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厝社區

黃厝社區

黃厝[cuò]社區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濱海街道,以轄內黃厝自然村為名,原為黃厝村委會,2003年地處廈門島東南部,東至拐子橋(與前埔社區居委會交界)、西至白石炮台、背靠廈門主峰雲頂岩,與小金門、大擔、二擔一水之隔,環島路環繞在水際灘頭。轄區面積9.6平方公里,轄區內有五個自然村莊和陽光海岸等三個新開發居民小區。

基本概況

黃厝社區 黃厝社區

1995年人口才534戶、1820人,2005年常住人口621戶,2087人,主要姓氏為林、陳、吳、施等,流動人口4179人,轄區現有集金融、學校、旅遊景點及建築、出口加工、餐飲、賓館酒店等各類企業73家。截至1987年黃厝村委會村財收入10多萬元, 2006年社區村財收入達260萬元。2003年8月23日“村改居”前,經安德信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村集體資產為:12043.02萬元,其中流動資產6996.04萬元,固定資產4237.26萬元。實施“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險”,村財支出2345萬元。

歷史沿革

黃厝社區 黃厝社區

黃厝社區1956年稱群星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大辦人民公社時候,與曾厝安拆開,成立廈門市罐頭廠實驗農場,當時黨組織屬於罐頭廠黨委,戶籍關係屬於廈門市郊區,經濟是獨立核算單位;1966年改為曾塔人民公社(包括曾厝安大隊);1970年屬前線人民公社的黃厝大隊;1984年10月前線人民公社改為禾山鄉,黃厝大隊改為村委會,辦公地點設黃厝塔頭社知青樓二樓,林興元村委會主任,1995年遷至黃厝塔頭社318號至今;1987年9月劃歸思明區管轄,轄茂後、黃厝、新村、塔頭、溪頭下五個自然村,10個居民小組,原以農為主,耕地2000畝,種植以糧油、蔬菜、水果為主;後紛紛向工業和運輸業轉移。2003年8月22日村改居,改制為黃厝社區居民委員會。近年來,由於政府建設需要,相繼徵用耕地1220畝,村民現有耕地共780畝。村委會主要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於村辦企業的地租金、房租、管理費等。

平安建設

黃厝社區 黃厝社區

因黃厝村與環島路相鄰,原先護村隊兼職的事情很多。據不完全統計,夏季旅遊旺季,每天客流量有2萬人左右,而黃厝村外來人口多,成分複雜。去年7月,黃厝社區全體村民首期籌資20萬,設立了全市首個社區一級的維護社會治安獎勵基金,護村隊正式由警方“收編”為治安巡邏隊,專職進行社區治安防控。按獎勵基金的規定,只要每月達到控案指標,從基金中撥款,給每個隊員獎勵200元,對於協助偵破案件的隊員,另外給予一次最高金額為2000元的獎勵,已有4名隊員受過獎勵了。首期基金,目前已發出2萬餘元。巡邏隊成立一年間,隊員們幾乎每月都能拿到獎勵金,只有在今年5月,因小區內發生盜竊案,他們不但沒拿到獎金反而受到了重罰。據統計,黃厝村發案數已大幅度下降。黃厝社區增加16個“電子眼”,將環島路納入監控網路。由黃厝村民自籌近14萬、區政法委撥款10萬完善電子監控系統,這些新增的“電子眼”將安裝在交叉路口等重點地段,監控中心設在塔頭村。這套“電子眼”的監控“終端”的最大特點是可以移動,與一般監控圖像必須固定設定於一處建築內不同,這些監控的圖像是通過寬頻傳送的,只要有接口就能收到。吳警長說,建成之後監控中心可以隨派出所搬遷,就是在家中也可以看得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