持了薊運河漢沽大橋和永定新河等四座500M長的特大橋樑工程及海河四新浮橋主體工程設計。70年代,主持了大型泵站結構工程設計,以及天津北運河節制閘和引灤臨時工程等大型水工構築物設計。負責海河獅子林橋北安橋等大跨度預應力混凝土橋工程的設計,在國內率先採用懸拼法新工藝修建預應力混凝土懸臂箱形梁橋,達到當時國內領先水平。主持了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板設計與研究,首次採用鋼絞線和空心膠囊成型新工藝試製成功並廣為套用,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並編制定型圖獲1981年國家城建總局優秀設計獎。80年代以後,主持了多座大型橋樑和立交工程的設計,負責組織和審定了天津中環線工程、十一經路立交、以及京津塘高速公路徐莊子立交、大連市香爐礁立交、長春市西解放大路立交等,主持了主跨為100M的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橋-永定新河東堤頭大橋和海河劉莊斜拉橋等設計;組織和審定了上海市內環線楊高路立交、共和新路立交、天津王頂堤立交設計等;主持的吉林市臨江門松花江大橋(獨塔斜拉橋)在國內率先採用牽索式長掛藍新技術,主持的金鋼橋改建工程設計構思的雙層新型橋方案,建成後效果甚佳。
對大型橋樑和立交工程設計和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撰寫的《立交橋造型與建設》、《懸臂拼裝法修建預應力混凝土懸臂橋梁》等30餘篇論文在全國橋樑學術會議和國內二級以上刊物發表;參加編寫的《城市地道設計與施工》一書1976年出版發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