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樹[中藥]

麻風樹[中藥]
麻風樹[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麻風樹,中藥材名。本品為大戟科麻風樹屬植物麻風樹Jatropha curcas L.,以樹皮和葉入藥。四季可采,多鮮用。功能主治為:散瘀消腫,止血止癢。外用治跌打腫痛,創傷出血,皮膚瘙癢,麻風,癩痢頭,慢性潰瘍,關節挫傷,陰道滴蟲,濕疹,腳癬。

基本信息

藥品來源

本品為大戟科麻風樹屬植物麻風樹,以樹皮和葉入藥。四季可采,多鮮用。

性味歸經

《廣西中草藥》:澀,微寒,有毒。

功能主治

治跌打腫痛、骨折、創傷,皮膚瘙癢,濕疹,急性胃腸炎。
①《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清熱,解痙,止吐,止血,排膿生肌。內服治急性胃腸炎腹痛,霍亂吐瀉;外用止血,治傷口潰瘍,瘙癢。
②《廣西中草藥》:散瘀消腫,止血,止痛,殺蟲止癢。

形態特徵

麻瘋樹,又名:青桐木,羔桐、臭油桐、小桐子、黃腫樹、假白欖、芙蓉樹、滑桃樹、桐油樹、水漆、木花生、假花生、白油果、亮桐,嗎洪罕(傣名)。灌木或小喬木,高2~5米,全株有灰白色乳汁。樹皮光滑,蒼白色。枝具凸起的葉痕。葉互生,近圓形,長7~16厘米,全緣或3~5裂,基都心形,掌狀葉脈5~7條,幼時脈上被毛;葉柄長6~18厘米。花單性,雌雄同株,聚傘花序,腋生,長6~10厘米;總花梗長,中部以上具分枝;苞片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雄花萼片及花瓣各5枚,花瓣長圓形,淡綠色,裡面被絨毛;雄蕊10,兩輪,內輪花絲合生;花盤腺體5;雌花無花瓣;子房卵圓形,無毛,3室,花柱3。柱頭裂。蒴果近球形,徑約2.5厘米,黃色,熟時裂成3個2瓣裂的分果爿。種子長圓形,黑色,平滑。花期4~5月。

分布區域

野生者分布廣東、廣西、雲南、四川、貴州等地。

生長環境

多為栽培。

用法用量

外用:搗敷或將葉烤軟揉爛擦患處。內服:鮮葉(去掉葉柄)2~3片,搗爛取汁水煎服。

藥理作用

種子油有峻瀉作用;與巴豆相似,但作用較弱。3~5粒種子(去殼,磨細)即可引起瀉下,也可產生噁心、嘔吐、上腹燒灼感。榨去油後之講含毒性蛋白,對血液有傷害,可引起中毒。其中某些成分有抑制蛙心、降低犬血壓、抑制呼吸之作用。還能興奮大鼠小腸的運動,而且不能被阿托品阻斷。種子中還含有止血成分,能顯著縮短凝血酶元時間、出血時間及血凝時間,但其中所含蛋白之成分則相反有延長凝血酶元時間的作用。

相關配伍

①治跌打瘀腫,創傷出血:鮮麻瘋樹葉適量,搗爛敷患處。(《廣西中草藥》)
②治皮膚瘙癢,濕疹:鮮麻瘋樹葉,置火上烤熱至葉柔軟時揉爛擦患處。(《廣西中草藥》)
③治各型骨折:小桐於鮮皮或葉,配銅錘草、刺五加、胡椒敷粒搗細,酒炒外敷。(《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注意事項

《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本植物有毒,內服時慎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