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二南

黃二南

黃二南,原名輔周,以字行。北京人。青年時期就讀于山東濟南大學,後去日本國立美專學習繪畫。1907年畢業回國後,長期從事美術工作。解放前曾任山東工藝傳習所技師,濟南師範、北京女高師、國立美專教師,教育部美術出版編審員,天津海河委員會職員等。

黃二南舌畫扇面黃二南舌畫扇面

黃二南作品

黃二南作品

黃二南(1884—1972)祖籍河北大興縣,原名輔周,後改二南,藝名黃喃喃。黃氏曾就讀于山東高等學堂,後赴日,和李叔同是日本上野美術學校同學(早李氏一屆),並參加了李叔同組織的春柳社,在《黑奴籲天錄》中扮演海雷一角。孫中山曾對黃氏的演出大加讚賞。黃二南善舌頭畫,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曾贈徐悲鴻夫人蔣碧薇以舌畫,徐氏為黃氏作素描回贈。解放前,黃氏曾在北京、天津青島等地舉辦畫展,引起轟動。解放後,黃二南移居北京,50年代初被聘為北京文史館館員,並任北京市政協委員,至1972年病故。黃二南擅長大寫意國畫,其舌畫堪稱一絕。三、四十年代,曾在北京、天津、青島等地舉辦畫展。作品古樸多姿,在意境、筆墨、造型等方面都具有獨到之處。還擅長油畫。1957年被聘為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1971年1月13日在北京逝世。

在民國初年的中國畫壇上,軍旅出身的黃二南真可謂是“獨出心裁”,獨創了一種前無古人,恐怕也是後無來者的繪畫方式——舌畫。
黃二南和弘一大師李叔同是當時日本最高美術學府——上野美術學校的同窗學友,並且參加了李叔同發起組織的中國第一個話劇組織“春柳社”,還在劇團排演話劇《黑奴籲天錄》的時候用“黃喃喃”的藝名扮演其中“海雷”一角。1907年6月,該劇在日本首演,引起不小的轟動。黃氏回國後更名黃二南。1912年,黃二南在上海組織“自由劇社”,他因而成為我國話劇運動早期的奠基者之一,孫中山曾以“戲劇革新”四字相贈,表彰他對戲劇事業的卓越貢獻。
黃二南在民國初年的中國畫壇上頗負盛名。他前後有兩位老師,一位是擅長雙手書畫的劉老芝,一位是天津美術教育家溫世霖。對於繪畫藝術,黃二南大膽創新,他以舌代筆,獨闢蹊徑,開創出名噪一時的徐悲鴻為黃二南畫的肖像舌畫。故老相傳,黃二南在作畫的時候,先要在碟子裡把所需要的墨色顏料按濃淡調和好,然後彎腰躬背,最大限度地吐出舌頭,讓舌頭上沾好墨汁,然後搖晃脖頸開始在紙上點染勾勒。想像當時作畫的情景,應該是既十分艱辛又稍顯齷齪。因為作畫時雙眼離畫面太近,不能通觀全局,所以只能憑藉感覺;又因先天的原因,舌畫不能表現細膩的題材。
據黃二南本人講,這樣作畫的目的是為了充分利用口中的唾液。有些大畫家,比如吳昌碩等人在作畫時就經常喜歡把蘸好顏色的毛筆放在口中吸吮,據說是經過唾液浸潤的顏色吸收了唾液中的“膠質”,不僅鮮艷透亮,厚重柔和,而且暈染的效果也更加滋潤。黃二南或許是受到了這樣的啟發才放棄毛筆不用,乾脆以舌代筆,用舌作畫。當時黃二南與不少美術界的人交好,徐悲鴻還曾經專門給他畫過一幅畫像。

另據其女兒林濤女士講,其曾多次觀看父親作舌畫。她介紹,舌畫一般都是繪於白絹之上。繪製前先要用粉擦將滑石粉塗於絹面上,然後用手巾擦去浮粉,這樣可以讓墨色很好與絹面結合,以防因墨“飄”於絹上而出現白點。黃二南作舌畫前,要先把半口白酒含在嘴裡,再把古墨研成的墨汁吸於口中。含白酒,一可消毒;二可代替水稀釋墨汁,作畫時根據需要,隨時用舌頭調整墨色的濃淡。

黃二南的舌畫作品
黃二南傳世的作品不少,主要題材是山水、竹石與荷花。他曾經陪同佛學大師太虛上人放舟滇海,大師作六言詩一首:“山盡碧欲天連,月出紅日如落。扁舟劃破空明,何處一聲孤鶴!”黃二南以舌畫繪成《滇池泛舟圖》,太虛大師記載於自己的日記之中。
黃二南擅長畫荷花,花瓣用淡粉色暈染,柔潤嬌艷,荷葉墨色淋漓,舌痕累累,搖曳多姿,頗有風姿綽約之致。不過,如果想像到他在作畫時色涎交流的情景,應該有不少人的心中都會有異樣的感覺。但是,因為風格獨特,他的舌畫技藝還是應該在畫史上備錄一格的。而且,黃二南不但擅長舌畫,還經常用其他生活中可見的器具作為繪畫用的工具,也常令人瞠目結舌。黃二南舌畫

黃二南舌畫
黃二南作品
黃二南作品

附:李叔同作於1912年的【南南曲——贈黃二南君】
在昔佛菩薩,趺坐赴蓮池。始則拈花笑,繼則南南而有辭。南南梵唄不可辨,分身應化天人師。或現比丘、或現沙彌、或現優婆塞、或現優婆夷、或現丈夫女子宰官司諸像為說法,一一隨意隨化皆天機。以之度眾生,非結貪嗔痴。色相聲音空不染,法語南南盡歸依。春江花月媚,舞台裝演奇。偶遇南南君,南南是也非?聽南南,南南詠昌霓;見南南,舞折枝,南南不知之,我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